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张幼仪在公公面前做起说客来了。她说了许多让丈夫继续求学的道理,认为远则利其国,近则光其祖,直说得徐申如频频点头,向张幼仪道:“难得你如此贤惠,实乃我们徐家之福也!只是,志摩不在家,你少一个帮手,担子就更重了。”
张幼仪道:“公公放心,幼仪能够胜任,那些员工都很听话的。”
“那就好,那就好!幼仪,你告诉志摩,我已经同意。多读些书总是有好处的,当下虽提出实业救国,但如果没有学问,也是枉然的。”
张幼仪高兴地把好消息告诉徐志摩,并为他把书房打扫得窗明几净,让他安心预备功课。徐志摩本不善经商、理财,已被那些账目、产品等弄得头昏脑涨。今托夫人之福,可以摆脱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而与文房四宝打交道了。但徐志摩天性活泼好动,让他独守萤窗雪案,空对青灯黄卷,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到何处唤取红袖添香伴读书呢?又有谁共他曲水流觞,闲庭信步,吟风弄月呢?妻子张幼仪,每天家里家外地忙碌,连梳妆打扮都没有闲情,哪还有兴致与丈夫交谈文墨。切磋学问,阳春白雪。一唱一和呢?因此。徐志摩虽称其贤,却忧其腐:道其端庄有余,恼其风韵不足。张幼仪也感觉自己与丈夫越来越远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矣”,可是自己在诗词歌赋、在文学艺术方面缺少天分,如何是好?
二 拜师来就梁启超
1916年,徐志摩考取了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选读科目有法律基础、逻辑学、心理学、文学等。次年,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随同转入北京大学法科,旁听政治学,另加修法文、日文等课程。当时,大学者梁启超先生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他学贯中西,文占鳌头,声名远播,为一代宗师,不少学子都拜倒在他的门下。于是有一天。徐志摩理了发,换了件洗得干干净净的绸长袍,夹着一本书,欣然来到清华园。见了梁启超先生便恭手作揖道:“晚生才疏识浅,慕名前来就先生门下,望先生不弃!”
梁启超手执书卷,端坐于客厅中,他身穿一件肥大的长袍,仙风道骨,神采奕奕,双眼炯炯有神,秃头顶宽下巴,面容温而厉。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彬彬有礼的翩翩少年,说“你请坐。”问过姓名后,他爽朗地笑道:“哦,你就是徐志摩,不错,不错!你的文章我已经读到过,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还懂英文。”
徐志摩欠身道:“先生过奖了,弟子不才,恳请先生栽培,实仰慕先生尊名已久!”
“你喜欢我的文章?”
“实不瞒先生说.您的‘新民体’文章,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譬如那篇《少年中国说》,真是文采风流、气势磅礴,如朗朗之皓月,似滔滔之江水!”徐志摩说着,不禁背诵了起来,“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日老大帝国,再则日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梁启超见面前这位青年学子将自己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甚是欢喜,当场很乐意地收下了这位学子。徐志摩高兴得倒地就拜,说道:“感先生爱人以德,不以不肖而弃之也。敢不竭跬步之安详,以冀千里之程,而有愧于圣门弟子乎!”
果然是名师出高徒!从此徐志摩学问大进,竿头百尺,很快成了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得到梁启超之器重,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而岁月如流,匆匆的两年大学生涯过去,已抵五四运动之前夜——1918年。
时国难方殷,思想解放,欧风美雨,纷至沓来。思想界呈现一派空前活跃的景象。徐志摩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把救国作为己任。他认为当乘年轻之时,抵掌慷慨,破浪乘风,出海留学求取先进,而后用之于国为乐。加之梁启超先生也不断激励他。于是,这年秋天,他告别了师长学友,拜别了恩师梁启超先生,回到硖石家中,与父亲妻儿话别,准备赴美留学。张幼仪依依不舍,儿子阿欢(徐积锴)出生刚满百日,还未见过爸爸的面呢,今天一见面又要分离,且是远走高飞,将来海天相望!但她并不愿因儿女私情影响徐志摩的前程,她明白夫君这次远行是背负祖国命运的!因此她强作欢颜,准备为丈夫打点行装。
徐志摩瞧见襁褓中的儿子,欢喜地抱在怀中亲了又亲。(P13-15)
《徐志摩情传》读得我满眼泪花,为一代诗杰而悲怆、惋惜。谢谢作者邹吉玲女士,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好像我自己真的拜见到徐志摩了,百感慰藉!因为我是徐志摩新诗的爱好者。
我读着,读着,与书中人物竟然打成一片,你说奇怪不?见他们欢喜我先笑,见他们落泪我先哭。尤其是读到徐志摩遇难以及举国文坛起哀歌的场面时,我也哀痛难以自已,实在不忍卒读却又不能罢手。可真应了一句俗话——替古人担忧!此皆源于作者把书中人物都写活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是最丰富的,诗人写诗人,才女写才子,难怪会碰撞出火花,难怪别有一番新趣味!那诗一般的语言,那画一般的情节,那梦一般的境界,那四面春光来眼底……
常言道:诗品、文品源于人品。如果作者没有高尚的情操,缺乏博大的胸怀,岂能借其作品弘扬如“百善孝为先…‘红尘自有冰雪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化小爱为大爱”“与人为善”“责任感”“忏悔心”等传统美德。读到这样的好作品,真是一种幸运,使人进一步领略到古人说的:修身若执玉!
