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分析的故事(克莱茵全集)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梅兰妮·克莱茵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梅兰妮·克莱茵著的这本《儿童分析的故事(克莱茵全集)》是一本富含生命力的著作,更是一部深具创造力的代表作,在此,克莱茵提出了很多崭新的想法,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书籍。本书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位10岁男孩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分析过程。克莱茵女士在每次会谈记录之后的批注中,依据她后来建构的理论来评鉴自己的分析技巧与个案素材。

内容推荐

《儿童分析的故事》在梅兰妮·克莱茵的著作中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本书是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一位10岁小男孩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克莱茵在每次会谈记录随后的批注中,依据她所建构的理论,评鉴个案的游戏、画作、梦及语言联想等素材与自己的分析技巧。

克莱茵在这本书上投入了空前的心力,她细读每一次会谈记录,针对每次会谈做自我评鉴,认真审看每一个联想与诠释,将新的想法及思考模式的转变详细记录在会谈后的批注里,力图向读者说明她的分析工作。

目录

第一次会谈(星期一)

第二次会谈(星期二)

第三次会谈(星期三)

第四次会谈(星期四)

第五次会谈(星期五)

第六次会谈(星期六)

第七次会谈(星期一)

第八次会谈(星期二)

第九次会谈(星期三)

第十次会谈(星期四)

第十一次会谈(星期五)

第十二次会谈(星期六)

第十三次会谈(星期一)

第十四次会谈(星期二)

第十五次会谈(星期三)

第十六次会谈(星期四)

第十七次会谈(星期五)

第十八次会谈(星期六)

第十九次会谈(星期一)

第二十次会谈(星期二)

第二十一次会谈(星期三)

第二十二次会谈(星期四)

第二十三次会谈(星期五)

第二十四次会谈(星期六)

第二十五次会谈(星期一)

第二十六次会谈(星期二)

第二十七次会谈(星期三)

第二十八次会谈(星期四)

第二十九次会谈(星期五)

第三十次会谈(星期四)

第三十一次会谈(星期五)

第三十二次会谈(星期六)

第三十三次会谈(星期日)

第三十四次会谈(星期一)

第三十五次会谈(星期二)

第三十六次会谈(星期三)

第三十七次会谈(星期四)

第三十八次会谈(星期五)

第三十九次会谈(星期六)

第四十次会谈(星期四)

第四十一次会谈(星期三)

第四十二次会谈(星期四)

第四十三次会谈(星期五)

第四十四次会谈(星期六)

第四十五次会谈(星期日)

第四十六次会谈(星期一)

第四十七次会谈(星期二)

第四十八次会谈(星期三)

第四十九次会谈(星期四)

第五十次会谈(星期五)

第五十一次会谈(星期六)

第五十二次会谈(星期日)

第五十三次会谈(星期一)

第五十四次会谈(星期二)

第五十五次会谈(星期三)

第五十六次会谈(星期四)

第五十七次会谈(星期五)

第五十八次会谈(星期六)

第五十九次会谈(星期日)

第六十次会谈(星期一)

第六十一次会谈(星期二)

第六十二次会谈(星期三)

第六十三次会谈(星期四)

第六十四次会谈(星期五)

第六十五次会谈(星期六)

第六十六次会谈(星期一)

第六十七次会谈(星期二)

第六十八次会谈(星期三)

第六十九次会谈(星期四)

第七十次会谈(星期五)

第七十一次会谈(星期六)

第七十二次会谈(星期一)

第七十三次会谈(星期二)

第七十四次会谈(星期三)

第七十五次会谈(星期四)

第七十六次会谈(星期五)

第七十七次会谈(星期六)

第七十八次会谈(星期一)

第七十九次会谈(星期二)

第八十次会谈(星期三)

第八十一次会谈(星期二)

第八十二次会谈(星期五)

第八十三次会谈(星期六)

第八十四次会谈(星期一)

第八十五次会谈(星期二)

第八十六次会谈(星期三)

