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一个传奇的政治女强人。她嗜权如命,在位四十八年,三次垂帘听政;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皆为其傀儡;她亲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慈禧太后》一书完整地呈现了慈禧的一生。《慈禧太后》一书,在创作手上法上,虚实结合、真野并存。蔡东藩的写作,有对大历史、大背景的描写,能看到历史进程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又有对人物命运细节的刻画,人物刻画并不脸谱化,而是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行文简洁,语多诙谐,道尽历史的波诡云谲、人性的良善好恶。蔡东藩是人以文传的作家,普通读者,无分老幼,皆可听他娓娓道来,如身临其境,在叙事之中见识他的识见和感情、好恶判然。
蔡东藩著的《慈禧太后》是一部关于慈禧太后成长、发迹、独裁、误国历史,同时展现晚清世相的传记作品。
本书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采用虚实结合、真野并存的笔法,全景展现了慈禧太后的家世、入宫、受封、政变、垂帘、辞世等历史,同时生动刻画了咸丰、慈安、同治、奕、光绪、隆裕、袁世凯、李莲英等人物形象。
慈禧精于心计,骗取东太后慈安的信任,夺权上位;她嗜权如命,在位四十八年,三次垂帘听政,总揽大清军政大权;她善用权术,牵制议政王奕,让文武全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方势均力敌;她一生严守大清国运气脉,安抚各派利益,既倡导洋务、实施新政,又支持保守、全力排外。同时,她穷奢极欲,耽于逸乐,甲午战争期间,为了“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避战求和。时值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慈禧治下的大清朝,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作者以如椽史笔,恣意挥洒,细致地刻画了影响晚清历史进程的那些人与事、情与景,道尽历史的波诡云谲、人性的良善好恶。
第一回 述胜朝畅谈楔子 溯后族顺叙髫年
母后临朝,自古所戒。有史以来,只宋朝一个宣仁太后,史称她作女中尧舜。此外,如汉唐时代,母后当国,外戚、内竖,夤(yin)缘幸进,把一朝锦绣江山,搅乱得不可收拾,所以,史家悬为厉禁,将母后临朝的制度,视作蛇蝎一般,统说它是覆宗的祸水、误国的罪魁。揭出宗旨。
在下生当前清季世,往古的母后也不能一一评论。只清季母后垂帘,始自同治初元。咸丰帝驾崩热河,太子载淳嗣位,年号同治。这同治帝尚是冲龄,未能亲握政权,他的生母那拉氏英明得很,就依附历史,援母后临朝的成制,一意举行。当时,有几个王大臣与她反对,都被她一概扳倒,杀的杀,死的死,满朝文武吓得屁滚尿流,哪个还敢出来作梗!因此那拉氏遂安安稳稳地临朝起来。妙。但同治帝尚有嫡母钮祜禄氏,素性贞娴,本没有临朝的思想,寻由那拉氏从旁怂恿,未免两可其间。那拉氏虽母以子贵,究竟不好抹煞嫡母,于是特创一个不古不今的法制,抬出两位母后,垂帘听政。这正是旷古无两。这时候的国势,正忧危得了不得。洪、杨余党蟠踞长江,赖、张两捻出没大河。还有外洋各国乘乱相逼,英法联军长驱入京,城下乞盟,割地偿款,京内外的元气几乎消磨殆尽。自从两太后垂帘以后,用人行政,各适其宜,把数十万发捻次第荡平,且乘此辑睦邦交,戡定内外,河山再奠,日月重光,俨然有中兴气象。不但海内人民盛称懿德,就是外洋各邦亦钦佩得很,慈安、慈禧两太后徽号,歌颂一时。就中慈禧太后的英名,比慈安太后更加一层。因为慈安性质冲和,事事不愿专擅,一切政务多归慈禧主持。这慈禧后福至心灵,神强力固,所言所行,无不顺手,内而宫禁,外而朝野,没一个不服她见识,没一个不奉若神明。欲擒先纵,是文中应有之笔。
