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小时候,我们家乡有一种锻炼小孩子手指头灵活性的游戏:将中指搭在食指上,再将无名指搭在中指上,再将小指搭在无名指上,然后大人问我们:“你们看,这样像不像一块生姜呀?”
我们低头看看被掰得奇形怪状的手,开心地连连点头说:“像!”
姜,就是这么一个长相奇怪的东西,味道也怪,小孩子是不喜欢的,经常被潜伏在各种菜肴里的这种配料辣得龇牙咧嘴,但它偏偏固执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菜里。
长大以后,我们会慢慢体会到这种食材的美妙之处。似乎没有谁教,只要是东方人,长大了自然就会喜欢上姜。动手做莱也开始离不开它。面条、海鲜、肉类,甚至做甜品,也会扔两根姜丝进去。
姜的作用太多了,可以去腥、提鲜,还能驱寒、提振精神。
我妈妈喜欢在每年嫩姜出来的时候,买一点儿还带着幼芽的嫩黄色的姜块回来,在泡菜坛里泡上几天,捞出来,切成片,捏起两片,就这么吃。细细咀嚼,味蕾十分受刺激,泡嫩姜的味道辛辣芳香,爽脆多汁。生吃味道已然很好,炒肉的时候放一点儿,更是点晴之笔。
小小的一块姜,不但是食物,还是药材。在风寒感冒来临时,一碗烫的生姜糖水,驱寒的效果要比任何一种药物来得好。
在各种各样的民间偏方里,姜也无处不在:晕车吗?贴一片姜在肚脐上,就会好。脚寒吗?用姜汁加热水泡脚,效果奇佳。爱脱发,用生姜水洗头或者擦头皮。长冻疮了,用新鲜的姜片来擦……
我在桂林阳朔住时,经常去一家路边糖水铺吃饭,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甜品和汤。我最喜欢吃老板娘现煮的桂花糖水蛋,用小小的手柄锅化了糖水,放入两根姜丝,放在煤炉子上烧,在水即将沸腾的时候,敲一颗鸡蛋进去,然后保持小火,让滚水慢慢包裹鸡蛋,直到蛋白成形。然后用一根筷子插入桂花酱的坛子里,蘸一点桂花出来,轻轻点进糖水,就可以出锅了。嫩嫩的溏心蛋,带着桂花香和红糖的甜蜜。更重要的是,那一丝姜味,极好地和红糖结合在了一起,真是一种奇妙的甘甜,让人过了这么多年,还念念不忘。
我后来在北方尝试过做糖水蛋,试过好几次,很奇怪,总不是那个味道。这也难怪,蛋不是那个蛋,糖也不是那个糖,姜更不是那个姜,所以出不来那个味。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食物,强求不得。
不想出门的西红柿鸡蛋面
怎么发觉冬天来了呢?晚上,睡到半夜,突然觉得被子不够厚了,冷了,就在考虑要不要凑合着继续睡和起来加一床毛巾被的犹豫之间,我渐渐地明白:冬天来了! 雨雪霏霏的初冬,我总是在“要不要出去”中徘徊。
一天都没出门,因为外面太阴冷了,这让人心情很不好,本来还想出去吃个饭,穿上鞋,一打开门,一股扑面的寒气,就算了……
于是中午就吃两块饼干凑合了。
下午想出去散个步,顺便买张碟回来,但是站在阳台上,发现外面下着雨,又放弃了……
坐在没来暖气的房间里看电影打发时间,还是很冷,就起来洗了个热水澡。
洗完澡,身体暖和过来,饥饿感也明显袭来了。
又是一番“出去”还是“不出去”的挣扎。
最后,冰箱里的两个鸡蛋和一个西红柿留住了我。
西红柿鸡蛋面,太过于简单平凡,好像从来都是“没办法,就吃这个吧”的选择,但是,每次做出来都觉得味道很好!酸甜的口感,配上鸡蛋的焦香,吃得简单,但身心快乐!
西红柿鸡蛋面的精华,是吃完之后,碗底残留的那一点儿小汤汁,不多,就一点点,但浓稠、丰盛,要双手捧碗,一口喝掉!那美妙的味道,真是一语难休!
P22-27
用食物将内心照亮
对于一个爱吃的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遇见美食。
如何判断一个人爱吃呢?答案是:
见到美食,立马双眼冒光,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都是我的,谁也别和我抢!”
吃到好吃的东西,快乐会像烟火一样,在内心炸开。全身细胞都感受到幸福,无比的幸福。活着真好!世界真美好!
只恨自己胃不够大。
这一天的苦和累,也算值得了!
然后心里必然有两个想法:1.以后天天都要吃到它!2.下次要带×××来吃。
继而开始担心,下次吃不到了怎么办?
