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困惑的父母、在成长中遭遇挫折的青少年读者们,你们即将在《孩子出生以后》这本书里读到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对如何处理父母离异,以及如何应对偷窃、性教育、死亡等问题给出的回答,作者希望她的回答可以帮助你们勇敢地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顿,尽早去解决问题,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 书名 | 孩子出生以后 |
| 分类 | |
| 作者 | (法)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困惑的父母、在成长中遭遇挫折的青少年读者们,你们即将在《孩子出生以后》这本书里读到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对如何处理父母离异,以及如何应对偷窃、性教育、死亡等问题给出的回答,作者希望她的回答可以帮助你们勇敢地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顿,尽早去解决问题,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内容推荐 面对子女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法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孩子出生以后》一书中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在儿童精神分析领域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多个在医院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的孩子的个人案例,帮助家长们解决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并唤醒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 目录 前言 一、孩子成长的三个重要时期 生命的初始 01.孩子应是夫妻双方都渴望的 02.以文明的方式迎接宝宝的到来 03.孩子出生了 04.是宝宝造就了妈妈 05.如何回答孩子对生命的困惑 06.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什么都知道 07.如何安慰孩子 08.如何帮助孩子接受手术 学习探索期 01.宝宝到处乱爬与发现新鲜事物的话题 02.双语现象 03.接纳新父母,学习新语言 04.孩子对镜子的认识 05.如何与处在反抗期的孩子相处 06.孩子为之着迷的自然元素——火与水 07.如何让孩子不害怕噪声 08.圣诞老人是真的吗 09.如何使用零用钱 10.如何为孩子选择玩具与书 11.如何让孩子分清现实与幻想 12.青少年的来信(一) 13.青少年的来信(二) 与他人相处 01.孩子喊叫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02.害羞的孩子如何自我保护 03.如何帮助孩子获得自卫的能力 04.兄弟之间如何相处 05.双胞胎的抚养方式 06.谈父母离异及双胞胎的抚养 07.当父亲不在家时 08.孩子与父亲无法沟通怎么办 09.如何处理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分歧 二、家长应有的养育智慧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品性 01.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 02.孩子的睡眠问题 03.如何应对孩子说脏话、发牢骚 04.孩子夜间醒来怎么办 05.孩子说“不”后才会听话 06.孩子调皮好斗怎么办 07.如何教孩子学会整理东西 08.让孩子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 09.如何理解孩子的任性 10.如何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 11.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2.如何对待孩子爱告状的习惯 13.孩子会是个艺术家 14.孩子也需要业余活动 走出教育误区 01.写信是为了自我帮助 02.不要用错误的标准将孩子变成物品 03.母亲疲惫吗 04.如何教孩子说话 05.左右手并无好坏之分 06.什么才算是公平 07.如何对待敏感的孩子 08.打孩子不能解决问题(一) 09.打孩子不能解决问题(二) 10.学业方面有天赋并不代表智商超群 11.祖父母不应溺爱孩子 12.祖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应该有偿 13.学习该由孩子自己来安排 怎样与孩子谈论敏感话题 01.与性教育有关的话题(一) 02.与性教育有关的话题(二) 03.与性教育有关的话题(三) 04.与裸体有关的话题(一) 05.与裸体有关的话题(二) 06.与孩子谈论死亡(一) 07.与孩子谈论死亡(二) 08.如何给孩子解释父母离异 09.单亲母亲的问题 10.如何处理孩子偷窃的问题 11.残障儿童也有聪慧的方面 三、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01.待在家不上幼儿园行吗 02.学校教育为何这么苦闷 03.为你的将来做准备吧 04.义务教育对每个孩子都有益吗 05.谈主动式教学法 附录 01.俄狄浦斯情结 02.精神疗法、精神病学、再教育与精神分析 03.精神治疗案例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千万不要去嘲笑一个害怕某种声响的孩子,千万不要对他说:“啊!你真笨!这是吸尘器。”