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帐汗
/邹冬萍
1
尽管,站在金帐汗牧场的草地上,云朵依然是悠闲从容的姿态。在我心里,却如狼奔豕突的古战场,风起云涌,草木皆兵。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在一声长鞭的甩动中回到元朝,做一名阴山下放牧的女子。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大声唱着额吉传给我的歌谣,以甜美的歌声,诱引林间的云雀成为我的知己。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背起额祈葛的弓箭,不射大雕山鹰,只射云朵。我要借云的温暖,缝制一件大刀砍不进、长矛戳不破的铠甲,送给我心目中的巴特尔。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在月夜里期待你的归来。等待你为我奏响马头琴,而我,将用一生的时间,为你跳上一支舞。
如果可以,我会穿上你送的嫁衣,端端正正地坐进勒勒车,等着成为你最美的新娘。
莫日格勒河啊,曲折向前。可是,再曲折的河水,终究曲折不过女孩儿家的玲珑心肠。
2
金帐汗,记录了一位民族英雄的骄傲。他是草原之鹰,在长生天的护佑下,凭借一杆长鞭,一柄弯刀,一匹骏马,完成一位伟男子的图腾。鲜血与白骨,堆砌成王的金字塔;部落与氏族,纷争与兵燹,共同构筑成王的霸业。
历史,记住的永远是胜利者。
留给失败者的,唯有史页中轻描淡写的那一笔。至于眼泪和悔恨,和失败者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难有一席之地。
3
曾经的古战场,成吉思汗秣马厉兵之地,在一部部影视剧里重塑血肉之躯。
星空下,河水蜿蜒,芳草如茵。是谁,在一缕炊烟里吹起一支短笛,召唤逝去的英灵回到了故国?
晴空下,白云朵朵,牛羊遍地。是谁,在风地里结绳记事,打开花开花落的结局?
4
而今的金帐汗,在一场表演的角力赛中走向了沸腾。
风萧萧兮易水寒,多少战士一去不复还。
此刻,鼓声擂,马长嘶。只是,这一切,早与战争无关。
此时,铃声响,跳大神。只是,这场法事,与萨满亦无关。
《散文诗》2017年第5期上半月刊
作者
邹冬萍,江西省作协会员。各类体裁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诗选刊》《延河》《天津诗人》《散文百家》《佛山文艺》《创作评谭》《散文诗》《星火》《红豆》《江西日报》《参花》《知音》等百余家刊物。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6卷》《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2016卷》《安徽文学诗歌年选2016》等多种文集。诗文多次获奖。
评鉴与感悟
邹冬萍的这组诗歌用浪漫主义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草原的人文自然风貌,她将草原长调的韵律,现代诗歌的技艺和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完美地结合起来。诗人将自己化作放牧女郎,等待骏马归来的青年,她没有弯弓射雕的野心,一心期待奏着马头琴的人。她对草原的挖掘,是用诗歌和音乐的复调来显现的,那琴声悠扬的抒情特性和最常见的“金帐汗”“莫日格勒河”、遍地牛羊骏马,是草原辽阔豪迈的精神之光。可诗人并不满足于此,回顾烽烟马鸣,鲜血与白骨,唤起人道主义的温情凝视和关怀,由此她突破了人文主义的理性传统。诗人敏锐、清澈的诗歌努力,为我们彰显了诗歌本身的属性——言志抒情。诗人以自我的抒情、爱和记忆,巧妙地展现了自然、生命本源和命运的哲理走向。诗的最后,鼓声和马嘶,铃声与跳大神,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习俗,失去了本有的含义,古老文明的承载功能走入了荒芜。无疑,诗人充满着忧虑,这种忧虑笼罩着当今的生存环境。现实主义的再现于诗歌的后半部已超越了浪漫主义的憧憬,丰富了散文诗的诗体。(司念)
