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美
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小时候读《红楼梦》,次了解到“无用”这个词,贾宝玉提到《庄子》中的句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个认为自己没有太多作用的人,可能过得开心,因为他很容易安于自己的状态。
我曾在巴黎的左岸连续三天观察个流浪汉。天气不好时,他就躲在街角避雨,边喝点东西,边看看外面;天气好的时候,他拿瓶果汁或者敲敲路边的车门说:“嘿,兄弟给支烟抽。” 然后车上的人也很自然地递给他支烟。
他大概是我在巴黎看到的那么多人中过得开心的。也许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见底了,于是感觉这样也挺好,然后便获得了某种自由。他的状态让我想到贾宝玉那句话,而且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原来个人要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从水里的月亮回到天上的月亮
“用”是指作用于某个对象之后产生个结果。在个有用的世界里,隐含着目的、得失、成功和失败,人很容易感到纠结。在个无用的世界里,不是说不去产生结果,而是直专注向内的源泉。放弃了对结果的得失权衡,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尽力的过程,也许恰恰会得到大于预期的惊喜结果。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太少跟自己在起,内心缺乏照顾。我们总去关心别人在做什么,却不关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哪些人对自己重要,是否把时间花在那些值得的或者令自己开心的事情上面。我觉得书法是现代人回到内心的个很好的修行方式。当你发现你可以稳定地控制塌软的笔毛,写出漂亮的笔画时,说明你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心灵,你的心定非常专注。
另外,“用”在古代哲学领域,通常跟“体”这个概念放在起讨论。“体”研究的是这个世界是否有个抽象的道存在,而它的变化和应用叫作“用”。简单而言就是,天上的月亮和万千湖海中的月亮都是真的,如果你愿意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你会更容易认清每个水中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就如同我们的心和这个世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那个本体。我们安安静静地把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外在的感官收摄起来的时候,就能发现那个本体的存在。“无用” 要求从水里的月亮回到天上的月亮,让心能够像镜子样映现大千万物。
美是种甜蜜的味道
《说文解字》里写道:“美,甘也。”美是种甜蜜的味道,比如小时候次吃糖时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古人称这种滋味为美。我很喜欢的本书《瑜珈上师后的十堂课》里提到:要想接近这个世界的真实,就需要去体验和品尝,如果品尝后能感受到种非常真切的甜蜜,那么它就是真实的,也是美的。 所以,用心品尝正在为之努力的些事情,觉得它甜蜜时就去做,觉得它不甜蜜时就停止。我们很难会借由个痛苦的过程到达个快乐的地方,而只能经由个快乐的过程到达个快乐的地方。人生太短,每次我做决定的时候都如履薄冰。我并非去权衡利益,而是品尝这件事情在我的心里和每滴血液里是否拥有甜蜜的味道。
不去想“作用”
无用之美,不是说我们没有用,而是努力在动机上不去想“作用”这件事情,并且能够找到自己内在丰沛的源泉,去真心地品尝生活、生命的真实味道,然后借由个艺术的方法来学习生命的秩序,以及学会尊重这些秩序。
如同书法,每个字都有个主笔,每行字放在起的时候需要有合理的安排,它才会呈现出美的样子。四季、花草、山川中都蕴含了美的道理,我们学习和感受这些道理,然后把它们释放、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当中。我想这大概就是无用之美想要告诉大家的。
关于无用之美的建议:
·在自己的床头放本诗集,中国古代的或西方的,读读那些不着边际的文字,它会帮你从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扯脱出来。
·每天临睡前静坐十分钟,闭上眼睛,缓缓呼吸,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有什么。因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完全相应,也有太阳、河流、树和风。
·把你觉得重要的但可能跟当下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情写下来,装到个信封里,然后花些时间件件地完成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所有我们经历的甜蜜或苦涩都是礼物,因为它们都不再来。所以无论好坏,希望我跟大家都能够尽量用全身的力气珍惜每刻,祝福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多地体会到无用之美,品尝到真实的甜蜜。
P6-10
我是一个画水墨画的人,靠手艺获得大家的认同,这两年我有两个兴趣爱好,一个是写字画画,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因为特别希望把这个能够让人专注下来的法门介绍给更多的人,于是有了“喧桐教室”。另外我非常崇拜和仰慕一些生活家,像高濂、周亮工……羨慕他们对生活讲究精益求精、尊重文人传统的人生态度,于是有了“山林曦照”,想设计各种各样跟生活有关的器物。
一个手艺人走纯艺术的道路是非常辛苦的,从小到大都在自己跟自己较劲,因为个体之外没有边界,只有不断向内挖掘。
其实画画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诗情画意,它也是个体力活,但是生活状态真的非常纯粹,几乎不用跟朋友见面,也不需要跟他人协调自己的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