第八十七次会谈(星期四)

第八十八次会谈(星期五)

第八十九次会谈(星期六)

第九十次会谈(星期一)

第九十一次会谈(星期二)

第九十二次会谈(星期三)

第九十三次(最后一次)会谈(星期四)

结语

附录一 理查作品集

附录二 克莱茵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次会谈(星期一)

K太太在桌上放了一些小玩具、一叠纸、几支铅笔和粉笔,桌子旁摆了两张椅子。她坐下的时候理查也跟着坐下,对玩具看也不看,只是带着期盼、渴望的眼神望着她,显然在等她开口。她对理查说,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来见她:他有一些问题,而且需要帮助。

理查同意这个说法,并立刻开始述说他的烦恼(批注1)。他害怕街上的男孩,也不敢自己出门,恐惧感一天比一天严重,让他痛恨上学。他也经常想到战争的事,他知道同盟国一定会赢,所以不太担心。但是希特勒做的事太可怕了,特别是对波兰人,他是不是也会这样对待这里的人?但是,他确信希特勒一定会被打败(提到希特勒时,理查起身去看挂在墙上的大地图)……K太太是奥地利人吧?希特勒也是奥地利人,却对自己人很坏。理查说,有一颗炸弹就掉在他老家的庭院旁,当时,只有可怜的厨娘一个人在屋里。接着,理查戏剧化地描述整件事的经过。实际上损失并不严重,有一些窗户被震碎,庭院中的温室也被震垮。可怜的厨娘一定吓坏了,后来还跑到邻居家去睡。理查想到笼子里的金丝雀一定也被吓坏了……他再度提到希特勒如何残暴地对待被他征服的国家……之后,他很努力地回想还有哪些烦恼还没提到。对了,他常常思考到底自己里面是长什么样子,其他人的内在又是什么样子。他想知道血是怎么流的。如果有个人一直倒立,所有的血液都流到大脑,那他会死吗?

K太太问,他是不是有时候会担心他的妈妈。

理查说他晚上常常会感到很害怕,他以前是真的会被吓到,直到四五年前才开始好一点。最近也是,睡前他都会觉得“孤单和被遗弃”。他一直都很担心母亲的健康,有时候她会身体不舒服。有一次母亲发生车祸,她被车子辗过,然后被人用担架抬回家。这是在他出生前发生的事,是别人告诉他的,但是他经常会想到这件事……晚上,他常常害怕会有一个像流浪汉的坏人来家里绑架妈妈。那时,他会想象自己要怎么拯救妈妈:他可能会拿热水烫那个流浪汉,让他不省人事,就算他自己可能会被杀死,也无所谓——不,他会很介意。但是,这也阻止不了他救妈妈的决心。

K太太问,他觉得那位流浪汉会怎么进妈妈的房间。

理查(抗拒一番后)说他可能从窗户进来的,可能打破了窗户。

K太太问,他是不是担心流浪汉可能会伤害他的妈妈。

理查(不情愿地)回答说,他觉得那个男人可能会伤害她,但他会去救妈妈。

K太太解释,对他而言,可能会伤害妈妈的流浪汉就像希特勒,希特勒用空袭吓坏厨娘,而且对奥地利人很坏。理查知道K太太也是奥地利人,所以她也会受到残酷的待遇。晚上,他可能担心父母上床之后会发生一些事,和性器官有关的事,而且担心妈妈会受到伤害(批注2)。

理查看起来又惊又怕。一开始他似乎不了解“性器官”是什么意思。现在,他显然听懂了,而且心中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K太太问他,懂不懂什么是“性器官”。

理查先是说不懂,后来又承认他觉得他懂。妈妈曾经告诉他,小婴儿在她身体里长大。她里面有小小的卵,而爸爸会在她身体里放进某种液体,让她的卵长大(就意识层面而言,理查似乎不懂“性交”的概念,也没有称呼性器官的用词)。他接着说,爸爸人很好、很和善,不会对妈妈怎么样。

