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极佳读本。
| 书名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非洲文化交流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 作者 | 郑家馨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极佳读本。 作者简介 郑家馨,长期从事非洲历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世界历史·亚非拉近代部分》(合著)《非洲通史·近代卷》(主编)等。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历时地爬梳中国与非洲两大古文明的接触过程,横向展示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与非洲薪火相传的友好文化交流图景。 目录 第一章 茫茫大海曲甘英欲渡无船 精彩书摘 当人类只能以步行、骑畜或驾驭帆船来完成跨越几万里的高山峻岭、干旱沙漠和风暴海洋的旅程,以进入异地接触陌生的文明,其艰难险阻是超过一切想象的。古代中国为了取得与非洲的直接联系,经过两汉时期多少官方使节、民间商人、军人士兵和旅行家跋涉长途的努力,每次都停步于一个新的路段,功亏一篑。汉朝人要去的是一个叫“犁靬”或“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据流传的消息它是西域最大的一个城邦或国家。公元97年东汉和帝在位时期,班超的部下甘英一行克服了千难万险远离中国边境万里,已经走到波斯湾岸边,望见汹涌海水却仍然走不到200多年以来汉代中国人一直向往不已的埃及亚历山大城。 此后,中国人与埃及直接联系的努力暂时告止。从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归后,西域始通于汉,到公元97(或98)年甘英从条支返回汉廷,整整212年直接联系犁靬或大秦(埃及)的努力归于失败。此后数百年,中国使节和商人仍然在朦朦胧胧中向往、想象、认识遥远天边有一座叫犁靬或大秦的名城(亚历山大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