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著的《从长安到拉萨》是“从长安出发”系列中的一本,同系列还包括《从长安到拉萨》和《从长安到川滇》。这部作品是作者多年沿唐蕃古道及青藏、川藏、滇藏等路线深入藏区,对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深入考察,研读多种藏学典籍之后所著。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藏族的起源、藏羌走廊的母系遗风、活佛转世的起始由来、清末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对近代西藏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地理现象及美景,宗教建筑与民俗都有详实的介绍与精彩描述。
| 书名 | 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从长安出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蓬 |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蓬著的《从长安到拉萨》是“从长安出发”系列中的一本,同系列还包括《从长安到拉萨》和《从长安到川滇》。这部作品是作者多年沿唐蕃古道及青藏、川藏、滇藏等路线深入藏区,对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深入考察,研读多种藏学典籍之后所著。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藏族的起源、藏羌走廊的母系遗风、活佛转世的起始由来、清末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对近代西藏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地理现象及美景,宗教建筑与民俗都有详实的介绍与精彩描述。 内容推荐 王蓬著的《从长安到拉萨》是作者多年沿唐蕃古道及青藏、川藏、滇藏等路线深入藏区,对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深入考察,研读多种藏学典籍之后所著。对近代西藏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地理现象及美景,宗教建筑与民俗都有详实的介绍与精彩描述,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卷一 汉藏交好开通衢 乾坤初定·盛世前夜 巍峨青藏·吐蕃崛起 唐蕃交兵战松潘 贞观时汉藏交好 公主远嫁开通衢 路遥知马力 卷二 穿越秦陇河湟 周泰故土多遗迹 陇上自古出圣贤 唐蕃先声甘南道 茶马互市说临洮 夏河谷地有名寺 甘南多美女 黄河古渡何处寻 草原王国吐谷浑 雪域故官·班禅旧居 大美青海·传奇马家 卷三 日月分界·玉树临风 日月山分农牧界 唐蕃亘古非坦途 达赖转世有传承 班禅内地漂泊记 如镜湖泊·转瞬四季 河水倒淌有故事 夜宿黄河第一镇 探访黄河源 面对河源人的笑容 玉树临风·草原盛会 卷四 雪域呼唤·古道新颜 雪域的呼唤 雪域的灵魂 草原·帐篷·孩子 藏区藏獒 云中哈达·神奇天路 木楼·经幡·玛尼堆 藏此羌塘明珠 千年绝唱·大昭魅力 多情诗人·六世达赖 繁华街市·艳丽唐卡 雪域圣城——啦萨(上篇) 雪域圣城——啦萨(下篇) 卷五 川藏线风景 四水灌川·锦绣天府 改土归流·川边藏情 奇人·奇事·奇书(上篇) 奇人·奇事·奇书(下篇) 红原·绿水·青山 三访郎木寺 康定情歌泸定桥 祈多风雪川藏线 卷六 滇藏线风情 三江井流·藏羌走廊 泸沽湖畔·走婚男女 松山战场访谈 国殇祭奠先烈 大研古镇土司府 滇藏古道叙茶马 卷七 雪域风物风情录 看牧民套羊 看喇嘛跳锅庄 旋转的经轮 雪域草原异尊 雪域草原珍禽 庙会·歌舞·藏戏 藏寨·碉楼·民居 寺庙·喇嘛·供养人 探访唐蕃古道旅游资讯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玄武门之变 李渊定都长安,创建大唐,天下却并未太平,军阀刘武周占据马邑,隋将王世充盘踞洛阳,义军窦建德控制河北,薛举父子陈兵金城(兰州),威胁长安,全国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之后的七八年中,唐王朝一直处于东征西讨,荡平群雄,统一国家的战争状态之中。李世民自从18岁雁门勤王,20岁随父晋阳起兵,攻陷霍邑,挺进关中,占领长安,所有战役都曾参与,而且襄赞军中献计献策,胆识过人,谋略远大,展示出其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更是独当一面,亲率大军指挥了平定薛举父子的浅水塬之战,一举解除了西北方向对长安的威胁。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又率兵马出征,几乎是同时面对两股势力最为强大的对手,河北的窦建德与洛阳的王世充,战争旷日持久,洛阳城坚,久攻不下,窦建德又大举增援,唐军将士疲惫不堪,一些将领心存畏怯,眼看要陷进无法收场的僵局…… 关键时刻,李世民却看清对方破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采取围城打援战略,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为唐王朝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李世民功劳声誉如日中天,威震四海,但也为他带来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灾难。李世民并非长子,排行第二,按封建体制并不能继承大统。事实是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后,哥哥李建成已被立为太子,李建成并非平庸之辈,作为皇储,法定接班人,他协助李渊安定后方,处理国事,曾带兵平定“司竹群盗”,还于武德五年(622年)击败刘黑闼义军,稳定了山东局势,表现出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同时,李建成还获得了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李元吉虽然没有哥哥们的政治军事谋略,却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是唐王朝的猛将之一,只有尉迟敬德等少数悍将可与之匹敌。