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夏在学校/作家方阵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李沙铃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家方阵书系”系统地介绍陕西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旨在整体反映陕西儿童文学创作水平和作家作品的风貌,重新唤起大众对陕西儿童文学的关注与重视,振兴发展陕西儿童文学。《夏夏在学校》是作者李沙铃早年写给孩子们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轻松地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机灵男孩儿夏夏和小朋友在学校里发生的一系列可爱又温馨的故事。

内容推荐

“作家方阵书系”文风轻松幽默,故事正面积极,充满正能量,将孩子们带到过去的岁月,让小读者有着不一样的感悟。书名亲切,易于和小读者拉近距离;语言轻松幽默,符合此年龄段的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插图紧贴情节,充满童趣,符合小读者的审美;人物及情节设置丰富了儿童的想象。

李沙铃著的这本《夏夏在学校》就是该书系之一。

目录

第一章

 1 最后一个报到的

 2 老校长

 3 飞盘惹祸

 4 同情弱者

第二章

 5 第十次说谎

 6 不愉快的星期天

 7 可敬的长者

 8 大班长

第三章

 9 好朋友

 10 两个不相识的爸爸

 11 祭奠

 12 家长

第四章

 13 捡废品的明明

 14 纠纷的平息

 15 嘱咐

 16 持久性

第五章

 17 坚强

 18 小画家

 19 碰钉子

 20 泪花

第六章

 21 在十四病室

 22 这种事不能替

 23 慰问

 24 陌生的来客

第七章

 25 走廊里静悄悄

 26 火警

 27 红绿灯下

 28 宋大爷

第八章

 29 赵馆长

 30 尊师

 31 脚手架下

 32 小葵花园里

第九章

 33 鸡鸭满院

 34 夹竹桃

 35 停下脚步听诗声

 36 哑女

第十章

 37 阅览室里

 38 少年之家

 39 代课女教师

 40 鲜艳的红领巾

第十一章

 41 被禁止的游戏

 42 钱包

 43 造孽者

 44 校园的诗画

第十二章

 45 外婆家

 46 前面就是汽车站

 47 扎西大爷捉狼

 48 曲麻菜镇的一夜

第十三章

 49 新学年的话

 50 颁奖

 51 在省委书记的花园里

 52 搭煤棚

第十四章

 53 一百枚邮票

 54 独生子

 55 白发女主任

 56 国庆节

第十五章

 57 幼儿园

 58 教诲

 59 不爱讲卫生的王大大

 60 理想会

第十六章

 61 红花证章

 62 干枝梅

 63 不幸

 64 老师的爱

第十七章

 65 不会说话的“辅导员”

 66 正要睡觉的时候

 67 处处有他们的声音

 68 最高的奖赏

第十八章

 69 跳“山羊”

 70 妈妈的话

 71 飘雪的天气

 72 看展览

第十九章

 73 小科学家

 74 远方的友谊

 75 参观军营

 76 告状

第二十章

 77 赠言

 78 礼物

 79 回访

 80 启程

尾声

 沉思

后记

试读章节

新的学年开始了,小学生背起书包,急匆匆地走进校门。

在香水园这条街上,只有一个男孩子还没有去学校。他的名字叫夏夏。

夏夏9岁,圆圆的脸庞,明亮的眼睛,长得实在可爱。街坊们都说夏夏聪明,手勤脚快,带领小伙伴们玩耍很有窍门儿。可惜,不知什么原因,他太贪玩了,他简直把读书和吃药,看成是等同的苦事。

夏夏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和他相依为命。夏夏今年该上三年级了,但到现在还跑得不见人影。几个一米出头的同学,沿街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夏夏,叫他赶紧去学校报名,可夏夏和几个小朋友一头钻进大水泥管里,就是不出来,寻找的同学只得败兴地走了。

