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光华:丝绸之路在中国
日本学者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对西域的界定是:昆仑、天山和帕米尔三山分立东、西、北三个方面,南面是流沙与风暴的蒙古沙漠。东边的塔里木河,最终流入罗布泊;北面是伊塞克湖、巴尔克什湖和阿拉湖,其中包含了准噶尔盆地与伊犁地区;向西是楚河和怛罗斯河流入咸海的地方;南面是昆仑和兴都库什山脉。它的东部是中国的东部和蒙古地区,西面是波斯,南面为印度和中国西藏。
这是亚细亚的中央,是古丝绸之路、中西文明西进东渐的蜂腰地带。在汉文典籍当中,自古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一直到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乃至君士坦丁堡等地区,皆是“西域”所在。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第一批人,究竟属于哪一个人种,他们的起点和终点、行走的目的。但是,从洪荒年代开始,以丝绸为主要载体,这条道路就成了古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连通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数千年来,丝绸及其衍生的各种人事接连不断地在这条道路及其沿途国家和部落中持续引发了难以数计的历史传奇和文明奇迹。公元前10世纪到1世纪,以于阗为中心的金石就已经在欧亚大陆的河流与山谷之间叮当作响,并出现在埃及法老的宅邸。近年,在德国斯图加特西北二十公里处一座凯尔特时期(公元前5世纪)贵族墓葬和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畜牧部落首领墓室中,先后发现了产自古中国的丝绸制品。
公元前279年出土于汲县魏襄王墓的《穆天子传》一书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尽管它通篇弥散着神话色彩。如果周穆王西巡瑶池(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斋桑泊)是一个确凿事实的话,那么,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开创者就非穆天子姬满莫属。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希罗多德和色诺芬似乎已经知道,丝绸是经由帕提亚、安息和米蒂亚而到达罗马的。生活在公元前384年和322年间的亚里士多德,还莽撞地把科斯岛出现的丝绸归功于该岛妇女们的发明。
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人将“丝”称为“塞尔”(Ser),称产丝的遥远的国度称为塞里斯(Seres)。公元前5世纪的克泰西亚斯在他的《史地书》中说“塞里斯人身高近20英尺,寿命超过200岁”。公元前334年到331年,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带领军队进行了一场疯狂的东征,击败波斯帝国,并将其势力扩张到印度河流域。但是,他似乎没有见到来自塞里斯国的丝绸。
两汉时期,由于张骞(并副使甘英,先后两次)、班超(家族)等人的冒险,使得丝绸之路正式贯通。不同物质在期间持续流动和交换,宗教也从中找到了最佳的传播载体和方式,因此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而这个时候,张骞所开凿的道路沿线仍旧布满印欧语种的国家和人群,如于阗、龟兹和焉耆等。另外,将月氏驱赶出河西走廊的匈奴(蒙古-突厥人)占据了经由西域通往罗马的道路,他们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大戈壁的东部,在陕西和内蒙古逼近秦、赵和燕国修筑的长城。
张骞这次冒险的主要目的是联合被匈奴击逐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可当他到达大月氏,国王却客气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国家和部落的呼应。张骞在中亚外交上是失败的。汉武帝不得不独自征伐匈奴。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最终以匈奴被分化和驱逐告终。分化后的匈奴部落分为南北两部,两个阵营相互攻击。南匈奴呼韩邪牢牢抓住西汉这一强大政权,全身心地归附于中原帝国。而呼图吾斯率领的北匈奴,在汉与西域诸国包括前合作伙伴乌孙在内的联合打击下,在康居还没站稳脚跟,就被东汉西域都护府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的三十六国之兵消灭在郅支城。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张骞、甘英及班氏家族,为打通帝国与中亚的直接通道而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因此名垂青史。自此,丝绸之路正式以欧亚大陆上帝国间直接联系、贸易、影响和交流的明朗姿态,进入世界文明之版图。与此同时,这条道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身份越来越明确,他们的目的和所携带的物产也越来越清晰。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