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生活就像一面复杂的多棱镜,反映出了20世纪不同的人、地域和观念。《毕加索(精)》中,作者玛丽·安·考斯对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进行了简单而又新鲜的审视,重新审视了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作者由此踏上了追寻毕加索足迹的环球之旅,为毕加索的艺术提供了一个传记式的语境。毕加索试图平衡不同的视角、艺术策略、情人、朋友,为作品中的重要形象比如滑稽人物、小丑和杂技演员重新定位,以此作为革新行动的标志。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 书名 | 毕加索(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玛丽·安·考斯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毕加索的生活就像一面复杂的多棱镜,反映出了20世纪不同的人、地域和观念。《毕加索(精)》中,作者玛丽·安·考斯对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进行了简单而又新鲜的审视,重新审视了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作者由此踏上了追寻毕加索足迹的环球之旅,为毕加索的艺术提供了一个传记式的语境。毕加索试图平衡不同的视角、艺术策略、情人、朋友,为作品中的重要形象比如滑稽人物、小丑和杂技演员重新定位,以此作为革新行动的标志。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内容推荐 毕加索是现代绘画中立体画派代表人物,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谈资与想象空间。《毕加索(精)》作者玛丽·安·考斯以大量的一手资料、细致的现场考察,以及充满个人风格的表述方式,向读者介绍了毕加索从蓝色时期、玫瑰时期到立体主义时期的艺术历程,以及他与收藏家格特鲁德·斯坦、诗人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等时代人物的复杂关系,尤其是他和不同伴侣间的恩怨纠葛。因此,本书以充满灵动性与纪实感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毕加索艺术人生中鲜为人知的真实样貌。 目录 序/亚瑟·C.丹托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西班牙人毕加索 第三章 巴黎:洗衣船 第四章 《阿维尼翁的少女》和立体主义的起源 第五章 诗歌立体主义 第六章 俄罗斯芭蕾舞团 第七章 超现实主义 第八章 《格尔尼卡》与共产党 第九章 法国南部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使用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概述 重要的是去做,没有其他,什么结果都可以。 本书将集中于毕加索一生中的一些亮点进行介绍,而不是重复人们已经熟悉的毕加索著名人生中的人和生活过的地方。与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叙的标准传记形式不同,毕加索在不同地方的生活和创作、按日期顺序排列的作品、画展的时间和地点、展览和出售的情况等将根据本书内容的需要加以介绍,并且根据与我的关注点关系密切程度来决定是否拓展讨论。 我特别希望强调毕加索与他的密友的重要关系。对我来说,与标准传记格式不同,对毕加索与密友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在21世纪对这位20世纪的不朽人物有不同的认识。 尽管毕加索游牧民般的绘画风格变化毁誉参半,他一开始就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表演家,而且还不是一个特别谦虚的表演家。他说:“上帝没有风格。”所以,为什么毕加索就要有固定的风格呢?在一幅早期自画像下毕加索写道:“我是国王。”或者更简单的说就是“嘿,我是毕加索”。这说明了一个事实,至少是从毕加索个人的角度,他承认自己的画风不断变化,所以对他画风变化的议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毕加索变幻莫测的见解、艺术表现方法、爱情和朋友可被视为他天才和性格必然的扩展。他的画艺不论是被崇拜,还是被嫉妒、被憎恶,毕加索仍是一个特定的才华横溢的现代主义人格典型,而这种人格又被他具有矛盾趋势的偶像化人生和模式所放大。例如在与朋友的关系中,一方面是他不同寻常的慷慨大方,而另一面是与他对朋友体贴入微明显相反的残酷。 从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对毕加索的采访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毕加索的个性。毕加索演什么像什么。无论是扮演刻画杂耍艺人或巫师、弄臣或丑角、大众娱乐的马戏团人物或意大利面具喜剧中的角色,毕加索的一生都处在一个永恒的动态中,打完一场拳击赛后立即登上下一个擂台,出类拔萃,以爱情一样的强烈的热情忘我工作、工作、再工作。“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即使以后绝不会再去尝试。” 他自负,虽然不是彻头彻尾的自负。毕加索在与马尔罗的访谈中就表现出典型的“谦虚”姿态,他说: “去他的风格!上帝就没有风格。他创造了吉他、小丑、腊肠狗、猫、猫头鹰、鸽子。跟我一样,上帝创造了从未有过的事物,我也创造了不存在的事物。上帝创造了绘画,我也创造了绘画。”毕加索对伪装的强烈爱好不亚于他对女人和工作的狂热,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嗜好更加强烈。我们看到毕加索在一件接一件换着戏装,将所有他有兴趣的角色放在自身之中,有小丑和猴子,也有西班牙舞娘和杂耍艺人。 通过毕加索“蓝色时期”作品中与意大利即兴喜剧中丑角大同小异的小丑形象能够最真实地捕捉到毕加索特定的苦恼和我们所熟知的毕加索情感。毕加索与马戏团的关系始终很重要,20世纪初他最初交往的女人中的一个就是哥本哈根蒂沃利马戏团的驯马师罗西塔·德尔奥罗(Rosita del Oro)。杂耍艺人对毕加索巨大的吸引力于2004年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游行”画展中就体现出来,一些画中有1901年自杀的毕加索好友卡莱斯·卡萨吉玛斯(Carles Casagemas)的悲伤面孔。毕加索1917年的作品《巴塞罗那的丑角》和1923年的《丑角画家》(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更显示了毕加索人生与这个丑角人物的紧密联系。