这是一个想要去认识新事物的孩子而已,要给孩子解释那是什么声音,让孩子放心。 ◎也不用犹豫是否要去使用这些家电,是吗? 是这样的!应该给孩子展示操作方法,让孩子自己试着按一下按钮,让他们明白这样就可以使用这个家电了。 ◎现在来看别的问题。我们不想深究一些与您的专业无关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还是与儿童有关,因此我们选了一些关于儿童音乐启蒙的来信,尤其是通过上钢琴课的音乐启蒙,因为来信中常常提到关于钢琴课的问题。这有一封信在众多来信中很有代表性,来信听众有三个女儿,分别有11岁、9岁和4岁。孩子们的外祖母是一位钢琴老师,她给9岁的外孙女上钢琴课。以前,她也曾给大外孙女上过课,“可是后来放弃了,”孩子母亲写道,“因为孩子每次去上钢琴课之前,都要经历一番哭闹、喊叫,心情会变得非常糟糕,一两年后大女儿就放弃了。我的二女儿去年也有同样的反应,总是喊着‘我不想去’‘我不喜欢钢琴’‘我更喜欢做别的事’,等等。”最终,家长们开始考虑是否还应该坚持并强行要求孩子去学音乐、强忍着痛苦去上钢琴课。总之,要是父母强迫她们渡过学音乐这一难关,将来女儿们对父母也不会心存感激。当问起孩子的父亲该怎么做时,他回答道:“如果她们从上钢琴课就开始任性,以后对待上学也会如此。她们以后也会不想去学校的。” 可上学和上钢琴课完全是两回事,因为学校是必须去的!假如一个孩子不喜欢钢琴课,那是因为老师没能让孩子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要不就是由于老师教课时的氛围不够好,要不就是因为这个老师自己并不喜欢他的职业。要是我们生着气来做这份工作,这就证明我们干这一行并不开心。从这时候起,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们永远都对教给他们的内容感到厌烦。我见过无数学生本来很有音乐天赋,但就是因为曾经一个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太糟糕了,而使他们一生都对音乐反感!还有教师要对症下药:看到一个孩子不喜欢钢琴怎么办?既然学生家长已经付了他一小时或半小时的音乐课学费,那么在上课期问,他就给孩子弹钢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弹的话,这会比让孩子去弹要好得多。音乐只会给喜欢音乐的人带来快乐,听音乐的人快不快乐是看得出来的,不一定非要亲自演奏。 我不知道除此之外,这几个女儿与她们外祖母的关系怎么样,也不知道来信的母亲自己是不是也弹得一手好钢琴,还有她是否也喜欢音乐。如果她自己喜欢音乐,经常听音乐,她会说起在音乐里以及在弹奏音乐时感受到的快乐。如果父母会弹奏音乐,也喜欢音乐,那么他们很早便知道去找什么音乐会让婴儿喜欢。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给孩子听音乐,孩子们也会喜欢上音乐的。 我重申:首先父母就要喜欢音乐!一个孩子喜欢某件事情是因为与母亲产生了情感上的融合。假如这几个小女孩学钢琴只是因为母亲想讨好孩子的外祖母,那就完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没有学钢琴的动力,他学钢琴只是为了满足母亲在情感上与外祖母的融合。信上还说是父母为了让女儿们在将来心存感激——假如让孩子们做某件事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感谢你,那真是把教育目的给搞反了。 我们说到了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家长对音乐的热爱,此外,孩子自己的学习动机也很重要。想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应该让他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等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去发掘他的孩子喜欢什么。也许这位来信的女士以前不是由她母亲亲自抚养大的,或是也许她母亲也从没有探寻过她小时候喜欢什么?否则她就不会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一个她们不喜欢的乐器。 P92-93 序言 1976年8月,当时正值休假,我接到了一通电话,是法国公共综合电台…的台长皮埃尔·威诺(Pierre Wiehn)给我打来的—一当时我还不认识他——他邀请我参加法国公共综合电台暑期后的一档广播节目,父母面对孩子时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一节目主要对此提出建议和意见。身处假期却要考虑假期结束后的工作!我拒绝了。我之所以断然拒绝,是因为我最初觉得通过这样一档节目,很难探究清楚家庭教育问题的背后那许多没被意识到的因素。几天后,台长皮埃尔·威诺的助手让·舒盖(Jean Chouquet)又在电话里极力地说服我,他对我说,听众对这档节目呼声很高,自从电台广播成为陪伴每个家庭的声音后,许多父母都在电台寻求自己心理问题的答案。为此,他们才要去做一档针对儿童教育难题的节目。不过,他们为什么找我呢?心理分析师的工作已经让我非常忙碌了。这应该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和年轻父母的任务啊!现在已有许多人来处理这些问题,至于我嘛,就算了吧……之后我便没再考虑过这件事。 然而,暑假结束我恢复工作时,台长皮埃尔·威诺再次给我打了电话。他说您就单纯来和我们聊一聊吧,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您就来和我们一起探讨下吧!我们很想与您讨论一下我们的想法,因为我们对这档节目方案非常上心。那时我刚刚休假回来,休息得很好,而且也还没有受到工作时间安排的约束,于是,我便同意了。 那是在9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去了法国公共综合电台公司大楼,见到了各位先生们,与他们一同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我便被他们说服了。 