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许多人都回头望着我们微笑,我不知道为了什么!琼妹忍不住了。她说:
“你看梅花小鹿!”
我笑了,她们也笑了;清很注意地看着栏里。琼妹过去推她说:
“最好你进去陪着她,直到月圆时候。”
母亲!梅花小鹿的故事,是今夏我坐在葡萄架下告诉过你的;当你想到时,一定要拿起你案上那只泥做的梅花小鹿,看着它是否依然无恙;母亲!这是我永远留着它伴着你的。
经过了眠鸥桥,一池清水里,漂浮着几个白鹅;我望着碧清的池水,感到四周围的寂静。我的心轻轻地跳了,在这样死静的小湖畔,我的心不知为什么反而这样激荡着?我寻着人们遗失了的,在我偶然来临的路上;然而却失丢了我自己竟守着的,在这偶然走过的道上。
在这小桥上,我凝望着两岸无穷的垂柳。垂柳!你应该认识我,在万千来往的游人里,只有我是曾经用心的眼注视着你,这一片秋心,曾在你的绿荫深处停留过。
天气渐渐黯淡了,阳光慢慢叫云幕罩了;我们踏着落叶,信步走向不知道的一片野地里去。过了福香桥,我们在一个小湖边的山石上坐着,清告诉我她在这里的一段故事。
四个月前清、琼、逸来到这里。过了福香桥有一个小亭,似乎是从未叫人发现过的桃源。那时正是花开得十分鲜艳的时候,逸和琼折下柳条和鲜花,给她编了一顶花冠,逸轻轻地加在她的头上。晚霞笑了,这消息已由风儿送遍园林,许多花草树林都垂头朝贺她!
她们恋恋着不肯走,然而这顶花冠又不能带出园去,只好仍请逸把它悬在柳丝上。
归来的那晚上就接到翠湖的凶耗!清走了的第二个礼拜,琼和逸又来到这里,那顶花冠依然悬在柳丝上,不过残花败柳,已憔悴得不忍再睹。这时她们猛觉得一种凄凉紧压着,不禁对着这枯萎的花冠痛哭!不愿它再受风雨的摧残,拿下来把它埋在那个小亭畔;虽然这样,但是它却造成一段绮艳的故事。
我要虔诚地谢谢上帝,清能由万里外载着那深重的愁苦归来,更能来到这里重凭吊四月前的遗迹。在这中秋,我们能团集着;此时此景,纵然凄惨也可自豪自慰!
母亲!我不愿追想如烟如梦的过去,我更不愿希望那荒渺未卜的将来,我只尽兴尽情地快乐,让幻空的繁华都在我笑容上消灭。
母亲!我不敢欺骗你,如今我的生活确乎大大改变了,我不诅咒人生,我不悲欢人生,我只让属于我的一切事境都像闪电,都像流星。我时时刻刻这样盼着!当箭放在弦上时,我已想到我的前途了。
我们由动物园走到植物园,经过许多残茎枯荷的池塘,荒芜落叶的小径;这似我心湖一样的澄静死寂,这似我心湖边岸一样的枯憔荒凉。我在幽风堂前望着那一池枯塘,向韵姊说:
“你看那是我的心湖!”
她不能回答我,然而她却说:
“我应该向你说什么?”
我深深地了解她的心,她的心是这般凄冷。不过在这样旧境重逢时,她能不为了过去的春光惆怅吗?母亲!她是那年你曾鉴赏过她的大笔的;然而,她如椽的大笔,未必能写尽她心中的惆怅,因为她的愁恨是那样深沉难测呵!
天气阴沉得令人感着不快,每个人都低了头幻想着自己心境中的梦乡;偶然有几句极勉强的应酬话,然而不久也在沉寂的空气中消失了。
清似乎想起什么一样,站起身来领着我就走,她说:“我领你到个地方去看看。”
这条道上,莫有逢到一个人。缘道的铁线上都晒着些枯干的荷叶,我低着头走了几十步,猛抬头看见巍峨高耸的四座塔形的墓。荒丛中走不过去,未能进去细看;我回头望望四周的环境,我觉着不如陶然亭的寥阔而且凄静,萧森而且清爽。陶然亭的月亮,陶然亭的晚霞,陶然亭的池塘芦花,都是特别为坟墓布置的美景,在这个地方埋葬几个烈士或英雄,确是很适宜的地方。
母亲!在陶然亭芦苇池塘畔,我曾照了一张独立苍茫的小像;当你看见它时,或许因为我爱的地方,你也爱它;我常常这样希望着。
P6-7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大致从1919年五四运动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其前半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建立为后半期。
进入20世纪,世界列强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民族危机感对20世纪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天下之中”自诩的中国当政者再也撑不下去了。现代与传统,新思潮与旧意识的斗争愈演愈烈。
先是“白话文运动”,接着就是陈独秀和胡适极力倡导的文学现代化。从此,就如打开了闸门的洪水,现代文学以汹涌澎湃之势,义无反顾地冲决一切阻力,不可遏止地成就了一片汪洋。从而,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感和中国古典文学厚重的土壤上诞生了。
进入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围进一步拓展,由泛泛的思想和宣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全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了种种刊物,报纸也纷纷办起了副刊,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小品等白话文学作品,一时竞蔚成风气,为现代文学开辟了阵地。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青年文学社团,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现代文学作家。一时间,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写小品、写剧本,翻译欧、美、日文学作品,出专集、出结集、出选集……蔚为大观。
现代文学的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抒写了自己的禀性、气质、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无情地撕破了道貌岸然的面具,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桎梏,彻底摒弃了为圣人解经、为圣人立言的旧思想、旧传统,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觉醒和自我解放,这反映了作者们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的转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
当然,每位作者的经历不同,其间中西、新旧、激进与保守思想的差异也必然存在。但无论如何,中国现代作家自觉地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联系起来,共同地给予现代文学规定了明确的目的,即文学的创作是这样一种时代的工作,它本身是历史向未来过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未来,必然是比当时美好的,有希望的。
石评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因喜爱梅花,后自号评梅。曾用笔名评梅、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山西省平定县人。其父为清末举人。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其父为其发蒙,并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她除酷爱文学外,还爱好绘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后与冰心、庐隐被公认为民初才女。1919年-1923年,石评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担任北京师大附中女生部主任兼体育教师。
在女校读书时,石评梅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高君宇,两人因同乡而相识,至互相爱慕,但当他们冲破重重阻力,准备谈婚论嫁时,高君宇却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2月病逝。这给了石评梅以巨大打击,在无限哀痛之中,在爱与悔恨的交织之下,她写下了一篇篇催人泪下的作品。但内心过度的悲痛长期侵蚀着她的生命,1928年,突发性脑膜炎使她去世于协和医院。
她死后,和高君宇同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之中。
本书选编了石评梅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石评梅精品文集(精)》精选实力作家石评梅所著的散文和小说,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
本书选编了石评梅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现代文学的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抒写了自己的禀性、气质、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无情地撕破了道貌岸然的面具,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桎梏,彻底摒弃了为圣人解经、为圣人立言的旧思想、旧传统,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觉醒和自我解放,这反映了作者们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的转化,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
石评梅主的《石评梅精品文集(精)》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