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九年开年了。
新的一年拉开序幕,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喜事一桩。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一定也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吧——满怀着这样的期待,人们一个个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地赶往神社和寺庙,开始这一年的初次参拜。而此时的安土城内更是一派热闹非凡的繁华气象。
原来是因为去岁岁末,织田信长曾宣布要举行骑兵检阅以庆祝新年的到来。织田家阵容豪华的马回众将要列队行军,自西城门始至东城门止,贯穿整个安土城。因此,城中主干道被清扫得一尘不染,沿街还铺设了专供城中百姓夹道观看的栈道。
信长对祭典尤为热衷,每每举办也都盛况空前。这次甚至还为前来观看的民众安排了周到完善的各种设施,对老百姓来说,自然也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偏偏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半夜开始就下起了雨,一直到正月初一的早上还没停。可是,却没有任何人担心骑兵检阅会因此取消。信长有感天动地的力量。到了午时,骑兵检阅开始的时候,这场雨必停无疑——似乎没有人怀疑这一点。这不,辰时刚过,就陆续有周边村庄和驿站的百姓,三五成群地汇集到安土城下。
令初次造访的来客瞠目结舌的,首先是安土城的气势恢宏和富丽堂皇。建在安土山山顶的天守阁有五层七重,高近十五丈。轩瓦和破风上镶满金箔,六重和七重的柱子和勾栏涂上朱漆。远远看去,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空中楼阁。无论你身在琵琶湖周边的任何地方,仰头便能望见这座楼宇的雄姿。然而,一旦真正置身城下,你依然会为它超乎想象的高大宏伟而惊叹不已。不仅是天守阁。安土山上还有本丸、二之丸以及三之丸等环山而建。其间,一座座殿宇参差错落、极尽奢华。其规模之大,仿佛要将整座山都变成一座巨大的城堡。
这一日,信长在天守阁第七重的大殿上,举行了开年酒宴。
受邀出席的,只有织田信忠、信雄、信孝三兄弟,和菅屋九右卫门、堀九太郎等近臣。也许是因为席上没有外人,又或许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骑兵检阅而兴奋不已,信长的兴致格外的高。
平日里,信长滴酒不沾。可是这日,他却难得地喝起了屠苏酒。而且,喝得兴起还行起了“三献杯事”。信长先将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传给信忠。信忠及其以下的列席者各饮一杯,再将这酒杯依次传递下去。如此酒过三巡方为一献。在庆典之类的盛大筵席上,常行三献之礼,因此又有“三三九度”的说法。
信长坐在上席,默默地看着酒杯在座下诸人手中依次传递。他的背后便是镶满金箔的竹林七贤图。带了几分醉意,他懒洋洋地坐着,看上去甚是闲散放松。实际上,内心却是思虑万千。
今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敦盛》中所唱的“人生五十年”,已近在眼前。然而,平定天下,拓展版图,踏足唐土、天竺的宏伟目标,如今不过只实现了一半。
真想再多活十年,不,二十年——这是信长内心最真实、最强烈的愿望。
P37-39
《信长燃烧》是我翻译的第一部时代小说。当我接受这项工作的时候,内心是十分惶恐和忐忑的。从2015年的7月到2016年9月。我整整用了14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定稿,比预期足足多用了一倍的时间。现在回想起这倍感艰辛,压力山大的14个月,我仍是感慨万千。
和大多数女生一样,我对战争和军事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织田信长给我的印象,只是历史教科书上所记录的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心怀一统天下的宏志,最终却以惨遭兵变的悲剧收场。然而,安部龙太郎先生的这部小说,却从亲情、爱情、主仆情、父子情等各个方面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立体的信长形象。既有“天下布武”、进军海外的勃勃野心,又有遭生母所厌弃而留下的难以抚平的童年创伤;既有手刃胞弟,屠杀两万无辜僧侣的残忍和无情,又有亲自照顾几个素昧平生的小乡巴佬儿的善良和温柔;既有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中斗智斗勇、机关算尽的阴险和狡诈,又有为心爱的女子而不顾一切的专一和柔情……这是一个与历史教科书中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矛盾却又更加真实、动人的信长。如何能将安部先生塑造的这一个全新的信长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并让中国读者也能接受和喜爱呢?这是我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更加全面、清晰地把握日本战国、安土时代的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织田信长这个人物,我不仅重新温习了教科书上的这段历史,理清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借鉴了《风林火山》等以同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甚至还看了《信长协奏曲》等时代剧。首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展开了一幅宏大而详尽的日本战国历史画卷,打破了自己心中对信长的固有印象,只为能真实还原安部先生笔下这个亦正亦邪、层次丰富的信长。
除了织田信长,还有为维护朝廷利益,铲除信长而煞费苦心,却又与信长英雄相惜,相爱相杀的近卫前久;敢爱敢恨,努力追求一个女人的人生价值,却又在道德教条、情爱欲望的枷锁中苦苦挣扎的劝修寺晴子;对是否发动本能寺之变迟迟犹豫不决,几番自我说服又几番自我推翻,在忠义与私欲的抉择面前痛苦不堪的明智光秀……小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个个充满了矛盾性和多面性,却又是如此生动,如此真实。然而,比起这些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更能打动我的,却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为救妻儿深入虎穴,为报妻儿之仇而隐忍多年的风之甚助;对主子的不伦之恋以死相谏,却又为主子找到真正的幸福而由衷欢喜的忠仆房子;还有顶着天大的压力,以一个曾经的小喽哕的身份,誓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主公真正风采的,本书故事的讲述者清麻吕……他们或许在历史上根本就不曾真实存在过,只是安部先生虚构的人物。可是在安部先生神奇的笔下,他们有了生命,有了力量。他们代表了在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寂寂无名的普通人,发出了微弱却又强有力的声音。