是啊,这对于童年而言,的确值得去做,更何况还有许多来自听众的呼声。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不带有伤害或教训的口吻,又能较有效地回答这些问题呢?同时,如何才能利用广播这种渠道来为那些孩子做些事情呢?因为他们作为社会的未来,我们却从未听过他们的心声。诚然,所有的心理医生都指出,在给那些有适应障碍的孩子进行心理治疗时,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常常要追溯到他们的年幼时期。除了由学校或家庭原因引起的反应性心理障碍外,的确有一些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官能症以及某些精神疾病,都起源于一些心理纠葛。假如这些父母或者孩子曾经获得过心理帮助,那么他们便可以毫无焦虑地、也不带对任何一方的内疚感,去相互理解。其实这些心理纠葛原本都可以被治愈,然而,这些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慢性异常病,于是就让孩子同时产生了依赖性、抗拒性与成长的不协调性。 幼儿消化系统失调、没有胃口、失眠、烦躁不安或冷漠无情,甚至对一切事物都很麻木,包括对玩耍、发出声响等活动开始失去兴趣,这些都是他们最早表现出的精神痛苦的方式。还有一些问题会出现得晚一些,比如语言能力发展迟缓、运动机能障碍或人格障碍等,这些都是由于孩子与周围的人失去了语言交流出现的症状。这些现象在孩子幼年时期尤为常见,但是被大部分父母完全忽略了,在孩子到达入学年龄之前,父母就只管惩罚他们,或者给他们打镇静剂。而一旦医生给孩子开了这种药,以后他们便天天给孩子服用。可以说,孩子在满入学年龄之前出现的人际关系障碍,都未曾被父母意识到。然而,这些被忽略的问题却会为孩子将来融入社会产生心理障碍埋下伏笔。这并非是因为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而是他们不理解孩子,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在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难题时,再去思考儿子或女儿出生头几年的心理问题。然而,这些孩子从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开始,其实就已经是一个个渴望交流、充满各种诉求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需要安全、爱、快乐和语言交流的个体,这些需求甚至超越了他们对物质方面的照料、食物卫生或是生理卫生的需求。 此外,医学与外科手术已经取得巨大进步_过去孩子如果得了传染病,或者发生了神经官能障碍、生理紊乱,很有可能天折;但是现在,这样的孩子却能被救活。还有一些孩子则在经历了艰难的胎儿期、早产,随后在婴儿保温箱里待了很长时间后才生存下来。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受过良好医疗照顾且身体恢复健康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环境中以及与其他同龄孩子相处时,常常会表现出一些退行的征兆,还有通常意义上说的语言能力发展困难,以及社交心理方面的障碍。 孩子在3~5岁以前,也就是成长过程初期,如果受到过心理问题的干扰,那么在参与同龄孩子的游戏时将完全无法感觉到安全和快乐。如果父母在他们到了上学的年纪才发现这些问题,那就太晚了。再晚一点的话,他们将面临人格障碍、身心方面的反复代偿失衡,还有因被同龄人以及周围的成年人排挤而出现的各种焦虑,这时候,父母就要带孩子去做专业的心理治疗。这些孩子还算是幸运的,相比之下,那些被隔离,并被送进精神治疗医院或特殊教育机构,从而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最终几乎都会成为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边缘人。 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要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问题,就应该尽早去解决,这样才能避免造成为时已晚的结局。可是又该如何入手呢? …… 今天的孩子是否在重复着我们往日的童年呢?我们是否应该复制那些前几辈人成功养育儿女的行为模式呢?当然不是。现实状况已经改变,而且每天都在变,所以今天的孩子也要努力地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孩子想要与成年人交流的强烈渴望。这份渴望一直存在,而且过去就一直存在,因为表达自我以及越过年龄与语言的界限去寻求与他人的交流本来就是人类的本性。同样,人类也会因为无力做到表达与交流感到痛苦,也为自己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感到难受。 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即将读到我给父母和来信相对少一点的年轻人的回答,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让你们一起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去思考他们面临的问题。当然,你们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答案。同时也要想一想无线电广播技术这一了不起的信息渠道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机会,想一想曾经只能锁在各自家庭中的秘密,如今却可以让互不相识的人借此有了交流的机会。 一些读者也许会在本书中找回他们接受过的教育的回忆,找回他们儿时或是父母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有过的困惑,如同他们在自己孩子那里遇到的难题一样,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就可以解决了。