迷
/左右
玉米像枪弹一样,在农院门前,闪烁着去年冬天金色的伤口。
石磨早已年迈,脱落了牙。只是此时,还有一匹老马,低着头,眼睛里腾出黑暗的忧伤。它和一条绳,一起渡过了二十年的时光。
树叶子从天空飘下来的速度,越来越累。它应该像我姑姑那样,搬一张石凳,在农院门口,好好睡上一觉,带着很深的鼻响。
这些谜一样的牵牛花,含着露珠的泪水,在开出它幸福的热恋之后,习惯过着背井离乡的日子。
谜一样的农院。那些深深堆积的灰尘,正慢慢变为来年冬天即将下着的雪。
所有的植物,都在净化与沐浴天空,为老去的时间超度,划出一条白茫茫的路。
《上海诗人》2017年第3期
作者
左右,1988年生于陕西商洛。出版诗集六部。2016年参加《诗刊》社第三十二届青春诗会。现居西安。曾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里”诗歌佳作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等奖项。
评鉴与感悟
左右的诗歌纯净、自然,充满着原始美,淳朴美,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品读左右的诗歌不会猜到这些阳光的字眼出自一位无声的创作者。左右在无声的世界里最大限度地用足了自己的触觉、嗅觉,视觉,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灵气与生动。在《迷》中诗人选择的众多意象,出自他熟悉的农村生活,这些意象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受伤的“老玉米”,年迈的“石磨”,忧伤的“老马”,飘落的“树叶”,谜一样的“牵牛花”,谜一样的“农家小院”,堆积的“灰尘”,一幅农村生活的图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这些事物拟人化、生命化。它们简单普通但是深含底蕴,极富有生命力,拼尽全力去生存。它们经过岁月的洗礼,超越了苦难,寻找着自己的归路。
诗歌中有岁月流逝的沧桑感,经过岁月淘洗留下来的自然之物的沉淀感,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想,对于自然之物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热情,对于苦难的超越。诗人在朴实干净的诗歌语言中唱出了一首不朽的生命之歌。(吴彦杰)
P341-345
没有名字的村庄/阿洛夫基
海书(选章)/阿西
渡——读柴小刚同名油画/爱斐儿
红堡练习曲(节选)/爱松
在大青沟/安琪
石相/白炳安
一生啊,怎么可以这样短?/北野
万物生/贝里珍珠
幻象:我镜中的斑斓之虎/卜寸丹
就当我们只是偶尔来过人间/布木布泰
下午三点钟的纬二路/曹立光
命中注定我绕不开这一条路/朝颜
铜铃山的水/陈波来
我们的河流/陈计会
苦杏核/陈劲松
冰雕/陈俊
大寒:隔空相握/陈茂慧
青春行吟/陈修平
因为有了河流,我们有了流浪的命运/程鹏
黑房间/池凌云
立春/川北藻雪
炼丹术/崔国发
白纸/东方亦鸣
黑天鹅/朵而
有杯红,12度的等待/范恪劫
春天里回家母亲的五句话/方文竹
白云源/风荷
冬夜/高专
声音/耿林莽
素歌行/谷莉
花开不为倾城/关玉梅
蒲公英/郭辉
在宝顶/郭毅
沉重的手/郝子奇
割草的母亲/胡杨
茶卡盐湖/胡绍珍
酒后的故乡老气横秋/湖南锈才
诵经之后,蓝天白云/黄曙辉
夜游大同城墙/黄亚洲
反光的岛屿/霍楠楠
祭春贴/姜桦
断弦/蒋默
我的废墟/蒋志武
伤口/金小杰
向内生长的石头/敬笃
牙齿/蓝格子
岩石的黑至今没被北风吹灭/冷雪
济水漫思/李俊功
思想者的狼/李明月
黄土高原/李需
我的灵魂出窍飘向万里之外幻化成一个驿站——散文诗组章《梦的世界》之二/李岩
如果可以不回去/灵焚
米粒大小的花/卢静
小雪,这人间多么幸福/鲁侠客
野草吟/陆晓旭
旅人、风景/绿蒂
我嫁给了江南的缫丝房/陈瑞芬
姐姐,我在南疆/马东旭
