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只要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提及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也是文人墨客、为官为相之人的必读之书。它蕴含的思想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季风编著的这本《四书五经入门(儒家核心典籍全面普及版)》将四书五经中揭示的国学思想与其本身蕴含的精髓理念相结合,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在突出其深远影响的同时,更是将国学理念发扬光大。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领悟到四书五经的千古名篇,并将其精髓理念传递下去。
| 书名 | 四书五经入门(儒家核心典籍全面普及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如今,只要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提及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也是文人墨客、为官为相之人的必读之书。它蕴含的思想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季风编著的这本《四书五经入门(儒家核心典籍全面普及版)》将四书五经中揭示的国学思想与其本身蕴含的精髓理念相结合,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在突出其深远影响的同时,更是将国学理念发扬光大。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领悟到四书五经的千古名篇,并将其精髓理念传递下去。 内容推荐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 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 季风编著的这本《四书五经入门(儒家核心典籍全面普及版)》在参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对四书五经进行了精编精选,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出了详细解释,让人一目了然。 阅读本书,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目录 四书五经入门 前言 第一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1.“中庸之道”的“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指的是什么? 2.“中庸之道”对人的修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3.如何把握中庸的“动中取衡,静中就重”? 4.中庸追求的修养最高境界是什么? 5.为什么说“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6.《中庸》的治国之道中包含有无为而治的思想吗? 第二章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论语》是如何体现孔子的“仁、义、礼、智”思想的? 2.“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名句体现了孔子怎样的道德观? 3.“君子无所争”等对人的修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4.怎样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5.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分别指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刚、毅、木、讷近仁”? 第三章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1.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3.如何理解“诚者,天之道也”中的人与天? 4.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反映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 第四章 《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1.《诗经》的“六义”指的是什么? 2.《关雎》等名篇体现了对人的哪些美好想象? 3.为什么说《诗经》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格? 4.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6.“知我者,谓我心忧”所指的是一种忧世情怀吗? 第五章 《尚书》:明仁君治民,明贤臣事君 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含义? 2.为什么周成王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3.“无稽之言勿听”道出了怎样的明君观? 4.《尚书》体现出的天命观内核是什么? 5.《尚书》到底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君为纲? 6.《古文尚书》是晋代经学家伪造的吗? 第六章 《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为什么说《礼记》具有“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 2.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礼仪? 3.《礼记》中的“小康大同”指的是什么? 4.“三纲五常”讲的是什么样的伦理? 5.为什么古人常把“礼乐”并称? 6.《礼记》为何要收入“以时系事”的《月令》? 第七章 《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1.《周易》中的“易”如何解释? 2.为什么《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 3.《周易》研究者分为几个流派? 4.《周易》是占卜之书还是修身之书? 5.《周易》属于阴阳学说吗? 6.《周易》六十四卦中包含了哪些哲理? 第八章 《春秋》:必尊以经而后读之,须怀以诚敬之心读之 1.后人所说的“春秋笔法”指的是什么? 2.《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 3.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 4.《春秋》中的“大义”是“忠义”吗? 5.为什么说“《春秋》,天子事也”? 6.为什么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试读章节 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诚。那么,什么是至诚呢? 要知晓什么是至诚,首先要知晓什么是诚。《中庸》第二十章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所以,诚就是选择良善作为人生信条并坚守不改变。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这段话道出了诚的含义,就是选择良善作为人生信条并坚守不改变。信奉诚并终生坚守不改变就是至诚。诚,遵循的是天道,坚守诚是做人的原则。要达到至诚,就必须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可以看出,至诚,既是做人的一项最高原则,也是一项做学问的最高原则。 为什么说至诚是中庸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合乎天道的尽善尽美的人,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个人修养就是贯穿于这当中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那么,这种人格塑造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理想呢?