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得到苏峻拒命的消息,就想领兵东下,保卫建康。庾亮不准,写信给他说:“我担心西面(指荆州陶侃)比担心历阳更甚,足下切勿过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南,雷水人江前在此积而成池。庾亮怕陶侃叛变,要温峤在原地戒备。庾亮怀疑陶侃,说明他对陶侃缺乏认识。但是因这一封信却产生出一个典故,后世常用雷池来比喻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倒是庾亮料想不到的。
当时朝中有人向王导献策,建议趁苏峻的兵还在长江北岸,抓紧进兵扼守历阳江边的当利日,阻其渡江,并利用彼少我众的优势,进逼历阳城,以图一战成功。反之,如果让苏峻获得主动,使兵临建康城下,以致人心恐慌,事情就难办了。王导赞同他们的意见,庾亮却不肯采纳。
十二月,苏峻的部将韩晃、张健等袭陷长江南岸的姑孰(今安徽当涂),夺得储藏在那里的米和食盐。庾亮大惊,才后悔没有抢先争取主动。他只得宣布京师戒严,准备进行防御战了。
咸和三年(328年)正月,温峤见形势吃紧,即从武昌(今湖北鄂州)东下,进驻寻阳(今黄梅西南,东距雷池还有一百公里左右)。同月下旬,苏峻亲率主力两万人,从横江(在今安徽和县)渡江,到达南岸江边的牛渚山,击败当地的政府军。二月初,苏峻到达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门西)。这次又是那个提出阻敌渡江、先取攻势的陶回料定苏峻不敢直指石头城,一定会从南面的小丹杨绕道而来,可以在此处伏兵迎击,庾亮又不肯听。后来他知道苏峻果然是从那边过来,而且夜里迷了路,队伍乱糟糟的,庾亮又一次后悔莫及。
苏峻进逼建康。卞壶率军苦战,抵敌不过,与两个儿子都力战阵亡。卞壶字望之,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因世乱南渡,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人廉洁俭约,办事勤敏,不喜清谈,是当时少见的实干派:他战死时年四十八岁,是晋朝的一大损失。苏峻军在作战时顺风放火,官署都被烧毁。卞壶既败,政府军士气衰落,庾亮亲自领兵在建康城宣阳门(南面正中的城门)布阵,士兵不听指挥,抛弃武器逃散。庾亮无法可想,只得与几个兄弟上船逃往寻阳而去。
应付叛将叛军是王导的差使。叛军攻入时,他赶紧请皇帝出来,在正殿上坐定。可怜这个皇帝年才八岁,慌乱之中,只得由人抱将出来,王导等几个大臣都登上御床。王导临时任命刘超做右卫将军,让他和钟雅、褚瑟两个侍中立在皇帝身边。叛兵拥上殿来,褚瑟喝道:“苏冠军(苏峻官为冠军将军)来觐至尊,军人不得胡来!”叛兵听了,果然不上殿来,但是冲进后宫,大肆掳掠。许多官吏都被军人拉去挑担子,士民的衣服都被剥光,只得拿草拿土遮盖身体。建康城内城外,哀号啼哭之声,不绝于耳。
苏峻占领了建康,对部下都封官晋爵。他们对王导也不得罪,仍旧让他做原来的司徒(宰相)。
建康暂时处于这样的状态。再去讲寻阳的事情。
温峤向来推重庾亮,尽管庾亮是兵败逃来,温峤对他仍极为尊重。他们互相推为盟主,温峤的堂弟温充却劝他们推举位重兵强的陶侃。温峤赞成,就派部将王愆期到荆州(今湖北荆州),邀陶侃共赴国难。陶侃推说自己只是地方军事长官,不敢超越本身的权限。温峤几次去人,陶侃都不答应。温峤没有办法,只得顺着他的意思,派人送信去,说:“仁公且守,仆当先下。”
P23-24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为此,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予适当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获得稿酬。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匈奴人刘聪攻灭西晋,俘虏怀、愍二帝,史称“永嘉之乱”。从此,中原被五胡占据,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
在南方,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在王导、谢安等名臣的苦心经营下,王敦、桓温等枭雄的篡权图谋遭到扼制,东晋王朝得以艰难地延续。此时,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实为一代雄主。他倾心汉族文化,重用王猛,修明政治,意欲扫平东晋,统一南北。
王猛临终前,力劝苻坚不要攻晋。他认为东晋内部团结,且有谢安维持大局,没有可乘之机;而鲜卑、西羌(慕容垂、姚苌等)则貌合神离,居心叵测,若攻晋不能得手,他们必将起而反秦。但苻坚不听,执意南下。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还有水师数万人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
在东晋王朝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桓冲也捐弃前嫌,与谢安合作,受命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秦将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将军率军深人晋地,却紧逼河岸布阵,这难道是想决战吗?如果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如何?”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苻坚却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而击之。但秦军是一个多民族混杂的军队,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精锐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降将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一发而不可收。苻融也死于乱军之中。
不可一世的苻坚就这样败了,慕容垂的3万精锐却毫发无损,成了他复兴大燕的资本。而羌人姚苌也吹响了叛秦的号角。穷途末路的苻坚逃到五将山,姚苌逼他禅让,他不肯,被姚苌派人用白绢缢死,时年四十八岁。 前秦灭亡了,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只好等待北魏来完成北方的统一。
淝水之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谢家子弟为东晋王朝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谢安的声望,却成为孝武帝司马曜加强皇权的障碍。
谢安的使命完成了,他也垂垂老矣,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谢安死后,门阀士族再没有响当当的人物,从此也就逐渐凋零了。风流倜傥的士族渐行渐远,成为一个不朽的神话。
姜正成主编的《东晋风流(淝水之战)/千古奇战系列》讲述了:淝水之战终结了苻坚的统一之梦,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而东晋王朝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保证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谢安的使命完成了,也垂垂老矣,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谢安死后,门阀士族再没有响当当的人物,从此也就逐渐凋零了。风流倜傥的士族渐行渐远,成为一个不朽的神话。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姜正成主编的《东晋风流(淝水之战)/千古奇战系列》详细介绍了淝水之战史,全书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读来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