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著的《货币战争(百万册升级版)》将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打击中国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本书角度新颖,史料翔实,不仅回顾历史,而且结合当下,以史为鉴,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令人耳目一新。文字浅显流畅,可读性强,既有专业性,亦不失通俗性。《货币战争》系列一版再版,作为百万现象级的畅销读物,书中观点常常引发热议,每次展卷,都能感受到“货币战争”的硝烟战火和悲壮惨烈,书中有警醒、有启示,更有对未来经济的启发。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经济泡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货币背后隐藏的集团利益之争,却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它们又怎样制造泡沫和危机,从中渔利?宋鸿兵著的《货币战争(百万册升级版)》第1次揭开了货币背后的战争大幕,为我们展示了政治风波和经济危机背后的翻云覆雨之手。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多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它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我们的经济实际上是被少数人主导的。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谋求zui大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动荡不安的今天,中国如何警惕和应对金融打击,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本书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
再版序言
推荐序言 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吗?
第一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
罗斯柴尔德起家的时代背景
老罗斯柴尔德的第桶金
内森主宰伦敦金融城
詹姆斯征服法兰西
所罗门问鼎奥地利
罗斯柴尔德盾徽下的德国和意大利
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
第二章 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
刺杀林肯总统
货币发行权与美国独立战争
国际银行家的第次战役:美国第银行(1791—1811年)
国际银行家卷土重来: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2年)
“银行想要杀了我,但我将杀死银行”
新的战线:独立财政系统
国际银行家再度出手:“1857年恐慌”
美国内战的起因:欧洲的国际金融势
林肯的货币新政
林肯的俄国同盟者
谁是刺杀林肯的真凶
致命的妥协:1863年《国家银行法》
第三章 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
神秘的哲基尔岛:美联储的策源地
华尔街七巨头:美联储的幕后推动者
策立美联储的前哨战:1907年银行危机
从金本位到法定货币:银行家世界观的大转变
1912年大选烽烟
B计划
《联邦储备法》过关,银行家美梦成真
谁拥有美联储
美联储第届董事会
不为人知的联邦咨询委员会
真相何在
第四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次世界大战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大发战争财的银行家们
《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剪羊毛”与美国1921年农业衰退
国际银行家的1927年密谋
1929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动
策划大衰退的真正图谋
第五章 廉价货币的“新政”
凯恩斯的“廉价货币”
1932年总统大选
谁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废除金本位:银行家赋予罗斯福的历史使命
“风险投资”选中希特勒
华尔街资助下的纳粹德国
昂贵的战争与廉价的货币
第六章 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与外交协会
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家的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统治世界的精英集团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
三边委员会
第七章 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
总统令11110号:肯尼迪的死亡证书
白银美元的历史地位
银本位的终结
黄金共同基金
特别提权
废除黄金货币的总攻
经济杀手与石油美元回流
里根遇刺:粉碎金本位的zui后希望
第八章 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
1973年中东战争:美元反击战
保罗·沃尔克: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
世界环保银行:要圈地球30%的陆地
金融核弹:目标东京
索罗斯:国际银行家的金融黑客
狙击欧洲货币的“危机弧形带”
亚洲货币绞杀战
中国未来的寓言
第九章 美元死穴与黄金“一阳指”
部分储备金体系:通货膨胀的策源地
债务美元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的“债务悬河”与亚洲人民的“白条”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霸盘生意”
政府特许机构:“第二美联储”
黄金:被软禁的货币之王
一级警报: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退出黄金定价
美元泡沫经济的死穴
第十章 谋万世者
货币:经济世界的度量衡
金银:价格动荡的定海神针
债务货币脂肪与GDP减肥
金融业: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军”
未来的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迈向世界储备货币之路
后 记 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几点看法
附 录 美国债务内爆与世界流动性紧缩
大事记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
内森是老罗斯柴尔德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胆识的一个。1798年,他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内森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凭着凉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
内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兰克福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大本营(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罗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立了家族的另一个分支银行(s.M.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个银行,他的五弟詹姆斯在法国巴黎也有一个银行(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建的银行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集团。此时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视着1815年的欧洲战况。
这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取得了最终胜利,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公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
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类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到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马车奔驰在(欧洲各地的)公路上,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船只穿梭于海峡之间,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间谍遍布(欧洲的)城市街道,他们揣着大量现金、债券、信件和消息,他们最新的独家消息在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被迅速地传播着,但所有的消息都没有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宝贵。”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有关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情报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这时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海峡。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
