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粒桥梁书”的目标读者是5~8岁的儿童,桥梁书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衔接图书类型。它具有针对儿童不同阅读水平的显著指向性,每个故事在用字遣词上都有细致周全的考虑,主题会自觉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采取幽默有趣的童话故事形式,帮助适应了亲子共读的孩子渐渐脱离父母的阅读搀扶,逐步适应字数增多、篇幅加长、内容增量的文字书阅读。本本好书犹如颗颗饱满的金色谷粒,营养孩子的小小心灵,因此取名为“金谷粒桥梁书”。
这本《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刚刚长大》为该丛书之一,由周静著。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刚刚长大,那时候土星、金星、水星、火星、木星都是地球的邻居……让我们一起去幻想的世界里探寻宇宙最初的模样。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刚刚长大,月球悬在大海上,架一架梯子就能爬上去。那时候土星、金星、水星、火星、木星都是地球的邻居……周静著的《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刚刚长大(金谷粒桥梁书)》是一个充满幻想主义色彩的童话,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去幻想的世界里探寻宇宙最初的模样吧。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刚刚长大。土星离地球很近,中间就隔了个月亮。
划条小船,从大海上搭个梯子,爬到月亮上。然后在月亮上搭架梯子,就能爬到土星上了。
土星上全部都是土,一点水、一点石头都没有。
那些土真漂亮啊!
红的、粉红的、玫红的、绿的、淡绿的、鹅黄的、乳白的、浅蓝的、淡蓝的、深蓝的……什么颜色都有,比地球上的漂亮多啦!
地球上的土都是褐色的,一种灰蒙蒙的褐色。结果,从土里长出来的,不管是树,还是草,哪怕就是开出的花,都是灰蒙蒙的褐色,看得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每当我觉得自己变得灰蒙蒙的时候,就会趁着夜色爬到土星上去。
借着柔和的月光,那些五彩缤纷的颜色就像是一个温暖、绚丽的梦,让我变得愉快极了。
有时候,我也会带一些土回到地球。
可是,很奇怪,明明是很鲜艳的颜色,到了地球上,那些绚丽的色彩就会慢慢褪去,变成和地球上的泥土一样的灰蒙蒙的褐色。
那年春天,接连下了很多天的雨,我也接连去了很多趟土星。那些美丽的泥土装在泥盆里,就像是一盆彩色的阳光装点着我的小房子。可惜,就像是要给鱼缸里的金鱼换水一样,过不了几天就需要把泥盆里变成褐色的泥土倒出来更换一次。
我在我的小房子外面挖了一小片地,随手撒了一把种子。还把从土星上带回来的变成了褐色的土,也撒在了这片土地上。
终于,乌云散去,天空中有了一丝光亮。
第二天一早,鸟叫了,我起床一看,哇,满天红霞。
天晴啦!
我从窗户探出头去,好舒服啊!
咦,地里的种子发芽了?
发芽!
我眨巴着眼睛,看到地上钻出了一簇簇小小的、绿色的嫩芽。
绿色?
嫩芽绿绿的、浅浅的,像是温婉又欢快的笑容。
哈,地球终于有了色彩!
我惊喜地跳了起来,飞快地跑进屋里,把昨晚刚换上的那盆五彩土星泥倒进地里。
过了几天,地里的嫩芽还是浅浅的绿色。
我有点失望,但还是爬上爬下,去土星取了好几盆泥土回来,像施肥一样撒在那片土地上。
又过了一段时间,嫩芽渐渐长大了,有的长高了,有的长壮了,有的贴着地面蔓延伸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接连出了几天太阳,还下过一场雨。在一个漫天朝霞的早晨,地里开出了一朵又一朵花。
红的、粉红的、玫红的、绿的、淡绿的、鹅黄的、乳白的、浅蓝的、淡蓝的、深蓝的……什么颜色都有!
