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勇著的这本《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总结并推测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里程碑,以及未来可能具有的特征,同时结合人类发展历史,进一步指出了两者相碰撞可能带给人类的深刻影响。
本书囊括了所有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如何定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人工智能的瓶颈和临界点在哪里?人工智能的巨头在做什么?如何占领商业化的制高点?开源对科技、商业和人类文明有怎样的启示?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形态有怎样的影响?人工智能会让未来的社会状态产生怎样的根本变化?人类社会有哪五种可能的结局?
本书集科技、社会、人文于一体,视角宏大,深入浅出,即使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也完全可以读懂。
人工智能、基因、能源、纳米材料、航空航天技术这五项技术,任何一项取得突破,都将会像工业革命一样大幅重塑我们的社会形态,而所有这些技术中特别的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所以特别,不只在于它会像互联网、汽车一样带来变化,在于它会越来越多地覆盖掉人的基本能力。
当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时候,它意味着在信息完全的博弈类项目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替代人类;当自动驾驶真正实现时,它意味着机器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反应的能力,已经逼近人类的水平。而现实中比驾驶更复杂的人为操作其实并不多。
这潜在意味着,与商业相关的岗位会逐渐变得没有价值,因为所有这些岗位基本都依赖于人的理智与部分体力。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机器,很快会在这些岗位上展现出优势。
这里的关键是:岗位消失后,我们会面临怎样的社会形态?这正是李智勇著的这本《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核心要探讨的问题。
在个人命运上总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宿命论的,。不管我们做什么,结局其实唯一不二;另一种观点是人生有很多选择,我们最终会选择其中一种,人生是选择的变量。我们知道人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叠加,总是有生老病死这样的大趋势,但我们的选择塑造了具体的人生。
放大到群体,我们一样要面临这个问题,一种是决定论的,这时人类的将来有唯一解。例如,群体利益归属不同,而人类之间不可能彼此完全信任,所以对抗会一直持续,并不可能获得终极和谐。这类情形的反复再现就会加深不同利益诉求群体间的怀疑和不信任,并使其坚信落后就会挨打。与此同时科技不可能倒退,力量只可能越来越强,一旦冲突爆发,最终人类一定会毁灭。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在较大时间尺度下发生的概率极大,所以人类最终会走向毁灭,这就是宿命论,毁灭是世界的唯一解。
另一种则是相信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充沛的物质,让彼此间的矛盾根源可以大幅缩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彼此(比如更容易地获取信息、自动翻译等),同时我们也学会在终极问题上给他人留下空间,能找到保持距离、求同存异的方法。这意味着当物质问题解决后,究竟走向哪种结局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选择,这样考虑结局就会不唯一,明天的结果是今天行动的变量,人类还有选择的余地。
前者图景下的人类是不自由的,后者才有可能真正体现自由意志,虽然可能倒在选择的途中。
从各种最新发现来看,后者更接近事实。自然规则规定了现实起伏的范围,但人类本身在这个范围中有选择的权利。
凤凰网曾经登出了摄影师西蒙·科克雷尔(Simon Cockerell)13年中到访朝鲜140次拍摄下的各种图片,其中有朝鲜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片段,水上游玩、结婚拍照、饮酒、小吃摊、野餐等(http:/news.ifeng.com/coop/20150130/43061194 0.shtml#p=1)。这些照片比较生动地展现了朝鲜人民的生活状态。
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韩国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活与大多数繁华城市相似,有丰富的商品、喧闹的夜生活、火爆的餐饮等。
抛开好坏是非的这些人为价值标准,我们至少可以讲在这两个国家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要知道朝鲜和韩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传统相似,人员基因相似,但这两个国家的发展状态差异确实非常大。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正是人类自身的选择带来了大相径庭的结果。
科技越发展,人类相对于自然就越自由,选择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力量也就越强大。当人类靠摘果子养活自己的时候,那是纯粹地靠天吃饭,一旦人口密度加大或者某个地方的产出不恒定时,就要开始迁徙;在农业社会则是一年丰收可以有三年口粮,这就相对自由些。当能量充沛,人们又掌握了纳米制造技术的时候,从理论上讲人类可以随意制造各种东西,彻底摆脱物质上的刚性约束,比如春种秋收等。这时候人与物质的问题主要是欲望边界问题。
所以说智慧生命在结果面前有自由,而这种自由的基础首先来自生产力的大爆发,让人们尽可能摆脱生存的先天束缚。在科技大发展之前,人类的历史更多地可以归结为地理决定论,或者说环境决定论。靠海边的没什么土地就孕育工商文明,比如希腊;有大河、雨水均匀的就孕育农业文明,比如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现在人工智能则让这种环境因素蜕变为次要因素,选择决定未来,想法决定选择。我们身边有两类完全不一样的系统:一类系统是确定性强的,比如我们锯木头,那就必须做功到一定程度,木头才可能断,想法并不对结果有实质性影响;另一类系统则是股市,股市里面虽然有基本面,但是当我们普遍认为它会涨的时候,它就会涨,人的想法是股市涨跌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把人从基本束缚中解脱出来之后,会让社会的状态更像股市,而不像锯木头或者修路这种确定性强的工程。
