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落南国(梁朝萧家那些事儿494-587)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明轩公子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鸦。

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明轩公子著的《日落南国(梁朝萧家那些事儿494-587)》讲述了皇七子靖王、赤焰军林燮、逆子誉王……还原《琅琊榜》背后真实历史,解读一段南梁帝国的悠悠往事!萧衍是谁?侯景是谁?国力繁盛的江南佛国又为何烟消云散?

内容推荐

明轩公子著的《日落南国(梁朝萧家那些事儿494-587)》从萧赜晚年的立嗣之争开始,到西梁政权灭亡为结束,共分为7章,按时间跨度写作,所涉历史前后近百年时间。讲述了萧衍如何以一州之地夺取了天下,终这个他一手缔造的佛国又如何因为侯景的到来而烟消云散的内容。

目录

第一章 萧衍的帝王路

 萧衍其人

 重手夺权

 军中新秀

 南齐魔星

 废齐建梁

第二章 从“钟离之战”到“江南佛国”

 新王朝的危机

 失败的北伐

 决战钟离

 宫闱丑事

 淮河大坝

第三章 千军万马避白袍

 白马啸西风

 挺进洛阳

 将军百战

 昙花一梦

 尘埃落定

第四章 改变国运的战争

 反腐之祸

 中原棋局

 寒山之败

 灭侯摧王

 侯景南来

第五章 侯景之乱

 直捣江东

 台城旧梦

 魔王兽性

 萧墙之祸

 生死搏杀

第六章 萧绎得天下

 魔王骄狂

 同室操戈

 生死决战

 魔王末日

 益州入魏

第七章 江陵往事

 元帝之死

 谁是正统

 争夺荆湘

 西梁亡国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萧衍的帝王路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其人多才多艺,政治、军事、文学、诗书、宗教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皇帝。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1、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同时,他又是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同泰寺募得钱财四亿。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少年时期文采斐然,跻身“竟陵八友”;青年时代投身军旅,力抗北魏入侵;齐末天下大乱之际,他更是扬帆千里攻克南京,开创萧梁政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皇帝,最终却被饿死在台城,他所创建的帝国也在他死后被冲得支离破碎。甚至说,就连他笃信的佛祖最终也未能庇佑他。那么,这一切的一切究竟为何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尘封的历史,共同追寻那段江南梁朝的往事……

萧衍其人

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五月,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孝武帝刘骏病逝。也是在这一年,建康城外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今江苏丹阳)萧顺之家诞下了一个男孩儿。这个小男孩儿叫萧衍,此时没有人会想到日后这个小男孩儿开创了雄极一时的南梁帝国。

在萧道成代刘宋王朝自立的大潮中,萧衍迎来了青年时代。由于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所以萧衍家也跟着沾了光,萧顺之官拜领军将军。而这一时期,萧衍才华横溢,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文人集团——“竟陵八友”之一。当时尚书令王俭对萧衍格外器重,对人说:“萧郎三十岁内当作侍中,再往后贵不可言。”

当时南齐王朝当政的是齐武帝萧赜,萧赜亲身经历了刘宋末年诸王火并的时代,所以他重新改良了刘宋的“典签”制度用以抑制诸王。当时出镇地方的诸王年幼,身边的长史多是门阀士家子弟。皇帝派出亲信寒士到地方充任诸王典签,时称签帅,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照管诸工的饮食起居。典签职位虽低,权力却很大。此时,齐武帝给予典签更大的职权,典签定期回京述职,密报诸王和各地郡守是否忠于自己,以供参考。

然而,萧赜没有想到,日后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让篡权者萧鸾得以轻松诛杀自己分散在各地的皇子皇孙。不过事情总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也正是例为这一典签制度,南齐渚王因无权批阅公事,而终日无所事事,催生了一批文学才子。

