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历览了文集中所呈现的历史、古城、山水、亲情、怀旧、见闻、感悟……
何立杰著的《雷水之阳》是一本文笔隽秀的美文集,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世态万象书,更是一本富有人生思考和诗意情怀的上乘之作。
作者的人生经历并非一路顺畅,其间也经历过艰难、孤独、失意、被误解、受委屈等等,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更没有沉沦颓靡,而是勇于面对一切,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让心灵充满阳光,这也许正是作者走向成功、感受人生快乐的奥秘。
| 书名 | 雷水之阳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何立杰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历览了文集中所呈现的历史、古城、山水、亲情、怀旧、见闻、感悟…… 何立杰著的《雷水之阳》是一本文笔隽秀的美文集,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世态万象书,更是一本富有人生思考和诗意情怀的上乘之作。 作者的人生经历并非一路顺畅,其间也经历过艰难、孤独、失意、被误解、受委屈等等,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更没有沉沦颓靡,而是勇于面对一切,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让心灵充满阳光,这也许正是作者走向成功、感受人生快乐的奥秘。 内容推荐 何立杰著的《雷水之阳》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新华月报》《青年月刊》《散文》《安徽日报》等报刊上的散文、随笔作品60余篇,分为“雷水·雷阳”“亲历·亲情”“感触·感悟”“写生·写实”四章,通过写山水、写村落、写亲情、写生活,彰显古雷池文化,描摹人间真情,给人以正能量的启迪。 目录 来自水乡泽国的诗意情怀 何峰 雷水·雷阳 日照兴孝亭 市井中的麴公墓 鲍参军的精神血脉 水乡泽国 雷水之阳 杨林度假村游记 魅力武昌湖 急水,吉水 泊湖渔家 游香茗山散记 秋到连塘城 玄静朝旸庵 太阳山麓的龙园 我与雷阳书院 “三孝”的黄梅缘 陶寓乐园 不愿消失的村落 古树荫翳中的银杏村 挑花袈裟:“非遗”传承的一次探索 亲历·亲情 祖母 怀想母亲(二题) 父亲的坚毅 漂泊的祖父 劳作,叔叔的主旋律 今夏,她做了母亲 病房里的老人 1983,履历中深刻的烙印…… 雪,总会停的…… 二十不悔 花坛 不惑之年 知天命 水草茂盛的地方 书缘 投稿的乐趣 珍藏于心灵的经历 感触·感悟 一棵在城市缝隙里挣扎的树 回味孤独 旅行 秋月侣 桃红 蓝色风衣 纤夫之履 升华 一种感受 闲话煤油炉 冰窗花 乘凉 看电影 口琴 拥有 海边偶得 家中有兰 借景抒情、乘物游心 真情容若 童心(三题) 黄昏情绪(二题) 雄健的鹰 寓言一组 写生·写实 最后的货郎客 车站 乡村女子(四题) 又见柳叶青 霜晨 被搅乱的脚印 萌芽 暮秋之夜 忠诚 最后的渔佬儿 “走耕”的老农 防汛札记 乡间文艺人 真诚地表达 试读章节 日照兴孝亭 日照之中,兴孝亭孑然伫立于雷阳城南的县步河畔,犹如一位孤独的长者独立河湄,默默注视着这条悄然流淌的孤寂的河流以及随着这河流一同流逝的雷池人的生活。 看上去,那不过是个普通的亭子,不宏伟也欠别致。传统的尖顶飞檐造型,规矩的正六边形底基,修长对称的红色立柱,等等,一切外在特征都没有超出人们对一个中国亭阁的想象。而它周边的景致,也朴素得如同这里普通的路人。看不到像样一点的建筑,也看不到像样一点的可作为衬托的景点,只有一条宽阔的大堤和一条狭窄的碎石公路从它的两侧顺着小河蜿蜒东去。然而,因它毕竟站立在一个不同寻常、传颂久远的故事之上,它的身姿却每每吸引着行人的脚步和目光。兴孝亭所立之处,名日“卧冰池”,传说是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鱼之处! 王祥卧冰——一个古代孝子的动人故事!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晋代山东I临沂人王祥,因避战乱来雷阳城南一村庄隐居。王祥早年丧母,继母虽不慈但他仍尽心侍奉。一个数九寒天,继母患病,想吃鲜鱼,王祥四处购而不得,遂不顾天寒地冻于村庄附近之池塘上解衣卧冰。此举感动了上苍,当厚冰化开一个窟窿之时,一双鲤鱼跃出水面。自此,王祥孝名益著,人们称他卧冰处为“卧冰池”,所居村庄为“王祥村”,并为其吟诗撰文、立碑建亭。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县杨廷荐曾立“王祥卧冰碑”,碑上刻有“真念格天,万古王祥”八个大字及赞文。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郡同知王经方建卧冰池兴孝亭,相传亭边还配有庙宇、小桥等古建筑,后成为一处游览凭吊的景点。至于文人游客的诗词名句亦多有留存,如清代诗人李正藻在过卧冰池时曾题诗日:“孤芳零落不须愁,独有清芬伴素秋。争似大梁梁孝苑,万年台榭付东流。”清代望江知县刘天维题诗日:“谁争跃鲤在临沂,皖上犹传避地时。总是人情思孝子,不妨多记卧冰池。”遗憾的是,亭、庙等古建筑后均被毁。 兴孝亭的重新立起,是在1997年。王祥村人在历经数百年苦苦追求之后,终于通过集资等方法,重新建起了这座他们心目中引以为豪的亭子。他们虽没有赋予这座新建之亭以恢宏的气势和独特的色彩,却也有其独到的安排——将两块厚重的石碑埋在了亭子基座的中央,并在其周边匀称地安排了四排固定的铁椅。他们似乎知道,你只要来到了亭子里,自然就会坐上铁椅;而坐上椅子,便能清晰地看到近在咫尺的古今两块石碑上所刻内容。那确乎是两块吸引人的石碑,就像古今的两位沧桑老人穿过漫长的时间隧道来到这里靠背而坐。朝西靠东的那块就是明万历十四年所立的“王祥卧冰碑”,此碑虽历经四百年风雨,但字迹均清晰可辨,深沉的颜色亦显出其历史的厚重感;朝东靠西那块系王祥村人所立,碑上刻有怀古诗一首,日:“卧冰遗迹早无存,孝子芳名幸有村。