“夏夏,我的小夏夏,难道你再也不读书了吗?”妈妈喘着,咳嗽着,泪水滴在夏夏的耳朵上。

也可能是想到妈妈平素的话,夏夏的脸渐渐地埋进了妈妈的怀里,断断续续地抽泣起来。

夏夏觉得,上学比不上学更痛苦。学校里乱糟糟的,同学们之间没有友爱,没有温暖,整天不是骂仗,就是打架,他宁愿在家和小朋友玩耍,也不愿去学校。然而,他怕妈妈伤心,只好把这些对学校的看法埋在自己的心里。

爸爸是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的。妈妈在清理爸爸的遗物时找到了一小片纸头,那上面写着这样的话:

“要让夏夏多读书,将来总是会有用的。”

夏夏虽不像妈妈那样理解爸爸,但他隐隐约约地知道,爸爸是个好人,是个有知识的人。要不,爸爸怎么能当工程师呢!他从妈妈口中,间接地感受到了爸爸留下的温暖,这温暖说不定在什么要紧的时候,就跑来暖他的心。

夏夏回到家里,吃了饭,擦过了脸。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连忙从衣袋里掏出三把手枪——两把蓝色塑料的,一把硬纸壳的,还有一大把纸条子弹,都放进了屋角的一个小纸箱里。

妈妈给夏夏换了一身打扮——崭新的海军帽,带拉链的蓝布夹克,咖啡色的直筒裤,鞋子是猪皮的。“走,孩子!跟我走。”母亲的呼唤声中,饱含着焦虑,饱含着希望。

母子二人来到学校,恰巧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正在学生报到册上查找夏夏的名字。她说:“来得太好了,夏夏。快报到吧,我们正等你呢!”

这位女老师姓杨,是夏夏上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她也住在香水园街上。她了解夏夏爸爸的为人。她曾经冒着风险,去火葬场向夏夏爸爸的遗体告别。她喜欢夏夏的伶俐,甚至连夏夏的调皮也觉着可爱。

杨老师摘下眼镜,给夏夏正了正帽檐,安慰夏夏的妈妈说:“我还当他的班主任,您放心!我一定教好夏夏。”  “谢谢您,杨老师。”夏夏的妈妈心里一阵阵感激。

妈妈给夏夏报了到,辞别了杨老师,随后走出了校门。但快到家时,母亲的责任心又驱使她折了回去,匆匆登上三(1)班教室的二层楼道。她从玻璃窗口偷偷地望见夏夏正在低头写字,这才压着嗓子出了一口长气,心里在说: “夏夏呀夏夏,你真让妈妈操心啊!”

但是,慈母的一片好心,小夏夏能理解吗?

P1-4

序言

这个方阵会越来越壮大

这些年,儿童文学成了图书市场的热点,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异常热闹。这一点,从书店琳琅满目的童书展架前能看到,从畅销书排行榜上能看到,从作家富豪榜上也能看到,当然,从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中、从家长期待的眼神中更能得到印证。

听说有一批成人文学作家也加入儿童文学创作的队伍中去了,这里面有些人还曾经相熟。照我的理解,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明白,隔着文字和你面对的是一副副纯真面孔,或者一群群懵懂少年。没有一颗童心,创作者似乎难以下笔。人都有盲区,我不知道该怎么给这个人群讲一些他们爱听、听了还很受用的故事。

周作人先生,算作中国儿童文学的领路人,他说儿童文学应该是“有意味的没有意思”,是儿童本位的。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似乎能入周先生法眼的,也不少,不过仔细琢磨,似乎又没有多少能够留下印象。

不过,我以为,在路上总是好的。这说明关注儿童,关心儿童文学这件事情的人越来越多,套用一个时兴的词汇,供给孩子们文学艺术作品的队伍这一侧,是越来越壮大了。而且,这一侧,在创作、出版、研讨、批评等等的过程中,经历着淘洗和提高。干净的水淘洗寡白的米,总是好的粮食,填充童真的眼、快乐的心,还有“精力正旺盛的空想”。我理解,除了周先生说到的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也离不开文学的范畴,无论是源于脚踏实地的生活,还是基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需要提供给儿童美的感受和情感的触动;缺了阅读者的这些感受和触动,或者是无法很好地引导读者获得审美体验,就很难叫好作品。

