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生著的这本《砚溪散笔(精)》介绍了,砚溪善诗文,然其诗文之名素为画名所掩。盖因之于砚溪,绘画乃示人品鉴之艺术,而诗文乃自抒情愫之艺术,两者功用殊异。前者须张之素壁,供人观摩;后者则尽兴抒写之后,聊以自我陶醉。故砚溪之文,往往随写随散,淹沦于岁月之海。少数视如珍宝者,则藏诸箧中,秘不示人。以致世间知其画者众,识其文者少。
| 书名 | 砚溪散笔(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徐义生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义生著的这本《砚溪散笔(精)》介绍了,砚溪善诗文,然其诗文之名素为画名所掩。盖因之于砚溪,绘画乃示人品鉴之艺术,而诗文乃自抒情愫之艺术,两者功用殊异。前者须张之素壁,供人观摩;后者则尽兴抒写之后,聊以自我陶醉。故砚溪之文,往往随写随散,淹沦于岁月之海。少数视如珍宝者,则藏诸箧中,秘不示人。以致世间知其画者众,识其文者少。 内容推荐 《砚溪散笔(精)》是徐义生先生的一部随笔集,全书分五辑。第一辑《诗心谈艺》以画家之眼光,诗人之境界,谈丹青之圭臬,论艺术之真谛。第二辑《怀人忆旧》皆情真泣血之作。作者忆写石鲁、何海霞、李可染三位恩师,饱蘸深情,笔酣墨浓,大处落墨,细心点染,令三位尊长音容笑貌,毕现纸端。第三辑《拾零撷萃》乃性灵小品之辑。评点世事,臧否人物,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偶发感慨,聊舒襟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第四辑《山水记游》为屐痕所至、心手相应之作。画家观山临水,迥然不同于常人走马观花。第五辑《书画序跋》,作者自序居多。除画集外,兼涉诗集印集,涉猎广博。 目录 第一辑 诗心谈艺 笔墨与人文品格 笔墨散论 诗画表里漫谈 画家修养漫谈 现代写生撮要 谈艺拾零 山水画的空间感 对“观照”的沉思 面对现实为好 神思 第二辑 怀人忆旧 殷殷鸣雷在深渊——记石鲁先生 人性品格与文化人格——写在石鲁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和石家师母的最后一面 名师之于后生 写在海霞师百年华诞之际 追随大师李可染先生 李可染先生百年华诞小记 辛卯中秋忆崔子范先生 雄宾老友及其《一剪梅》 粱老 册页之忆——小记石鲁的一诗一画 今天向石鲁学什么? 忆石鲁 伦敦画展琐记 以时代视野看石鲁书画艺术的现代化 大师身后事 第三辑 拾零撷萃 怀旧谈 随笔十则 莫沾“鬼”字 宫燕 苟生 漫论文化的核心价值 清秋赋闲 清秋吊 文人爱美 无意再得《金蔷薇》 紫东阁赋闲 漫议等而下之的书画作品 千年一叹 文运之叹 太白山居小记 老人要像老人的样子 石师若在 六十喟叹 天地英杰之叹 为文人的气节重叫一声醒 由吴三大的反对所想到的 人性与狗性 第四辑 山水记游 古道遐思 沣峪 游戒坛寺 旅馆 汉帝陵前的笑声 重到华山 重到黄山 离开巴黎 童音可耳 衰年带班小记 山居一恨 第五辑 书画序跋 《徐义生画集》(1995年陕人美版)自序 《徐义生画集》(1999年人美版)自序 《中国画与世纪现代潮》前言 《徐义生诗词集》后记 《徐义生画集》(2003年天津人美版)自序 治印小引 《砚溪吟草》自跋 《张让林画册》序 《徐义生山水写生画集》自序 后记 试读章节 笔墨与人文品格 一、笔墨:线的力度 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主体是笔墨,干百年的实践和目前绝大多数画家所遵循的模式不允许我们对它妄加臆断。所谓笔,实际上是就线这种表现形式,在其运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表现程式而言的。