到了同治驾崩,光绪帝以弟承兄,又是一个小皇帝。两太后仍然训政,依旧匕鬯无惊。一瞬数年,慈安谢世,国家大事统归慈禧掌握,自不必说。直至光绪亲政,慈禧退养颐和园,名为不亲朝事,暗中恰也与闻。不料中日战起,中国的水陆军,统一败涂地。邦人士未识内情,统说光绪帝所为,远不及慈禧的英明,于是慈禧太后的德望,更增一倍。那时光绪帝也自愤自嫉,恨不得立刻斡旋,转败为胜。康梁新进,引为知己,戊戌变法,百日以内,维新诏旨联翩下来,把京内外的官吏弄得头绪不清,脚忙手乱。顿时怨声载道,物议沸腾。朝右的老臣顽固的多,开通的少,遂捕风捉影,谗间两宫。又把这慈禧太后请了出来,三次垂帘,驾轻就熟。总道她能保全国脉,挽回气运。谁知天意变迁,人才衰歇,一班献媚贡谀的臣子有什么大经济!免不得照例敷衍,苟且塞责。还有几个皇亲国戚,窥伺慈禧的意旨,勾结内侍,播弄宫中。端刚之肉,其足食乎。酝酿久之,竟闯出一场滔天大祸,几乎把二十二行省,四百兆生灵,尽行断送!幸亏外人牵率而来,互相钳制,囫囵一个大中原,无从分起,只好我觑你,你觑我,彼此瞠目一番,舌挢而不敢下,迁延多日,没人发难,乐得卖个人情与清室,再敦和好。但寇氛虽靖,民力渐凋,四百五十兆的赔款,母子盘剥,已足刮尽中国地皮,吸尽华人膏血。嗣是慈禧太后的盛名,一落千丈。前歌谁嗣,后诵孰杀?一片诽谤声,喧腾全国,甚且肆口讥评,捏词诬蔑,说得慈禧一钱不值,且目为中国罪人。其实,往时的称颂未免过情,晚来的谤毁也不无太甚。平心之论。倘使慈禧太后今日尚存,吾中华的革命,恐没有这般迅速,就令推位让国,也要弄得筋疲力尽,哪里肯不战而退呢。看官不信,试想慈禧自西安回銮途中,并没有出险情事。到京后,依然手握大权,莫敢指斥。由辛丑至戊申,其间又经过八年,并没有损动分毫。到了光绪晏驾,宣统入嗣,宫中仍肃静无哗。直至自己病剧,犹且从容不迫,嘱咐得井井有条,自王公以下,统恪承遗训,安而行之。若非慈禧平日有强忍果毅的手段,笼罩得住,难道有这样镇静么?是极。
在下早想把慈禧行状编成一书,作为稗史的先声,可奈累岁奔波,不遑着手。坊间的《慈禧外纪》及《慈禧写照记》等书,已陆续出版,先我著成,转令在下落了人后,只好搁笔。但因夙愿未偿,于心难忍。适值丁戊二年,家居无事,借翰墨以消愁,就文字以论古,不揣冒昧,编了一部《西太后演义》。西太后,就是慈禧太后。慈安居东,慈禧居西,所以当时有东西两太后的称号。在下不敢妄撰,沿称为西太后,以便省文。全书仿演义体,语语浅近,老妪都解。令天下后世人人晓得西太后历史,有善有恶,可劝可惩,倒也不无小补。且书中内容,统系得诸遗闻,征诸故乘。于西太后三次临朝,原是备陈颠末,即清季五十年来得失,也曾裒录一斑,看官试悉心详阅。在下已将楔子说明,下文便要开手叙事了。崇论闳议,得未曾有。(P1-3)
有清一代之女后,前有孝庄,后有孝钦,皆以才色闻,而孝钦尤过之。顾孝庄能招降洪承畴,善驭多尔衮,卒令八龄幼主入主中原,开一统之盛治。孝钦则初平发捻,定回苗,知人善任,几若凌驾孝庄。乃其后误信谗构,妄任检人,酿成数千年来未有之匪祸,而清室以墟。是何也?妇人可小知,不可大受;可暂试,不可常专。孝庄虽亦预政,卒未秉揽大权,故所试有效。孝钦三次临朝,威权莫比,由勤而逸,由逸而骄,由骄而败,则甚矣!牝鸡毋晨之训,固不可违也!晚清之季,党人蜂起,保皇党笔伐于先,革命党口诛于后,孝钦之名为之大损,坊间曾有《西太后》一编,卷帙无几,第述宫闱秽亵事迹,近诬蔑毫无价值,故不崇朝而毁灭。清室已覆,复有《慈禧外纪》及《慈禧写照记》等书流传市肆,顾或稗贩西文,未必尽确,或掇拾野乘,所见多偏,据片面之见闻,漫欲加以论定,保无有管蠡之诮者。鄙人前辑《清史通俗演义》,于孝钦一生行迹,十举四五,自谓粗得大凡,乃时论犹有未尽之憾。用特续编西太后专集,仍用演义体裁,裒(pou)录大政,遍采遗闻,得书四十回,都二十余万言。要旨在防范女权,唤醒世梦,以人为鉴,即劝即惩,阅者得是编以证之,其或足以餍目也欤!编竞志数语,以作弁言。
中华民国七年十一月,古越东帆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