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条异代(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恽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张爱玲看胡金人的画

不管明眼人还是瞎眼人,凡是喜欢张爱玲的,大概都知道《小团圆》里徐衡的原型就是画家胡金人。这点,即使看不出,也自有评论家或索隐家急着告诉读者。我也是一看就知道的人中的一个。

早在1944年,张爱玲就撰文评论过胡金人的画,那是发表在1944年9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6期的《忘不了的画》一文。在该文中,张爱玲点评了胡金人的八幅画,用我的朋友吴心海先生的话说,就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话说得不错,该文用了过千的字来描述和评论胡金人的画,并且和很多西洋名作一起成为她“忘不了的画”。让人看后印象深刻、无法忘怀,这本身就是对胡金人画作审美价值的肯定。不妨把这些段落摘录如下:

中国人画油画,因为是中国人,仿佛有便宜可占,借着参用中国固有作风的借口,就不尊重西洋画的基本条件。不取巧呢,往往就被西方学院派的传统拘束住了。最近看到胡金人先生的画,那却是例外。最使我吃惊的是一张白玉兰,土瓶里插着银白的花,长圆的瓣子,半透明,然而又肉嘟嘟,这样那样伸展出去,非那么长着不可的样子;贪欢的花,要什么,就要定了,然而那贪欲之中有嬉笑,所以能够被原谅,如同青春。玉兰丛里夹着一枝迎春藤,放烟火似的一路爆出小金花,连那棕色茶几也画得有感情,温顺的小长方,承受着上面热闹的一切。

另有较大的一张,也是白玉兰,薄而亮,像玉又像水晶,像杨贵妃牙痛起来含在嘴里的玉鱼的凉味。迎春花强韧的线条开张努合,它对于生命的控制是从容而又霸道的。

两张画的背景都是火柴盒反面的紫蓝色。很少看见那颜色被运用得这么好的。

…………

文明人的驯良,守法之中,时而也会发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怯怯的荒寒。《秋山》又是恐怖的,淡蓝的天,低黄的夕照。两棵细高的白树,软而长的枝条,鳗鱼似的在空中游,互相绞搭,两个女人缩着脖子挨得紧紧地急走,已经有冬意了。《夏之湖滨》,有女人坐在水边,蓝天白云,白绿的大树在热风里摇着,响亮的蝉——什么都全了,此外好像还多了一点什么,仿佛树荫里应当有个音乐茶座,内地初流行的歌,和着水声蝉声沙沙而来,粗俗宏大的。

有一张静物,深紫褐的背景上零零落落布置着乳白的瓶罐、刀、荸荠、莳菇、紫菜薹、篮、抹布。那样的无章法的章法,油画里很少见,只有十七世纪中国的绸缎瓷器最初传入西方的时候,英国的宫廷画家曾经刻意模仿中国人画“岁朝清供”的作风,白纸上一样一样物件分得开开地。这里的中国气却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画面上紫色的小浓块,显得丰富新鲜,使人幻想到“流着乳与蜜的国土”里,晴天的早饭。

还有《南京山里的秋》,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各各抖着,仿佛天刚亮。稍远还有两棵树。一个蓝色,一个棕色,潦草像中国画,只是没有格式。看风景的人像是远道而来,喘息未定,蓝糊的远山也波动不定。因为那倏忽之感,又像是鸡初叫,席子嫌冷了的时候的迢遥的梦。

当时,胡金人在胡兰成的行政院法制局里任职,还兼办着一份《上海艺术月刊》。而写这篇文章的张爱玲,正是这年8月和胡兰成结了婚。(P18-20)

后记

父亲与书(代跋)

我有个嗜书如命的父亲,家里堆满了书,书房连桌腿间也塞进了两排书,地上的书堆到齐膝高,三面墙的书架都放了太重的书,厚重的木板都下垂弯曲了。父亲对这样的场面很是满意,要我拍了照片传到博客上,名日“沦陷的书房”。

书房彻底被书本占领,再也放不下更多的书,是每个书痴心灵的最大满足。父亲的职业是编辑,在杂志社工作之余,便把自己打造成藏书家。于是,家里凡是能放东西的地方常常都放着书,母亲感觉自己在家的地位受了书的威胁,非要把书本理到一块儿不准泛滥不可,但整齐的状态从来保持不了多久。