让·克莱尔(Jean Clair)在他题为《小丑艺术家》的讲座中描述道,小丑和丑角触及了边缘化群体轻松的一面,脱离了社会习俗中所谓的奇迹和丑陋的一面。 有秩序和无秩序的仪式、创世和与其对立的神话、侏儒和巨人、迷狂和祭祀、平衡和失衡,将天堂和现实生活联结起来。这些就像宗教一词的起源,re-ligere:天空和大地的联结。巫师用骗术召唤死亡。这种纯真和怪异的结合使我们想起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波德莱尔一首题为《老江湖骗子》的著名散文诗。在欢快的节日人群前,江湖骗子和杂耍艺人配合着一场精彩的演出。诗人想给这个贫穷的老江湖艺人一点钱,但是人群把他拖走了: 回到家,我依然被这个景象所困扰。我试图解析这突如其来的悲哀。我对自己说:我刚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成功地让下一代人感到愉悦并且比他们还要长寿的老作家;一幅如此的画面:老诗人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人格被贫穷和人们的忘恩负义侮辱,健忘的世人将他扔在无人问津的地方 在各种伪装之下,无论是小丑还是丑角,无论是他所有不同的见解还是不同的风格和题材,也无论是在光环下还是在小报中,毕加索都主宰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和绘画市场。2004年5月5日,毕加索青年时代“玫瑰时期”的作品《小路易》(《拿着烟斗的男孩》)以历史上绘画作品最高价拍卖成交。约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描述道,抒情诗般的画面很明显对当代人的心灵具有吸引力。P1-6 序言 英雄的一生可以通过其伟业——难忘的胜利和巨大的成功——来记载。当然,如果这位英雄是一个悲剧人物,失败和死亡则是另一种记录的方式。如果这位英雄是艺术家,记录其伟业的方式可能无外乎是其代表作的回顾展。这些代表作如同山脉一样,顶峰和山谷界定突破和成就,也包括失败,如果失败存在的话,还有从失败中的崛起。但这些方式不能让我们更多了解一个活生生的英雄——这个英雄是如何生活的。英雄最终也是人,借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具有人性的人。具有人性的人有躯体和灵魂,有需求、有依赖,也有依赖于他/她的人。这些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老师和导师、朋友和敌人、爱人和情敌、子女、医生和仆人,甚至马和狗。我们可以通过其出生和安息的地方、居住过的众多国家和城市来想象英雄的一生,想象这些地方对英雄的思想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理想的毕加索传记应该是一套多册的书籍——在哪里生活过,什么时间与什么人在一起,包括所有的素描和代表作品,他人对毕加索的影响和他对其他人的作用,毕加索不同时期不同的居住地的生活以及这些时期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很难想象通过管中窥豹的途径来全面了解毕加索。一系列对毕加索的误解恰恰告诉了我们尽可能多的有关毕加索的真相,只有真相,别无其他。 玛丽·安·考斯巧妙地选择了从早期就在毕加索圈内的人的角度来介绍毕加索。这些人不同于毕加索的一个接一个、但终究不能与他为伴的无数女人,因为这些人出现在毕加索不同的生活阶段,组成了不同的家庭,而且像所有女人一样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很明智地说,英雄和他的兄弟们具有了神话色彩,就像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罗宾汉和他的绿林好汉、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一样。令人惊奇的是,“毕加索圈”没有一个画家,也没有一个女人,尽管画家和女人无疑是毕加索一生各个阶段的组成部分。“毕加索圈”由诗人组成,一间具有传奇色彩摇摇欲坠名叫“蒙马特洗衣船”的画室是他们聚集的地方,门上的“洗衣船”字迹也足以说明其破旧程度。在这个艺术圈子里,毕加索和其作品是这些诗人的主题和准则,可以公平地说,这些思想家和作家的生活内涵是毕加索的人生和他们与毕加索之间的关系。一些诗人来去匆匆,但一些诗人永远伴随着毕加索。这些诗人是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安德烈·萨尔蒙(André Salmon)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就像一部歌剧一样,由诗人组成的合唱团环绕着男主角毕加索。但这一幕发生在一间画室里,画斜靠在墙上,一群人坐在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前吃着简餐,一条狗睡在一张临时搭起来的桌子下面,费尔南德·奥利维耶(Fernande Olivier)盖着一条摩洛哥毛毯在睡觉。歌剧在继续着,第二幕的场景也许发生了变化,《阿维尼翁的少女》变成了《格尔尼卡》,多拉·玛尔(Dora Maar)替代了费尔南德,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加入了大合唱,毕加索也谢顶了,狗也是另外一条。但是,毕加索生活的模式从根本上没有改变。“洗衣船”是毕加索的生命被默认的条件。毕加索后来说他在这里很幸福,也正是在这间陋室里,他成为毕加索。 我认为考斯歌剧式的传记格式是机智的选择,这种格式使得她能把自己无与伦比的对法国诗歌和文学运动的知识运用到对毕加索的探讨中去。这种写作格式进一步证明了,与其他任何现代艺术家不同,毕加索的一生是文学的人生。除了“洗衣船”的诗人外,伴随毕加索的还有布莱兹·桑德拉尔(Blaise Cendrars)、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勒内·夏尔(René Char)、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即便是同时代唯一能与毕加索齐名的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在这一点上也无法与毕加索比拟。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是一个画家和作家的组合,但即便是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也不是这个派别的核心人物,因为这个派别的艺术家们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纽约的诗人围绕着费尔菲尔德·波特(Fairfield Porter)组成了一个派别,但波特缺乏杰出人物的素质。最终,诗人合唱团为歌剧般的主人公毕加索下了定义;玛丽·安·考斯用原始的歌词记录了这个英雄的一生,一个绝无仅有的艺术家的人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