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晋诤(解读晋王朝那些决定国运民生的话语)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戚速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太康盛世:再好的做法不坚持,终归等于零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的第一天去“探策”,就是抽签占卜这个王朝到底能传几代,数字愈大就表示王朝寿命愈长,很不幸,居然只抽到小得不能再小的“一”!晋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说话。裴楷却依照王弼的《老子注》从容解释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晋武帝听后很高兴,顿时释然了,群臣也都赞叹佩服裴楷。裴楷的这篇急就章竟然还能引经据典,的确有技术含量,当得上是巧言敏对了。

没多久,司马炎就忧心忡忡,他发现新政权有不少潜在的危机,一是老百姓对司马氏家族在改朝换代之际屠杀异己的行径有心理障碍;二是东吴和胡夷势力不断制造麻烦,天下仍未一统,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司马炎不得不考虑如何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得政权合法性的依据,以稳定人心,增强新政权的内聚力。

于是他向朝廷智囊团征求意见。这个智囊团成员不是他的心腹何曾、卫瓘和贾充等元老级人物,而是向全国“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临时征选过来的。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来自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的夏侯湛等十七人成为第一批成员。也不知是准备不足,还是献策水平不尽如人意,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这次智囊团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十七人中,史书记载仅存夏侯湛的对策“民之初生,未有上下之序、长幼之纪,穴居野处,慢愠游而苟作”等寥寥几句。其他人的姓名及对策均不见记载。

司马炎不甘心,在三年后的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又连续两次诏天下举贤良直言之士,重新组织智囊团,开展集中问政。太保何曾推荐的阮种、太守文立推荐的郤诜都被选中,此外还有刘伶、索靖等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其中以邰诜最为突出,他写的对策《泰始七年举贤良对策》被列为第一。

既然是问政,那自然是围绕皇帝所关心的问题。

据《晋书》记载,自泰始初年到泰始七年间的灾害很多,地震、水患等灾害以及各种异象频频出现,的确不常见,老百姓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让司马炎也不知如何是好。

皇上,不用怕,这是“自然理也”,“固非天之必害于人”。邰诜认为,灾异是自然变化,如果积极应对,就不会有大的祸患;但如果“法度之不当”和“人物之失所”,那么灾异的确要导致百姓对政权的负面评价,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危。

同时,郤诜提出对策,对付自然灾害要充分发挥官府的作用,“宜勤人事而已”。官府要有粮食储备,“故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之储,尧、汤遭之而人不困,有备故也”;官府要注意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调节赋税徭役征发,以均其劳苦。“自顷风雨虽颇不时,考之万国,或境土相接,而丰约不同;或顷亩相连,而成败异流,固非天之必害于人,人实不能均其劳苦”;有关部门要恪尽职守,重农劝农,如果“有司惰职而不劝,百姓殆业而咎时,非所以定人志,致丰年也”。

新政权在治国之道上要实行王道还是霸道,司马炎也在纠结。要“王道”不要霸道,邰诜和阮种几乎异口同声。郤诜的建议是“圣王之化先礼乐”;阮种也认为“宜师踪往代,袭迹三五,矫世更俗,以从人望。令率士迁义,下知所适,播醇美之化,杜邪枉之路,斯诚群黎之所欣想盛德而幸望休风也”。结果,司马炎在听取建议后,就开始重视尊孔活动、加强太学建设、完善经典和礼制。

司马炎还非常关心教化的问题,他目睹了汉魏以来教化陵迟导致人心涣散的现状。对于如何修教化,司马炎同样有困惑。

邰诜一针见血地认为导致教化之不兴、进而王道不行的主要原因是选官用人存在弊端。他揭露了当“求爵”之风盛行,其原因是“今之官者,父兄营之,亲戚助之,有人事则通,无人事则塞,安得不求爵乎”!求爵造成的恶果在于“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奸之所会也”。对于此,郤诜提出对策,这就是“使之静”,即抑制“争竞”之风,选择心静之人为官。“静则贞固,贞固则正直,正直则信让,信让则推贤”。

大凡新王朝建立,都要有制度创设,因为它蕴含着新王朝的价值取向,也是其治道的内容和保障。对此,作为政治经验相对缺乏的新王朝首任皇帝,司马炎有他的困惑:对以往的制度是因循还是革新?制度当从繁还是就简?