出来漂泊十几年了,在异乡租房子住,房间可以很小,但必须要有窗户和厨房。
我需要做一点儿热的东西吃。
吃饱了,才能温暖,才有力量抵抗人世的寂寞和坎坷。疲惫了,就坐下来。歇一歇,吃一点儿。休息过后,积蓄能量,继续生活。
最简单的食物,能吃出人生的味道。不管际遇多艰难,那种酒足饭饱的幸福感,没有东西可以与它抗衡。
有一年,一个朋友生意失败,老婆走了,他一连十几天没有出门。
我们去看他,只能默默地陪伴他,因为一切安慰鼓励的话,他已经听太多了。“以后会好起来的”,太空洞又没有力量。
一支又一支地抽完两包烟之后,他突然抬起头对我说:“我厨房的窗台上有一坛泡菜,你给我做一碗酸辣面吧!”
我马上起身去做。
他坐在客厅,窸窸窣窣把一碗面吃掉,还双手捧碗,把汤喝得一干二净!我们不再那么担心:只要他还想吃,就没有问题!
食物,隐藏着过往。有时候,我们用一种味道去寻找一种过去。令人熟悉的味道,唤醒记忆。
我回乡过年,带了一些家乡的香肠回京,约漂在北京的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吃晚饭。
当一盘油亮亮、香喷喷的香肠端上桌,莫西夹起一块,送进嘴里。
我很难忘,几乎是下一秒,他眼睛里淌下了泪水……
味蕾,有时候连接着乡愁,让异乡的人们情难自禁。
食物,有时和爱情有关。
看一个女孩子写书评,写到她爱上了一个男生,远远地看着他,心里想:“我以后要给他做饭……”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内心的痛处,我相信有好多女孩子都有过这样的时刻。遇见一个人,愿意为他做做饭,洗洗碗……
而那个曾经来吃过饭的男生,她并没有好好珍惜,早已失去了联系……
食物还传达着友谊和珍重。
我的好朋友符马,从广东搬到北京来住,为了买一个好锅,他去了三趟宜家。他邀请我去他家品尝新锅做的饭,但我生病了,没法出门。于是,他提着锅、小米和罐头,来我家熬粥。
能在生病的时候喝到一碗热粥,是幸福的,但更幸福的是,在生病的时候,有人为你做些什么。
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厨房传来的燃气“嗞嗞”燃烧的声音极有治愈效果。符马站在厨房,盯着他的锅,不时伸手搅动一下里面的小米,然后再用赞赏的目光凝视它……许久许久,一个声音从厨房传未:“我爱我锅!”
他如此爱锅,锅也没有辜负他。那天的粥确实浓香黏稠,好喝极了!
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胃的饱满,带来心的安稳。
当你觉得很累的时候,食物让你放松。
心情不好时,化悲愤为食欲,吃点儿好东西,能马上把不开心的事忘到脑后……
寂寞的人、失恋的人、失意的人,都能在食物里获得一些安慰。
各地的美食,激发你远行的欲望……
只要你还能吃,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这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讲怎样做好一顿简单的居家晚餐。
没有复杂的技法和特殊的食材。简简单单。
就希望你能好好给自己做一顿饭,好好照顾自己。
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眼前流淌而过。我们要珍惜每一顿食物,好好享用它,感受它。
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正遭遇什么,你只管好好吃你的饭,喝你的汤。
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好吃的,永远站在你这一边。
韩梅梅、杂鱼著的《一顿自己的晚餐》是一本与食物有关的书。一本探讨怎样做好一顿简单的居家晚餐的书。
没有复杂的技法和特殊的食材,简简单单,温暖家常。
希望每个忙碌的人,都能好好给自己做一顿饭,好好照顾自己。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侵蚀着现代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眼前流淌而过。或许只有让自己慢下来,用心去感受一顿晚餐带给你的点滴享受,我们才能在慌乱的世界里感受到稳妥的幸福感。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正遭遇什么,好好吃一顿饭,安心喝一碗汤,别委屈自己的胃。
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好吃的,永远站在你这一边。
寂寞的人﹑失恋的人、失去意志的人,都能在食物里获得一些安慰。只要你还能吃,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韩梅梅百万畅销系列丛书“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温情回归,给每一个用心生活的你;
《一顿自己的晚餐》中筛选生活中简单易学的菜谱,作者以温柔的笔触书写和菜肴之间的味蕾故事,讲述如何通过一道道具有人情味的餐食探寻生活带给你的幸福;
在这个不安的世界,寂寞的人﹑失恋的人、失去意志的人,都能在食物里获得一些安慰。只要你还能吃,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小确丧年代,人手一本的治愈系美食随笔集,吃饱了,胃暖了,才有力量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