旷野启示录(节选)/马亭华
大地葵花/麦子
独坐/梦天岚
大地上的异乡者/梦桐疏影
笑忘书/弥唱
完美地活着/那曲目
扎鲁特草原,今晨我是别离的人/娜仁琪琪格
登上鸡足山/南小燕
曲牟寺/诺布朗杰
奉仙观/潘新日
饕餮于史/潘玉渠
一场亿万年的大火/潘志远
灰尘/庞培
一张旧椅子/蒲素平
说:爱……/青槐
恩雅·麦田/青玄
静默的事物一无所获/清水
寒兰/邱春兰
把你写进长卷(节选)/染香
故乡的思想者/任俊国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如风
宁静的黄昏/弱水
悸动/三色堇
神话/沙冒智化
野火/拾谷雨
边城/霜扣儿
北石窟寺/水湄
苍山恋曲/司念
天柱山/司舜
窗口/思小云
十二行者(组章)之
曹雪芹:在未完成的路上/苏建平
鸟心或一代人的画像——观巴音博罗同名油画/苏扬
与风一起,走近月光/棠棣
看不见的庇护/田字格
游走在城市边缘的眼/汪甘定
河的内心住着自由的魂魄/王剑
我的戏里唱着你的词/王崇党
河床消失了,源头仍在/王幅明
草木/王垄
假如/王猛仁
梦驼铃/王琪
一朵粉红/王素峰
呼啸的思绪/王弦月
与蝴蝶聊天/王长敏
森林情人/文榕
列车向前/鲜章平
割草的姿势/弦河
捡垃圾的表嫂/向天笑
在韩家荡,做一朵快乐的荷花/箫风
沿途的风光/小睫
也说蟾蜍/晓弦
守护自己/谢克强
仁慈的水早已善解人间正道的沧桑/徐敏
汗血宝马/徐源
天葬/许文舟
植物意志/亚男
走进天山/亚楠
关于死亡/淹月
三星堆/雁歌
消失的麦子/杨剑文
下手很狠/杨犁民
落叶/杨胜应
我是那个不断朝河里
投掷阴影的人/姚辉
用一束缄默留白——题著名旅美艺术家李洪涛先生油画《生日锦书》/姚园
黄昏颂/叶琛
船,依然用扛/叶逢平
一条再也找不到的路/毅剑
我在春季到来的第一天去看你/英伦
王者秋天/余金鑫
牧羊的父亲/余元英
羚城九层佛阁下的日光/宇剑
美术馆/语伞
古歌:永不消失的记忆——《南长城》组章之四/喻子涵
灯光悬挂起人间/月光雪
放纵目光,撬动咆哮的石头/云珍
佛的眷顾/扎西才让
重开一朵花/占森
梨花烛照四月天/张少恩
我带走目光如带走私人的油灯/张晓润
今生愿做种荷人/张瑜
我对人世有很深的爱/张元
陶罐/张泽雄
那儿/张作梗
鲲鹏飞,让蚊蝇蒙羞/周庆荣
磨刀人/周长风
秋风中的狗尾巴草/祝成明
一位女博士头顶的帽子/转角
纪念日/庄庄
鸡矢藤/子薇
金帐汗/邹冬萍
迷/左右
散文诗:通往灵性的桥梁
/爱斐儿
伴随着欧洲现代诗歌运动以来,散文诗在中国的大地上引发了一场长达百年的文学革命。从波德莱尔《恶之花》绽放之时,他便拥有了一把反抗工业时代物质主义的利器,他打破了古典诗歌严谨刻板的形式,把诗歌的自由性从它对人们灵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散文诗对古典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彻底革除,为诗歌的新生赢得了更大更自由的抒情空间。波德莱尔为什么选择了散文诗而不是现代新诗?评论家西渡曾在《论散文诗》中给出这样的论述:“波德莱尔曾在他的散文诗《失落的光环》中给我们留下另一天清晰的线索:‘我告诉自己,任何坏事都有它好的一面……现在我可以微服出游,不带任何阶级的行为意识,可以纵情享乐,像常人一样。’这条线索指引我们在这个工具理性横行大工业时代,诗是如何失去灵性的光辉,却在失去了诗的光环之后,意外获得了出入日常生活的自由,并拥有了与常人打交道的能力。在这篇散文诗里,波德莱尔似乎想告诉我们,散文诗是伪装成散文的诗,其目的是以散文的、表面的理性逻辑,引领‘散文’的读者于不知不觉中进入诗的领域。’……‘为那些已经被工具理性—物质主义现实损害了心灵完整、失去了诗歌感悟力的现代人搭起一座进入诗歌的桥梁。’”
