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石门湾
石门湾是丰子恺的故乡,在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那里历史悠久,美丽富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在此垒石为门,以为疆界。所以,又称石门。后来,京杭大运河在这个地方有个九十度转弯,故称石门湾或石湾。运河两岸一派水乡田园风光。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开遍运河两岸;夏天,两岸水稻、桑园一片翠绿;秋天,作物成熟时,连田野里飘来的空气都令人陶醉;冬季虽是寒意阵阵,但石门湾一带却是杭白菊的收获季节,白色的菊花开满运河两岸,村前屋后,田间地头,菊花的清香弥漫在水乡的角角落落。
丰子恺1898年诞生在石门湾一户染坊的小商户家庭,父亲是清末举人。因为丰子恺出生时,上面已有好几个姐姐,所以丰家长辈对丰子恺这个迟来的男孩格外宠爱。小时候的丰子恺可以在这个运河边的古镇上尽情地与小伙伴玩耍,乡村小孩玩过的游戏,丰子恺小时候也都玩过,乡村里过年、过清明时候的乐趣,丰子恺小时候也都感受过。所以,晚年的丰子恺对童年的记忆深刻而富有情味,写出了一批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故乡石门湾里所见所闻的生活散文,给人以善的启迪。如孑然一身生活贫穷,然而心地善良的癞六伯(《癞六伯》);西竺庵里因为先进山门而被他大许多的和尚称为师傅的六岁小和尚菊林(《菊林》);还有,小时候的伙伴王囡囡,常常带着丰子恺去钓鱼、放纸鸢、缘树、在坟山上摆擂台,种种美好回忆留在丰子恺一辈子的记忆里。长大后,丰子恺回故乡省亲时,碰到儿时伙伴王囡囡,本来叫丰子恺乳名“慈弟”的王囡囡却恭敬地叫他“子恺先生”,让丰子恺感慨不已,说“情况真同闰土一样”。还有《四轩柱》里的莫五娘娘和她的儿子木铳阿三;如《红楼梦》里凤姐一般的定四娘娘;坐着讲听一半,立着讲一句也听不得的盆子三娘娘;以及生得短小精悍,喉咙又尖又响,骂起人来像怪鸟叫的何三娘娘。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丰子恺的记忆里格外生动、有趣。丰子恺小时候,邻居豆腐店里一个长工,穷困潦倒,有一次中了上海发行的大奖,价值相当于二百担大米,本来可以用这些奖金开店娶媳妇,但这个长工中奖后飘飘然,滥吃滥用,掼派头,穿名牌,而且不听劝。结果不到一个月,偌大的一笔奖金用得精光,只好重新穿着破衣服戴着烂帽子回到豆腐店里包豆腐干……故乡石门湾里的种种社会世态,成为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富矿。
虽然青年时代就离开故乡,但是丰子恺与故乡石门湾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母亲钟云芳在世时,他时常回故乡省亲。母亲去世后,丰子恺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在石门湾建造缘缘堂,于1933年春天建成。从此,人到中年的丰子恺常常回到故乡石门湾小住,在冬暖夏凉的缘缘堂里作画、作文,与儿女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石门湾缘缘堂里温馨祥和的生活,让丰子恺的生活趣意盎然、回味无穷。后来日本人的炮弹炸毁了丰子恺在石门湾的缘缘堂,国仇家恨,让这位艺术大师愤怒不已,连写三篇文章,控诉日本的侵略行径。
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好不容易从重庆回到上海后,立即在1946年11月专门回了一次石门湾,看了一眼缘缘堂的废墟,第二天便匆匆离开。此后,丰子恺便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逢年过节便回故乡石门湾了。但是,丰子恺与故乡石门湾的联系,与故乡的亲情纽带,从来没有断过,石门湾远远近近的亲戚们常常到上海看望这位平易近人的艺术大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门湾在运河边新建一座大会堂,镇上的同志去信请丰子恺题字,他二话没说,立刻将“石门镇人民大会堂”几个字写好寄给石门镇政府。
1975年的春天,丰子恺最后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石门湾,他虽然近在上海,但是已经有近三十年没有回石门湾了。这一次回到石门湾,丰子恺感觉故乡已经焕然一新,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但石门湾运河两岸人山人海的乡亲,以自己特有的热情欢迎从石门湾出去的艺术大师回故乡。故乡的那份乡情,让丰子恺感到在石门湾的日子像是天天做客人,整天沉浸在来访乡亲的欢声笑语中,乡亲们要他的字和画,他让人一一记下,回到上海写好后再寄回来送给大家。这是丰子恺相隔近三十年后的一次回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石门湾!石门湾里有他童年、少年时代的快乐,青年时的梦想和中年时的忧患,故乡的变化让晚年的丰子恺感慨不已。
故乡是一个作家、艺术家成长的摇篮,也是作家、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丰子恺笔下大量的有关石门湾的散文包括漫画作品,历久弥新,即使是21世纪的人们读起来,也常常有会心一笑的感悟,因为丰子恺在故乡石门湾的人情世故里,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
(2015年)
P13-19
这部《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里的文章,大部分是近几年所写,只有《丰子恺的乡情画》和《丰子恺的故家和往事》写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丰桂先生,她是丰子恺先生的堂侄女,新中国成立前她就是进步的女青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她的人生进入了逆境,但是无论是顺境还是低谷,她都泰然处之,始终牢记丰家的家风。教书,为人师表;工作,兢兢业业。我与她认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缘缘堂重建时,丰桂先生是跑进跑出最为忙碌的人之一,监督工程建设,保证缘缘堂的建筑质量,搜集缘缘堂的遗物,布置缘缘堂的展览,都事必躬亲,这还不说,她还将家里收藏几十年的父亲丰嘉麟从缘缘堂废墟上抢出来的缘缘堂烧焦的木门捐献出来,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参观者必看的缘缘堂遗物。所以,我深深感受到丰桂先生捐献这缘缘堂遗物的价值和意义。九十年代初我曾与丰桂先生书信来往,向她请教丰子恺先生家世往事,因为丰子恺先生在石门湾的下一代亲属子侄辈中,丰桂先生是最了解丰子恺老家往事的人之一,所以我有意通过给她写信请教的方式,留下了一些珍贵史料。
