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著的《杨柳青青》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小说的最后一句表现了新的生机。虽然作者对这个社会有所批判,但是他也希望有人彻底的改变这世界中黑暗的地方!所以最后才把一个新生儿的名字取为柳青,其实是作者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寄托在了柳青身上。
| 书名 | 杨柳青青/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恨水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恨水著的《杨柳青青》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小说的最后一句表现了新的生机。虽然作者对这个社会有所批判,但是他也希望有人彻底的改变这世界中黑暗的地方!所以最后才把一个新生儿的名字取为柳青,其实是作者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寄托在了柳青身上。 内容推荐 张恨水著的《杨柳青青》以北京海淀姑娘杨桂枝与青年军官赵自强及官家子弟甘积之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一出悲喜剧。歌颂了下层军官和普通民众的忠贞爱国,鞭挞了某些中上层军官和士大夫的自私虚伪。 目录 小说大家张恨水(代序) 张赣生 自序 第一回 推食殷勤偏邀贫女忆 入门慷慨别具武夫雄 第二回 陋室结芳邻暗钦健叟 权家择良伴痛诋贫娃 第三回 终负解铃心登门铸错 暗怜丫角愿推食分羹 第四回 情局复开茶寮倾积愫 年关难渡质库作哀鸣 第五回 煮茗度长宵怆怀岁暮 题标抗暴日呐喊声高 第六回 甜苦情场冷观评两面 崎岖世路密约订三年 第七回 数语绝恩情闭门痛哭 一肩担道义酌酒商谈 第八回 愤语激青年辞官遁去 热心怜少女挟纩亲来 第九回 谑语岂无由东床暗引 突来良有以西席闲筹 第十回 闻语警芳心封侯愿渺 听歌有羡色报国身闲 第十一回 俯首许婚姻芳情脉脉 关心到士卒喜气洋洋 第十二回 寒贱苦从戎病夫落伍 牺牲甘解甲战士多情 第十三回 弃职见知音佳人默许 承家得来者壮士狂欢 第十四回 授室多艰徘徊忧后顾 邀朋小聚腼腆记前尘 第十五回 客去含羞柔情荡微笑 人来访旧恶信启愁怀 第十六回 酸楚襟怀当前还祝福 倥偬戎马暗里突移军 第十七回 孰能无情家思灰士气 兵不厌诈豪语壮军心 第十八回 脉脉传茶含悲慰夫婿 匆匆出塞强笑别家人 第十九回 欲即欲离同车忆往事 半哭半笑倚枕病残秋 第二十回 卜吉有期老人连日笑 铲愁不尽旧雨封门居 第二十一回 絮语灯前苦心训弱息 杖游山下冷眼看英雄 第二十二回 创痛难堪凝神听鼓乐 欢情未洽促别到飞符 第二十三回 酌酒传餐狂欢含别泪 挑灯温梦低唱数长更 第二十四回 喜气犹存归房余绮梦 秋宵难度闻雁惹啼痕 第二十五回 旧事难忘对门窥丽影 坠欢可拾隔座窃芳巾 第二十六回 午夜挑灯寄书重铸错 平畴试马投笔突离家 第二十七回 塞上音稀归农生远计 闺中病困倚枕泣惊魂 第二十八回 杨柳青青都生儿女意 笙歌隐隐尽变故人家 试读章节 第一回 推食殷勤偏邀贫女忆 入门慷慨别具武夫雄 一个冬天的下午,阴云暗暗的,很有雪意。虽然并没有刮风,但是长空里那尖冷的空气触到人肌肤上,依然还如刺如割。一个穷苦人家的小院子里,墙角头倾泼积水的冰层,冻得老有一尺多厚。院子里两棵大垂杨柳,只有一丛稀疏的枯条在空中舞着,寒风呼呼地响。这个太阳永不大照临的地方,挨近了两扇格子窗户,这格子窗户里面自然也就增加了不少的寒气。