四百年前碑碣在,行人来往可重温。”朴素的语句反映出村人朴素、真挚的心态和情感。 雷池这块土地上,似乎从来就不缺乏孝道的故事: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的典故不仅为雷池人所熟知,且是中华二十四孝中之三孝。或许因这里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成语的产生地吧,人们的思想观念似乎更容易更自觉地受着传统道德精神的烛照,对传统美德的坚持和弘扬业已形成一种群体的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漫长的潜移默化中渐渐融人人们的血脉。 诚然,时代已经不同了,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处在变革时代的人们自然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现实。人们在大量接收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放弃;而这种时候,我们似乎更应冷静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寻找到我们民族精神的立足点。我想,不管什么时候,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应当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3-4) 序言 来自水乡泽国的诗意情怀——何立杰散文集《雷水之阳》序 何峰 接到同宗老乡何立杰先生的邀约,让我为他即将问世的散文集做篇序,我倒是踌躇了一番。立杰君尽管有公职在身,平时颇为繁忙,但却是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一位资深作者,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不少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内一些知名刊物,对此,我曾有耳闻。没想到的是,当文学大潮已成为历史,社会经济大潮汹涌而至,人心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时,身处旋涡中心的立杰君仍能神清气定,俯首耕耘,始终与文学结伴而行,且初心不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立杰君祖籍徽州,生活在水乡雷阳古城。两地的秀美山水、厚重人文,自然会影响到一个文化人的心灵和情怀。所以,他在回望自己的人生足迹和成长环境时,首先就将水乡泽国的诗意美、雷阳古城的文化魂置于散文集的开篇。 日照之中,兴孝亭孑然伫立于雷阳城南的县步河畔,犹如一位孤独的长者独立河湄,默默注视着这条悄然流淌的孤寂的河流以及随着这河流一同流逝的雷池人的生活。 作者写的虽然只是伫立于雷阳城南河畔的一座兴孝亭,却由此追溯历史,娓娓细述了在望江县长期流传的一则感天动地的孝道故事——王祥卧冰。这则孝道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使中华美德——孝道得以弘扬光大。在中华二十四孝中望江的孝道典故就占了三席(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孝道文化铸就了雷阳古城的文化魂、人心碑。接着,作者的文笔又聚焦于市井一角一座不起眼的麴公墓,缅怀了望江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唐代县令——麴公,这位父母官施行仁政,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自居易曾评价道:“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原来这位麴公是个认真做事,低调做人,从不媚上欺下的老实人。作者由此生发出无尽的感慨: 生时留任,死后留丧,这是何等高规格的民心待遇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将官做到如此高之境界,让百姓“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立杰君除了对望江的孝道和仁政文化心怀敬意,对南朝著名诗人鲍照的豪情风骨和名垂千古的杰作《登大雷岸与妹书》也推崇备至,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 这是一篇感情激越奔放、气势峻健惊挺、想象奇崛独特、文辞浓墨重彩、表达酣畅淋漓的山水文学杰作,也是一篇气质独特、个性鲜明的散文作品,其个性来自作者独特的精神血脉,而这股血脉的形成,则源自他抗争社会、顽强奋斗、不懈追求中形成的思想情怀……他的精神血脉铸就的诗文是永生的,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不朽的! 与此同时,作者还引经据典,对“不越雷池一步”的著名典故的来历以及与雷阳古城的关系作了诠释:“雷池因此名著史册、家喻户晓,成为闻名天下之水名。”对此,作者有感而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城不在大,有‘文’则名。一座城市,不管它建得多么恢宏庞大,如果没有文脉的跳动,终将是一具僵硬的躯壳。”这段话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和对一座城市的价值判断。作为一个曾分管文宣工作的基层干部,有这样的理念和认知高度的确难能可贵。 如果说作者一开篇就探寻了雷阳古城的文脉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且聚焦其中的亮点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雷阳是座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皖江古城。那么,接下来,作者的目光就转向了水乡泽国的青山绿水,雷阳古城的老街和望江乡间的村落。 