自从在暄桐教室当一名老师,又在“山林曦照”当一位设计师,我的生活发生很多变化,会更多地跟和我有一样喜好、一样需求的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反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独善其身”这四个字。当我跟外界真正充分地沟通和交流时,才发现它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成为了我的人生准则。
洪福与清福
爱玩耍是我的天性,听曲、赏花、写字、喝茶……这样的生活很美好,这也是中国过去一千多年来大家都喜欢的生活。
能够享乐其实是一种福气,也是需要能量的。年初我和朋友相约去故宫的“三希堂”,我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很受触动。乾隆皇帝可以坐拥盛世天下,但让他真正享受的地方只是一个四五平米的小空间。今天,我们在人群中互相攀比,来自社会、家庭、周围的压力源源不断,其实很难退到身后来问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乾隆皇帝给了一个答案,哪怕一位君王,他要的也就是这么大,然后在这个角落里放喜欢的字帖、书籍、玉器,用喜欢的花瓶插花……这些对他来说足够了。这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清福。
“洪福易享,清福难得”,不然乾隆皇帝怎么会最爱“三希堂”。当他拥有偌大世界时,更愿意穿一身便服,以中式文人的形象出现在《行乐图》中。文人生活对他来说是种清福,是他在人与人之间征战杀伐之后享乐和避世的所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你要做一个读书人。什么是读书人呢?他们给我的答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我听第一次就会背了,最近几年的体会更深。穷、达,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是一种窘迫或富足,但我更关注能量的感受。当你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时候,你很容易因为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开心。能体会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需要强大的能量支持,哪怕是吃饭、睡觉等看似简单的事。 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是一种清心寡欲,我反而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热情。魏晋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用最努力、最深情的方式活着。一生虽然很快地度过,但是当你回首时,曾经生存过的这段时间,在质量和密度上,跟他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能量匮乏时,就无法享受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每年四月份,我都忙于奔走在北京的各个公园,因为四月的花儿开得太美了。很多人说是附庸风雅,但我是真心喜爱,每个人都曾经热爱过某种事物,那种热情无法阻挡。
当你无法享受这些人世间基本的美好时,第一个选择就是独善其身,真正地把自己照顾好,关注能量匮乏在哪里,以及怎样补充。
……
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真实地了解自己。过去,我们有可能太渴望成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我劝大家退回来,在接受自己的基础土做任何改变都是加分的,但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做任何的改变都只能带来挫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去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各种心灵工作坊,最后生活却越来越糟糕的原因。
当你带着一种强烈的对自我的谴责,对自己的不认同,还不如干脆认输:我就这样,我就这样挺好。因为关于一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所以不要对自己有过多苛刻的要求。
快乐的源头
我快乐的源头来自手艺,在写字、画画、做设计时,有一种非常纯粹的快乐。
人生是会幻灭的,但是表达在艺术之中的热情,相对来说真的可能会不朽。不然我们读到古人的诗、看到古人的画时,不会有那么大的感动和冲击。与古人穿越千年的交汇,以心印心,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也是艺术真正的魅力。因为你能感受到无限和不朽,感受到所谓的永恒。
文艺复兴吋,为什么大家那么崇拜有艺术创作力的人,认为他们是某种神的化身,是因为创造一种精确、传神的生动气韵是艰难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准备、热情和天赋,是天时地利人和后的结果。所以不要灰心,只是努力去享受这个过程就好,把它当成生命最宝贵的馈赠。如果大家有兴趣,就去学一门手艺,然后尽量挑久的、难的学。
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跟世界交互、给自己充电的来源,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沉浸其中,竭尽全力地心疼自己,享受愉悦。一个幸福感高、心疼自己的人,是不会对周围的人不好的。我们为什么要独善其身,就是因为独善其身之后,你才能对周围的人好,否则负面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别人。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吐纳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这个世界就是你扔进去什么,它还给你什么,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因果关系。所以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最好先给出什么,多去赞美,一定会得到好的能量。