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应该算这些诸王中文学造诣最高的了,他笼络了一批文学才子。萧衍所在的这个“竟陵八友”就是萧子良麾下的一个文人集团,另外七人分别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然而,论文武兼备、政治权谋,八人中唯有萧衍堪称翘楚,因此日后他的成就最大。  有了这批人才归附,萧子良渐渐开始形成一个与“太子党”相分立的“竟陵工集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朝廷也是一样,两个集团的形成注定了南齐日后要经历一番腥风血雨。

在后来的那场腥风血雨中,不少人死于非命,不少人喋血宫廷,当然,萧衍却在这一场场腥风血雨中走向辉煌,登上人生的巅峰。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言非虚。

如果让暮年的萧衍回忆自已人生的转折点,那必然是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的那个深夜,因为在那一天他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而萧衍的人生轨迹也恰恰由这场政治斗争改变。那一天,王融找到了萧衍,希望萧衍能与他合力扶持竟陵王萧子良登上大位。(P1-2)

序言

人月圆·甘露怀古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政权是由萧姓建立的,而且是前后继承的关系,即南北朝的南齐和南梁。对比在动荡中曾上演了一幕幕腥风血雨的南齐,南梁在萧衍手中却做到了“四十年中,江表无事”的升平局面。而萧衍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个帝国缔造为一个佛国。杜牧口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便是这位“和尚皇帝”的得意之笔。

然而,信佛并没有给这位皇帝带来福报,帝国却在“侯景之乱”中分崩离析,最终只能龟缩于江陵一隅。

那么,南梁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位被毛主席评价“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萧衍又有怎样的人生轨迹呢?今天,小公子要向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梁朝,一个充满战火与禅意的江南佛国。

本书从萧赜晚年的立嗣之争开始,到西梁政权灭亡结束,前后时间跨度近百年,讲述了萧衍如何以一州之地夺取天下,以及最终这个由他一手缔造的佛国又如何因为侯景的到来而烟消云散……

后记

尾声

西梁的故事到这儿差不多就结束了,不过小公子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有关萧梁复国的故事。

西梁亡国后,萧岩曾和侄子萧瓛率领十万军民归附南陈,不久南陈又被隋朝灭亡。作为梁朝后裔,萧瓛还是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不少人心,江南百姓都公推萧瓛为主。可惜时移世易,赢弱的江南根本扛不住隋朝的打击,不久萧瓛被俘获至长安斩首,萧岩受到牵连也一同遇害。

而上天也还算眷顾萧岩,萧岩有一子名日萧璇,存活了下来。萧璇育有一子,名为萧铣,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他。

南于祖父牵扯造反的事情,到了萧铣那一代,家道已经很落魄了。但是,兰陵萧家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书,依靠着贩卖家里藏书,萧铣和寡母艰难度日。不久,杨广登基,由于杨广的皇后正是出自兰陵萧氏,还是萧铣的堂姑姑,沾亲带故,萧铣也赚了个罗县县令。

杨广穷奢极欲,隋末天下大乱,当时身处湖北的岳州校尉董景珍、徐德基等人共谋起兵反隋。但是,董景珍考虑到自己出身寒微,起事名头不响,恐难服众,于是与大伙商议后决定公推萧铣为帝。萧铣是南梁宗室,为西梁宣帝后裔,且与杨家有灭国之仇,于情于理他都有资格做这个君主。董景珍等人随即派人前往罗县请萧铣。

萧铣也不含糊,看了使者密信,立即回信,大意是,隋人贪我土地,灭我宗社,我因此痛心疾首,想洗雪这个耻辱。如今上天诱导各位,降心从事,将重续梁朝统治,以求福佑于先帝,我怎敢不纠集勉励士众以随公之后呢?于是萧铣马上募兵,扬言讨贼。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月,萧铣自称梁公,改旗易帜,全遵梁朝旧例。沈柳生投降,被萧铣封为车骑大将军,远近叛民听说萧铣建国,都前来归附,不到五天的时间,就已经有几万人马了。

