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段祺瑞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宇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季宇著的《段祺瑞传》下笔严谨,引证丰富,资料翔实,史实性强。

本书参考200余种书,阅读1000万字资料,采访段氏后人,生动地记述了段祺瑞半世传奇跌宕的戎马生涯,还原了民国初年动荡而吊诡的历史风云,解读了在旧道德、新秩序下的段祺瑞,在大时代面前,他作为军阀与普通人的取舍、眼界、功过、是非等。

段氏后人推荐。

内容推荐

季宇著的《段祺瑞传》介绍:民国初年,因新旧秩序变更而政治动荡,但也是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资本发展时期。而有“北洋之虎”之誉的段祺瑞,是这一时期的弄潮人物。

他曾助袁世凯北洋练兵,而后纵横政坛,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的内政外交,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府院之争、对德宣战、击破张勋复辟、直皖战争……尽显他军阀本色与矛盾人格:他是乱世枭雄,六次掌权,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廉洁奉公;他“三造共和”,顺应潮流,但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目录

序篇

背景(一)

背景(二)

背景(三)

背景(四)

第一章

1.秘密进京

2.袁府的恐慌

3.弥漫的危机

第二章

1.奇怪的风声

2.大难临头

3.假戏真做

第三章

1.钓翁眼底小王侯

2.提督江北

3.天赐良机

第四章

1.急转直下

2.段大帅的威风

3.半道杀出个程咬金

第五章

1.釜底抽薪

2.石家庄血案

3、迷雾重重

第六章

1.袁世凯的哑谜

2.得力干将

3.微妙的政治游戏

第七章

1.又打又拉

2.步步紧逼

3.一造共和

第八章

1.非段莫属

2.暗潮涌动

3.鞍前马后

第九章

1.明争暗斗

2.忠言逆耳

3.打入冷宫

第十章

1.谣言满天飞

2.用口不用兵

3.重新出山

第十一章

1.究竟谁说了算

2.后的恩怨

3.谁来当总统

第十二章

1.捅了马蜂窝

2.气象一新

3.太上总理

第十三章

1.后院失火

2.调解方案

3.再生风波

第十四章

1.一波三折

2.出走天津

3.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五章

1.秀才遇见兵

2.一步臭棋

3.病急乱投医

第十六章

1.架梯抽梯之计

2.榆木脑壳

3.引狼入室

第十七章

1.一呼百应

2.三造共和

3.兄弟一家亲

第十八章

1.段冯斗法

2.背后掣肘

3.步步紧逼

第十九章

1.战和不定

2.软磨硬抗

3.反败为胜

第二十章

1.成败萧何

2.陆案风波

3.金钱开路

第二十一章

1.军的建立

2.吴秀才发难

3.督办当国

第二十二章

1.靳内阁

2.剑拔弩张

3.滑铁卢之役

第二十三章

1.反直同盟

2.瓮中之鳖

3.执的建立

第二十四章

1.鞋子问题

2.夹缝之中

3.面和心不和

第二十五章

1.天塌了柱子接

2.鲜血下的谎言

3.后一站

尾声

附:段祺瑞简谱

试读章节

背景(二)

段祺瑞出身于合肥乡间一个农民家庭。据他的侄子段宏纲回忆说,段家祖籍江西饶州(今江西鄱阳),明朝末年迁来安徽,起先在英山县落户,后来迁至寿县,又迁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段祺瑞于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一八六五年三月六日)出生于六安祖居,后随家迁至合肥乡间。另据段家后人回忆,段家来合肥后,先是在合肥陶岗村附近,后搬至四牌楼一带。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早年曾办团练,以镇压捻军有功,官至淮军统领;父亲段从文,务农。①