说起陕西,人们想到的是皇朝古都,是秦川黄土,是厚重人生。这些滋润着陕西作家创作的源泉,似乎与“儿童本位”相去甚远。陕西出了很多大作家、大作品,引来一片叫好,也受到诸多质疑,更是得到各方关注。这是好事,“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能对你文字发表意见的,都是你的老师。不过,陕西的儿童文学却有些寂寞,是黄土里没有游戏,还是古都里缺少儿童的欢笑?看来都不是。童真童趣其实无处不在,存乎心,发乎情。我们缺的是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之中,挖掘出我们心中那一份持续的热情。

陕西有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曾经有一段时间,创作热情非常高涨,理论研究也颇有建树。只是后来大都“大隐隐于市”了,这个“市”,是市场经济的“市”。现在,又有很多人,捡起这支笔,参与到这场盛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童心童趣依然如故,妙笔生花,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不错的作品。这些作品结集出版,老中青都有,说明我们的队伍有延续;小说、童话、散文、诗歌都有,说明体裁丰富多样;有些作品数次重印,说明已经具备经典性,是值得在孩子们中间流传的。

未来出版社出版《陕西少儿文学作家方阵》丛书,集体展示陕西儿童文学的成就,三强总编要我为这套丛书写篇序言。我衷心希望,这会成为陕西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阵地,希望它给创作注入激情和活力,希望这个方阵在可以看见的未来,越来越壮大。

后记

《夏夏在学校》是写孩子们的,也是给孩子们写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命笔的,也是特定历史条件赋予它特定的历史题材。

这样的作品,我不写,别人也会写;今天没有人写,明天定会有人写的。

人类前进的道路,从来都很曲折,正像宇宙中没有真正的直线一样。中国人民一直是在不光滑、不平坦的道路上奔驰的。

作为人类的下一代,他们没有选择个人出生于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哪个家庭的自由。于是当“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在中国上空和地面游荡的时候,刚刚出生和已经出生了的“民族花朵”们,不得不卷入这一场无法摆脱的“人生灾难”之中了。他们中有的成为直接的受害者,有的则做了间接的“牺牲品”。

我是祖国千万儿女中的千万分之一。我亲临和目睹了那一切,而且,我本身就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受害者。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火炬一样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航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开始重放光明,一片生机。环境温暖了,希望降临了,人心热了,孩子们也活跃了起来。

受过冷遇和吃尽寂寞苦头的我,又回到了我年轻时代那从事过多年的共青团事业“大本营”。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亲爱的党、亲爱的领导、亲爱的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又极为重视和关怀整个少年儿童及少年儿童工作。

“要关心我们的孩子!”

“要想尽办法关心我们的孩子!”

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电话里询问小娜佳不幸遭遇的严峻的声音,仿佛就响在我们的耳边。

很快,吹起了春风。

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孩子们投去了慈祥温暖的目光。在党中央的高级会议上,立即发出了庄严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

接着,情况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青年,曾经是“被耽误过的一代”,那么,八十年代的少年,即是幸福的一代。从乱到治,从衰到兴,他们正好赶上了这个兴盛的日子。中国共产党苦心倡导过多年的共产主义教育,犹如经过严冬到阳春一样,普遍地、生动地在学校中,尤其是在小学校中开展了起来。孩子们真像鱼儿得水,鸟儿出笼,欢天喜地,活蹦乱跳。

我怀着无法言语的激动心情,走进我们的小学校,来到孩子们中间。我一方面和校长、教师、少先队辅导员谈心,一方面同孩子们玩耍、说故事、看小人书。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我知道了小孩子和教育小孩子的许多生动、有趣、难忘、感人的事情。我很快产生了一种欲望——写一部关于孩子们的书。

