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为著的《盈利原本就这么简单(精)》第1篇,“企业家要会讲故事”,探讨市值问题。第2篇,“读懂企业‘八卦图”’,探讨报表分析和财务评价,这个涉及企业家的素质和基本功。第3篇,“毛利率是个‘毛’东西”,探讨盈利的基础。第4篇,“人人要懂市盈率”,探讨盈利的未来趋势。第5篇,“实业如何与资本打交道”,探讨投融资问题。第6篇,“万般生意三条路”,探讨净资产收益率的驱动因素,以及经营策略问题。第7篇,“企业到底增长多快合适”,探讨可持续增长率,以及企业发展速度问题。第8篇,“经营企业要学会‘过河拆桥”’,探讨盈利的保护机制问题。第9篇,“世上本没有利润”,则试图全方位探讨利润的本质。第10篇、第11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学习巴菲特,做真诚的投资者”,谈投资、经营,也谈人生智慧与人格修养。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外化。第12篇“企业家要跟李嘉诚先生学做人”,集中探讨企业家人格修养。
盈利,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盈利,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商业现象。揭示盈利的秘密,始终是商业学科的中心任务和热门话题。
高可为著的《盈利原本就这么简单(精)》跨越业务与财务的的边界,运用会计、财务、营销、金融、战略、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视角,深入分析了市值、利润、毛利率、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增长率等一系列与盈利密切相关的指标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企业提高盈利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路径,深刻揭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与规律。
该书语言直白,思想深刻,可读性非常强,适合企业家、创业者、公司高管及财经类专业学生阅读。
三、如何讲故事别人才会相信
企业家如何讲故事才能获得成功呢?
企业家讲故事能不能成功,公信力至关重要。公信力就是大家都相信你。有公信力,大家都相信你,资源就会向你聚集,你做事自然容易。事情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没有公信力,大家都不相信你,你很难获得资源和支持,于是做事便会很难。
企业家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公信力呢?这里有三点需要记取:
第一,修炼人格。
公信力首先是个人格问题。有些人,他说什么别人都相信;有些人,他说什么别人都不相信。这就是人格问题。在商业社会里,如果人格不可靠,那就没有能靠得住的东西了。这个道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悟得很透。摩根在国会听证会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对白——
昂特迈耶:商业信贷难道不是主要依靠金钱或地产吗?
摩根:不是的,先生。首先依靠的应该是人格。
昂特迈耶:比金钱或地产还重要吗?
摩根:比金钱以及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加重要。金钱买不来人格……因为一个我不信任的人,即使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债券,也没法从我这里拿走一分钱。
摩根还举了一个例子有意把自己的观点渲染了一番:“我记得当初有个人走进我的办公室,当我知道他连一分钱也没有的时候,我就给了他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在摩根看来,强调人格道德,而是一种极高超的商业技巧。
人格的核心则是诚信。诚信,简而言之,就是说到做到。
第二,累积信用。
讲故事能换来资源,靠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信用。所谓“信用”,就是别人相信你,借点东西给你用一用。别人借给我们用的东西,可能是资金、资源,也可能是智慧、心血。企业这棵小树要长大,离不开心血的浇灌,离不开资源的挹注。操心资源、金融资源都不是凭空来的。是要靠企业家融智、融资融通来的。资金、资源的融通都离不开信用。
马云在人格方面也很出色,他说过的话都变成了现实,所以他讲的故事大家也都信。在阿里巴巴还不能盈利的时候,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实现年利润1个亿,很快阿里巴巴就实现了。后来,马云又说阿里巴巴每天要缴100万元的税,很快阿里巴巴也实现了。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说马云讲过16个商业预言都变成了现实。为什么马云能从美国拿回200多亿美金?因为马云很清楚:“国外的投资者不会听你讲概念,而是要问你到底干什么,过去干什么,今天干什么,未来干什么,而且你还要有记录。”马云信用记录良好,所以他讲的故事,大家都愿意相信。
第三,自己公信力不足,也可以找人背书。 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公信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既然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它就有商业价值。假如我们自身的公信力不足,也可以找人背书以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公证处、担保公司是从事这个行业的,高级别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也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当然,获得这个东西,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商业代价。
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由于国美电器的家族企业背景,尽管经营业绩良好,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远不如预期。为了改变资本市场的看法,国美决定引入国际著名的战略投资机构。2006年2月,华平投资公司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很显然,国美看中的并不仅是华平的钱,而是他的国际资本背景。华平投资公司成立于1966年,是美国历史悠久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有了华平的背书和自身治理结构的改善,投资者对国美电器的信心随之改观。国美电器股票复盘时,股价随即迎来了40%的大幅上涨。为什么?就是因为股民的信心增强了。
苏宁也是一家电器零售商,2010年以来积极实施互联网转型战略。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资本市场也不看好它的转型,股票价格一路下滑,从十几块钱跌到了几块钱。2012年苏宁净利润同比下跌44.37%,2013年净利润下跌86.32%。进入2014年,苏宁的股价还曾一度跌停。2015年8月10日,苏宁与阿里巴巴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投资约283亿元人民币,占苏宁云商19.9%的股份,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社会各界对该公司的看法由此陡然改观,不但苏宁云商股价在深交所大涨10%,而且也带动了友商国美电器的股价大涨16%。其中原因很多,毫无疑问,阿里巴巴背书的功劳很大。
P11-15
企业是一种营利性组织。盈利,并且持续不断地盈利,差不多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然而,盈利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不但难以做到,而且难以说清。不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了。
麦当劳是卖汉堡的。你做的汉堡,比他做的好吃,有这种可能性吗?绝对有!但你有可能比他更赚钱吗?绝对没有!可口可乐公司第二任董事长罗伯特·伍德鲁夫说,“我们的可口可乐中99.7%是糖和水。”你做的糖水,比他做的好喝,有这种可能性吗?绝对有!但你有可能比他更赚钱吗?绝对没有!
