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閑,生卒年不詳,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晚唐僧人、著名書家。自幼出家湖州開元寺,後入長安四明寺、薦福寺等,後歸開元寺終老。其書法學張旭,工草書,名冠一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一文稱:“閑之于草書,有旭(張旭)之心哉!”唐詩人張祜《贈高閑上人》詩云:“道心黄葉老,詩思碧雲秋。卷軸朝廷餞,書函内庫收。”
草書《千字文》殘卷是高閑傳世的書迹,氣格雄健,氣勢奔放,筆晝雄厚恣肆,運筆緩急、動静變换自如。陳思《書小史》以為其草書“師懷素,深窮體勢”。此卷縱三十點八厘米,横三百三十一點一厘米,僅存“莽抽條”以下五十二行、二百四十三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鮮于樞摹補,今也已散佚。該作流傳有序,曾被宋趙明誠、元鮮于樞、明方鳴謙、清卞永譽和安岐等眾多名家收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民,又號虎林隱吏、直寄老人。鮮于樞善詩文,工書畫,尤工草書,其草書奇態横生,趙孟頫極推重之。高閑《千字文》為鮮于樞所得時,已是後半殘卷。鮮于樞以自己精深的書法功底,補足了前半卷。本書正文後附局部放大與鄧散木《書法學習必讀·草書》,供讀者研習參考。為便於讀者規範識讀,釋文中錯字、异體宇在()内注明正確宇、正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