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咏给·明就仁波切著林瑞冠译的《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中,作者不仅分享了自己从恐慌症到宁静喜乐的经验,而且将自己近二十年弘法经验与智慧以及全球禅修教学的禅观精华倾囊相授。脆弱与不完美的感觉之中,蕴含着了悟自身真正力量的关键。如果我们能欣然接受生命中的困境和改变,就会找到内心与外在的安乐。
| 书名 |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尼泊尔)咏给·明就仁波切 |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咏给·明就仁波切著林瑞冠译的《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中,作者不仅分享了自己从恐慌症到宁静喜乐的经验,而且将自己近二十年弘法经验与智慧以及全球禅修教学的禅观精华倾囊相授。脆弱与不完美的感觉之中,蕴含着了悟自身真正力量的关键。如果我们能欣然接受生命中的困境和改变,就会找到内心与外在的安乐。 内容推荐 21世纪被称为“焦虑年代”,焦虑已成为人类的长期症状。由于种种生活难题的纠缠,人们看待自身与世界的视角受到很大局限,以为生命就是如此,世界本来就充满不安与烦恼,无法发觉内在自由所能带来的开阔,本书正好就是一本解除焦虑的实用手册。 继《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之后,咏给·明就仁波切推出第二部林瑞冠译的心灵畅销力作《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作者通过很多精彩的故事,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自己,一步步走进禅修的世界。他在书中教大家将洞见与实修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的难题中,借由书中所提示的“见”“修”“行”,读者可以深刻认识自身的本质,开发内在的力量和潜能。 目录 第一部 认识自己 第一章 隧道中的光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身处黑暗的可怜众生,点燃一盏明灯。 念头是认识自己的机会 跟心交朋友 问题有多猛烈,你就有多强大 恐惧不过是飘浮在心里的想法 第二章 问题就是解答 我们探索的终点,将抵达我们原先出发的地方,这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 体验我们的自心本质 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状态 对于不安,要预先准备 什么是自然的痛苦与自己造作的痛苦 痛苦是存在的 认识痛苦的痛苦(苦苦) 认识变化的苦(坏苦) 认识普遍的苦(行苦) 观察呼吸的变化 第三章 观点的力量 如果不守护放逸的心,就不可能持守自己的学习(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所有的分别基本上都是相对的 痛苦其实源自于你的执着 面对“自我概念”的执着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观察内心的反应 第四章 洞悉体验的本质 一旦认出是什么在束缚你,你就解脱了。 放下执着,痛苦就会减少 佛性具有体验一切事物的无限潜能 体验到佛的刹那 抛弃狭隘或局限的想法 盘点自己的特质和性格 第五章 观察自心的习性 一旦感知之门被净化了,万事万物就会如实展现…… 内心习性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 我们仍执着“恒常”的想法 单一,是很微细的谬见 独立,其实是幻相 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 看着海浪的起伏,却不影响海洋的本质 不光认识体验,同时也认识体验者 第二部 开放自心 第六章 转化的工具 我们有一部美丽的车子,却不知如何驾驶。 阿难给我们的启示 修持的三个步骤 用心看着心 驯服你的马(身体) 调伏骑士(你的心) 第七章 专注力的修持 想要看到山的另一面,必须先看山的这一面(若观对山,由此山示)。 步骤一:不专注在特定的地方或体验 步骤二:专注于色相 步骤三:专注于声音 步骤四:专注于身体的体验 步骤五:专注于念头 步骤六:专注于情绪 第八章 洞见的修持 在理智活动之后,直觉的心取而代之,并乍现了明晰的洞见,因而带来了许多的喜悦与欣喜。 