邰诜从西晋初建的现实来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因循还是革新,不管是从繁还是就简,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从邰诜对策被列为高第这一结果来看,司马炎也是赞成郤诜的意见的。于是他在前朝基础上制定了《晋礼》和《泰始历》;又沿袭并创新汉魏以来的三省制,使其基本上取代了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这些对汉魏制度或因或革,或繁或简,或损或益的情形背后,都蕴含着司马炎在听取意见后对制度设计的思考。

当然,智囊团里也有一些另类的声音。史载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泰始七年也提出对策,“盛言无为之化”,提倡无为而治。因不合时宜,“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看来刘伶只会喝酒、作诗,治国的策略实在有些拿不出手。毕竟哲学理论和治国理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司马炎对流行于时的“贵无论”并不感兴趣,也就听听是了。P1-3

书评(媒体评论)

学国学,有助于夯实领导干部为政为官的根基,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修养。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修身不是修筋皮骨,而是修我们的德、养我们的德。一语兴邦,一言败国。要怎么看待谏言,要怎么听取谏言才有效,这成为历朝历代掌政者的一道考验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要不要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干古难题。通过修身养性,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广纳谏言,让我们的基层干部敢说真话,所以,我认为《晋诤》一书值得广大领导干部阅读。

一一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王杰

现在有个称呼叫“公共史学”,在整个史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特点是向大众提供准确的史实和历史思考,使之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晋鉴》《晋风》《晋诤》在这些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出色的,不仅在史实方面花了较大工夫,更在理解史实上多有创思,文笔又练达晓畅,相信读者都会给予好评。

一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楼劲

目录

一、太康盛世:再好的做法不坚持,终归等于零

二、你可以成为人人的楷模,但没办法使人人成为你

三、庾峻:不要热衷仕途,才会云淡风轻

四、子欲养亲不待,《陈情表》背后的悲情和煽情

五、忠和孝的抉择: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悖论

六、晋朝版的达康书记:为何如此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惜以沉碑传

名?

七、智商没问题,让人着急的是你的情商

八、一千年前就有人认为,公平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九、破坏规则的终必被规则所破坏

十、劝谏不过是一场权力游戏

十一、不能让刚正不阿的人既流汗又流泪

十二、担当不了身前事,难免身后被差评

十三、重温千年前的古训:只有公,然后可以正天下

十四、傅咸“污卮”朋友圈的警示

十五、繁荣泡沫下的醒世警言:之费,甚于天灾

十六、在这个势利的世界里,但愿做一个不势利的人

十七、贾南风,有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你

十八、谁说了真话,谁就要付出代价

十九、怎样判断一个人有无依正道而行

二十、拿一个弱女子做文章算什么男人

二十一、拿什么来拯救我的西晋王朝

二十二、君主喜欢作秀,大臣劝谏不成,百姓只有哭的份

二十三、任何一个靠丛林法则生存的都不是好时代

二十四、战乱中有世外桃源:人们的幸福感爆棚的原因居然是这个

二十五、天人感应,那些让皇帝都感到毛骨悚然的谏言

二十六、西晋覆亡之际的士大夫

二十七、国灭前还想谋求高官厚禄,强烈私欲活活拖垮西晋王朝

二十八、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二十九、倡导高薪养廉下的东晋为何还处处是贪官

三十、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三十一、活出自己的同时还活出道德来,真是帅呆了酷毙了

