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剑波著的这本《关山飞渡(1962年的中国)》是《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之一,叙述了1962年前后新中国的历史,比如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中印冲突,国际共运分歧加剧等。本书采用纪事本末体,将研究性成果以讲故事的形式诉诸文字,作者权威,可读性强。
| 书名 | 关山飞渡(1962年的中国)/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许剑波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剑波著的这本《关山飞渡(1962年的中国)》是《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之一,叙述了1962年前后新中国的历史,比如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中印冲突,国际共运分歧加剧等。本书采用纪事本末体,将研究性成果以讲故事的形式诉诸文字,作者权威,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论述其在新中国65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是其中的《关山飞渡(1962年的中国)》分册,由许剑波著,叙述了1962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严峻的形势 一、“三年困难时期”到底有多困难 ◎“大跃进”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浮夸成风 ◎庐山会议“揪出”了个“彭黄张周反党集团” ◎“左”的错误占据了主导地位 ◎“反右倾运动”中,“左”倾观点被吹捧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苏关系恶化 ◎“斯大林问题” ◎赫鲁晓夫“耿耿于怀” ◎1960年刘少奇访问苏联,仍然受到隆重接待 ◎苏共二十二大上,周恩来反对“把兄弟党、兄弟国家之间的争执公开暴露在敌人面前” 三、进一步纠“左”的努力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毛泽东说:过去的错误,主要是中央和我负责,我负主要责任 ◎一些人仍然认为“三面红旗”本身并没有错 ◎1962年是虎年,这只虎已经饿得很瘦了 第二章 调 整 一、七千人大会 ◎核心小组会议上的一次争论 ◎刘少奇在会上发言:《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可以修改 ◎邓小平认为:基数越大,上去越困难,美国每年只能2%就了不起啦 ◎林彪带病到会发言,说: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 ◎毛泽东发表讲话:我建议让大家“出气”,不“出气”,统一不起来 ◎周恩来指出:“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七千人大会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领域的调整 ◎陈云是计划经济时代党内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 ◎大权在握的中央财经工作小组 ◎调整经济要有“毒蛇噬臂,壮士断腕”的决心 ◎我们的国家很大,没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是很危险的 ◎关系全局的三项重大方针 ◎刘少奇对精简忧心忡忡:要准备戒严 ◎中国经济暂时闯过急流险滩 三、政治和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 ◎政治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困难 ◎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初步恢复 ◎检讨文化政策的得失 ◎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统一战线政策的调整 ◎侨务政策的调整 ◎民族政策的调整 ◎邓小平主持甄别平反工作 四、农村包产到户的出现及争论 ◎震撼全国的“信阳事件” ◎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包产到户大见成效 ◎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态度 ◎钱让能等人上书 ◎中央高层对包产到户的支持 ◎邓子恢再度呼吁支持“责任田”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支持包产到户 五、调整外交政策的努力 ◎中国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 ◎王稼祥的六个“不要” ◎毛泽东说:“7月犯错误,8月改” 第三章 波 折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台湾海峡的新危机 ◎毛泽东抚今追昔 ◎困难就是那么一点,有什么了不得 ◎“单干风” ◎“修正主义”是什么意思 二、“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北戴河 ◎三个大问号:阶级、形势和矛盾 ◎毛泽东初批“三风”,邓子恢是重点 ◎三个大问号的标准答案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八届十中全会公报 ◎刘少奇对毛泽东的维护 ◎后人的迷惑与解悟 ◎八届十中全会后的中国 第四章 冲突与分歧 一、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者 ◎西藏,是中国的西藏 ◎中国不想要别人一寸土地 ◎喜马拉雅山上的零星枪声 ◎新德里是怎样待客的 ◎印度政府的“前进政策” ◎新中国不是旧中国 ◎威武之师,仁义之师,胜利之师 ◎战争史上的奇观 二、中苏分道扬镳 ◎赫鲁晓夫发动对中共的新一轮攻势 ◎中国忍无可忍,奋起还击 ◎有几个苍蝇碰壁 ◎引发“九评”的那封苏共中央公开信 第五章 文化·风情 一、百姓人家 ◎票证,票证 ◎陈云一度对大豆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耿颷回忆“渔猎”生活 二、“学习雷锋好榜样” ◎雷锋于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题词 ◎《唱支山歌给党听》被人们广泛传唱 ◎道德的楷模 三、让人怀念的露天电影 ◎原始的“立体电影” ◎正片放映之前总有加片 ◎电影放映员的职业令人羡慕 四、遥远的歌声 ◎收音机是奢侈品 ◎高音喇叭定时播出固定的节目 ◎合唱是主要形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五、中国人怎样看外国人 ◎中国人痛恨美国 ◎反苏情绪迅速蔓延 ◎看老外的长相都差不多 ◎长发、交谊舞……被当作“流氓”习气 结语 试读章节 1958~1960年持续三年的“大跃进”,是我国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推动下,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场以超英赶美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全国范围的群众运动,是新中国试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打开新局面的一次探索。实践证明,这次探索是不成功的,它离开了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二五”计划的正确建议,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秩序,不仅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致使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听说1958年全国土法炼铁,地方已补贴20余亿元,国家还要补贴20余亿元,彭德怀十分心疼。他说:“这个数字好大,比一年的国防费开支还要多。