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今月集(国学与杂学随笔)(精)
分类
作者 邵毅平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尚书》的文风及成因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素以难读著称,连古文大家韩愈也曾说过:“周诰殷盘,估屈聱牙。”(《进学解》)“周诰”指《周书》中的“诰”体各篇,“殷盘”指《商书》中的《盘庚》篇(实际上也是“诰”体)。“诰”体是《尚书》最主要的文体,占了《尚书》一半左右的篇幅,所以韩愈用它来指代整个《尚书》,指出《尚书》的文风是“佶屈聱牙”,也就是文辞艰涩、读不顺口的。韩愈的这一意见,代表了人们对《尚书》文风的基本观感。

那么,《尚书》为什么会这么难读呢?晋代的葛洪说得很有道理:“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经荒历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绝,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是以难知,似若至深耳。”(《抱朴子外篇·钧世》)

具体言之,首先是因为《尚书》产生的年代太古老,其语言不仅与我们今天的语言相去遥远,而且与秦汉以后形成的所谓“古文”也不甚相同。还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即已因《尚书》语言的古老,而对之作了一番“今译”的工作,就更不用提司马迁以后的人了。无论是字眼词汇,还是词义语意,还是语法结构,《尚书》都有上古之书的特点,与秦汉以后的“古文”不同。比如,《尚书》中有不少词语,如“迪”“诞”“厥”“攸”“克”“乃”“台”“罔”“允”等,其意思都不同于后世“古文”中的一般用法;又如,《尚书》中许多常用的语气词,如“日若”“惟时”“乃惟”等,也很少出现在后世的“古文”之中;再如,《尚书》中很少用“之”“乎”“者”“也”之类虚词,使得句子的区分不是很明确,这也造成了读者断句的困难。①

除了语言的古老以外,《尚书》的难读,还是因为其写定的字体屡经变迁,从殷商时期类似甲骨文的字体,到西周时期类似金文的字体,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地“古文”,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到汉朝的隶书和“隶古定”,到唐朝以后的楷书,其每一次写定字体改变的过程,都是会产生错字别字的过程。而写定字体经过几千年间的若干次变迁,《尚书》的文字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原貌,这也是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的。那些在写定字体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错字别字,自然就会增加《尚书》的难读性。与秦汉及以后产生的古文献相比,这也可以说是《尚书》特有的难读之处。

对于古文献,尤其是对于印刷术使用以前产生的古文献来说难以避免的版本或写本歧异问题,对于《尚书》来说无疑也是存在的;而且由于《尚书》还有特殊的“今古文”问题,所以其版本或写本的歧异问题就更形严重了。这种版本或写本的歧异问题,无疑也增加了《尚书》阅读的难度。

由于历史上关于《尚书》的学问一直是一门“显学”,各个学派各家学说几乎都要利用《尚书》来为自己服务,为此而不惜曲解《尚书》以迁就自己的主张,从而也同样增加了《尚书》的阅读难度。

正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所以《尚书》虽经无数学者研究,却仍然还遗留有许多难解之处,让一般人望而生畏乃至却步。

不过,也许正因为《尚书》古奥难读,所以反而使人生出了敬畏之感,使历代文人都匍匐在其脚下,纷纷对其文风赞誉有加,而很少有人敢公然批评之。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的话,称道《尚书》的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星辰之错行”,便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像韩愈《进学解》的“周诰殷盘,估屈聱牙”,也只是指出《尚书》的古奥难读,而并没有批评它的意思。在若干保守文人的眼里,《尚书》的古奥难读,还成了反对明白如话文风的理由。只有像葛洪那样的另类文人,才敢大胆地挑战它的权威:“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抱朴子外篇·钧世》)

而客观地说,《尚书》的文风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因时代古老而自然形成的,故仍不失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奇”的文人。

P3-5

后记

收入本书的约六十篇文章,部分曾蒙祝鸣华先生的美意,发表于《新民晚报》的“国学论谭”版,部分散发于其他报刊,还有部分则未曾发表过。它们的内容拉拉杂杂,虽大都与“国学”有关,却并不仅限于“国学”,也有些只是“杂学”。尤其是视角的设定,参照系的选择,都或与习见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希望通过让自己置身于山外,能够把山看得更清楚一些。但也只是希望而己,效果到底如何,却是毫无把握的。写法当然更是五花八门,并无统一的体例格式。

这些文章在收入本书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增补。大致按内容性质归类,而附记写作发表时间。格式上尽可能作了一些统一,但不尽一致处恐在所难免。西历日期用阿拉伯数字,中历日期用汉字数字(引文里的照旧)。所参考之古今文献,凡古籍出处,紧随引文前后,或以括号括出,依国学传统,仅标示篇卷回目;今籍首次出现,详注出版信息,二次起从简,均用脚注形式,详细至页码;西籍则依西洋习惯。其中的英文文献资料,多承李岑君帮忙查核,其他的西文文献资料,则由邵南提供或核实,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

