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辞宗司马相如(精)/史记人物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代辞宗司马相如(精)》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两部分。

张大可、徐兴海编著的本书《一代辞宗司马相如》借用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传》“赞日”中的评价:“文章则司马迁、相如。”西汉文章两司马,散文司马迁,汉赋司马相如。汉赋是两汉时代文学正宗,司马相如是最杰出的代表。赋是颂扬文学,西汉极盛,司马相如创作《子虚赋》歌颂大汉王朝。

内容推荐

张大可、徐兴海编著的本书《一代辞宗司马相如》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司马相如列传疏证》,内容体例分为: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五项。其中“题评”分为“题解”与“提说”两项内容,分别曲子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和韩兆琦《史论题评》。“集注”是用白话解读原文释意,以当代注家为主。“立目讲疏”中包括对于文本的辨析、考证、研讨,以及考古新成果、文献新发现、史事补述等,融汇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全篇注文后为“语译”。最后为“集说”,从各方面进行宏观疏解。第二部分为《论司马相如》,主要记述了司马相如的诸多事迹,阐明了作者对司马相如其人、其文学成就的评价,以及《史记》为司马相如立传的历史意义。

目录

史记疏证司马相如列传

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论司马相如

试读章节

【题解】

张大可日: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长时期客游诸侯,与当代文士枚乘、邹阳等相友善,后为汉武帝文学侍从,支持汉武帝开通西南夷,主张大一统,故其传与《西南夷列传》并编。司马相如主要以辞赋见称于世,故本传多载其文辞,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书》、《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达八篇之多。司马相如传世的主要作品赖此传得以保存。

【评说】

韩兆琦日:本篇记述了汉代杰出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婚姻家庭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和他在官场上的进退升沉,以及他最后穷愁潦倒的下场。

第一,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的西汉前期唯一的专业作家,以擅长辞赋写作著称于世。“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的文章之美得到了司马迁的喜爱与赞赏。在肯定司马相如“文采”的同时,司马迁认为其辞赋也具有讽谏意义。“《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为此,在这篇传记里他收录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谏猎书》、《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使之成了《史记》中收录文章最多的列传,全传九千二百多字,比《项羽本纪》还要长。牛运震说:“《史记》列传于诸人之文多不滥载,屈、贾文辞之士,只载其‘骚’词数篇,贾生《治安》一疏,犹从割爱,则他可知已;独于司马之文采取最多,连篇累牍,极繁不厌,可谓心折长卿之至,而编载有法,真不可及。”(《史记评注》)章学诚说:“马班二史,于相如、扬雄诸家之赋,俱评载于列传。自刘知残以还,从而抵排非笑者,盖不胜其纷纷矣,要皆不为知言也。盖为后世‘文苑’之权舆。而‘文苑’必致文采之实迹,以规范史而下,标‘文苑’而止叙文人行略者为远胜也。然而汉廷之赋,实非苟作,长篇录入于全传,足见其人之极思,殆与贾疏董策为用不同,而同主于以文传人也。”(《文史通义》)

第二,司马迁首开为文学家在正史中立传之先河。这种突出地重视文学家、重视文学作品的特点,对后世有巨大影响。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讨论文学的专著,曹丕在阐述文学的特点时,高度评价了文学的社会价值,把它说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他说:“优游按衍,屈原之尚也;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北堂书钞》引)应该说正是由于前面有司马迁为司马相如立传,肯定了其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文学家的地位,所以才使得曹丕能在后来做出如此明确的评判。当然,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并没有明确表述他的文学观,但如果说他对魏晋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是不会过分的。  .

第三,司马迁同情司马相如穷愁潦倒的悲苦命运,寄寓了自身的人生感慨。司马相如对开通西南夷,使“巴、蜀之民罢焉”(《平准书》)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司马迁认为这更应归咎于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因为他“多欲”,开边生事。在本传中,司马迁揭橥了司马相如欲谏不能的心态:“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唯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司马相如晚年受人谗谤,“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后,不久被召为孝文园令,但此职为闲差。司马迁对司马相如不慕功名利禄的文化气节颇为赞许:“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需指出的是,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叙写,这样同情一代文人,这也是他自己悲苦命运的写照。李景星说:“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借相如之事为己写照,并为天下后世怀才不遇者写照,而不胜其悲叹。洋洋万余言,一气团结,在《史记》中为一篇最长文字,亦为一篇最奇文字。”(《四史评议》)

第四,司马迁以赞颂口吻,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写入正史,也独具慧眼。关于这段姻缘,司马相如本人曾在《自叙》中述说过,钱锺书先生认为:“相如文既失传,不知此事如何载笔,窃意或以一二语括该之,不同《史记》之渲染点缀。‘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夜亡奔相如。’按‘缪’也,‘窃’也,‘心悦’也,‘恐不得当,也,望而知出于司马迁之揣摩,不类《自叙》词气。”(《管锥编》)也就是说,司马迁在铺陈这段故事的时候,注入了自己的思想,他是在用一种肯定的赞许口吻将此写入正史,这是司马迁的独创。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指出:“在这篇司马相如传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他出生在新开地蜀,第二是相如与文君的恋爱故事。在中国文献中,以这种形式记载这样的爱情,可以说始于司马相如的传。至此为止的文献中,以恋爱为话题的本来就很稀少。儒家的五经也好,诸子书也好,都以政治问题作为主题,与恋爱无缘。若要在其中勉强举出一些取材于男女爱情的例子,那么大概只有《诗经》与《左传》吧。但充斥于《诗经》的,是已婚男女的爱情,《左传》也是把已婚男女间不道德的私通作为应该非难的事记录下来的。记载像相如与文君这样的恋爱故事,相如传记可以说是第一篇。”(《中国诗史》)