三十二、敬畏自然,然后才能敬畏生命

三十三、千年前虞预奏章仍是今天的一面镜子

三十四、效仿东晋陶侃做一个知进知退的高人

三十五、人如果不要脸,真是天下无敌

三十六、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大智慧

三十七、你的上司能不能遇上如你一样好的部下

三十八、铁幕下:我虐你千百遍,你待我如初恋

三十九、没有情怀,政治都是苟且

四十、希望在对手的沦落里抬高身价

四十一、让寒族的人冒出来朝廷才有希望

四十二、桓温迁都:一场挂羊头卖狗肉的闹剧

四十三、没有人愿意雪中送炭,你的办法就是自救

四十四、这个女人不简单,用三次糊涂换回一世的清明

四十五、低调做人,始终保持生命里的一份恬淡

四十六、不听劝谏,一个快速崛起的帝国转眼就烟消云散

四十七、道德沦陷,后凉政权在一夜之间崩溃

四十八、谢石的劝谏:唯读书和事业不能辜负

四十九、淝水英雄谢玄心中的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五十、因迂腐得罪了权贵,看他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五十一、恶人当道的后果连鬼也要怨恨三分

五十二、追求权力到底是对还是错

五十三、东晋灭亡的征兆:天下、朝纲混乱

五十四、不是那么好玩的,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

五十五、谢灵运为何会被“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误导

五十六、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不能太聪明

五十七、老实人的大智慧大境界,二十七年未晋升,没喊一声委屈

五十八、一代能臣之死:就在那一念之间

五十九、狂人王僧达:跑官要官不成,却死在自己的毒舌之下

六十、无须观望别人,自己就是风景

六十一、笑死了,看皇帝是怎么为腐败辩解的

参考文献

序言

提起晋朝。很多人会说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当然,对也不对。他们确实与晋朝关系密切。可是他们又都不是晋朝人。提起晋朝。又有人会说匈奴、鲜卑,羌笛、胡曲。同样。是也不是。这些人虽然生活在晋朝,可是他们却在晋朝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文化圈系。

混乱、破碎、隔绝、厮杀……晋朝的历史是纷杂的。也是陌生的。很多人或许对晋朝的印象并不深刻,秦、隋两朝国祚很短。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却远比晋朝深刻得多。

晋朝因何而亡?“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还是统治集团的集体腐化?因为迷茫,所以执着于探索。

《晋鉴》中,我们追寻着统治者的足迹。揭开晋朝帝位传承中的故事。晋武帝的奢靡腐化、晋惠帝的痴傻不智、晋康帝的英年早逝……也许。权力失控是晋朝衰亡的原因。这或许是《晋鉴》一书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吧!读完。我们也许未必会记住晋朝存在了多少位皇帝。但至少记住了皇权的动荡。王朝的命运恰恰伴随着皇权更替的动荡而行将就木。

《晋风》中。我们跟随着名士的风流。从庙堂之君转到了江湖之民。从社会百态中了解这个王朝究竟发生了什么。王衍的空谈误国、王敦的跋扈弄权、庾亮的小人得志……也许。风气的变质才是晋朝衰亡的原因。这或许是《晋风》一书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吧!读完,我们也许不再倾慕魏晋名士那种吟啸山河的超然心态。因为对国家的没落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我们捧起《晋诤》。去感受王朝面临的巨大危机时。那一次次振聋发聩的仗义执言。在“众人皆醉”的浑噩状态下,总会有那么一两句铿锵有力的声音来道破世间的污浊和堕落。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言轻还要说。可遗憾的是。面对忠言。晋王朝却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若罔闻。取灭之道。固如是也。

明轩公子

内容推荐

戚速著的《晋诤》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观点,再现并深刻剖析了魏晋历史上的六十余道奏疏,并对由此延伸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民生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一个道理: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编辑推荐

混乱、破碎、隔绝、厮杀……晋朝的历史是纷杂的,也是陌生的。很多人或

许对晋朝的印象并不深刻,秦、隋两朝国祚很短,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却远比晋

朝深刻得多。晋朝因何而亡?“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还是统治集团的集体腐化?因为迷茫,所以执着于探索。捧起戚速著的《晋诤》,去感受王朝面临的巨大危机时,那一次次振聋发聩的仗义执言。在“众人皆醉”的浑噩状态下,总会有那么一两句铿锵有力的声音来道破世间的污浊和堕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