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不约而同地赋予线以性格特点,对其提出了很高的审美标准,并且反复强调线在表现程式中的地位和能动性。对于墨的解释就更加直观。墨,不仅是一种色彩符号,也包括这种单色在塑造形象的同时所展示出来的丰富而优雅的表现力,如轻重薄厚及千湿浓淡的相互照应,明暗度的对比推移,以及配合工具材料时所显现出的独特韵味。 中国画塑造形象的主体是线,也可以说,线是支撑中国画全部语言体系的核心要素。面对大千世界,它把西画所遵循的光色块面等造型因素弃之不顾,只选用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来捕捉、记录、描绘对象的骨架、纹理、形象和风采,同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了画家在挥毫作画时的心理刺激和审美感受。一幅成功的作品,它的线总是紧扣结构的要害部位,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使描绘对象在缩小无数倍之后仍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线的表现力集中体现在讲究力度上。力,就是指线条要富于弹性;度,则是对力的规范和调控。力度赋予线以性格和风采,成就了线的千变万化,强化了画面的综合效果,这就使画面所塑的形象精警洗练,或形貌传神,或气韵生动。这样的画作,即使蒙尘百年,纸面已经灰暗陈旧,而细观画面依然栩栩如生,令人神清气爽,这就是线的力度所造成的视觉效果。 二、笔墨:线的审芙 中国画的线具有独立于描绘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尤其是写意,这种标准与价值更是显而易见。如线的曲折与率直,艰涩与舒展,凝重与活泼,迟钝与迅疾,苍劲与飘逸,老辣与稚嫩,严谨与奔放,简约与繁密,质朴与雕饰,犀利与浑厚,刚健与柔顺,雄壮与清秀,等等,都会从中展露出来。从视觉效应的情绪因素和审美观念的文化内涵看,这些堆砌起来的词语背后,大体涵盖着三种情况: (一)这些词语大都在表述一种与审美有关的视觉效果和心理状态,这种效果与状态又是人生百味的一种浓缩与抽象。它在具备文化底蕴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化很强的人性品格。 (二)线本身的风格个性首先是相互比较、互为依存的一种对立统一体。这是隐含在风格个性之下的一种理性结构。尽管人们在发生常规审美行为的时候,理性思维往往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但是它却能以强有力的思维依据,强化艺术创作的视觉效应,即风格、个性、力度与气韵所表现出来的震撼力。 (三)这种理性结构和属于感性范围的风格个性一旦结合起来,线便具备了易于和普遍性认识经验相沟通的可识性。这样,线在画面上施展铺陈的过程中,便直观地促成了艺术语言的社会化,强化了艺术与观众的心理溶渗度。 集以上三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对笔法、笔理、笔情、笔趣进行理性总结时,已经从视觉效应、理性结构、强化表现与常规认识经验并轨等几方面做了思考和涵盖。因此说,中国画的用笔早已有了独立于描述对象之外的审美标准,而画家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追求与实施,不仅使描绘对象熠熠生辉,同时还自然而然地展示了创造者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P3-6 序言 序《砚溪散笔》 侯军 文者,思绪之表达,心曲之吟唱,人格之外化也。清梅曾亮谓:“见其人而知其心,人之真者也;见其文而知其人,文之真者也。”读砚溪先生之文,可见其人,更可见其心,故谓文真人真心亦真也! 砚溪善诗文,然其诗文之名素为画名所掩。盖因之于砚溪,绘画乃示人品鉴之艺术,而诗文乃自抒情愫之艺术,两者功用殊异。