段家早年靠租种当地周家的田产为生。周家乃合肥西乡大户人家,家族中出过两个有名的人物,一个是周盛波,一个是周传波,都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名将,他们统领的部队号称“盛军”,以善战闻名。李鸿章办淮军带出了一大批江淮子弟,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封官拜爵。在淮军鼎盛期间,有十一大军系,二百多营,出任文职高官(如总督、巡抚、尚书、侍郎)计有三十八人之多,武职将领(如提督、总兵)约有一千三百余人,至于中下级军官更是难以计数。这其中合肥人便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当时有句顺口溜:“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挎。”段氏家族中也有很多人投身军旅,加入淮军,包括段祺瑞的祖父段佩。

段祺瑞幼时曾随祖父段佩在宿迁营盘中读书,或许是这段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从小便崇尚军事。尽管家里供他读书,但他对文墨始终兴趣不大,反倒对舞枪弄棒情有独钟。他幼时最爱玩的游戏就是组织孩子们“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然后分两边对阵,“作战争之状”。他自己则是扮演将军,举刀指挥,发号施令。尽管是游戏,但动作进退有据,倒也颇合章法,煞有介事。

幼时的段祺瑞贪玩、调皮,整天鼻涕邋遢的,衣服也脏兮兮的。段家的老用人邢宝斋总是说他:“你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可段祺瑞却不改,邢宝斋气极了,就说:“你这个屌样!”许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邢宝斋的口气仍有些不屑。②

不过,当时给段祺瑞授课的塾师却是一位开明先生,他对段祺瑞玩打仗的游戏并不一味斥责禁止,只是婉言诱导,语重心长。他对段祺瑞说:“将门子弟,深通排兵布阵之法,倒也无可厚非,只是不读诗书,将来不过一勇夫耳。尔当牢记!”及长,段祺瑞入北洋武备学堂,便常提及老师的这段教诲,于是发奋努力,终于出人头地。

段祺瑞在军营里度过了衣食无忧的童年,后来重新回到合肥乡间。这时,他的祖父已经去世,家道也开始中落,生活处于贫寒之中,连上私塾的费用也常常拖欠。当时教段祺瑞的塾师姓侯,此人欺贫爱富,看不起段祺瑞。不过,侯先生的女儿却对段祺瑞很同情,每逢私塾打“牙祭”时,总是在段祺瑞的碗底埋放两块大肉,段祺瑞心中奇怪,也不好去问。有一天,塾师的女儿问他:“你碗底每回都加添两块肉,知道是谁给你的吗?”段答:“是师母给我的吗?”那姑娘红着脸笑着说:“是我加给你的。”④

这件事使段祺瑞终生不忘。尽管姓侯的塾师对他不好,在段祺瑞欠下膳费时,还扣下了他的一方旧砚台和一张旧书桌,段祺瑞也不介意。许多年后,段祺瑞做了总理,侯先生去北京找他,他把先生当作贵宾接进府中,衣食起居备极优待。每日三餐除非有事,总是陪先生一起进餐。这在段祺瑞是一种很罕见的礼遇。平日在家里,段祺瑞总是单独用餐,夫人、姨太太及孩子们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和他同桌吃饭。而对侯先生能如此,足见其敬意。后来,侯先生离开北京时,他送钱送衣物,还让人将侯先生家的几间旧屋翻盖一新。段祺瑞下野后,寓居上海,生活费用仅靠蒋介石每月赠送的一万元敬仪。即便如此,他仍然从这笔钱中分出一些按期寄给侯先生父女,直到去世为止。

段祺瑞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江河日下、日渐衰微的时代,帝国主义势力纷纷侵入中国。所谓“列强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中国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沦。与此同时,国内危机也日益加深,大规模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都严重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后,中国出现了喧嚣一时的洋务热潮。为首的人物是奕新、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他们提出“借法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打出“求强”(发展军事)和“求富”(发展经济)的旗帜,筹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为了适应通商的需要,清政府开始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其中包括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南方五口通商和对外交涉,亦称五口通商大臣;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负责北方三口事务,亦称三口通商大臣。所谓“南洋”北洋”的名称,便由此而来。P3-5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