P3-4
2006年夏,正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积聚膨胀之时,我对即将来临的金融海啸已深感忧虑,《货币战争》一书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和焦虑之中诞生的。在我看来,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1971年以来的美元体系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全世界的货币大厦事实上建立在美国的债务沙滩之上,而美元的债务本位既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持续,随着世界经济总吨位的增长,美元地基已在沉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厦将倾的危机。
货币从本质上看,就是财富的一种索取权,人们持有货币,相当于持有财富的收据。什么是财富?以什么样的财富形式为抵押发行货币,这决定着货币的性质。zui广为人所接受的财富就是通货。财富,也包括通货,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通货的商品属性,其实质乃是劳动属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2
000多种商品担当过通货的职责,而市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了其他通货,zui终选择了黄金和白银作为财富的终代表。无论哪个地区,无论什么文明,无论何种宗教,金银作为zui广泛被接受的财富形式而变成了货币。此时的金银,既是财富的索取权,同时又是财富本身。
纸币的出现,原本作为金银的收据,主要是为了方便交易。人们持有纸币的zui终目的,不是为了拥有这张收据,而是为了拥有收据所能索取到的金银,以及zui终金银能够自由且等值兑换的其他财富。这样的货币制度一直运转到1971年,美元正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代表。在此之前,人们手持美元觉得踏实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元钞票能够zui终兑换成黄金。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忘记了美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收据,而绝非财富本身,不过,美元还是逐渐被描述成与黄金一样美好的终财富。
虽然人们在长期被洗脑的过程中已逐渐淡忘纸币收据背后的黄金,但黄金毕竟制约了收据的超额增发,因为当收据过多时,迟早会激发人们对这些收据所能索取的黄金的兴趣。银行家们作为货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不喜欢黄金作为纸币的抵押物,一是黄金不足以满足纸币膨胀的欲望,二是黄金不能产生利息收入。银行家们更愿意使用永不枯竭而且能够生息的资产去替代黄金,这样的想法具有无比的诱惑。1971年之后,黄金的非货币化其实是货币游戏规则制定者单方面强加给其他人的不平等条约。于是,我们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主权信用货币。
这是一种以主权国家的债务为抵押资产来发行货币的尝试,纸币这一收据所能索取到的zui终财富不再是黄金,而是国债!国债是具备劳动属性的财富吗?也许。因为国债是对纳税人未来缴税的承诺,但是这个未来时态引入了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时间。黄金是已完成的劳动成果,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国债则是未完成的劳动成果,它是未来的财富,它始终存在着违约风险。当国债成为货币收据的zui终索取物时,就相当于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同时,债务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双重利息成本,人们不仅需要为借用货币支付利息,同时还不得不为货币的抵押品再次支付利息。在债务货币制度下,货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负担。
为使用公共货币而向少数人支付利息成本,将国家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这是一个无法令人在逻辑上感到信服的设计,同时也是一个从基因里就存在着“癌变”信息的货币系统。货币发行量越大,债务规模也就越大,利息成本就越高,全民“被负债”压力就越重。由于利息只与时间有关,因此货币扩张呈现出内生性的刚性需求,具有天然的货币贬值倾向,通货膨胀成为zui终的必然结果。而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世界范围内出现贫富分化的元凶。
如果货币与信用扩张及其利息成本增加的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势必造成整个经济体形成债务堆积的“堰塞湖”效应,这就是总负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的不断攀升。当这一比值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体将不堪债务重负而出现大面积违约。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正在于此。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扩大了危机的范围,并加剧了危机的剧烈程度。以美国国债为抵押来发行全球贸易与储备货币,势必造成美国国债规模与其财政收入的严重不匹配,以及美国经济体总负债与GDP比值日益恶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元主权信用的危机。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2006年在《货币战争》中,我提出了以下推论:1. 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不可避免,它会源于美国,但波及整个世界;2.
美国的次贷危机绝不是孤立、可控和不会蔓延的小问题,而是倒下的第张多米诺骨牌;3.
美国资产泡沫zui严重的房地产业的金融中枢——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将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4.
为拯救金融机构,美国将不得不海量增发货币,从而引发美元主权信用危机;5.
在美元危机恶化的同时,黄金将大幅上涨,因此建议中国应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
5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突变,已经或正在验证这些推论:
2007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2008年金融海啸;
2008年9月,两房与雷曼兄弟公司相继破产;
2009年和2010年,美国两次开动印钞机,大搞所谓货币的量化宽松;
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危机从南欧五国拉开序幕,目前仍在恶化之中;
2011年7月,黄金价格冲上每盎司1 600美元,为2006年年初的3倍。
2011年7月19日,美国国会正在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提高美国国债的上限,如果在8月2日仍未达成妥协,美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国债违约危机。尽管zui终国债上限将会被再度提高,但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与因国际收支赤字的危险性所造成的国债隐性危机,已在全世界面前显露无遗。
究竟为什么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采取了这样一种必然会导致危机的债务货币制度?为什么货币没有选择无利息成本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制度安排?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在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又是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的?
正是在对这些强烈疑问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慢慢开始了《货币战争》的求索历程。从美国到欧洲诸国,再到中国,逐渐形成了“货币战争”系列的研究风格,这就是用货币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感来解读和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并前瞻性地审视未来。
2006年,当笔者在写《货币战争》一书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短短几年之后,“货币战争”这一曾被讥讽为“子虚乌有”的词语,竟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广泛关注的国际性热门话题。
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的巨大力量。货币的命运zui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必将与货币紧密相连。
宋鸿兵
2011年7月19日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