从小,我看的书几乎都是父亲挑的。有时抱怨起来,自己居然从未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听别人谈得津津有味,自己完全插不上话,心里就不是滋味。父亲翻着书,瞥了我几眼,淡然地说:“何必去看别人都看的书呢?你看过的不少书人家也没有看过。金庸的书我看过几本,没什么可看的,即使你要看,我这也没有。”又有一次,我问起欧文·斯通的《梵高传》,他面对我的激动几乎是一脸不屑:那人写得义不好,我这儿没有。他对书的态度常常让我吃惊。“家里放着那么多好书偏不看,非要去看那些外面推荐的书。我看你不像我这样爱书的,以后我把书传给你也没用,还不如去卖钱呢。”父亲叹了口气,义沉浸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他的感叹里有对我的失望、对他那些书本的自豪和可惜,尽管让我有片刻的动摇,却没能让我爱上他的藏书。每每溜进书房偷几本书占为己有,他总说我只会看故事情节,并没有挑到真正宝贵的书。他义批评我把几本书看了太多遍,世上书是看不完的,眼前的几本只是浩瀚大海里的水滴,怎么能浪费了探索瀚海的时间,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呢?

他常教训我说:“小时宜博览,到老宜精读。”

一天,他回家,照例带回两本新书。我不知中了什么魔,拿起两本书从头翻到尾,发现《华氏451》很对我的胃口,便奔进房间把门一关,疯犴地看起来,过了一个多小时,他突然打开门:“你在干什么?”我慌忙把书塞进了抽屉,但他早已清楚我的行径。这时,我已经把全书的三分之二看完,实在不想交出书来,争辩了几句,终于不情愿地交了书去做作业。

父亲说:“我刚买刚来的书就被你抢走,这么急着看,连事情也不做,算什么呢?”

“那么说,你生气的是我抢走了你的书,对你的尊严和地位造成了损害?”

父亲一脸苦笑:“你也太不了解我了吧,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什么地位?你今天看书看得那么疯犴,主要是触发了我的一点伤痛的记忆,让我害怕了。我上高中时迷上了看书,就像你今天这样疯狂,结果连大学也没考上。看书当然是好的,可我一想起我的经历,就必须计你控制控制。你爷爷不喜欢这类书,他从来不买回家,那时我偷偷买书看书被他发现,他就把书撕了,或者狠狠往地上一捧,谁也不敢去捡起来了。我怕你重蹈我的覆辙。这本书,你就把它看完吧,以后就别总想着拿走我的书看。”

我笑说:“那些书迟早要归我的。”

他正色道:“书可不一定都会给你,还不如卖给那些想要的人,也好赚一笔钱(卖出的价格常常比买进的价格高许多,他曾2元买到1898年的英文课本,后来1000元转让给商务印书馆了)。像你这样不懂读书的人,不知道书的价值,留给你又有什么用?”

他或许有嘲笑我的意思,我无法分辩,只好再拿起书看。

他的爱书之心,我终难以领会。

父亲在书中获得最大的喜悦,想必只有书本才会理解这种书痴吧。

黄紫 写于2009年

目录

上辑 缥缃摩挲

 章太炎“平旦学社”演讲记

 黄炎培的记忆

 张爱玲看胡金人的画

 陶亢德与张爱玲

 张爱玲笔下的如厕

 炎樱和路易士的隔空对话

 苏青与诗人路易士

 解读胡适诗词的一把钥匙

 巴金反对北平图书馆收买古书

 一事两歧——茅盾的香港故事

 沈从文谈废名

 《小姐须知》与《少爷须知》

 吴宓与李健吾的《新学究》

 吴宓古风犹存

 胡也频的婚外恋

 徐懋庸求爱遭拒

 应修人和妓女的故事

 穆时英套用戴望舒诗意

 吴检斋的转变

 金克木笔下的罗昌教授

 刘海粟克隆郑板桥小引

 俞平伯的七年之痒

 苏雪林与华林的一场恋爱

 张充和与郑颖孙的情缘

 应验的赌咒

 “张嘉仪”的秘密

 带给萧乾的三幅画

 孙犁的再婚

 施蛰存读杨绛的《洗澡》

 西医吕养正

 山佳恒美的收藏

 汪星伯与苏州园林

 几位作家的食癖

下辑 闲览偶得

 吴中两高士

 王朴的故事

 一再被嘲弄的洪承畴

 黄宗羲买澹生堂藏书

 常辉亲历的“叫魂”事件

 中年吴大澂的性生活

 顾文彬的收藏密码

 顾文彬买貂褂

 翁同龢欺君

 喜欢曾国荃

 李超琼的乡试分校经历

 李超琼禁毁《倭袍传》记

 从《李超琼日记》看苏省对候补官员的救济

 蒋维乔被冤抄袭

 高语罕笔下的沈鹊应

 周寿昌和胡林翼的交友之道

 郑孝胥“援台”轶事

 吴芝瑛的代笔人

 维扬老宿桂邦杰

 林琴南的《荆生》

父亲与书(代跋)