在这个数字化的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在人类的意识与身体、心理与灵性的问题上颠覆着我们固有的思考模式。这是一个将灵性洞见与科学发现整合起来的时代,这种浪潮已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散文诗作品,作为一座通往灵性的桥梁,指引人类心灵走向的明灯,同处于这股浪潮中,产生着新的发展与流变。从散文诗的发展史来看,一批杰出的诗人,曾经开创并将散文诗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创作出了标本级的散文诗,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纪伯伦《先知》、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鲁迅的《野草》等。这些散文诗语言具有难以比拟的弹性美、丰富性和张力,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至今仍给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和能量。在他们的笔下,散文诗,既不是在散文中点缀一点诗意,也不是在一点诗意中掺水稀释成寡淡的小美文。好的散文诗,一定是能够无限地温暖我们的心灵,能够唤醒我们的灵性,具有鼓励人在严峻环境下也依旧追求爱与光明的力量。纪伯伦曾说过,“心灵是一柄神圣炽燃的蓝色火炬,吞噬干柴,借风壮势,照亮神的面孔”。而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是经由物质的生命体领悟到精神生命体的存在,在心理性的观念活动中扩大生命操作的时空。灵性在人类的所有创作中一直承担着压舱石的角色和地位,毫无疑问,最好的散文诗也是带领我们去理解和体悟灵性,是通往真理和觉悟的桥梁。
我在编选《散文诗选粹》时,虽然大量的来稿常常带给我审美疲劳。但一些充满灵性的作品出现时,心头总会一亮。当我读到耿林莽老师的《声音》时,突然感觉到与某种厚重的音频产生了心灵共振。坚持就是一种美德,对于耿老这样令人钦敬的前辈来说,只要还在书写散文诗,就说明耿老的灵性探索还在进行,这种精神对我们就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散文诗大家周庆荣,内省、善意、神秘、预言性是他的散文诗特色,本书所选文本仍沿袭他一贯的硬朗、雄健之美,平易中见深刻,饱满而丰盈的诗意让人豁然开朗,尽享心智愉悦的审美共振。哲学家诗人灵焚的作品,强烈的现代性文体意识是他的显著特点,他始终以求新的姿态打破传统散文诗外在形态的规范,将一种孜孜不倦的创新意识融入散文诗的内在深度建设和范畴求索之中,使他的散文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为当代散文诗写作确立了现代性写作路径和文本典范。
卜寸丹的散文诗,仿佛有一股绵长的“巫风”推动着我们进入她已设定好的迷宫,诗人看似是叙述主体,实则是藏在背后的引路人,她以不露声色的方式娓娓道来,支撑起诗歌全部的抒情层次和内涵;弹性而跳跃的文字,在不经意间给予读者疼痛一击,使人有幡然醒悟之感。来自台湾的诗人王素峰在《一朵粉红》中带给我们一种形式上的冲击力,她只用简单的几个汉字,就把一朵粉红营造成一场铺天盖地般花开烂漫的璀璨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探索。
张作梗、语伞、崔国发、卢静、池凌云、方文竹、转角、喻子涵、弥唱、鲁侠客等诗人的散文诗,在语言层面和内容诠释层面极具现代性。善于使用象征手法,俨然已超越了一般散文诗传统抒情达意的模式,赋予作品哲学艺术层面的思索。能够感受到他们已经具备了一种超越的能量,就像巫师那样,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潜意识、无意识,并从那里找到具有普遍性的人性运作原理和后人本主义的超越体验。