《中庸》第二十二章中写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了。在这里,《中庸》把至诚的阶段归入了人的天性范畴。也就是说,诚完全融入了人的心性,成为人的天性中固有的成分。到了至诚阶段,这种诚就是纯粹的,里面不搀杂任何其他物质。并且,“至诚无息”。在人生之路上,追求人格完美永不停息——完全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自觉自愿进行的。人格修炼到至诚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言谈举止还是立业做学问,都是顺乎心性地以诚相伴始终。与人交往时,以诚相待;涉及利益纠纷时,诚心以对;路遇不平时,顺乎心性地拔刀相助;扶危济困时,发自内心地伸手施援;不媚上,不欺下,不恃强凌弱,不暴殄天物……并且,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出别人的本性,观察出世间万物的本性。这样,达到至诚的人,就能够归于圣人当中了。虽然没有量化的标准,但到此谁都明白,至诚,就是人格塑造的理想状态。到了这个阶段,至诚,已由当初人生追求中的一种最高信念变成了现实。那么,这时候的诚,就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了! 就修养本身来说,中庸之道就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处世态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至诚的高度呢? ’ 《中庸》第二十一章写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P16-17 序言 历史是一面明镜,能让人于曾经的过往中感知到未来的方向,从而坚定信念、坚定前行的脚步。为此,我们本着最良好的愿望,撷取了历史长河中最美的几朵花汇入《四书五经入门》这本书,呈现给读者。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本儒家经典书籍的合称,“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书籍的合称。在了解儒家的这些书籍之前,还是有必要对儒家的学说做个初步的介绍。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它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些道德行为准则。在政治学上,主张仁政、行王道,通过礼来理顺君臣、官民和各种社会关系;在伦理学上,以“仁”为核心,强调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历史学上,注重编修历史,并于记叙中体现微言大义;在经济学上,主张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在教育学上,格外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并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其中的孔子被尊为一代宗师。后来的各代中虽各有发展,但都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核心。 “四书五经”基本上都是由孔子与他的弟子及传袭者编纂完成,所体现的都是孔子所尊创的儒家思想。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孔子的心性中,有心怀天下的抱负,而且他在年少时,就对国家治理的各种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思考。他也曾希望通过仕途之路来为国效力,但始终于仕途上不得志,只做了些小官。后来,因鲁国发生内乱,他不得不逃往齐国。到了47岁时,他退出了官场开始修著《诗经》《尚书》《礼记》《乐》,并率领众多弟子走遍各国宣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到了68岁时,他才结束周游列国的行动。所以说,孔子的一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些经历,也成就了孔子思想的进发。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前行的阶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超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得益于孔子,我们还能领略到纯真的生活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种心灵之美。“桃枝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之美!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学说被推到了无比尊崇的地位,进而成为历朝历代统治天下的思想基础。它对中国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可以说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随着科举考试的恢复,把出题范围限制在“四书”之内后,“四书五经”便成为全社会必备的书本。明、清沿袭以“四书”内容限题并推出“八股文”考试制度后,“四书”就由儒学的重要经典,一跃变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这些书,也就由官府普及到民间,以它的精神力量,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如今,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回首过去,需要我们回味昔日的精神家园。这也就让我们有了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我们的《四书五经入门》也就应时而生。 本书在创作思路上,首先考虑的是让广大读者领略到“四书五经”每篇中的精华。让读者首先了解到,“四书五经”中,比方说《尚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它有哪些内容,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其次,针对每部书的重要思想、最突出的观点以及它的社会影响有侧重地进行分析讲解。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书本,并对书本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为今后深入了解、研究书本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希望,通过本书让即使对传统国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找到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传统国学。 需要指出的是,抛去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不说,单就我们的选取来说,所涉猎的范围也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如同创造一种捷径,引领着广大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与先哲圣贤对话,去感受国学的魅力,进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在弘扬和传播传统国学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评(媒体评论) “四书五经”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的传世著作。 ——季羡林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熹 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 ——郭沫若 “四书五经”代表着儒家经典的精华,它不仅阐述了儒学的道统和精神,而且启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 ——南怀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