序言

本集在成书过程中更易过三次书名,每一个书名都曾写过一篇小序,最后定名为《萧条异代》。

这里不妨把为本集因书名更易而写作的序集合起来,以见我对于这本书的多方位思考。

《缥缃闲览》序

文人读书度日,埋首丛残,不觉鬓添霜丝,面留沟壑,倦眼蒙咙中,抬眼每不辨昼昏。然亦有得,盖读书能怡情悦性,于人生另有一种滋养。鲁迅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岁序同不必管,仍自流转,不觉又是一年矣。

犹忆初上网时,有网名曰:缥缃室主。缥缃满室,同余戋戋素愿,或摩挲或闲览,有所得,辄撰而成文,日久成《缥缃闲览》一书,略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焉。

《闭户读书》序

屈指算来,竞读了近半个世纪的书。

最初是被父母、老师逼着读,读得不堪回首,痛苦万分,至今还会做临上考场自己却毫无准备的噩梦。醒来怔忡不安,才知道身不在考场,头搁在枕上。

后来,凭兴趣乱看,慢慢在读书中寻找到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乐趣,每当生活受挫,就回到书卷中来,青灯黄卷,成为心灵的逋逃薮,舔舔隐秘的伤口,灵魂将息一番,再m而应世。扰攘的红尘,从此有了区隔,知道人生不必过于直面,可以旁观,可以暂抛,可以忘却,可以升华。再后来,生活真离不开书了。做了编辑,编别人的文,看自己的书,家里也开始聚书,有了所谓的书房。一个人关进书房,左顾右盼。没有一本教材,没有一种课本,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指痕,每页纸上都留有自己的“眼球”。翻开来,有的亲密,因为印象很深,才读过不久;有的生疏,已经有十年未翻,忽然想再翻一下;有的很有好感,有的心生敬佩,有的却不想再渎,甚至想赶快处理掉。还有一些是签赠本,来自师友的馈赠.归置一处,这里尘封着一份友谊,寒夜里会温热一颗心,眼前会浮现友朋的音容、师长的笑貌。慢慢地,书房里有了自己的书,这一本代表哪个岁月,那一本又浓缩了几年的人生,这是最近出版的一本,那是最早出版的一本。文章并非千古事,得失却也寸心知。

书中自有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世界,它可以闭关锁国,有点夜郎自大,有点顾盼自雄,更有甘苦白知,对眼睛是自虐,对心灵是慰安,对手臂是负重,对理性是加强。鲁迅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闭户读书最好的体验,时序的转移,读书人真的可以暂且不管,抛卷之后,启窗棂,抬倦眼,看看窗外,伸个懒腰,准备出门,却又一时找不到钥匙,于是,再回到书房,继续读书,浑然忘却了此前想出门的意愿。

一杯清茶,一卷缥缃,我的半个世纪都沉在里面了,有时候想想,也有点心碎。三十年前的同学,而今都有了渠渠华屋,有了熠熠豪车,头顶有光环,股下有高位,我有什么?我有署名黄恽的几册小书,有围着我不离不弃的万卷书,仅此而已。

继续渎书吧,门关着呢,没人打扰。

《萧条异代》序

这个书名来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我写掌故与卡十甫对古迹的咏怀有着同样的感慨和无奈,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千古如斯,千古如斯。

2018年2月5日

内容推荐

《萧条异代》是黄恽先生的又一部掌故小品集,书名得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作者借写掌故抒发对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的感慨。书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共五十余篇。上辑“缥缃摩挲”中写到了章太炎、张爱玲、苏青、胡适、巴金、吴宓、穆时英、刘海粟、胡兰成等人的隐秘故事,以民国文人为主。下辑“闲览偶得”则以明清人事为主,涉及洪承畴、黄宗羲、吴大澂、顾文彬、翁同龢、曾国荃、胡林翼、郑孝胥、林琴南等人隐秘旧事。

编辑推荐

作者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视角独特,善于从无故事的地方或材料中看出线索来,通过对旧资料进行新发掘,发人所未发,所涉人事能给人“旧人新事”的感觉。黄恽著的《萧条异代(精)》既有趣味性,也有史料性。

余之素愿,或摩挲或闲览,偶有所得,辄撰而成文,日久成书,略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又从杜诗拈出“萧条异代”四字以名之。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千古如斯,千古如斯。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3: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