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传说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人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作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以失败收场。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是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P191-192
《幼学琼林》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一种,是清代至民国初期蒙学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本之一。开国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琼林”这个词语作为本书的书名有两个意思:一是唐德宗年间皇家内库有琼林库,比喻《幼学琼林》所收集的知识,就像皇家书库的藏书一样广博丰富;二是宋代有个琼林苑,宋朝皇帝常在琼林苑赐宴款待新科进士,后来就以“琼林”比喻金榜题名,用“琼林”作书名就是鼓励学童用功读书,将来有朝一日荣登金榜。
《幼学琼林》虽冠名幼学,是一部童蒙读本,然而书中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小百科全书”。阅读该书,读者可以了解关于衣食住行、风俗人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各方面的古代知识和典故。而且《幼学琼林》全书都是用对偶句写成,易于诵读,便于记忆。如“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卯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速抱之材”“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爱无差等,日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日吾翁即若翁”“弟子称师之善教,日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日仰沾时雨之化”。《幼学琼林》一书的词句多取自古代智文佳篇,如“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来自唐代王勃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幼学琼林》中汇集的成语典故,仍被我们频频引用和传诵。这些成语典故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情感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历史思想片段的记录,是文字艺术之美的感发,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还能了解很多生活常识,如“酒系杜康所造,腐乃淮南所为。”更能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幼学琼林》一书的重要价值还在其启蒙道德教育方面,它阐述和颂扬了“真”“善”“美”“智”等人生精神。《幼学琼林》利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向世人说明做人的道德规范、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中学生可以从中吸收立身处世的经验,以历史人物的行为为典范,见贤而思齐。
当然,《幼学琼林》中的一些观念,由于时代发展的历史局限,已不符合变化的社会现实,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当带着谨慎的态度、思辨的精神进行细心地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相信在阅读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益处。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以及他们的一些观点。凡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于适当稿酬,但也由于各种原因,与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联系人:姜正成
邮箱:945767063@qq.com
中国一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有多大,它的实用性也可见一斑。《幼学琼林》这部书集天文地理、古今岁时、朝廷体制、婚丧嫁娶、伦理关系、花乌兽木、饮食起居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于一体,是我国较完整的知识性读物。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学者普遍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中国传统的蒙学读本,编得最好的,大概要数这部《幼学琼林》了。首先,相对而言,它较少封建伦理说教,而以传授知识为主;其次,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看作是全部传统知识类型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再次,正文部分就有释文,读起来明白晓畅,毫无滞碍,而且释文简洁允当,绝不拖泥带水;最后,它不为字数所限,不拘短长,只求偶句成对,颇便诵读。正因为如此,此书成篇后,续作不绝,增补如缕。
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在我国一直都受到重视,启蒙读物也应运而生。它虽不是正统文学,但它的语言通裕易懂,明了简洁,句子以骈韵为主,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为读者接受。
为了帮助读者诵读、理解,每组对句都加了注释、译文和简单的讲解,并根据这些对句精心编写了相关故事。这些故事多数讲述的是成语、典故的来历,也有一些故事是阐释格言警句所蕴含的道理。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增进对原文的理解,还能得到启迪和教益。书中的注释、译文简洁明了,可帮助理解;故事情节生动,更增趣味。
《幼学琼林》这部书集天文地理、古今岁时、朝廷体制、婚丧嫁娶、伦理关系、花鸟兽木、饮食起居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于一体,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为了帮助读者诵读、理解,姜正成主编的《幼学琼林:挖掘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每组对句都加了注释、译文和简单的讲解,并根据这些对句精心编写了相关故事。这些故事多数讲述的是成语、典故的来历,也有一些故事是阐释格言警句所蕴含的道理。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增进对原文的理解,还能得到启迪和教益。书中的注释、译文简洁明了,可帮助理解;故事情节生动,更增趣味。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姜正成主编的《幼学琼林:挖掘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将《幼学琼林》译成白话文,译文在如实传达每则故事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文字的通顺和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