这些文章中,最早的写于1979年,最晚的则是近年之作,时间跨度长达近四十年,我自己也由过弱冠而至耳顺,猛然回首,自不免触目惊心,其感受诚有如阿根廷小说家里卡多·吉拉尔德斯所说者:“我好像生活在一个永恒的早晨之中,它有着强烈的愿望要到达中午,然而在这个时候,却已经像是到了下午。”(《堂塞贡多·松布拉》)又或如英国诗人哈代所说的:“可叹时间偷走一半,/却让一半留存,/被时间摇撼的黄昏之躯中/搏动着正午的心。”(《对镜》)①蒋逸征君有意“刻舟求剑”,想帮我留一点时间的印痕,那就多谢她的又一番美意了!

邵毅平

2017年9月4日识于沪上圆方阁

目录

雅言俗讲

 《尚书》的文风及成因

 轻与重:昆德拉与宣太后

 “春申君相楚”与“经理切火鸡”

 助皇后悲哀

 《兰亭集序》与《兰亭记》:对时间的永恒焦虑

 《兰亭集序》与“曲水流觞”:东亚共同的文学仪式

 《闲情赋》:十个浪漫愿望

 古时的“生态批评”

 “项脊生日”删不得

 永远的小女孩

今月古照

 《上邪》:发誓的文学史

 《行行重行行》:离别相思

 《青青陵上柏》:及时行乐

 《今日良宴会》:出人头地

 《西北有高楼》:孤独求偶

 《明月皎夜光》:友情难恃

 《回车驾言迈》:出名趁早

 《东城高且长》:荡涤情志

 《梅花落》:梅花的赞叹

 《早发》:大将风范

 《田家苦》:农商苦乐原不同

 唐寅《桃花庵歌》跋

宇内域外

 一代史家陈寅恪

 “金昌”在哪里

 情场与战场

 小说中的时间标志

 小说里的空间设置

 我以为,这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要重视“比较思维”

 夜报上的文章,肯定卖得脱咯

日影韩流

 “韩流”与“汉潮”

 提醒“哈韩族”

 韩国教育:重视传统,讲究自由

 无穷花下的韩国女子

 中华文化:朝鲜半岛永恒的“乡愁”

——答《出版者》编者问

 一些关于日本文化的书

——答《复旦青年》记者问

 中日间真正有价值的交流

——井上泰山等译《中国文学史新著》日文版评议

 “京都学派”的方法与个性

——小南一郎《楚辞的时间意识》评议

文前书后

 《杨升庵夫妇散曲》前言

 今本《陶情乐府》与《陶情乐府续集》

 关于《诗骚一百句》

——答《风景线》记者问

 诗骚可以这样“时髦解读”吗?

——“正经人”评《诗骚一百句》

 《诗骚精读》跋

 《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韩文版序

 山外看山的好处

 时间意识的变迁

 国学荐书荐文八种

 荐书与自荐书十种

西云东雨

 皇帝也是血肉之躯

 推理小说与反推理小说

 有趣人物的有趣传记

 费洛西奥的《哈拉马河》

 拉格克维斯特与《侏儒》

 一个与成人世界相对立的孩子世界

 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杰构

 对人生的牢骚与信念

 人类与“恶”的力量的斗争

 初阶古诗分析法

附录:邵毅平著译目录

内容推荐

《今月集(国学与杂学随笔)(精)》收录邵毅平教授多年来积累的学术随笔约六十篇。这些文章大都与国学相关,但也不仅限于国学。文章谈的是国学名著、古典名篇,但视角的设定、参照系的选择,都或与习见的不同,是对传统经典的新诠释、新解读。这些学术随笔读来言之有物,启迪思想,富有时代新意,对国学的研究纵横古今、超越国别。这些学术随笔读来言之有物,启迪思想,富有时代新意,对国学的研究纵横古今、超越国别。比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流年》与司马迁的《史记》相联系,《战国策》里的秦宣太后与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观点互证……

编辑推荐

《今月集(国学与杂学随笔)(精)》收录邵毅平教授有关“国学”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文章。文章谈的是国学名作、古典名篇,但言之所及又不仅限于狭义“国学”,尤其是视角的设定、参照系的选择,都与习见不同,是对传统经典的新诠释、新解读。书的内容具体分为“雅言俗讲”“今月古照”“宇内域外”“日影韩流”“文前文后”“西云东雨”六大部分,从东亚文学的视角关照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今天的读者立足于当下,以现代人的角度亲近国学经典、理解古典名作。文章写作时间跨度长,反映的是作者长期以来将国学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成果,读来言之有物,启迪思想,富有时代新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1: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