我希望大家能够走近这些与自己情况不同的家庭,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些面对困难时手足无措的大人与小孩;同时希望大家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在小公园广场上玩耍的孩子、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还有那些打扰自己清静的孩子——去观察这些孩子的反应——这样可以帮助大家学会用一种更合适的口吻或态度跟孩子说话,让大人不要过快地给孩子下结论,要经过思考再来回应孩子的日常问题。读者们,你们会在本书中读到许多这样的例子。通过与家人的相处,通过子女的提问,你们也许会比我更清楚如何给处在困难中的父母帮助,并设身处地地为子女提供援助。 本书详细收录了法国公共综合电台的节目《孩子出生以后》最初几个月的节目内容。 我要感谢节目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一直谨慎地紧盯计时器的节目制作人贝尔纳·格朗(Bernard Grand)先生,感谢在节目中与我对话的雅克·普拉戴勒(Jacques Pradel)先生,感谢把我所有留下的来信做了总结概括工作的卡特琳·多尔多(Catherine Dolto)女士(被选择留下的信件让我们可以选出当下的主题),还要感谢在巴黎16区肯尼迪总统大街116号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秘书们,感谢他们让我们使用5348号房间来录制节目。 后记 在翻译这本书的日子里,我的孩子出生了。我的生活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便变得无比琐碎,婴儿的吃喝拉撒睡成了我和丈夫全天24小时的生活重心……作为多尔多这本书的读者和译者,她让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意识到养育一个新生命绝不仅停留在照顾好孩子的温饱这一层面,还包括对孩子心理发育的关注。孩子出生之后的每一天,孩子的心理结构都在变化,而这与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情绪的管理是同步进行的。多尔多告诉我们要像尊重一位尊贵的客人那样去迎接自己孩子的到来。我认为她将一个婴儿视为“人”而不“物化”婴儿的态度,正说明了孩子不是父母或家庭的私有财产,而应是独立而完整的“人”,这应是我们对待初生婴儿的一种基本态度。多尔多告诉我们,有了尊重,大人才会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有了尊重,家长与孩子才能平等地沟通和对话;有了尊重,孩子便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和替代品;有了尊重,家人之间才会换位思考,彼此理解和帮助。孩子出生后也意味着父母自己要继续成长和进步,保持成年人应有的健康的社交生活和家庭生活,让孩子接触同龄人的同时,父母也可以将别的成年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在中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常常都会热心地提出来帮年轻的父母带孩子,以便让年轻父母能够安心去工作挣钱养家……大家会说,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看了多尔多的书之后,你会发现,有长辈帮忙带孩子固然好,可孩子从降生开始,就需要与自己的父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虽然孩子出生后有很多日常的琐碎事情,可孩子需要在日常的琐碎生活里与父母接触、磨合,从而建立起影响孩子终生的心理结构基础。遗憾的是,现如今的中国还有无数的留守儿童,且不谈他们光是为满足温饱就有多艰辛了,父母在他们的成长中缺席,他们就像被父母“抛弃”了一样,缺乏安全感、自卑、无助,尽管身边有老人,但依然无法替代父母的存在对于孩子的意义。可想而知,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将会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其实无论父母是贫穷还是富贵,孩子需要的往往只是父母的一个怀抱、一个微笑、一句暖心的话…… 相比之下,大多西方社会的传统习惯主张由孩子的父母亲自抚养孩子,哪怕新手父母没有经验、身体劳累或生活与工作有冲突,但社会医疗、教育系统以及家庭协助协会等都会为年轻的父母提供更多帮助,而家中的长辈只会在需要的时候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而且时间不会过长。在与中国的家庭观念及社会环境迥异的西方社会背景下,我们再来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理论观点,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这个名字在法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当年在法国电台所做的这一档回复家长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来信的电台节目可谓影响了一两代家长及儿童的成长。当然啦,她在电台做这档节目的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随着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些案例在今日看来已经不够典型,但她的分析以及观点依然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并能提高大众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敏感度”,同时激发读者的思考。