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语之可(6频倚阑干不自由)(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亚丽主编的《语之可(6频倚阑干不自由)(精)》定位于高端阅读群体,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孙郁、余世存……名家名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在历史的省思中关注人文情怀,以思想力澄明未来。

既有学者的深邃思想,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境界,灵动优美、感动人心。

民国时的北漂;谋国不成,谋家有成的康有为;乱世为儒熊十力;沈醉回忆溥仪的最后七年;饱受非议的影星上官云珠的薄命人生;张学良侄女回忆张学良的最后人生岁月……

本书另附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的经典画作。他的作品既有象征主义绘画的哲理性,同时又具有东方的装饰趣味。潜在的神秘主义色彩、强烈的平面感和富丽璀璨的装饰效果,使画面弥漫着强烈的个性气质,对绘画艺术和招贴设计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张亚丽主编的《语之可(6频倚阑干不自由)(精)》收录了孙郁、余世存等名家名篇。对康有为、熊十力、张学良、上官云珠、溥仪等近代闻人在风雨飘荡的革命时代(民国),甚或到1949年之后新的历史背景下,令人欷歔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进行了忠诚叙述。

目录

孙郁 帝京的漂流者

余世存 康有为:谋国不成,谋家有成

朵渔 乱世为儒熊十力

沈美娟 沈醉回忆溥仪的最后七年

沈寂 韦泱 我知道的上官云珠

张闾蘅 周海滨 我的伯父张学良

王鹤 毛彦文:爱与痛俱成往事

丁聪 沈峻:不要眼泪不要悲伤

《语之可》·诞生纪

试读章节

孙郁 帝京的漂流者

北京是有点胡气的地方,写好它并不容易。明代以来,谈北京的著作一直很多,有的已成经典。我历数那些有趣的文字,觉得写得最好的有两类人,一是客居那里的士大夫,二是有过异乡经验的北京人。刘侗、龚自珍、陈师曾都是外地人,他们对北京的描述,传神里透着哲思。老舍是在远离北京的地方写下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叶广芩移居西安后,京味作品才越发醇厚起来。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记得是邓云乡在一本书里写北京的风俗,好像一幅幅画,真的美丽。邓先生常年生活在上海,并不久居京城。于是便得到结论:北京的形象是由那些诸多非北京的因素构成的。

非北京的因素是什么呢?大概是漂流于此或移居于此的人的眼光吧。我与邓云乡先生只见过一面,知道他一直出出进进于帝京,感慨自然不同于别人。那是在湖广会馆的一个堂会上,友人祝贺季羡林米寿,许多人聚在一起。那一天上演的是《空城计》,颇为好看。邓云乡特地从上海赶来,并写了旧体诗一首。大家都说这诗好,我便把它拿到晚报刊出来。对邓先生的学问我知之甚少,但他对北京历史与风俗的表述,都很有意思。他人在上海,却对旧京充满感情。久居北京的老人对此不太服气,觉得他对古城的理解有点皮毛。可是就文化沿革的记载而言,邓先生是不可多得的人物。北京的人文地理,在他那里是有点色彩和味道的。邓云乡在北京求过学,对帝都的特色比一般人敏感。倒是久居城里的人,对此不太在意了。他的许多文章,代表了曾在京城居住者的心思,说起来真可以写一部大书。也由于他,我常常注意那些外乡人初入北京的文字,这或许与我是个异客有关。北京这个地方,因为外乡人的涌现才有了它特别的格局。异客笔下的北京总有一点不同的调子的。

多年前看到孙犁的一篇文章,写初到北京时的感受,被电了一般地触动了神经,发现他刚来此地时的心情,仿佛自己也有过。身处异地,举目无亲,要坚持自己的梦里的路,是大不易的。那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已改叫北平,年轻的孙犁怀着抱负来此,大约也是寻异路的。可是环境毕竟太坏,自己并不适应,便悄然溜回故土,做别一选择了。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从内蒙古流浪到古都,他生前和我谈到那时苦楚的样子,对己身多是嘲笑,而遗憾的感叹也是有的。类似的情况在民国不知道有多少,那个时代一些人走向革命,不是没有原因。在没有出路的地方,地火要烧出来的。有一年读到梁斌的回忆文章,发现了类似的经历。他在那时候也是到旧京寻梦的人,似乎也遇到问题,碰壁是必然的。梁斌在文章里写道:

一九三二年,母校解散,失学失业了。一九三三年,正是我二十岁那年,流浪到北京,住在二姐家中,还是想入学读书。有人介绍了一个私立中学,我搬去住了几天,那简直不像个中学;教员少,学生也少,是才成立的。有人建议,叫我上郁文大学,混个文凭。考了一下,还真考上了。可是郁文大学是当时有名的野鸡大学,共青团员上野鸡大学,觉得很不光彩,混个文凭又有什么用?我没有那么多钱,也上不起。想来想去,还是走我自己的路,到北京图书馆自学,专攻文学。

梁斌的选择在那时候有代表性。失业是大痛苦,现在的青年人也多少感受到这些。所以要留在城里,必须要有靠山,或投亲,或靠友。一无所有者,只能回到故里。勉强留下来的,都挣扎着。偶有幸运者,也是遍体伤痛。现代文学这样的描写,实在是不胜枚举。

那些在北京客居的人,很少去写礼赞北京的文章,虽然喜欢千年的老屋和古树,却也对其莫测的世界有无名的感慨。即便是名校的学生,在幸运里也含着失落的记忆。他们毕业后,一般能在一个地方找到工作,教书或做职员、记者之类,都是一种选择。但对旧京的一切,似乎都难以进入,隔膜的地方也是有的。汪曾祺在四十年代来到北平时,颇不习惯。他在午门工作的几个月里,心情是寂寞的,对这个深不可测的宫殿一隅,竟生出悲凉的感觉。待到解放军南下的热潮卷来,也就随军而去,不再与古董们为伍了。

离开北平的愤怒的青年后来写到自己的经历,对胡同里的人生都有着怪怪的感受。高长虹就厌恶京城里的老气与市侩气,他在其间得到的多是失败的记忆。而丁玲则是另一种眼光,好像对上海的感觉更好一些。三十年代的青年,毕业后厌恶为官,以为是没有出息的选择。冯至先生谈那时候的择业理念,是宁可到东北偏僻的地方当老师,也决不苟且在官僚社会里。他从北大毕业后就去了黑龙江教书,自以为是快乐的。那时候的冯至在里尔克的诗情里,绝不眷恋京都的好处,仿佛精神高于一切,虽然自己不掩饰对红楼的怀念。我看他与废名、杨晦的通信与交流,感到了他们的忧郁里的诚恳。那些友人也正在流浪般的寻觅里,快乐地.写着自己的诗文。P1-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