可是,我是一个很笨的人,我没有能力承担这么繁重而又神圣的任务。我简直有点儿苦恼,苦恼得不思饮食。不得已,我才打开记忆的箱柜,在那儿尽心地搜索。

我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本《爱的教育》,我还多次读过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繁星》。我当时确实边读边流泪。我也确实憧憬过能有那样美好的学校、亲切的教师、温暖的家庭。然而,这在旧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我也只能是“望梅止渴”而已。

不算太长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大地一片花海,我立即参加了革命。五十年代的美好生活和良好教育,使我对幼时的憧憬全然遗忘了,因为美好的现实超过了我童年的幻想。

随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忙于我的青年报刊工作。

时值祖国经过大浩劫又面,临大改革的1979年,出于我自身任职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需要与追求,特别是那一群一群“饿瘦了灵魂”的少年儿童们的呼声,我又想起了童年时代我曾经想了很久很久的那件事情,因而写下了这本反映小学生生活的小说。

我得声明,我没有本事把它写成一本像样的儿童小说,我只是按着生活的原貌,如实地记述了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对他的关怀和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琐事的记录。

我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的国家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时候,我们的儿童必须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就要他们首先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纪律,同时具备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个强壮的身体素质。而这一切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个条件:

一、党、国家、社会的关怀:

二、教师的培养;

三、家庭的重视;

四、学生自身的努力。

但是,我没有把它写好。

我曾经把《夏夏在学校》的印刷稿交给一些老师,请他们在学生和教师中试读。这个工作进行了很长的时间,他们都提出了热情的坦率的意见,我根据他们的意见,两次“动大手术”。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人说它是小说,有人说它是散文,也有人说它是故事,还有人说它是“小学课本”。不管人们怎样去评论,我认为它就是它,是孩子们的读物。如果小读者读后能得到一点儿益处,那我就很满意了。

对这样的作品,我不敢粗心大意,一直是在边写边想,边征求意见,唯恐把不健康的东西,哪怕是一星一点,带给我们的小读者。因为这种精神产品的犯罪,比起经济犯罪,其后果更为严重。

我爱儿童文学由来已久,在少年、青年时代我都曾经写过许多,但是写不好。就是在我已经出版的《少年莫浪投》《青年,你姓什么?》《柳叶青青》等集子中的有些“儿童篇”,也是很不令人满意。

我不能不说出我的心里话,我之所以这样来写《夏夏在学校》,实则是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歌颂。这并非单纯地为了个人的报恩,更重要的是伟大的时代给了我奋笔的勇气和毅力。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在开创新局面,我们的“育人”事业更会开创新局面的。

我衷心希望,《夏夏在学校》能得到儿童文学老前辈们的指导,能听到孩子们的意见,能获得文友们的指导。

很多人在讲话结束时,惯用一句:“谢谢大家!”我在这儿还要补充三句:

“谢谢时代!”

“谢谢儿童!”

“谢谢老师!”

李沙铃

1985年12月28日

于西宁南山脚下

书评(媒体评论)

李沙铃老师的作品就似“从云缝中冲出的太阳光”,温暖着小朋友的心田,给小读者带来快慰。李老师的作品最显著的特色,还在于他向小朋友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把真诚而又坦荡的心奉献给了小读者。

——李若冰

(著名作家,中国石油文学的拓荒人)

沙铃是一位著作颇丰的老作家。他长期担任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尽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却一直坚持散文、诗歌的创作,在作品中释放内心的真性情。二者和谐地构成一种互补互涵关系。《夏夏在学校》以天籁之青启动了各个年龄段读者内心的童真。它以有意味的故事让小读者喜欢,也以并未逝去的回忆让老读者温暖。

——肖云儒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

我从小就读李沙铃老师的作品,我能走上儿童文学写作之路,与他的热情鼓励分不开,我深深感谢他。数十年来,李老师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把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的爱,凝练为一个个跳跃的文字,我常读常新。相信小读者读后,也一定会获益匪浅。

——孙卫卫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