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有些话题依然是需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来探讨与重视的,比如有关性的话题、恋母/恋父情结的话题、暴力问题、死亡的话题、父母离异或再婚的话题,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与育儿紧密相关的话题也非常值得家长们一看,比如宝宝的睡眠问题,孩子的如厕练习过早会对孩子心理有什么影响,培养孩子的肢体能力该玩什么玩具或游戏。如果孩子玩火、怕水该怎么办等,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还有关于孩子说脏话,与父母对抗,不爱收拾房间的话题等行为习惯方面的话题。当然也还包括与青少年相关的话题,解答了青少年读者来信中提出的疑问,这些都非常有意思。 多尔多在儿童心理分析领域影响很大的一个观点就是:与孩子说话的语言和沟通的方式很重要。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多尔多生平的电影,让我记忆犹新的便是多尔多与婴儿“对话”的那一幕——她用温柔的声音安慰那个焦躁不安、哇哇啼哭的婴儿,告诉孩子自己理解他为什么哭泣,并俯下身安慰那个睡在襁褓里的宝宝。她那真诚而缓和的语音、语调以及温暖的眼神抚慰了孩子,孩子真的不哭了……语言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和沟通的重要性在多尔多的这本书里随处都有体现。 其实作为译者,原本自己在心理学领域是个门外汉,但走近了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世界之后,我似乎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往往影响着这个社会公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公民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心理健康也会与成人心理健康一样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公民生活正常与否、幸福与否的标准。中国的高速发展虽然带动了心理咨询领域的行业发展,不过社会与国家政策在儿童心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与欧洲相比,还只如同一个刚刚降生的懵懂婴儿,但我相信多尔多这本书的再版将会再次影响众多的中国父母,让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以后都能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关爱与理解——就像多尔多当年在广播电台做这一档节目的初衷:孩子们有权利让父母和社会听到他们发出的声音。 最后需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童书馆的柳漾老师以及编辑们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愿本书能给广大读者在育儿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带来积极的帮助。 余婷婷 2017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通过精神分析发现在人类身上运作的无意识的话,那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则通过倾听无意识发现了儿童。她的预防措施、理论研究和对儿童的重新认识使她成为在20世纪儿童概念演变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精神分析学家。 ——劳伦斯·达科特(法国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 在“照书养孩儿”的时代,我们能读到的有关儿童心理的书其实并不少,但大多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本书是一位精神分析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而不是艰涩深奥的理论,来讲述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及孩子内在世界会发生的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更有温度、更能引发活跃思考的阅读体验。 ——汤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现在太多的育儿书都是在技术层面做指导,这本书与众不同,解答的都是本质的养育问题!作者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全面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是让我非常愿意将它推荐给大家的理由——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地看某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有真正把他们的身、心合一对待,才能养出健康的孩子。 ——吴颖(《父母必读》编辑部主任) 解决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是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孩子出生以后》这本书鼓励家长主动地、正确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丁香妈妈(互联网大健康平台丁香园旗下专业母婴知识新媒体)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