因此,某家公司赚钱,绝不是单单因为它的产品质量高,或性价比高。这个道理,和鸟会飞、鱼会游的道理是一样的。鸟为什么会飞?貌似是因为它有一双翅膀。给人插上一双翅膀,能不能飞起来呢?还是飞不起来!鱼会游,貌似是因为它有鳍和鳔。没有和鱼的鳍和鳔类似的器官,人就不能游泳吗?那也不是。拥有一双翅膀,只是鸟会飞的一个表象。拥有鳍和鳔,是鱼会游的一个表象。产品好,也只是企业盈利的一个表象。
把东西造出来,需要很多物理、化学知识,很不简单。把东西卖出去并挣到钱,则需要很多经营、管理知识,同样很不简单!试图在产品上模仿和超越别人,正如同给自己绑上一对翅膀,试图要学鸟飞翔一样可笑。
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得好说:“办企业与变戏法当然不一样,但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共通点,就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了看得见的东西。”
产品是我们看得见的东西,技术是我们感受得到的东西,但是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水平。
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经营策略和商业模式。
当年,IBM公司CEO郭士纳被人戏称为“饼干大王”。按照他的观点,计算机公司的老板不用懂计算机,只要懂人性、懂商业就可以了。马云也说,我不懂互联网,我只是在思考商业模式。是的,马云本质上是一个商业天才,只不过披了互联网的“马甲”罢了。
不光马云、郭士纳不是技术天才,比尔·盖茨也不是。有人梳理过微软的发展史,凡是他自主开发的产品都是失败的,成功的产品都是收购或模仿别人的结果。很显然,盖茨也是一位商业天才,而不是技术天才。这一点,恐怕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技术和经营有什么差别呢?商品和商业有什么差别呢?
技术只是一种资源,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要把产品生产出来,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资金、人才等,当然也包括管理。同样道理,产品也只是一种资源,是经营的要素之一。把产品研发、生产出来,决不等于万事大吉,它离把钱挣回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要实现盈利,除了有新技术,好产品,还得研究顾客。或者说,离开顾客,本无所谓新技术、好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得研究竞争对手,研究时空条件,打磨商业模式,采取经营对策,才有可能盈利。
它们的关系,有如炒菜和演戏。一盘菜要好吃,不仅要有好食材,而且要有菜谱和厨师。食材再好,直接拿来吃,也是不合适的。一出戏要好看,不仅要有好演员,而且要有剧本和导演。演员再好,没有好剧本、好导演,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早在1939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也不是服务与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对商业模式的竞争。”
在中国,有人喜欢说这样的话,“会做生意的儿子很难生”,“会做官的儿子随便生”。老百姓也有这样一句俗语:一年学个庄稼汉,三年学个手艺人,十年难成一个生意人。这也是在说经营的特点和重要性。
因此,如果单纯从盈利的角度看,商业确实要比商品高出一个位阶。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变得日益丰富,商家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盈利也越来越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并盈利,就必须超越产品意识,学会商业竞争。
北宋人张拟著有《棋经十三篇》,在围棋界影响非常大,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对手无缘无故地自行补救时,就表明他意在进犯突袭;放弃局部的棋子不救时,就表明他意在争夺大局的优势。随手投子的人,那是没有谋略的棋手。不假思索而仓促应对,这是走向失败的路。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棋不能随意落子,不能只顾眼前,一定得有全局思维。换言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人随随便便只会失败。
做企业,也是同样道理。不能耍小聪明,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投机取巧。它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努力,需要有组织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产品、技术以及资本等,都是重要的经营要素,他们本身不是经营,更不是经营的目的。把所有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一个大的格局中,让它发挥单一资源所不能发挥的效力,这才是商业竞争的要义。
本书基本上围绕企业盈利这个话题展开,总体设计是这样的:从问题和现象入手,紧紧围绕与盈利有关的财务指标,深入分析盈利的本质和规律,广泛探讨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策略和方法,力图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本书第1篇,“企业家要会讲故事”,探讨市值问题。第2篇,“读懂企业‘八卦图”’,探讨报表分析和财务评价,这个涉及企业家的素质和基本功。第3篇,“毛利率是个‘毛’东西”,探讨盈利的基础。第4篇,“人人要懂市盈率”,探讨盈利的未来趋势。第5篇,“实业如何与资本打交道”,探讨投融资问题。第6篇,“万般生意三条路”,探讨净资产收益率的驱动因素,以及经营策略问题。第7篇,“企业到底增长多快合适”,探讨可持续增长率,以及企业发展速度问题。第8篇,“经营企业要学会‘过河拆桥”’,探讨盈利的保护机制问题。第9篇,“世上本没有利润”,则试图全方位探讨利润的本质。第10篇、第11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学习巴菲特,做真诚的投资者”,谈投资、经营,也谈人生智慧与人格修养。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外化。第12篇“企业家要跟李嘉诚先生学做人”,集中探讨企业家人格修养。
还有一点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本书是我过去一年多里,所写部分文章的汇集。这些文章的绝大部分,曾在鲁中管理文化书院公众号里发布。因此,虽然这组文章有共同的中心和主题,但前后并没有一以贯之的严格的逻辑。虽然如此,但本书开篇谈想象力,谈格局,末篇谈人生观,谈做人,中间谈盈利的各个侧面和环节,也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恰如博瑞森的编辑朋友所评价的那样,本书“形散而神不散”!但愿这不只是朋友间的过誉之词!
又要出书了,非常高兴。为使读者朋友对本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特此哕唆几句,是为导读。
高可为
2017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