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纬著的《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互动人群置于平等的舞台,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进而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元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历史新知。
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高于一族、一政权之进程、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 书名 | 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张经纬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经纬著的《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互动人群置于平等的舞台,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进而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元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历史新知。 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高于一族、一政权之进程、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作者简介 张经纬,上海人,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学者,专栏作家,译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民族史与当代民族文化研究,力图突破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局限,尝试全新的人类史写作。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等多部学术作品。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和《腾讯·大家》等平面及网络媒体设有专栏,定期向公众传播人类学知识。 张经纬先生是我认识的一个年轻学者,他在博物馆中工作同时笔耕不辍,也善于和大众分享心得、新知。 ——姜鸣(历史学者,著有《龙旗飘扬的舰队》) 张经纬兄和我结识于主编《上海书评》期间,他的博学与知识更新速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了我最膜拜的作者之一。 ——张明扬(专栏作家,曾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主编) 张经纬受过最好的民族学和人类学教育,供职于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中,参与翻译过最好的一套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译丛;而且,他是年轻一代学者中最有表达才华的新秀之一。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名山》《暗流》) 内容简介 在《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一书中,新锐人类学学者张经纬,以全新视角解读中国历史,揭开夏商周三代迷雾,提出国家起源新假设。 以人类学家的思维,全新讲述中国大历史 超越五千年视野,打通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分隔 地理构造将东亚大陆隔成几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区域,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而环境则进一步塑造了人群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与技术。那些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群,就呈现出以不同生计类型为特征的文化。同时,不同区域的人群借助特定的地理“通道”,建立了以物质交换为基础的联系网络。随着人群互动的发生,生态—人口压力或政治策略推动了人群在区域间的迁移,从而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本书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互动人群置于平等的舞台,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进而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元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历史新知。 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高于一族、一政权之进程、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目录 前言:构建完整的人类史 第一章 东亚大陆的人文、地理志 引言 秦始皇的旅行 1.1秦始皇的旅行(一) 正文 地质年代的舞台 1.2“地理漏斗”与更大的结构 1.3 通道与“塞子” 1.4东亚大陆的联系之网 1.5人类的旅行 1.6 文化的定义及其引理 1.7建立人类迁移—互动模型 1.8小结:秦始皇的旅行(二) 第二章 地理构造与人类活动 引言 赞普的天堂 2.1 “天神下凡”:从神山降临的赞普 2.2天堂有路,洞天两重 2.3且行且徘徊,已在千里之外 2.4万壑千山,皆是通途 正文 吴越争霸 2.5三千越甲可吞吴(一) 2.6三千越甲可吞吴(二) 2.7干越之剑的秘密 2.8吴越在齐、楚之间 2.9更大的趋势 2.10小结:“太平洋板块”南部的压力传递 第三章 古典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引言 杨家将往事 3.1穆桂英、佘太君与杨家将 3.2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3.3平夏南山云有异,源流风俗本不殊 3.4物质生产与文化变迁 正文 八骏的秘密 3.5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3.6小盂鼎:穆王传说的另一面 3.7八骏的秘密 3.8由“生”到“熟”的西戎 3.9秦与周:互动之网 3.10秦人的契机 3.11秦晋之好 3.12燕赵的复仇 3.13小结:“太平洋板块”北部的压力传递 第四章 人群互动与迁移动力 引言 人参和女真 4.1牧圉此时犹捍御?——重新解读明清之际 4.2开始在白山黑水之间 4.3打围放牧,纵便生理 4.4夷得华货即欢忭 4.5人参、女真、山海关 4.6“社会变迁”的基本模型 正文 羌在商周之间 4.7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4.8有命在天 4.9羌在商周之间 4.10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 4.11克东夷而陨其身 4.12“元龟象齿,大赂南金”的代价 4.13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4.14泉之竭矣:从“好利”到失利 4.15小结:内迫于中国,延及鬼方 第五章 更大的互动:东亚大陆的命运(上) 引言 秦始皇的理想 5.1秦始皇的理想 正文 汉武帝的选择 5.2最后的越人王国 5.3单于的选择(一):致命的诱惑 5.4单于的选择(二):交织的命运 5.5武帝的品味 5.6无尽的轮台 5.7王莽的机会(一):“司农钱尽” 5.8王莽的机会(二):“孝悌之心” 5.9小结:西汉的黄昏 第六章 更大的互动:东亚大陆的命运(下) 引言 宝钏与平贵 6.1“王宝钏与薛平贵”的两个版本 6.2隐藏的主角 6.3沙陀传奇与盛唐的两面 6.4薛平贵们的“大登殿” 正文 班彪的策略 6.5班彪的策略:不劳师而币加(一) 6.6班彪的策略:不劳师而币加(二) 6.7班彪的策略:不劳师而币加(三) 6.8“振大汉之天声”—— Y(t)曲线的顶点 6.9“羌胡边杂之师”的未来 6.10北匈奴的复仇(一) 6.11北匈奴的复仇(二) 6.12北匈奴的复仇(三) 6.13董卓们的“大登殿” 6.14小结:“一夫耕,百人食之”——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 第七章 总结:东亚大陆人类迁移的模型 7.1作为新起点的总结 7.2东亚的齿轮 7.3后有来者:东亚大陆的人类史(一) 7.4前有古人:东亚大陆的人类史(二) 7.5一个数学模型 7.6走出三代的“迷雾” 附录一:世界的“齿轮” 附录二:“国家起源”的新假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