斩断对概念的执着 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轮回是涅般木的展现 “我”并不是永恒、单一和独立的 审视所观察对象的空性 观察那颗正在体验的心 第九章 同理心的修持 人类是整体的一部分,那整体,即是我们所说的宇宙。 认同和理解别人 第一阶段:一般的慈悲 第二阶段:无量的慈悲 第三阶段:菩提心 第三部 运用方法 第十章 以生命为道用 一切事物,都可作为禅修之用。 寻找隐藏的黄金 面对佛性的障碍 观察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第十一章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你与困境正面交锋,会有新的发现。 方法一:专注力修持 方法二:分解再分解(观的禅修) 方法三:扩展同理心(慈悲的禅修) 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十二章 喜悦的智慧 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喜悦。 试读章节 喜悦的智慧 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喜悦。 ——海伦 · 凯勒(Helen Keller) 脆弱与不完美的感觉之中,蕴含着了悟自身真正力量的关键。如果我们能面对生命中的烦恼和难题,就会找到内心与外在的安乐。如果我没有面对我大部分年轻时的恐慌和焦虑,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永远不会有勇气或心力搭飞机和环游世界,并坐在一群陌生人前传达智慧。这智慧不只是来自于我的体验,也是我的指导老师们——那些真正伟大成就者的体验。 我们都是佛,只是没有认出来。文化熏陶、家庭教育、个人经历,以及靠神经元记忆库,去分辨和评估当下体验及未来希望与恐惧的基本生理倾向等等,局限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观点。 一旦你承诺要开展自身佛性的觉察力,你一定会开始看到你每天的体验都在转变。本来会困扰你的事情,逐渐失去影响力。你会更直观、更放松和更真诚。你会开始了解障碍是成长的机会。当局限和脆弱的幻觉逐渐消失的时候,你会发现内心深处真正伟大的自己。 最棒的是,当你看到自己的潜能,你也会开始认识身边每个人的潜能。佛性不是少数幸运者才能拥有的特质。真正认识佛性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如此平凡——你会知道所有生命体都有佛性,只是并非每位众生都能认出佛性就在自身中。所以,当有人对你咆哮或用其他方法伤害你,你不会紧闭心门,反而更为开敞。你知道他们不是“无聊分子”,而是如你一般想要快乐和平静的人。他们做出无聊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而且被脆弱和恐惧弄得不知所措。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发愿开始,发愿自己会修持得更好,以更大的觉察与洞见去面对一切,并且对他人更敞开你的心胸。决定你是痛苦或平静的唯一因素,就是动机。智慧与悲心是同步进展的。当你愈专注,愈深入检视对境,会更容易生起悲心;当你为别人更敞开自心,你所有的行持就会更有智慧和更专注。 在任何时刻,你可以选择追随强化“我自己是脆弱而受限的”那些念头、情绪和感觉;或者,你可以忆持自己的真实本性是清净、无限和不会受伤的。你可以一直沉溺在无明的昏睡中,或者,你可以忆持自己一直是觉醒的。无论是哪一种选择,你都在表达真实本性的无限本性。无明、脆弱、恐惧、生气和欲望都是佛性无限潜力的表达,无论选择什么都没有对错。佛法修持的成果,纯粹就是认识所有的烦恼只不过是我们的不同选择,因为我们的真正本质是无限的。 我们选择无明是“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觉醒也是“自己的选择”。轮回与涅槃纯粹是不同的观点,端视我们选择要如何检视并认定我们的体验。涅槃并不神秘,轮回也没什么不好。如果你决定要根据过去经验去认定自己是有限、忧虑、脆弱或害怕,你只要了解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用不同方式去体验自己的机会,一直都在。 大体上,佛教的修行之道,提供了“熟悉”与“实用”两种选择:维持熟悉的念头和行为习性,当然会很舒适和稳定;如果要跨出舒适熟悉的领域,必须走向可怕和不熟悉的领域——那不舒服的灰色地带,就像我在闭关时的体验,你不知道是该回去熟悉但令人害怕的地方,还是直接走向纯粹只是因为不熟悉而心生恐惧的地方。 当你选择要认出自己的潜能,心中会有不确定感。好几位学生告诉我,那就像要结束一段折磨的关系。放下这段关系,会有不舍与失败的感觉。 割舍一段折磨的关系,与进入佛法修持之道的主要不同是,当你进入佛法修持之道,你等于是结束了跟“你自己”的折磨关系。