用这笔款去买消费物资,把它堆起来,恐怕会有庐山这样高。” 彭德怀此话不假。中国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1958~1960年的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大大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已经较高的24。2%平均积累率。由于积累率过高,已经摊开的基本建设规模太大,没有后续力量,工农业比例失调。由于抽调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办工业、大修水利,使农村劳动力十分缺乏;同时,过快地发展工业,挤了对农业的应有投入。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内部各部门比例失调。钢铁生产挤占了大量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采掘工业落后于冶金、加工业,工业与交通运输比例失调,运输能力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运输量的增长,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工业和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劳动生产率下降,浪费惊人,损失严重。财政收支失衡,市场上社会购买力与商品的可供量比例失调。三年里,财政虚收实支,虚盈实亏。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粮食、棉布的人均消费量,降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人民生活发生了严重的困难。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在“大跃进”中,个人意志代替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所谓“经济理论”。一种是“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就是说,为了钢铁元帅升帐,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的生产和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实际上是全力保钢,牺牲其他。结果是钢没有保成,其他又受到严重损害,破坏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一种是“积极平衡”论。即以“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为由,把国民经济应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观点说成是“消极平衡”,人为地打破平衡,把主张留有缺口的计划说成是“积极平衡”。 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有一种“放大效应”。这就是计划工作中“三本账”问题。在追求高速度的过热空气中,为了便于各级计划层层加码,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明确规定:要实行“生产计划三本账。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研究室,1992年,第48页。实行“生产计划三本账”制度使本来就过高的指标又提高了两个台阶。这种不可能实现的计划,只能刺激经济过度紧张,助长人们说假话、说大话的坏风气的蔓延。 P5-7 序言 从1957年至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是正确与错误两种倾向都在发展的十年。正确的方面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见成效,经过五年的调整,1962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成为共和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之一。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也取得长足进展。“我们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错误的方面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理论进一步发展,最终导向“文化大革命”这一全民族的灾难。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但矛盾暂时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了。历史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现了曲折的发展轨迹。 这十年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2年。 这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是好的倾向的一个标志。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纷繁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紧紧抓住“调整”这个中心不放,从而使1962年成为五年调整取胜的最关键的一年,这也是它成为共和国里程碑的最根本的依据。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并未使“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但要指出的是,刘少奇提出把这次会议精神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影响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 1962年的国际形势也错综复杂。印度不断在中印边界进行挑衅,最后终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并取得胜利。中苏两党分歧加剧,国际共运的争论和分裂达到新的阶段…… 用“关山飞渡”来概括这一年,似较贴切。其中的“渡”带有困难虽大,总能从容应对之意。 后记 西方人说,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芒,中国人说得更简洁一些:审堂下之阴,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以小见大,是东西方的共识。1962年的中国,是中国人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途中一个重要的三岔口,多个方向的角逐和博弈,让后世的人在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其中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正如恩格斯那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著名的比方。但是历史的逻辑最后似乎以不可抗拒的内在的力量,把中国推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让我们再一次深切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中的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 十多年以后这部初稿有机会再版。再版之前重看当年的书稿,发现有很多的错误和纰漏,尽管作者对能做调整和修改的都做了一些改动,但是毕竟时间久远,这些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新的材料、新的档案在不断地出现,唯自感学力有限,修改过的稿子仍差强人意。各界的批评,愿洗耳恭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