它们出现的时候,不会很有情节或逻辑,也总是一些单一的画面。
记得有一年在名古屋的火车站台上,一列火车在慢慢开过。在两节车厢的中间,正对着我站着的,有一个长得很清秀好看的男生。他和我对视的一刻,我发现他的目光穿过我,投向我身后的虚空。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长着一双梁朝伟一般深情的大眼睛的男生拄着一根细细的盲杖。我无法忘记那一刻的四目相对,因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四目相对,那一刻的对视是一种幻象。
那个“不存在”的对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擅长记住和描绘这样的定格。它们是你在与那个场景相遇时的第一反应与感受,和思索、判断、经验都没有关系。尤其是那些句子,不是经过推敲的表达,而是和那些画面一样,在那一瞬间,就已经完全生成了。所以我想,文字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画面吧。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是在日常生活中陆续写的。它们的源头,都是一个个瞬间里的触动和成像,所以会觉得这些文字还是有些生,并不熟练,但在画画之余,也总想要把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集子的名字是《只生欢喜不生愁》,这句话出自清代的《养真集》。
只生欢喜不生愁,听起来像是一个很难抵达的状态。在这个世上,欢喜与愁苦总是参半,日子里好坏相依是最恒常的道理。但其实我们不会记得每一件事情,有时候人的回忆就像一个剪辑系统,那些留下来的,往往是我们愿意记得的,那些滋味,那些完成我们记忆拼图的碎片,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也一直在想,什么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后来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一件作品能激发出我们的天真,便是它的成功所在。比如一个人看到一张画儿,他可能是一位高冷人士,或者在职场和生活的历练中已经滴水不漏,建立了万水千山的城府,但那张画儿让他想起来儿时的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温柔的瞬间,如果有人在旁细细洞察,会看到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一样。
这样的记忆令他柔软,这柔软来自心里某种最原初的本能和需求,和漫漫人生中附着在他身上的铠甲与行头没有关系。
所以张岱会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因为人在面对自己心之所好的时候,会天然地欢喜,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也更接近真实。所以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尽情投入,不辞亲为,百般的滋味难免都要尝过,但在处理它们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问问自己的心,留下些什么最好。
我想“只生欢喜不生愁”的意思,不是世界上没有愁,而是给自己的一种选择,比如愿意去记得人生当中那些幸福的、令你觉得甜蜜的时刻,感激那些启发和悟得。那些画面和句子,令人回到天真,无忧也无惧。
林曦著的《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水墨画家林曦的艺术生活随笔集,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
全书按主题分为六辑:“艺可通道”“观照世间”“得自在禅”“心安之所”“写给时间”“赤子之心”,文字轻盈、意境优雅。林曦以手艺人之道,解析艺术美育的本质内涵,分享写字的乐趣、专注的法门、心力的修炼及艺术的学习途径等;从中式文人的视角,观照当代生活的审美情趣,阐释何为“无用之美”、如何“独善其身”,探索让传统美学回归现代生活的践行方式等。
爱玩是每个人的天性,但如何玩得有趣、投入,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能力。林曦,年少成名的水墨画家,也是一位手艺人、老师、设计师。天性爱玩耍的她有许多具体的爱好:静坐,读书,写字,作画,插花,闻香,抚琴,喝茶,研究中医、哲学……正因如此多元的身份、丰富的兴趣给予她内在丰沛的创作源泉,将其在艺术创作、技艺专精、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儿童美育、世间日常等方面的感悟诉诸于富有灵性、哲思的文字。以无用的美学滋养出日常丰盈的生活,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由林曦著的《只生欢喜不生愁》收录了林曦在“一席”上曾发表的演讲《无用之美》,见解深刻、令人受益。林曦倡导无用之美,不是说不要再去产生结果,而是一直专注在一个向内的源泉,用这样的心态做事情更容易获得快乐。以无用的美学滋养出日常丰盈的生活,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全书随文搭配60余幅清雅美图,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双封设计,裸脊锁线装帧,优雅呈现艺术之趣、生活之美。
少年时便办过不少画展、出版过诗文画集的林曦,其画作朴拙天真、细腻灵动,受到过洪晃、庆山、冯唐、陆蓉之等各界名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