在这部书中,我还收入了一篇纪念毕克官先生的文章,因为毕克官先生是丰子恺先生的研究者和追随者,他对丰子恺先生的景仰和崇敬,我是亲身感受到的。我与毕先生相识很晚,是在1985年的秋天,此后我们常常有电话联系,也有见面聊天的机会,当他讲到丰先生时,在他的话音里、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对丰先生的怀念之情,这种深厚的感情一直到毕克官先生的耄耋之年依然十分浓烈。所以我得知他在美国去世的信息后,非常难过,动笔写了这篇回忆文章。
丰子恺先生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二十世纪最不安宁的岁月里,抗战时期日本人炸毁了他心爱的缘缘堂,这还是他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稿费造好还没有几年的新房子呢!新房子没有了,日本人的枪炮打到了石门湾,逼迫丰子恺先生带领全家老小长途奔波逃难,历尽千辛。晚年又逢十年“文革”,遭受非人待遇,没有等到“文革”结束,看到世道变化就撒手西去,离开了缺少率真、安宁的世界。但是丰子恺先生留下的文学遗产却充满人间情味,富有艺术真谛!所以在这部集子里,大部分文章都是展示丰子恺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情味的,如过年,过清明,喝酒,坐火车,方言故事,慢生活情调,以及与友人的诗词绘画的情谊等,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的率真形象。相信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对了解丰子恺先生是有助益的。
为了让这部书图文并茂一些,笔者也得到了丰子恺后人的图片使用授权,从而使这部书增色不少。在写这些文章时,还得到丰子恺纪念馆马永飞馆长以及吴浩然等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在出版既繁荣又困难的当下,这部书能够顺利出版,得益于黄山书社朋友的努力,责任编辑高杨先生为这部书的编辑出版花费了不少心血,没有黄山书社朋友的努力,是不可能有现在这样让人喜欢的面目的。在此向责任编辑和出版社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2016年7月5日 杭州
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是近年来中国文坛非常热闹的地方。以《缘缘堂随笔》为代表的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是大家公认的慰藉心灵的艺术精品,为21世纪的文学读者所欣赏;而先生的“子恺漫画”,更是雅俗共赏,其漫画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更是为当下的人们所激赏。还有,丰子恺先生的那些与漫画相得益彰的清新诗词,也逐渐为广大读者所喜欢,所以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价值正在为21世纪的读者所理解所认同。因此,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和漫画,为出版界一印再印。工程浩大的《丰子恺全集》也已编辑出版,这是集丰子恺先生文学艺术之大成的文集。相比丰子恺先生在世时的20世纪,在新世纪里有更多的人喜欢他。这也正是丰子恺先生的艺术魅力所在!
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研究,当下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丰子恺先生的研究,每年总有若干成果出版问世,从其文学艺术以及生平史料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让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贡献提升到新的高度,逐渐接近丰子恺先生一生追求的真实。笔者虽然未能在丰子恺先生生前拜访求教,但也有幸与这样一位大师忝为同乡,而且曾在丰子恺先生的家乡桐乡县负责过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亲身经历了丰子恺先生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有幸直接参与了石门湾缘缘堂的重建和开放,目睹了丰子恺先生在故里为人所景仰、缘缘堂开放时的万人空巷的盛况。在20世纪80年代,有幸常常陪同国内外的崇拜者去石门湾缘缘堂寻访,目睹了丰子恺先生的崇拜者的虔诚。久而久之,我也深深感到:凡是专程到石门湾这个运河边小镇寻访丰子恺故居缘缘堂的人,都是真心欢喜丰子恺先生的人。所以在对丰子恺故居缘缘堂频繁的拜谒与近距离的瞻仰时,常常使我心有所动。因此,从80年代开始,笔者开始研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漫画等作品,写了《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丰子恺与杭州》《丰子恺:含着人间情味》等著作,也编了《丰子恺品佛》《纳凉闲话》《中国就像棵大树》《丰子恺自述》等图书,在丰子恺研究领域寻找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来研究。
这部书里面的文章,是近年来研究丰子恺先生的读书随笔,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大都是这三四年里所写。现在在出版难的情况下,能够出版这样一部有关艺术大师丰子恺的读书随笔,得益于黄山书社的朋友的鼓励,正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信心选编这样一部读书随笔集,所以对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永远感念于心,并将以此为动力,进一步鞭策自己在丰子恺先生的研究中继续努力。
是为序。
钟桂松著的《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精)》是写艺术大师丰子恺的随笔合集,内容包含丰子恺先生的生活、创作、友情等,搭配丰子恺先生的精品漫画,俞平伯曾称赞这些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带领我们全方位了解丰子恺先生,领略清新隽永的艺术品味。
钟桂松著的《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精)》里的文章,有的谈丰子恺的出生地石门湾和缘缘堂,有的谈丰子恺的漫画创作题材,有的谈丰子恺的投稿与交游,让我们感受到丰子恺的艺术性,来源于对生活的细细咂摸,再融合骨子里的艺术格调,进而呈现勾勒他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