选择要认出自己真正的潜能时,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像过去那么经常地轻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更积极与光明磊落,你是那么自信和庆幸自己是活着的啊! 同时,你开始了解周围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潜能,无论他们自己是否知道。你不会视他们为威胁或敌人,你能感同身受他们的恐惧和不快乐。你会自然地着重替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着重在问题本身。 终究,喜悦的智慧来自于你选择“觉察烦恼”引起的不安,还是选择“被烦恼控制”的不安。如果你单纯安住在觉察念头、感觉和感官知觉之中,并了解它们是你身心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不能保证你会永远地快乐。相反地,你用这种方式看自己还有可能会非常不愉悦。 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新事情上,像是到健身房、开始新工作或节食。开始的前几个月总是困难的。你为了掌握新工作而需要学习所有的技能,是很辛苦的;你要激励自己去运动,是非常费力的;每天要吃得很健康,是相当不易的。但是,一阵子过后,愈来愈容易了。你开始觉得很愉快、很有成就感,整个自我的感觉开始改变。 禅修也是一样。前几天也许会觉得不错,但是,可能一个星期之后,修持成了折磨。你找不到时间修持,禅坐并不舒服,你无法专心,内心倦怠。你面临瓶颈,就像跑者想要多跑半英里,身体说:“我办不到。”但心里却说:“我应该要这么做。”两种声音都令人不愉快,我们无法满足两种要求。 佛教通常会提到“中道”,它提供了第三种选择。如果你连一秒钟都无法专注在声音或烛火,那么你无论如何就应该停下来,否则,禅修就成了苦差事。你最后会想:“噢!不会吧!现在是7点15分,我必须坐下来培养觉性。”用这种心态修持是不会进步的。不过,如果你可以再继续一两分钟,那么就继续下去,你会有惊人的发现。你会察觉在抗拒的时候,你不想承认的念头和感觉就会出现,或者,你会发现安住自心的时间超出了预期,光是这样就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但是,最棒的是,无论禅修时间的长短,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佛教禅修中的每个技巧终究是在增长悲心。每当你看着自己的心,你就不可能看不见周遭人跟你的相似之处;当你发现自己渴望快乐,你就不可能看不见别人也有同样的渴望;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恐惧、瞋恨或厌恶,你就不可能看不到周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恐惧、瞋恨和厌恶。 这就是智慧——这不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而是从自心的觉醒而来,也就是认识到我们跟他人的关系以及喜悦之路。 P221-225 序言 危机,就是转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最近我到北美巡回讲学,有个学生告诉我,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将20世纪称为“焦虑年代”。 “为什么呢?”我问他。 他解释,根据这位哲学家的说法,两次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在人们心里烙下了情感伤痕。这两次战争发生之前,从来没有那么多人死于战争。更糟的是,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本来是希望为人类带来更文明和舒适的生活,却直接造成了生灵涂炭的下场。 他继续说,不只是那些可怕的战争,我们为了享有物质生活的舒适便利而发展的每项进步,都有黑暗的一面。像移动电话、超市扫描机、提款机和个人计算机等等的科技突破,也是制造武器的基础——足以毁了人类,甚至毁了我们称为“家”的地球。电子邮件、网络与其他计算机科技等等,应该是要让生活更自在,反而把我们淹没在过多资讯和不确定性之中,那些看似急迫的讯息,老是逼得我们似乎非马上处理不可。 他接着说,网络、杂志、报纸或电视上的新闻,让人感觉很不愉快,内容都充斥着冲突和暴力,以及预测坏事的降临。我问他,为什么这些报导只着眼在暴力、犯罪和恐怖行动,却不报导好人好事和成功事迹呢? “报导坏消息才有卖点”,他回答。 “我不懂你的意思”,我疑惑地看着他。 “灾难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解释,因为它证实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就是生命是难以预测和令人惊慌的。我们一直在为下一件坏事保持警戒,这样才能预防不管是股市崩盘、自杀炸弹、海啸、地震等。“一点也没错!”我们心想,“我的恐瞑是对的……我现在应该好好想一想怎么保护自己。” 在他解释的同时,我明白了他描述的情绪问题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从有两干五百年历史的佛教观点来看,人类历史上的每个重要时期,都可称为“焦虑年代”,焦虑已经是人类长期的症状。一般来说,我们对这种基本的不安和烦恼,有两种不同反应——不是想摆脱它,就是向它竖白旗投降。不管哪一种反应,往往制造更多的纠葛和问题。 对于这种焦虑,佛教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直观”,直观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作为解脱的踏脚石。与其抗拒或投降,不如当它们是朋友,面对它们。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获得持久与真正的本俱智慧、信心、清明和喜悦。 许多人间“我要如何运用这个方法呢?”“如何将生活融入修行之道呢?”本书从许多角度解答这些人的疑问。这是一本实用手册,教导大家将佛教的洞见和实修,运用来解决日常遭遇的难题。 另外,如果你目前生命中还没遇到大麻烦,或者你是个快乐、满足、有福气的幸运儿,本书也将提供经过证明、确实有用的佛法观点,帮助你检视人生的基本状态(或者生命的实相),但愿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发掘并培养你从未察觉的潜力。 我们将书上提到的观念和方法,汇编为精要的指南,就像你买手机会附送使用手册,内容是:“第一步:请检查包装盒中是否有以下的商品……”;“第二步:请取下手机后面的电池盖”;“第三步:安装电池”。我过去接受的是佛教传统训练,从小就受佛教熏陶,因此被教导要从修持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必须认识基本的教义,也就是“见地”。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基本状况才有办法面对,否则,修持就会漫无目标,无法击中要害。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传统佛教典籍的形式,将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见”,就是探究我们的基本状况:导致生活中各种不安的本质和原因,并了解这些不安能够引导我们深刻认识自身的本质。 第二部分,是“修”,就是提供循序渐进的三种基本禅修指导,借由这些方法帮助我们安住自心、开放自心和培养智慧。 第三部分,是“行”,就是好好运用第一部分学到的见解,以及第二部分学到的对治一般身心和个人问题的方法。 我早年内在的奋斗心路,对于本书接下来所要探索的主题,也许多少有些帮助。然而,我在书中多数部分所分享的精彩内容,都是来自我的上师和朋友,以及过去十二年的世界讲学之中,与我坦诚分享生命经验的人,对他们,我尤其铭记在心。他们的故事,拓展了我精神生活的多角度视野,也让我对身为佛教徒所学到的各种方法充满无限感激。 书评(媒体评论) 明就仁波切写了一部异常清醒且切合实际的现代经典佳作。他的慈悲与智慧,使得这本书成为对于当今人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的禅修实践指南。 ——《出版人周刊》 明就仁波切一生专注禅修。但是,作为一个禅修弟子,他也遭受着焦虑的困扰。他战胜焦虑的方法,不是成为焦虑的主人或奴隶,而是成为朋友。这种面对逆境的方法,也是当今人们很少会用的。 ——《亚利桑那共和报》 我随喜这本书,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相当实用的书,融合了藏传佛教与科学观点。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作者 这本书利用现代科学中令人振奋的发现,提出在生活中培养正念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很容易理解,并且与冥想实践密切相关。 ──乔·卡巴金《正念》作者 明就仁波切是一个用微笑传播智慧与魅力的导师。本书是一本能让你与作者交流经验的书。 ——卢·里德《穿越火焰》作者 我们很幸运能听到明就仁波切的,坦诚务实,超越想象的,让人心灵富足的教诲。 ——朱利安·施纳贝尔雕塑家、电影制作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