K太太诠释说,他对爸爸可能有矛盾的感觉。理查虽然知道爸爸是好人,但到了夜晚,当他感到恐惧时,就会害怕爸爸正在伤害妈妈。他想到流浪汉的时候,完全不记得房里还有爸爸可以保护妈妈。K太太解释,这是因为他觉得爸爸就是会伤害妈妈的人(这时,理查露出佩服的神情,显然接受了这个诠释)。白天,理查觉得爸爸是好人,但一到晚上,当他见不到父母,也不知道他们在床上做什么的时候,就会觉得爸爸是坏人,很危险。而且所有发生在厨娘身上的可怕事情,还有窗户被震碎,也可能会发生在妈妈身上(父亲意象分裂成好的与坏的)。他心中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刚刚他提到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但是对奥地利人做了很多残酷的事,他想表达的是,希特勒虐待奥地利人,包括K太太在内,就像坏爸爸会虐待妈妈一样。

理查虽然没有明说,但看来是接受了这个诠释(批注3)。从会谈一开始,他就迫不及待想倾吐所有的事,好像等待这个机会已久。即使他在会谈过程中不断显露出焦虑与震惊的神情,也拒绝接受某些诠释,但到最后他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整个人也比较放松。他说他注意到了桌上的玩具、纸张和铅笔,但是他不喜欢玩玩具,比较喜欢说话和思考。他离开时,显得非常友善、满足,还说他很期待隔天再来(批注4)。P1-3

序言

《儿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莱茵女士的著作中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

本书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位10岁男孩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分析过程。克莱茵女士在每次会谈记录之后的批注中,依据她后来建构的理论来评鉴自己的分析技巧与个案素材。这些批注远比任何编辑评论来得完整,也更具权威性,因此本书中并未收录那些评论。

承蒙克莱茵女士的邀请,我有幸能协助她编辑素材,并整理长年累积下来的记录,也借此获悉她对这本著作的看法,实在是难得的机缘。我知道她一心希望能够根据她过去为儿童个案做的逐日会谈记录,撰写一本儿童分析的个案研究。然而,要将完整的分析过程以最适当的方式描述出来,却是一项过于艰巨的浩大工程。

战争开始后,突然出现了一丝转机,为这项艰巨的任务带来了解决之道。克莱茵女士准备开始为理查分析,但是分析时间只能维持短短的四个月。分析师与病人从一开始就知道有这样的限制。因此,克莱茵女士能够将这个短暂分析的会谈记录集结成一本书。她并不否认这个案例与一般案例截然不同的事实,她尤其认为她没有机会修通这个个案的焦虑,然后看到同样的焦虑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再更进一步地加以修通。经过这样的修通过程,才能让其他形式的焦虑与精神历程显露出来。然而,尽管此案有种种限制,她仍然觉得它具备了完整分析的基本要素,也足以刻画出病人的人格特质与她的分析工作。

十五年之后,她开始致力于本书的出版工作。她细读每次会谈的记录,并且审慎地编辑文字,但没有更改内容,希望能够尽量保留原来分析的样子。随后,她开始针对每次会谈做自我评鉴,仔细审看每一个联想与诠释,并且将新的想法和思考模式的转变都详尽地记录在会谈过后的批注中,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说明她的分析工作。

她在《儿童分析的故事》这本书上投注了大量心力。直到她去世前几天,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她还在校阅内容并编辑索引。她希望能够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其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她做到了。这是一本富含生命力的著作,除了如实地描绘出她的分析技巧之外,通过会谈之后的批注,读者也得以窥见她的思考方式。这本书也说明了她在分析时的理论概念。她在《早期焦虑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提出的许多论述,都是根据理查的素材发展出来的。本书也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而且是直觉式的观点,有些观点尚未发展完全或概念化。她最后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

埃利奥特·贾克斯

著名心理学家、管理学者、精神病学者

伦敦塔维斯托克(Tavistovk)人力资源学院创始人之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