可以认为人工智能在真正产生意识之前其实是放大这种自由选择的终极大招,人类靠智能改造了世界,人工智能则靠智能让人类脱去束缚,有选择的余地。
P216-218
东北农村的百岁老人是非常特别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一生横跨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及将起而未起的智能革命,可以说数千年间所有人类的重大变迁都可以在他们“短暂的”一生里找到痕迹。
他们20岁的时候,由于家里并不富裕,所以大多数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是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为了吃饺子,总是要自己借来一大堆器具比如风灯、簸箕、毛驴,再等到石磨空闲时求人帮忙磨面。辛苦几次后,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可能就学会了整套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省钱,自己会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学会编炕席、盖鸡窝、修补房子等。春天、秋天的时候主要忙地里的活,闲下来的时间就忙着这些修修补补的杂活。一年里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每天总是累得半死,但也吃不到什么太好的东西。忙于果腹的他们不会知道就是在这一年(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这种科技浪潮要50年后才真正能波及他们。
30岁的时候,他们已经结了婚,中间也幸运地没被抓去当兵,但除了生活负担更重以外,生活本身似乎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每天都在简单地重复着前一天,那时候他们心里经常祈祷不要有天灾人祸落在自己身上,因为贫困使得他们的家庭实在没有任何承受风险的能力。天时驱动的重复也是农业文明的一种特征,几代人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即使是饥荒也只会改变生活的地点,但通常不会改变基本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知道就是在这一年(1946年)一个叫计算机的东西问世了,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成,定制这东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它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24.4米×2.44米,重达28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为看到计算机他们还要再等上50年。
70岁的时候,他们已经经历了非常多的土地上的变化,先是土地改革,有了自己的土地,接下来成立了合作社,土地变成集体的,再接下来又包产到户。活儿还是不少,但没以前那么累了,生产队里终于有了拖拉机,村子里也通上了电灯,骡马开始逐渐减少,人开始围着机器转,玉米脱粒开始主要依赖机器。包产到户后各家都开始买电视机,没事看看电视剧成为主要的消遣。到这个时候,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终于开始渗透到农村,但他们仍然和世界有所隔阂。也是在这一年(1986年)大洋彼岸的康柏公司做出了第一台采用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内存、20MB硬盘、1.2M软驱的386计算机。一家叫微软的公司销售额超过了1亿美元,并且尝试开发一款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Windows1.0,信息革命的大幕正在拉开。
90岁的时候,他们会看到家里用电的东西越来越多,先是装固定电话,接下来电饭煲这些东西都开始走进家里,最要命的还是电脑,家里小孩每天都挤在电脑旁打游戏、看电影,还用它买东西、看新闻什么的。也有的小孩会随身拿着一种白色的叫iPod的东西播放音乐。在这一年(2006年),乔布斯已经开始密谋发布iPhone这款带来划时代变化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正在准备进一步改造每个人的生活。
100岁的时候,此前装的固定电话逐渐被废弃了,电脑也被冷落了不少,年轻人每天都捧着手机,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人们每天聊的东西和100年前相差十万八千里。地球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似乎立刻就知道了,而自己当年大概只知道十里八村的事情。周围还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把大米直接拿到网上去卖。这时候重孙子基本已经上了高中,他们没事会聊一种叫人工智能的东西,这东西似乎可以让汽车没人开就能跑,也能代替播音员报天气预报,还可以让厂子里干活儿的人没活儿干等。人们对这种技术的态度和对电视机、电脑的态度有点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是很大的危险,不能发展它,它会让人没工作,发展它之后人都干什么去,并且它一旦产生了意识,那人类就危险了,但也有人说这东西如果发展起来就不用自己种地了,每天在家里待着还能有不错的收成,这有多好,为什么不发展,怎么可能世界变发达了人还没法活了。
在这群老人的身上,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好像被用快进播放了一遍,从这种快进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用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们生活的方式揉来搓去,而人的意愿在这种科技浪潮面前毫无抗力。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人类又可以拿什么来抵抗科技浪潮所掀起的改变呢?现实中其实并没有可以逃避社会变迁的桃花源。
当老人们偶尔听到“人工智能”这个词的时候,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拉开序幕,恰如有电、有汽车、有电脑之后的生活和之前的生活发生大幅度的改变一样,生活的模式接下来很可能会因此而有更大的变化。老人们看淡了风云变幻,估计会对各种变化不太在意。但很多人估计还是会对这奔涌而来的变革浪潮感到好奇,未来100年人类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迁?人工智能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