董景珍等人听说萧铣起兵,立即派徐德基率领好几百人迎接他来长沙,不过,首先出现的却是沈柳生。实际上这个沈柳生也是叛贼出身,看萧铣起兵,就想着成为拥立皇帝的第一人。入伙后他才发现,岳州这帮人才是萧铣的原班人马,于是他就想给立立威,便杀掉了前来迎接的徐德基。

萧铣大怒,干脆不干了,这下轮到沈柳生害怕了。萧铣是皇族,还有萧皇后撑腰,现在拨乱反正,也罪不至死。而沈柳生却不同,骑虎难下,如果没了萧铣领头,他必死无疑。

于是,沈柳生连忙请罪,还好言相劝,说自己以后绝对不会这样了。萧铣这才熄了怒火不再追究。

董景珍眼看萧铣要息事宁人,心里很不爽:徐德基就这么白死了?于是,董景珍强烈建议严惩凶手,萧铣迫于形势便杀了沈柳生以安人心。但是经此一事,沈柳生的旧部和董景珍人马算是结下了梁子,内部的不稳定一直影响着未来萧铣政权的长足发展。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萧铣称帝,年号凤鸣,迁都江陵,修复先祖同庙,设置百官,一切依照梁朝旧例。为了犒赏手下,他将董景珍在内的十多人依次封王,在萧衍封赐侯景“河南王”,萧方智封赐陈霸先“陈王”之后,萧铣又一次大封异姓王。不久,复辟的萧梁王朝走向极盛时期,疆域东至凡江(今属江西),西抵三峡,北临汉水,南达岭南,带甲四十余刀。

但是,建国初期的分裂因素在此刻得到了大爆发,拥兵自重的将领们纷纷倾轧,萧铣本人也无法制止。首倡义举的董景珍更是在此期间投降了李唐,萧梁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621年,在基本扫平北方群雄后,李唐的利剑指向了荆楚。唐军在李靖和李孝恭的带领下,挥兵三十万,南攻萧铣。

江陵城被包围月余,萧铣不忍百姓受苦,决心投降。他说:“诸人失我,何患无君?”天下有的是君,失去我又算什么呢?被唐军俘获后,他又对唐军正色说道: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于是李孝恭将他押往长安。

在长安城内,不可一世的李渊企图羞辱萧铣,历数他种种罪恶。萧铣却昂然对答说:“隋失其鹿,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隋朝失掉政权,英雄竞逐,萧铣无天命护佑,故被陛下擒获,正如田横南面称王,难道对不起汉朝吗?)

听了萧铣这番“大逆不道”的话,这位唐皇大发雷霆,将萧铣斩于都市,时年三十九岁。

平心而论,兵临城下,萧铣却没有拿一城百姓的性命去完成自己的残梦。李渊的责备,不过是要杀人的借口。所谓大义,所谓天命,与弱者无关。如果他不是和李渊并世而立,建立王朝、一统天下的多半是他,再不济也可划江而治。

吕思勉先生对李渊此举颇为反感,大骂李渊不是东西。

而在当时,作为胜利者的李渊自然有人为其歌功颂德,而失败者萧铣却成为反面教材,引来诸多嘲笑。当然也有明白人。范祖禹就写道:“萧铣,故梁子孙,屯难之世,民思其主,铣因隋乱,保据荆楚,欲复其考之业,虽僭大号,非唐之叛臣也。唐师伐而取其地,执其主,亦足矣。而铣以百姓之故,不忍固守而降,完府库,奉图籍而归之唐。然则唐初割据之主,铣最无罪,高祖诛之,滛刑甚矣。”

虽然萧铣的“复国”以失败告终,但他那种顽强的韧性和颠扑不破的信念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华夏文明同时代的古国多已经灭亡,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的恰恰是这股信念和韧性。

我们也经历过黑暗期,也曾困顿,也曾阴霾,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夏精神不灭,我们必将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

梁朝的故事写完了,不知道大家能否从这些故事中获得一些乐趣,抑或只是痛苦。人生也是如此,悲喜交加,耐人寻味,在痛苦之时,希望大家也能苦中作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