那格子窗户糊了一层能隔冷气的棉料纸,一丝风也不让它透进去。但是中间有两个小格子,却安着两块豆腐干大的玻璃。 这时,有人在那块小玻璃里,向外张望了一下,接着便道:“妈,裱糊匠带着家伙走了,我们瞧瞧去,糊得怎么样了?”又有人道:“瞧什么?我才不愿意有这样的街坊呢。人家阔,咱们穷,在一个大门里,彼此天天比起来,叫人怪难受的。”说毕,叹了一口气。这说话的是母女俩。母亲杨江氏五十附近年纪,女儿老姑娘也二十岁了。她们住在北平西郊海甸镇一所平房里面,是以女红糊口的人家。她们人口简单,只在这平房前面住了一个跨院。正院前住了两家买卖人,都搬走了,现在却有一个下级军官赁了这个房子。这时正忙于打扫裱糊,还不曾进来呢。江氏听说有军官搬了来,实在是不愿意,但是这是房东的房子,房东爱赁给谁就赁给谁,房客有什么法子可以干涉人家?所以娘儿俩虽然坐在屋子里做活,可是不住地惦记着那外院里的情形。 江氏坐在炕上低头缝一件褂子,瘦削的脸上架了旧式的老花眼镜在鼻梁上,越是显着伊形容憔悴。老姑娘将炕洞里暖炕的小煤球炉子拖了出来,捧到外面屋子里去添煤球。江氏道:“就在里面添吧,送到外面去做什么?”老姑娘道:“在屋子里添,你不怕熏着吗?对门甘二爷说了,北京人真是蠢,年年报上登着毒气熏死人,可是年年还有人熏死。把炉子里的煤烧红了,再搬到屋子里去,这也是很容易办的事,不明白北京人为什么老是随便不改过来。”她隔了一个破蓝布门帘子,对母亲如此说着。江氏在里面答道:“是的,对门甘家人放的屁你都会说是香的,甘二爷说的话那就更不用提了。”老姑娘隔了门帘,带了微笑,嘴向里屋一撇,却装出发狠的声音道:“你这是什么话!说出来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人家说的原是对的嘛,我还有什么话说呢?你要不怕煤熏,你就搬炉子到屋子里去添火,我还想活着看看花花世界啦。我到隔壁王家串门子去。”江氏道:“别去了,王家两口子正拌嘴呢,你就把炉子在外面添火吧。” 母女两人正自隔室喧嚷,便有人由外院走了进来,一路问道:“老姑娘,你妈在家吗?”江氏答道:“说甘二爷,甘二爷就来了,我在家啦。”那甘二爷穿了一件灰色线春的羊皮袍子,胁下夹了一包东西,走到外面屋子,见老姑娘在屋子当中对了炉子只是发愣,便笑向她道:“外面屋子怪冷的,为什么在这里站着呢?”老姑娘笑道:“不是二爷说了嘛,在屋子里头添煤会熏着人的,我们在外边屋子添煤啦。”江氏在屋子里插言道:“二爷,你瞧,我们老姑娘真是肯听你的话。外面凉,请进来坐吧。” 甘二爷听说,就夹了那个包袱,走到里面屋子里来。江氏接过包袱,掂了两掂,笑道:“二爷又有什么活儿照顾我们?”他答道:“你瞧,我这件皮袍子面子都快要脏了,我要赶快做一件罩袍把它罩上。”江氏笑道:“做是可以做的,就是没有裁缝做得合身材。”甘二爷笑道:“一件蓝布大褂,还那样讲究做什么?衣服我是要做的,工钱也是要出的,有给裁缝的工钱拿给你们,还算帮了你们的忙,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老姑娘笑道:“二爷总是这样好心肠,其实女红活是女红活,裁缝活是裁缝活,那可不一样。”江氏笑道:“二爷坐着,让我坐点儿水……”甘二爷连忙拦着道:“我一天不定来多少回,来了你们就这样客气,以后我就不好意思来了。”江氏道:“我们娘儿俩一天到晚缩在屋子里,闷得发慌,二爷来了,我们也可以谈谈。” 甘二爷道:“你们这儿快有街坊搬来了,往后就热闹了。”江氏皱了眉道:“往后就热闹了吗?我正在这里发愁呢!人家是当军官的,我们是小住家的,和人家住在一处,恐怕有些说不来。”甘二爷笑道:“这样说起来,你们倒有些傲骨崚嶒呢。可是说起来,我也是个小小的官僚,应该你们对我也是不欢迎的了。”