还有一些诗人非常偏爱乃至于信仰自然的力量,如北野、贝里珍珠、李明月、扎西才让、阿洛夫基、诺布朗杰、朵而、敬笃、蓝狐等,他们的诗中弥漫着宗教气质与情感表述的神秘色彩。因为信仰,让诗人们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生活:进入生活的“里面”而非表象,站在生活的高处而非陷在红尘浊浪中。他们的散文诗铿锵有力,能穿透我们内在与外在的麻木,直抵素朴敏感的内核。在那里我们看到自己在生活中被压抑过的种种感觉,它们也许不那么让人觉得舒服,却是恢复我们生命完整性的重要部分。正像卡夫卡所说:“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还有部分诗人,如箫风、王幅明、陈劲松、王猛仁、郝子奇、陈计会、小睫、李岩、布木布泰、晓弦、李少恩等,在散文诗园地深广耕耘,有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认,读后会结合自身体验与之产生共鸣。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诗人,如司念、霜扣儿、蓝格子、霍楠楠、麦子、马东旭、杨剑文、淹月、田字格、爱松、张元等,正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擅长使用混合的意象,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真理的直觉感受,借助非常的想象力表达自己洞察事物的敏锐眼光,进而运用这种视角优化自身的生存空间,以灵性的激活实现个人在各种关系中的最佳平衡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的散文诗写作中还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很多非常成熟优秀的诗人,也开始散文诗文体的实验和探索、如黄亚洲、西川、王家新、谢克强、龚学敏、树才、侯马、大解(他们的作品分别收录在2015、2016年的《散文诗选粹》中)、娜仁琪琪格、三色堇、安琪等,他们拥有成熟的诗歌写作经历,而散文诗很好地匹配了他们长期的实践、思考。这充分体现出一个好诗人,既能驾驭无形的事物,更能够捕获那些超越人类知识极限的真理端倪,并能立刻理解它们,通过自己的静观冥想,能够从宿命中找到必然和偶然,在红尘中走向觉悟。
最后我要隆重感谢蒋登科、孙晓娅、罗小凤、范恪劫教授提供的非常专业的评论支持!也非常感谢今年参与此书“评鉴与感悟”的诸位年轻的诗歌研究者,这群青年评论者敏锐而独到的见解,成为今年散文诗选粹的一大亮点。众筹的是生命,汇聚的是心灵,对每位散文诗作者来说,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对这一文体成长壮大施予的阳光和养料。更要感谢热情投稿《散文诗选粹》的各位诗人,是你们的才华和智慧,汇成了这一年一度的散文诗盛宴。通过这些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并未感受到、却在阅读之后才被唤醒的那份知觉,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悟,那份因灵性的激活而可能抵达的精神彼岸。
2017年10月1日
爱斐儿主编的《2017年散文诗选粹》精选了2017年度发表在国内文学报刊的最优秀的150篇散文诗作品。分别为阿洛夫基的《没有名字的村庄》,阿西的《海书(选章)》,爱松的《红堡练习曲(节选)》,安琪的《在大青沟》等。这些散文诗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内容有深度,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可读性来讲,都极具代表性。
爱斐儿主编的《2017年散文诗选粹》是对2017年中国散文诗的创作实绩所做的及时盘点和总结,共计150篇,包括关玉梅的《花开不为倾城》、胡绍珍的《茶卡盐湖》、蒋志武的《我的废墟》等,其中既包括悉心遴选的该年度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作品,也包括在各个单篇作品之后所附的深度解读,以及对该年度散文诗创作状况的宏观性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