前者须张之素壁,供人观摩;后者则尽兴抒写之后,聊以自我陶醉。故砚溪之文,往往随写随散,淹沦于岁月之海。少数视如珍宝者,则藏诸箧中,秘不示人。以致世间知其画者众,识其文者少。余以文事为业凡三十余载,与砚溪文翰往还亦二十年矣,故深知其文,意旨高迈,哲思精深,情感浓郁,文采斐然,常思如此嘉言妙构,倘随风飘散,岂不惜哉?然砚溪先生每每以“陈糠烂谷”自喻其文,从不珍视,更屡拒结集成书。余深感无奈,耿耿于怀者盖有年矣。此次以砚溪先生七十华诞之由,几经力劝,方得应允,搜集已刊之旧作,翻检箧底之秘文,疏排门类,略加编次,终成《砚溪散笔》一卷。余夙愿得偿,而诸多同好亦可赏其画而读其文,窥画家缜思妙想,悟作者超逸情怀。倘若更进一步,识其人而知其心,则斯编之功莫大焉。 书分五辑。“诗心谈艺”以画家之眼光,诗人之境界,谈丹青之圭臬,论艺术之真谛。文以理胜,理以文传,直觉感悟,理性思考,若鸷鸟之双翼,车驾之双轮,纵横捭阖,逸兴遄飞,发人深省,启迪后学。尤以《笔墨散论》最富创见,若古贤之画语书论,虽为散珠碎玉,却如乍现灵光,一言既出,必中肯綮。笔墨之论,浩如烟海,砚溪以数十年心追手摹之体悟,凝结为此,不啻片羽吉光字字珠玑。个中深意,断非朝学执笔、暮已称家之徒所可梦见也。 “怀人忆旧”皆情真泣血之作。作者忆写石鲁、何海霞、李可染三位恩师,饱蘸深情,笔酣墨浓,大处落墨,细心点染,令三位尊长音容笑貌,毕现纸端。其中尤以描写石鲁身陷逆境,英气卓卓,疾恶如仇,宁折不弯之性格,堪称宇内所罕见。倘非亲历亲闻者,何能至此?而砚溪以精准传神之妙笔,勾勒细节;以呼天抢地之悲情,直抵灵府,令笔下人物呼之欲出。如此鸿篇力作,即使当今文坛高手亦难分轩轾也。 “拾零撷萃”乃性灵小品之辑。评点世事,臧否人物,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偶发感慨,聊舒襟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随笔十则》之精短杂论;若《厅堂》《苟生》诸篇散文,笔调清新,行文古雅,水流云在,舟行景移,令人读之击节。 “山水记游”为屐痕所至、心手相应之作。画家观山临水,迥然不同于常人走马观花。砚溪先生诗心敏悟,画眼精审,故其下笔写景,寥寥数语即可摄魂取魄,“令众山皆响”(南朝宗炳语)。而人在景中,触景生情,时空穿梭,情满胸壑,方有《古道遐思》《旅馆》《重到华山》诸作,眼前景顿成胸中画、心中情,或欣悦或哀伤或愤然或悲凉,种种情结直泻笔端,恰如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唯砚溪之景语,其情至浓且至真也。 “书画序跋”之辑,作者自序居多。除画集外,兼涉诗集印集,可见砚溪艺术涉猎之广博。读此辑之文,若置身杏坛,聆夫子自道,唯觉清风徐来,荡涤肺腑。何谓尊师?何谓谦逊?何谓低调做人?何谓心怀坦荡?于此辑中,均有呈现。细细品味,得之于会心一笑间也! 是编付梓在即,砚溪先生嘱为之序。余谓斯书得先睹之快,唯以心得为向导,缀数语于卷首。感于砚溪先生多以文言笔法为文,典雅丰赡,古意盎然;虽功力不逮,心向往之,遂不避谫陋而效之,幸大方之家勿以东施笑我也。 谨为序。 岁在癸巳之春,深圳寄荃斋中 (侯军,文艺评论家,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深圳新闻学会副会长) 后记 我嘲笑“老而不朽”者,然而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老而不朽”者。 美国曾有一个图书馆馆员,干了一辈子书籍登记上架的工作,最后面对仍然源源送来的书籍,他不禁浩叹道:人类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废话? 我的废话是腐儒的瞎操心,是老妇的穷唠叨,是稚童舍不得的布娃娃。 总而言之,是回首的一些感喟而已。所以我劝大家,如果工作忙,最好不读为佳。 徐义生 丁酉仲春于长安南隅黄英山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