老姑娘站在一边只是微笑着,没有说什么。江氏连忙插言道:“那是什么话?像二爷这样的人,我们都要说不来,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说得来呢?”说着话时,老姑娘已经在甘二爷手上接过包袱去,也不打开来看,就放在炕头边一只破箱子里去。甘二爷笑道:“老姑娘,你也不将布量一量吗?若是不够的话,我要你做起一件衣服来,你可得赔我的料子。”老姑娘笑道:“你二爷也不是做衣服舍不得一二尺料子的人,纵然少一二尺料子,我告诉二爷,二爷也会相信。不能说是我们把料子落下来了。” 甘二爷听到人家说出这种知己之言来,也不由得从心窝里笑将出来。只因杨家是个旧式人家,有江氏在当面,不能因为人家穷了,自己就随便地说笑话,所以还是十二分地郑重,只微微一笑,便走出外边屋子来。他走出外边屋子时,老姑娘也立刻向她母亲道:“吃晚饭还没有菜,我要上街去买两块南豆腐来吃。”说着,也随着甘二爷后面,跟了出来,到了大门口,便笑道,“二爷你不是想喝小米粥吗?”甘二爷道:“可不是,你怎么知道?”老姑娘道:“今天上午,瞧见你家听差拿了个大瓷罐子由街上跑回来,他告诉我你想喝这个,我们家晚上熬的是这个,你回头叫听差拿罐子到我家来舀吧。”甘二爷笑道:“阿弥陀佛!你娘儿俩极节俭的,我倒要分你们吃的?”老姑娘道:“一升小米,要煮一大锅粥呢。我们家就是再穷,拿一锅小米粥送人,总还送得起。”甘二爷听了笑道:“那我一定叨扰。”就笑着去了。(P1-3) 序言 这部书原来的名字是《东北四连长》。民国二十二三年,登在上海《申报》的《春秋》栏内。当时因环境的关系,并没有出单行本。我的原稿因八年抗战家室荡然,也就散失掉了。胜利以后,上海山城出版社找到了旧报,抄写一遍,打算出版。我认为大可考量:其一,原书的意义是提倡军队抗日,而以不抗日的人相对照。现在沧桑一劫,已无此必要。其二,站在人道上说,战争是不可提倡的。我们为了民族的生存,以往对日抗战宣传,乃是出于不得已。现在对日战事胜利,我们希望和平建国,原来主战的意义也过了时代。其三,书中描写当年长城一角之战,笔者是根据所闻,粗枝大叶地写着,相当外行。固然,对于军事,我到现在依然是百分之百的外行;可是我已经过八年战事新闻的洗礼,我自己已看出旧作外行之太失真了。这些描写也没有可留的价值。有了这三种原因,我就将抄的原稿要来,重新检阅了一遍。 我因事忙,检阅的时间真不短,拉拉扯扯,将近八个月。检阅之后,我觉在故事方面,书中各人的生活片段倒是我生平写作中另一种风味,也还可用。于是根据了以上三点的顾忌,把原书有的冲淡,有的割弃,将原书三十二回改为二十五回;但这一改,却收束不住,又根据了原书的线索加写三回,共成二十八回。其结局把一幕悲喜剧闭幕在杨柳青青的时候,所以就径直地改名为《杨柳青青》了。 书经这样一改,几乎和原作翻了个个儿;但为原书文字所限,究竟不能变为南北极,所以我的意思就偏重到人物的描写和书中人本事的演变。意义上不抹杀军人的抗日,就不必再去提倡将来的战事了。改书是比重新写一部还难的,改完以后,自己也就感到未能尽如人意。但在故事上,还不失为当年一种民间悲喜剧的反映,就也不算是幻想。战争对于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在此一粟中,不也可见一些大千世界吗? 《随园诗话》中,记有人只传了一句诗,这诗就是“杨柳青青莫上楼”七个字。我觉得这七个字含义极深,是大可赠予书中的悲剧主角的。这虽仅仅是一种劝告,可比怎样慨叹惋惜都强得多。春风杨柳,它们给人间一片欢愉,又何尝不给人间一片悲哀?读者会心不远,就在这“杨柳青青”四字里去玩味吧。 三十六年二月张恨水序于北平新民报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