面对声誉日隆的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深感一种威胁。一次,李建成兄弟与李渊外出打猎,李建成有意让李世民骑一匹烈马,李世民刚跨上马背,就被掀翻在地。还有一天夜里,李建成与李元吉邀李世民去东宫饮酒,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回府大口吐血,幸亏解救及时才保住性命。至此,李氏兄弟已形同水火,双方均剑拔弩张,兄弟间的杀戮已不可避免。 终于,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与多年交结引为心腹的一批文臣武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的精心谋划之下,买通玄武门守将,李建成、李元吉早朝经过玄武门,分别被早有准备的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尽管李建成、李元吉也已准备好东宫的两千卫士于这天动手,且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毕竟晚了一步,气势汹汹赶来的将士如今见主子已命丧黄泉,当即作鸟兽散。面对既成事实,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李渊便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传帝位于李世民,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唐太宗。 盛世前夜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极称帝,是为唐太宗,并改元贞观。P6-8 序言 青藏高原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巍然高耸,气势磅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在这“屋脊”之上,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便多达50多座,超过8000米的有11座。著名的有喜马拉雅群峰、昆仑山、唐古拉雪山和各拉丹冬雪山,终午被冰雪覆盖,正是这些延绵不尽的雪峰,自古难融的冰川,蕴含着巨大的水量,成为多条江河的源头,尤其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源头。从这点来说,对青藏高原的作用和贡献,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不仅如此,从青藏高原发源的河流,不仅润泽了中华大地,还催生了亚洲许多国家的文明,此如,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流经了即度、越南、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所以,青藏高原也素有“中华水源”和“亚洲水塔”的美誉。 青藏高原面积辽阔,如果把西藏的120万平方公里、青海的72万平方公里,再加上甘肃、四川、云南的边缘部分,总面积要超过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它的西南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00公里,拱卫着祖国的西南边陲。 青藏高原虽号称“雪域”,但并非完全为冰雪覆盖,而是绵亘着众多巨大的山脉,奔腾着无数的河流,分布着无数蔚蓝晶莹的高原湖泊。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谷气候温润,水量充沛,适宜种植各种作物;辽阔的高原生长着密密的牧草,适于放牧;林芝地区及东南河谷由于海拔低于3000米,植物多样茂密呈垂直分布,有“雪域江南”之称。丰富多样的地形,也蕴藏着丰富妥样的自然资源,为先民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历史文献和位于昌都西南约72公里的卡若遗址等多处遗址看,数千乃至数万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从发掘的旧石器、新石器和陶器、青铜器来看是以农业为主,兼有畜养、狩猎等文化类型。专家们还认为,西藏卡若文化更多是受到甘肃、青海境内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的影响,与中原仰韶文化一脉相承。在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在藏族形成的过程中,从历史上就被称为“藏羌走廊”的三江井流河谷及穿越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吸收了氏羌、蒙古、回、汉等民族的成分,与中华大地其他众多的民族同根同源。 青藏高原无论从地理、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精深的世界,有着研究不完、探究不尽的课题。于此,我有深切的体会。20世纪60年代,我从中央民族学院藏语言专业毕业,当年进藏,至今已快半个世纪,从事西藏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学习、探究了近半个世纪,却没有稍事懈怠。至今仍感只揭开藏学冰山一角,略窥其风光,只觉其瑰丽无此,精深无限,需要大批有志于藏学者继续跟进,把藏学向更广更高的领域推进。对此,凡每见有涉足西藏的作品和作家,总会引起我的兴趣,王蓬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是跨文学和史学两界的作家和学者,同时还是一位旅行家。 大约是2009午5月,西藏电视台的同志带他看望我,我们共同探讨了关干西藏的一些问题,他还告诉我,他与曾在西藏工作多年取得不小成绩的泰文玉、范向东、马丽华等是此大作家班的同学。这几位同志我都熟悉,他们对西藏都很有感情,写出过不少关于西藏的作品,此如马丽华的《走过西藏》,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我赠送了我和罗广武共同编著的《西藏地方史通述》,这部著作上下两卷750万字,概括了西藏从上古到现代的历史,是西藏自治区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多年研究的课题。