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
当发现身边人和你一样生活一塌糊涂时,你是否会觉得惊讶、沮丧或愤怒?我常常接触团队领导者,他们感觉沮丧,并且为他们的领导及同事的行为感到震惊。每次都是一种侮辱。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改变他人费力不讨好,也几乎难以实现,所以何必庸人自扰。多年前为了劝解朋友,我造出这个短句。这位朋友一直苦苦期待他人改变。但我问他,为何不期待其他的事情?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是的,母亲会批评你的一切;是的,同事每天早上都脾气乖戾;是的,孩子总将垃圾忘在车内。人们通常本性难移,尽管被期待有所改变。当他们做事时,主要源于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不是你的期待。如果他人为我们而改变,那也多是昙花一现。没必要去改变他人。相反,当认识到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时,我们就不必在他们一如既往时那么失望、沮丧、愤怒或烦恼。它让我们接纳,而且内心平静。
这位是我的老师——把问题人物当成老师
这是来源于佛教的练习。它是关于当看到众人的恼怒、沮丧、愤怒或其他困扰时,他人赋予你机会成长——你的平静、你的善意、你的耐心、你的境界,你的宽容……到底学到了什么,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它是一种方式,不去关注他人的行为如何使你困扰,而是关注自身对外界的反应,关注自己从对方身上能学到什么。我的一位客户,一名勇往直前的年轻领导者,把这点用在一份让人忍无可忍的直接汇报上。起初他很>中动,看到报告就想抱怨。但我建议他把这位问题人物看成自己的老师,他接受了建议并用心体会:“我想他是来提醒我如何在管理上更耐心、更精确的。因为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表述清楚时,他总是让我再讲清楚一些。”这种视角让他明白员工更需要什么,后来他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位领导者发现这句话是如此有用,以至于他每每遇到问题就会用它来指导。事实证明,这个方法让他事半功倍。
你已经找到归属
罗伯特陷入窘境。因为搬家去另一座城市,他丢掉了之前的工作。为还贷款,他急需找一份新工作,于是慌不择路。后来他告诉我:“那时,连以前从不考虑的工作我都投过简历。”最后,他被一家自己不太满意的公司录用了。“但事实证明,那是我做过的最好决定。它给我稳定感,我在那里工作了10年,它也给了我机遇,我可以在家工作,同时兼顾孩子的成长。我明白‘我已找到归属’。我用这句箴言帮助自己优雅地应对各种状况。比如,我妻子常年上晚班,我每晚与孩子的作息时间一致,包括给他们做饭。再比如,我无数次开车往返一个半小时,去岳母家中帮她修理遥控器。这些时刻,它帮我保持平静。有趣的是,因为孩子们已经长大,工作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再是我的归属。因此,我正在寻找一份新工作。”(P2-7)
你期待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更专注于工作?更有效地交流?有空静下心来做长远规划而不是每天到处灭火?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对团队及家人更有耐心?更自信?减缓压力?更多幸福感?如果始终能让你用更幸福与成功的方式来掌控命运和改变行为,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你可以变得更好。因为已经帮助许多人实现了日常改变,所以我很确定这点。听到你们说出并实现目标是我最开心的事。一直以来,我致力于如何将人类潜能用喜欢的方式转化为幸福与成功。因此,在过去的14年里,我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合作过,与企业家合作过,也与上到75岁的老人下至16岁的年轻人合作过。我也写过许多以积极成长为主题的书,同时我在全世界举办关于这些主题的演讲和研讨会。
在工作中,我见证了人们如何更好地处理愤怒、停止忧虑,并成为拥有高情商、关怀他人、更自信和更有力的领导者,以及他们如何更成功地领导与影响团队,收获成长。
通过在工作中的与人交往我深知一个道理,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聪明伶俐、严于律己,行为上的改变也是很难的。可能你也知道本性难移。你发誓痛改前非,但总是积习难改。因此,你再次发誓说“这次是真的”,但一周、一个月或一年后又重蹈覆辙,再次失望。
我也经历过这些失望,因此感同身受。后来,我读了佛教中关于修心的59行箴言。从第一行开始背诵,直到它嵌入脑中,然后再开始第二行。我想知道它对客户是否有效,但发现这些箴言含义模糊,除非熟知佛法,否则不容易生效。因此,我放弃了这个主意。
但对我确实有效。某天我和一位工作忙碌的主管在一起聊天,他想知道如何不必事必躬亲,这时那些箴言在我头脑中盘旋,于是我吟诵起来。他看着我说:“我很忙,我需要简单的东西。”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准备教你一句话。每次你与员工谈话时,对自己说:‘告诉对方事情及原因,不要告诉对方怎样做。’”他答应了。
他的转变持久且惊人。因为这句话简单易懂,他熟记于心且反复实践。每次尝试,他都能适当指导员工而非事必躬亲。他的老板和员工都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三个月后他升职为经理,这是他多年来求之不得的职位。当他上完我的课离开,他满怀感激并觉得这是一门有力量的修正课程,帮他更明确自己的定位。
至此,我意识到使用简单口号可以帮到客户和他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他人改变习惯。我开始设计朗朗上口的口号,然后指导行为,反复实践。不出所料,大家也觉得这样事半功倍
你想改变生活中的哪些部分:更专注于工作?更有效地沟通?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更加有耐心地对待团队及家庭?更有自信?减轻压力?更加幸福?
通常情况下,改变最大的阻碍在于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那些自然而然的思维过程在意识之外运转,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决定了我们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如何同他人相处。
然而,我们可以向好的方向重塑我们的心理习惯。玛丽·简·瑞安通过《刻意改变(81种改变习惯实现目标的思维训练法)》分享了她帮助客户的秘密武器,以帮助你提高注意力、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情商,成为更具效率的领导者。
玛丽·简·瑞安著的《刻意改变(81种改变习惯实现目标的思维训练法)》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客户实践提出81种改变习惯的方法,将复杂、前沿的神经学理论转化为轻松易懂、可实行的策略,并将神经学中的认知、联系、自主阶段的特征与视觉化及手势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相结合,重塑人们的心理习惯,不但对个人技能有提升,在带团队、管理和领导力方面也有提升,使你成为高情商、高效率的幸福人。81种方法分不同主题,附有详细训练步骤和案例,每次只能选一个主题进行改变,直到改变了习惯并一直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