第五,司马迁叙相如、文君故事,类似后世市井小说,对后世影响不小。其结构模式、人物的际遇、大团圆的结局,成为后世传奇小说的母体。吴见思说:“史公写文君一段,浓纤婉转,为唐人传奇小说之祖。”(《史记论文》)P3-5

序言

《史记》人物系列丛书第一辑1—10册,是大型古籍整理学术工程《史记疏证》一组抽印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集中推出,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史记疏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熔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也可当作一种工具书使用。《史记疏证》的总体结构及其内容,详见《史记疏证·凡例》,兹从略。《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已进入最后通校、定稿、排版的冲刺阶段,面见读者,大约还有两年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新成果,特别选出了十五个篇目,汇辑成十册书目推出,倾听社会反响,以期在疏证工程的冲刺阶段弥补其不足,力求完美。

十五篇选目为:《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赵世家》、《孔子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大宛列传》、《太史公自序》,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突显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每册单行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史记疏证”,给读者提供阅读《史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大多为研究论文,也有对篇目的深入讲析,书题从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提出。十册单行本顺序原则上按《史记》原书五体顺序,即本纪、世家、列传顺序排列,在同一体中的人物排序基本原则是以时代为序,通史序列本当如此。但世家、列传个别篇目以类相从打破了时间序列,例如世家中《孔子世家》在《赵世家》之后;列传中记载张骞活动的《大宛列传》在《司马相如列传》之后。本辑丛书,同一体则按历史人物活动的年代先后为序。所以十册书目如次:

1.人文始祖黄帝

2.千古一帝秦始皇

3.平乱诛暴汉高祖

4.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5.至圣先师孔子

6.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7.兵家之祖孙武子

8.西域使者张骞

9.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10.千秋史圣司马迁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所谓“王道备,人事浃”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太史公自序》说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史记》效《春秋》,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实践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的理想。《史记》的形制五体结构像一座宝塔,形象地反映了礼制国家的等级秩序。《史记》内容贯通历史三千年,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浓缩。《史记》创立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述史,描写人生百态,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从《史记》中找到对照自己的榜样。本辑《史记》人物系列十本书目,涉及十七个历史人物(未计七十子),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伟人与英杰,而突显的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这一主题。司马迁十分自信地宣称,全社会的人,君臣父子都要读《春秋》,如果不读《春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是司马迁对全社会人际关系的浓缩,也就是“君臣父子”,指代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史记》是全中国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根是树木之本。柢指树之直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只有根深扎于土壤之中,才能使树木稳固并茁壮生长。根柢两字叠用,加强树之本的意义。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将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史记》就是这棵大树之根之柢,即中华文化之本之源。全社会的人读了《史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史记》生命之树常青,并日益走向普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古籍畅销书。《史记》蕴含的百科知识,文学、史学的艺术价值,其中各色历史人物所起的榜样借鉴作用,决定了《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史记疏证》单行本把解读《史记》与研究《史记》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是包括研究者与爱好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阅读和欣赏的读物,是学术研究走向普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一代辞宗司马相如》借用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传》“赞日”中的评价:“文章则司马迁、相如。”西汉文章两司马,散文司马迁,汉赋司马相如。汉赋是两汉时代文学正宗,司马相如是最杰出的代表。赋是颂扬文学,西汉极盛,司马相如创作《子虚赋》歌颂大汉王朝。司马相如用虚构手法,浓缩当时人们了解的世界范围,把东西南北、天上地下、春夏秋冬四季的物产,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走的,一切动物、植物都纳入上林苑中。可以说《子虚赋》是文字描述的浓缩版世界公园。司马相如的这一奇特创作,颂扬大汉到极致,可以说是天下第一赋,至今无人可及。司马迁独具慧眼,他把《子虚赋》以及相关的文章收入《司马相如列传》,使其得以保存至今。司马相如生前,受到汉武帝的高度赞扬,文章大名享誉全国,索要司马相如文章的宾客盈门。司马相如从不吝惜,文章立成,随即散去。司马相如临终,只有一卷《封禅文》特意交代卓文君留给汉武帝。果然,汉武帝特使随即到门,求索司马相如的文章,只有一卷《封禅文》。由于司马相如的创作散落四方,没有成集,流传至今只有《司马相如列传》保有的四篇赋和四篇文,这是司马迁的功绩。西汉扬雄大才,作赋赶超司马相如,最后认识到司马相如不可超越,称赋作为雕虫小技。事隔两千多年,今天的人们写名城颂,仍离不开赋体。《子虚赋》是颂扬一个国家,一个盛世的大汉威德。一代奇才,颂扬一代盛世,留下天下第一赋,空前绝后。司马相如,“一代辞宗”,实至名归。本书解读《司马相如列传》,也就解读了司马相如全部的存世作品。本书以此带给读者感悟一代辞宗的风采,共享中华文化遗产的快乐。

本书由张大可、徐兴海两位合作编著。张大可,《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主持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徐兴海,无锡江南大学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