他们都是微如草芥的小人物,如你、如我。他们无力主宰别人的生死,更无法左右历史的变迁,却仍然拼尽全力抓住属于自己的那点小幸福,坚持恪守着自己的准绳和原则,折射出各种不同的人格魅力,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着不同的阶级、身份、性格、命运,描写他们的文字自然也应该有不同的节奏——接手此书的翻译工作之初,责编许宁老师就对我说过这样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如何才能从语气和措辞等细节着手,使一个个个性鲜明而又符合其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呢?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是下了一番工夫。例如,在翻译描写晴子的侍女房子的段落时,我大胆借鉴了《红楼梦》等白话小说和《甄嬛传》等网络宫廷小说里的措辞和描写手法,对话部分还适当采用清代北方官话和俚语,希望能更加丰满和立体地还原一个忠贞憨厚的后宫侍女的形象。
周克希先生在他的著作《译边草》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文学翻译是感觉和表达感觉的过程,而不是译者异化成翻译机器的过程。在这一点上,翻译跟演奏有相通之处。演奏者面对谱纸上的音符,演奏的却是他对一个个乐句、对整首曲子的理解和感受,他要意会作曲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加上他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是: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在将一部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原作的风格,更要融入译者自己的理解,形成译者自己的风格,以便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欣赏。——这也是接手此书的翻译工作之初,主编邹禾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地达到这个要求,我参考了出版社的老师们为我提供的几部优秀的日本时代小说译作,了解和熟悉了时代小说的翻译手法和技巧。同时,为了避免在文笔上过多地受到其他译者的影响,我又品读了《大秦帝国》、《琅讶榜》等几部现在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题材的中国大众文学作品。力求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自成一脉、自然统一的,同时又是中国广大历史小说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文风。
最后,谈一谈在这次翻译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诗歌的翻译。安部龙太郎先生是一个传统文学造诣极高的作家。这部作品穿插了大量的歌谣、和歌、谣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众所周知,诗歌是最难翻译的体裁。所幸我自幼喜爱中国古诗词,研究生阶段专攻的又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过去的学习经历对我确有一定帮助。小说中出现的和歌,我基本采用了绝句或律诗的规格来进行翻译。而歌谣、谣曲等,我又采用了诗经、楚辞的形式来处理。不过,小说中的诗歌往往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同时还起到了推进情节、埋下伏笔或暗示人物内心等作用。例如,明智光秀和众连歌师在本能寺之变之前所作的著名的“爱宕连歌”便是字字珠玑,既隐射了当时暗潮涌动的政治局势,又暗示了光秀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路历程。于是,我在尊重原义的基础上,又试图跳出原诗歌的修辞、典故的束缚,大胆借用了中国汉诗中的典故和隐喻,努力营造出符合情节需求同时又更能被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诗歌意境。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问题,我在翻译过程中还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日本建筑、宫殿、房屋的构造、功能及称法,人物的称谓等等。所幸,在出版社的邹禾老师、许宁老师和魏雯老师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在此,我要特别对三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不仅在方法论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还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借鉴和查阅的资料。此项工作耗费的时间远远超出预期,感谢三位老师给予我的耐心和鼓励。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肯定,我相信自己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如今,自己的译作即将接受读者的检验,我的内心既充满了期待又忐忑不安。惟愿自己的努力没有玷辱安部先生的大作,让中国的读者也能一睹其魅力和风采。
蔡春晓
2016年11月30日
他能征善战,誓要一统混乱之世。他励精图治,梦想将国家建设成如西葡一般的海权强国。于是他化身燎原之烈火,竟要将自古以来君临天下的天子与朝廷一举焚尽。然而就在功成前夜,他最为亲信的人,却背叛了他……
安部龙太郎著的《信长燃烧(上下)》记述了元龟四年(1573)七月,织田信长击败室町幕府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却没有顺势就任将军开创新幕府。在会见过葡萄牙传教士弗洛伊斯后,信长眼界大开,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思索日本的过去与未来……
天正十年(1582)六月,为参加天皇让位大典,信长进京,入住本能寺。奉信长之命出征山阴的大将明智光秀,却掉转马头,于筱村八幡宫向麾下将士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敌人,在本能寺中!
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天下万般生灵,岂可长生不灭?
安部龙太郎著的《信长燃烧(上下)》讲述日本战国风云人物织田信长以武力构筑了以安土城为中心的磐石般的体制,然而信长过于强大的势力,引起了朝廷公家的不满。在交织的争斗中,公家终于决定除掉信长。最终主谋者通过信长得力部下明智光秀的手,将信长害死在本能寺之中。本书角色众多,刻画细致丰满,事件波澜起伏,堪称是对日本历史上“本能寺之变”之谜的完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