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选择的路(精)/小说家的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宁肯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器晚成的作家,文字明锐的散文新作。

由4次获得“中国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制作,32开精装,典雅精巧,世界大师的绘画做封面图。

小说家的散文——

不虚妄的文字

不做作的性情

不雕琢的思想

不掩饰的本色

“小说家的散文”丛书,打开另一扇窗,呈现小说家的本色。在散文里,小说家是藏不住的。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真实的灵魂照面。

由宁肯著的《未选择的路(精)/小说家的散文》为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由宁肯著的《未选择的路(精)/小说家的散文》共分七辑:城与年、西藏日记、未选择的路、旅痕、我写故我在、阅读、词语。

作家从描写北京胡同里的少年成长开始,一路记载了在高原西藏的生活经历,在美国、荷兰、埃及的访问讲学,字里行间充满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执着思考与独特认识……生命的成长、体验与感悟尽在其中。

此书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辑 城与年

 春天

 乡村

 胡同1973

 动物凶猛

 1976年冲击波

 北京图书馆

 美术馆

第二辑 西藏日记1984—1986

第三辑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美国之行

 雅加达之鸟

 时间戏剧

 巴特之塔

 阿姆斯特丹

 文明的墓地

 冲动的河流

 克里斯蒂

 沙漠之蓝

第四辑 旅痕

 回到拉萨

 慈溪三日

 乌镇与西塘

第五辑 我写故我在

 我写故我在

 把小说从内部打开

 大雅与大俗

 可拆卸的写作

 心灵的照片

 超幻时代的写作

第六辑 阅读

 在世界美文长廊里行走

 梦幻空花

 祝勇印象

 邱华栋的世界

 禅如何观照

 现实的“巨兽”

 从头说起

 转动所有的经筒

第七辑 词语2014

试读章节

这个空间最早叫“五城学堂”,建于1901年,钱学森、张岱年、于光远、李德伦、于是之、赵世炎曾在这个空间读书。1952年,“五城学堂”的部分校址改建为和平门中学,到1973年,也就是我上中学那年,和平门中学又一分为二,分拆出“北京180中学”,也就是我读的这所中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和平门中学一分为二,后来才明白我们这一代人是生育高峰期的一代,学生太多了,人满为患。

同时,那年又改为十年一贯制教育,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取消了“高中”。这样一来我们那年一下毕业了两拨人,六年级毕业生和五年级毕业生,一共二十四个班。分成了两个年级组,我们六年级毕业的十二个班为一个年级组,占了那两座古色古香的1901年的建筑。五年级毕业的十二个班占的是前院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盖的四层红砖楼。那楼长方形,又土又难看,跟我们所在的两座历史之楼没法比。仅就楼而言,你不知道时代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

简易红砖教学楼前面是一个大操场,对面围墙外是河北梆子剧团,同样是难看的简易红砖楼。旁边是我们学校大门,紧挨着我们的是北京墨汁厂,墨汁厂原名叫“一得阁”,一度更名,上世纪80年代才又改回了“一得阁”。院墙外边的路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路边堆放着许多空瓶子,各种款式都有,用麻包包着,日久天长包不住,许多就裸露着,我们上下学没少拿瓶子,简直随便拿,厂里也不在乎,瓶子太多了。

那时,除了我们所在老建筑提示了一点传统,没有任何传统。二十四个班,两届混在一起,一切都在混乱(教育要革命)中成长。新生,新老师,新时间(事实上是混乱的时间),主宰了同样混乱的空间。

但无论如何比起小学还是不同。第一次跨进这个空间,我刚过十四岁,身高不过一米四,小个儿,圆脸,还带着小学全部的紧张,不安,羸弱,当然也有非常隐秘的兴奋与新鲜。没有因为上中学而有一件新衣服,仍穿着一件劳动布上衣,袖口和领边已磨破,不得不卷上点袖子,同时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四周。

走进宽敞的好像到处都是玻璃的方形教室,让我没想到的是竟有新同学跟我打招呼,问我住哪儿、小学是哪儿什么的。我也学着问了对方,就聊起来。表面上不显,其实我内心非常激动,非常惊讶地感到一种平等一一这种平等小学六年我都没感受过。可能因为陌生、不了解,反而平等?

平等即尊重,即大人了,是我上中学最大的感觉。或者也因为小学被不平等桎梏得时间太长了,才让我对平等那么敏感、激动,感到身体中的曙色,也因此我是那么机敏一一那么机敏地抓住了这一点点平等。我们熟起来,成了朋友,尽管内心仍紧张,但我表现还算出色。我不知道这和新教室的空间、走廊、木地板、大玻璃窗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这种历史但又明亮的空间规定着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东西?传统有时是无言的,就像这两幢老楼无言地说着什么。

女教师在小学没什么特别意义,与男教师无异,但在中学不同,对男学生有着特别的成长意义。现在已很难有像我当年上中学时那么年轻的女教师,记忆中的何老师,十七岁便站在了高高的讲台上,比我们这些男生也就大了两三岁。此外何老师完全是胡同口音,听上去特别亲切。那时老师里有不少外地人口音,纯北京胡同口音少之又少,因此甚至不觉得何老师像老师。

我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人正值生育高峰,这一代人像洪峰一样到哪儿哪儿就紧张,学校紧张,老师紧张,医院紧张,没有不缺的,缺老师,缺设施,缺场地,以至一些小学改成戴帽儿中学。

何为戴帽儿中学?那时推行十年一贯制教育,即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小学五年毕业了本应去上中学,但没那么多中学,就在原小学上中学,故称戴帽儿中学。我们上了六年小学有正式中学可上,但缺老师,于是何老师便从师范学校匆匆毕业,教了我们。本来习惯了小学女教师僵化的无性别的样子,对于姐姐相的何老师说实话还有些不适应,甚至有些担心:她能当老师吗?

但是我们很快适应了新老师,并且越来越喜欢。1980年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便写了一本近十万字的回忆录,主要写了我中学时的经历,其中一往情深写到了何老师:“每当我们犯了错误她骂我们时,我们就假装老实得像猫一样,与其说是挨批评,不如说是一种享受。何老师骂我们忘恩负义,昨天刚说得好好的,今天又忘了,说到这时她的眼圈都红了。这时我们真的有些后悔,恨自己为什么管不住自己。批评完了,她的气儿消了,有时就会拿出糖让我们吃。我们不吃,她就塞到我们嘴里,骂我们傻德行。”

回忆录写到何老师几乎用家里的方式教育我们,管我们非常严,以至我们班各方面在学校里都是最优秀的,每天我们甚至排着队下学,走出校园,这在我们学校是唯一,甚至是那所中学的一道风景。我班有的男生个子已很高,走起路来晃晃悠悠,却像小学生一样下学,十分有趣。我们受到学校表扬,有些班学我们,但坚持不了几天就歇菜,走得也不如我们整齐。一有人学我们,我们的荣誉感更强了,每天走得像后来的天安门仪仗队一样。

不管一个人是否年轻,有多高的水平,用什么方法教育,教师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爱。有了爱,哪怕方法并不得当、水平并不高也会赢得学生。何老师不像老教师有经验、水平高,我们看得出来,所以我们就要为何老师争口气。如果学生能替教师想,就算不一定是教育取得了成功,但一定是爱取得了成功。但如果是爱取得了成功,还有什么不是成功的呢?

P4-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