女作家邹吉玲的《徐志摩情传》是一部通过对徐志摩曲折坎坷的爱情婚姻的描写,折射出五四时代精神的长篇小说,它热烈地讴歌了民主自由、婚姻自主、大爱真情,深刻地表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传主徐志摩是现代诗歌的开拓者,是“新月派”的主要发起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徐志摩出身富豪家庭,但他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文学,投身于民主大潮,致力于民族独立。社会解放,人民幸福。他的“单纯信仰”即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以救国为己任,体现了他的社会担当,这是他求学从业的思想基础,更是他爱情婚姻的思想基础。所有这些,都具有反封建、反专制、反包办婚姻的性质,同五四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一致的。
徐志摩是性情中人,对自己心上人,他爱得死去活来。爱得轰轰烈烈:但他又是谦谦君子,有理智,有涵养,有节制,能够把握自己,不越轨,即中国古训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如他曾近乎疯狂地爱上才华横溢、气质高雅的林徽音,林徽音同样钟情于他。徐志摩通过法律程序解除了同张幼仪的包办婚姻,准备满怀希望向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表达对其女求爱之意,然而当他知道林徽音已许梁思成,只是尚未过门的时候,他内心尽管很痛苦,却极为冷静。作者写道:“但他毕竟是有高等学识的文人,加之这几年在英国留学。培养出一派绅士气质,他表现得很克制,仍然彬彬有礼地告别了林长民,可怜他一路怀着无限痛苦、失落的心情,来到表叔蒋百里家,借栖身之所。”在这之后,他爱上同样气质非凡、内慧外秀的凌叔华,然而当他得知陈西滢也同样爱着叔华的时候,而陈西滢又是徐志摩的朋友,徐志摩则成全陈西滢与凌叔华的婚事。可是,徐志摩同梁思成夫妇和陈西滢夫妇仍然保持着深厚而纯洁的友情。最后。徐志摩同陆小曼结合,却好景不长,陆小曼经不起上海十里洋场的诱惑,醉生梦死,自甘堕落。徐志摩多次好言规劝其一起到北京从事文化工作,开始新的家庭生活,陆小曼始终不为所动。当时,很多人同情志摩,劝他干脆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但徐志摩选择自咽苦果,对陆小曼不离不弃,负责到底,直至机坠人亡……
徐志摩遇难于1933年11月19日,是年35岁。巨星陨落,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唏嘘不已。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无比辉煌。他的一生是争取个性解放,践行他的“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的一生。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徐志摩的诗是他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写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正如诗人卞之琳所说“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我感到在五光十色里,不妨简单化来说,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是三条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
作者也盛赞徐志摩的诗“宛如清风明月,宛如阳春白雪,宛如美酒佳酿,宛如戛玉鸣金,是启迪真、善、美的——催化剂,是洗礼精神世界的——维他命。”作者在书的结尾深情道:“志摩啊,休道您三十五年的光阴,短暂得好似只在人世间游春一度,可是,何谓刹那?伺谓永恒?您在世人心中永远留下的是一位风度翩翩、温文儒雅、精职敬业、纯情真爱的青年才俊的形象!志摩啊,您有永不凋落的青春!”
诚哉斯言!
作家邹吉玲女士也是一位诗人,咏絮才名,蜚声海内外。在叙述中她不时地穿插其诗词歌赋,而且穿插得恰到好处,叫人一咏三叹,销魂荡魄,爱不释手。的确,这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徐志摩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融于山岚苍茫,融于水天一色:而作家邹吉玲笔下的志摩又向我们走来,充满阳光,散发青春,依然绅士气质!带来明月清风,带来冰雪诗文!
还有啊,还有志摩用爱、自由、美编织的绚丽花环……
邹吉玲著的《徐志摩情传(民国言情小说)》是一部传记小说,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为徐志摩立传,且选择了一个最能表现徐志摩的本质特征的方面,那就是他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以此为纲,牵出徐志摩的一生和他身边对他影响深刻的许多人物,如王赓、梁思成、陈西滢、张幼仪、梁启超、林徽因,等等。小说对徐志摩的一生作了真实的、生动的、戏剧性的、有意义的铺叙,用生动的语言将每个人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以史料为基础,又非史料的堆积,作者将一个个人物写得鲜活,一段段感情写得生动,是一部可读性很高的作品。
徐志摩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融于山岚苍茫,融于水天一色;而作家邹吉玲笔下的志摩又向我们走来,充满阳光,散发青春,依然绅士气质!带来明月清风,带来冰雪诗文!
徐志摩其人其诗,为现代中国文学做出了非比寻常的重要贡献。
邹吉玲著的《徐志摩情传(民国言情小说)》通过小说创作的形式,为徐志摩立传,且选择了一个最能表现徐志摩的本质特征的爱情、婚姻生活,以此为纲,牵出徐志摩的一生。做了真实的、生动的、戏剧性的、有意义的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