在写到望江的水时,作者虽用了不少唯美的词句和抒情的笔调对它进行赞美,但没有就水论水,而是赋予了水乡泽国文化的内涵。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句来阐释自己对水文化的理解: 水乡泽国给予望江人以生存的智慧,孔子日:“智者乐水”。水乡泽国给予望江人以做人的仁义,老子日:“上善若水”。水乡泽国给予望江人以包容的胸襟,禅语日:“善心如水”。水乡泽国给予望江人以自强的勇气,道家日:“攻坚者莫胜于水”。 这种认知和概括,应该说是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水文化的哲理思考以及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刻领悟。 写到雷阳古城时,作者首先动情地描述了自己孩童时与当地的文化圣地——雷阳书院的亲密关系: 我是在雷阳书院边长大的,从小就常看到莘莘学子从门前走过,听到他们琅琅的书声和早晨、课间操练之声。小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来中学校园及书院内玩耍;那时的校园林木繁茂,书院的院内也是草木葱郁,尤其几棵梧桐树,茂盛挺拔,荫翳如伞,清凉宜人。 这段文字颇有点鲁迅笔下《三味书屋》的意味,后来雷阳书院改成了望江中学,作者又在这里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完成了步入大学前的基础学业。 作为在雷阳古城的老街老巷里长大的一代人,这里的一切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印象:捉迷藏、放风筝、砸纸鳖、打弹子、砸铜钞……很自然地,在每条老街老巷都有通过游戏而结交的铁杆伙伴。在作者心里,童年的生活虽是清苦的,但也是快乐的。他引用了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句话:“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世界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赋予我们的馈赠。” …… 到了知天命之年,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有了彻悟和升华,读着他笔下清澈睿智的文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智者,微眯双眼,任凭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丝毫不为所动,心静如水: 人过五十,遍尝人生百味、惯看秋月春风,不再纠结于“顺”与“逆”。乐以忘忧,笑看境遇,相迎必须面对的一切,相送无以挽留的一切,淡对个人荣辱.接纳酸甜苦辣…… 读着立杰君的美文,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他能让你远离喧嚣和世俗,走进纯真无邪的童年世界、激情涌动的青年时代、空灵秀逸的青山秀水、有故事的古城老街、民风淳朴的乡间村落、诗意浓浓的文学空间……我很难想象,一个学物理的理科生,一个执教多年的乡村教师,一个跻身于政界的基层官员,竟能如此地挚爱地方文化,痴情文学写作几十年,甘坐冷板凳,默默耕耘,乐此不疲,究竟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支撑着他,使他矢志与文学相依相伴,无怨无悔?也许从这本散文集中我们能找到答案:他对望江——这方哺育自己成长的热土爱得是那样深沉,从千年的沧桑岁月到古城的人文遗存,他是那样地熟悉,如数家珍;对老街深巷的痛苦挣扎和古村落的衰颓,他是那样地痛心和焦虑;对于传承弘扬古雷池的孝道文化和黄梅戏、挑花艺术,他是那样地古道热肠,亲力亲为;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他是那样地痴迷,对于读书和写作,他是那样地执着和专一。他将远离尘嚣,静心读书,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他将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他热恋家乡的山光水色,一草一木,他深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更爱志向高远、搏击长空的雄鹰,从不向命运低头……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 关于散文究竟应当怎样写,古往今来,说法也不少,我想有句话也许是对的,文无定法。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他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小说技法…‘写作秘籍”之类的书。高尔基的《海燕》是散文诗的杰作,冰心的《萤火虫》也是散文诗的名篇,但两者的风格相差甚远。我以为,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真正好的散文除了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涌自作者内心的一腔真情。面对立杰君的这些诗意化的散文珍品,我几乎挑不出什么瑕疵,如果真要提点建议的话,那么有些篇章也许松散了些,有些写法则有点近乎小说,有的寓言主题也有待进一步提炼。妥否,还有待广大读者去品味。 最后,让我转引安徽文艺出版社的两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改变人生,文学照亮未来。 2017年12月3日于丰源斋 (何峰:合肥学院中文系、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安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江淮文化研究所所长、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