我二话不说,回头背起一个密实的大竹筐,划着小船来到大海上。
我架起梯子爬上月亮,又从月亮爬到了土星上。
土星上有一座环形山,山顶上有一个洞。这次,我要到洞里去。在深深的山洞里,有一口五彩的泥泉。泥泉里喷出来的彩色泥土,叫息壤。土星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是息壤慢慢生长开来形成的。
我把泥泉里喷出的息壤一股脑儿装进大竹筐里。
突然,山震动起来,我停下来,震动也停止了。
我再装泥土,山又开始震动了。
我加快了速度,装满了一整筐息壤。
山震动得更厉害了,落在我脚下的土块越来越大,我手脚并用一路飞快地往外爬。就在我爬出山洞的那一刹那,嘭——山洞在我脚下消失了。
土星在晃动,在震颤。我一路歪歪斜斜好不容易才跑到梯子旁。梯子一抖,飞了出去。我一跃而起,抓住了梯子。
啪——哉们飞了出去,摔倒在了月亮上。
息壤散落一地,我急急忙忙把它们捡进竹筐里。
呼——啦——呼——啦——
什么声音?
我抬起头,哇,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
土星在旋转,它越转越快,越转越快……
我发现,土星在远离我,它一边快速旋转,一边慢慢离开。
不,它开始加速。
眨眼间,土星远离的速度就赶上了它旋转的速度,很快,土星变成了一个小点,消失在茫茫太空中。
P8-17
自主阅读,从桥梁书开始
现在展放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取名为“桥梁书”。这是一套指向性明确的书,它是专门给幼小衔接和小学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的学生量身订做的书。
桥梁书是指由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的衔接书籍。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认识的字数不多,多半阅读是以图为主而文字量较少的图画书。孩子入学之后,往往是先学拼音,再随文识字,学习阅读。对于死记硬背的拼音学习,造成了老师累、学生苦、家长忙的不良后果。开始上小学后,由于学校课本识字量的简化,不足以建立起他应有的阅读能力,所以就需要以课外阅读来补充。但课外阅读如果一直限于图画书,阅读能力原地打转,要是一下子就给他文字书,又会因为字太多,让他感到害怕。这时就需要桥梁书了。它的文字量与难度高于图画书,又没有拼音的羁绊,能使孩子读起来不觉得吃力和没有兴趣。
桥梁书的内容往往以孩子最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为主,由于孩子口语能力的发展,孩子对于基本的语法和故事情节是有一定理解能力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在阅读“桥梁书”时,阅读叙事类的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应放在让孩子掌握并复述作品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上。阅读抒情类的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就要注意“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文学是语言艺术,所以在阅读“桥梁书”时,“感受语言的优美”应该是贯彻始终的要求。对于这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学习语言很重要,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地积累一些词语。因此,“桥梁书”更适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做辅助教材。
阅读“桥梁书”,是更自由、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实践中,摸索更多的识字方法,给他们一个宽松的、从容的、流畅的阅读体验。
阅读“桥梁书”的阶段,要注意引导小读者“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他们在阅读中,会逐步地把书本看做是精神生活中亲密的伙伴,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正是在阅读的感受中,他们会更自觉地喜欢图书。所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应该从阅读“桥梁书”开始,真正的“自主阅读”和逐步地学会阅读方法,也应该从阅读“桥梁书”开始。
这套“桥梁书”邀请了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冰波、秦文君、汤素兰参与创作(笔者也有幸忝列其中),他们结合儿童心理发展以及语文教育,使用儿童常用字,采用中文的基本句型,注重句子的长短适中、情节架构和叙事方式,写出孩子最感兴趣的“桥梁书”。他们还分别采用了诗歌、小剧本、故事、童话等多种文学样式,营造了一个个富于情趣的文学世界,展示了对于生活多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爱与美的不懈追求。丰富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孩子的理解力;多元的文体,增进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这套“桥梁书”是开放式的,还会邀请更多的作家参与,用他们的精品佳作,搭建起一座长长的彩虹桥,让更多的小读者从“亲子共读”走向“自主阅读”,留下阅读的足迹,成长的足迹,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世界。
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