王蓬带回家认真阅读,来信谈了感想并回赠了他的新著《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我才了解到王蓬曾用10年时间,探访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蜀道,又用十几午时间20次西行,考察从长安到罗马的新丝绸之路。由此可以看出,他是遵循古代先贤的教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遵守历史,尊重事实,许多作品都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发生之处的实地考察和史料的充分研究,吃透消化后才用文学的笔法写作完成的。同时,他还告诉我,他正在写作的作品是《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井希望我能够审阅作序。王蓬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我感到他是一位刻苦学习,勤奋敬业,写作态度严谨的作家。 没有想到事隔两年,王蓬先生竞背着他刚完成的作品《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来拉萨找我了。这使我很受感动,没有理由推辞,干是抓紧时间阅读书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王蓬先生写这部作品与他的蜀道系列和丝路系列一样,同样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充分准备。多年来,他曾十几次沿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深入藏区,到过前藏和后藏,藏此和藏东南,参观过藏传佛教六大寺院和许多重要的建筑,对许多历史事件都要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此如,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而开启的和平友谊之路唐蕃古道,王蓬先生几乎全程探访,甚至到达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地古柏海,即今日黄河源鄂陵湖,海拔将近5000米,没有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是做不到的。蒙古汗国王子阔端与萨迦派首领贡嘎坚赞商谈西藏归附蒙古汗国之地武威白塔寺,清末赵尔丰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的许多县份,他都前往考察和感受。还有临津古渡、嘉陵源头,藏羌走廊、三江河谷、折多雪山、茶马古道、松山战场、松潘古城、羌村藏寨、彝乡回镇……他都曾不止一次深入现场体味。 因此,在阅读他的书稿时就能获得种种真切感受。这与那些在校园蹲资料室,守在书斋中写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王蓬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现场感,有各种实物的描写和细节的体现,还能感受到作者饱满的情绪与种种联想,并以此感染读者。我想这就是王蓬先生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和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就又引发我的一点联想,近些年来,到西藏来观光旅游、摄影写作的人不少,也出版了许多关于西藏的行走类作品,浮光掠影,猎奇观光者居多,很少有从根本上把西藏说透的。当然,要说透也不容易,非下功夫不可。王蓬先生这部作品让人感到他涉足藏区、藏学、藏族、藏事是从根本上着眼的,至少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这就涉及许多问题,此如青藏高原如何形成,藏族的起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灵童转世,金瓶掣签的起始由来,清末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近代西藏经历了哪些风险,川边、滇边过渡地段藏区独特的史地文化风俗、土司制度、母系遗风等,几乎每一个课题,都需一个学者花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去学习。在王蓬先生的这部作品中,对以上问题都有涉猎。王蓬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西藏是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也由干地域,历史、民族、宗教是当今世界最敏感的地方,这就需要下功夫去了解和认识,更需要足够的真诚和勇气去面对。”他这么说,也认真地这么做了,书中提到的问题在我看来也基本讲清楚了。 这个“清楚”,是建立在作者对藏学著作的大量研读上,不仅是各种史书上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宗喀巴、历代达赖与班禅、仓央嘉措、赵尔丰、陈渠珍、吴忠信等历史人物的记载,他对20世纪初就深入藏区的一枇堪称我国藏学先驱的学人,此如任乃强、朱绣、马鹳天、柳隍祺、庄学本、孙明经、牙含章等史学家、教育家、摄影家们的著作都广泛阅读,对藏族学者更敦群培、索甲仁波切的著作也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王蓬先生在对待这些藏学著作方面,采用的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谭其骧院士的“大中国观”,那就是: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中国这个问题昵?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78世纪50年代到7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谭其骧先生的这一观点,因为符合历史事实,简明扼要,旱为我国历史地理方面的学者接受,也可以说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民族问题的指南。阅读这部作品,我认为王蓬正是用谭其骧先生的“大中国观”来对待和观察西藏的历史问题和民族问题的,是健康和阳光的,也是正确和符合事实的,这对干广大读者了解西藏的历史、民族、宗教无疑是有裨益和帮助的。这也是他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懈地努力探索、不懈地努力写作完成的一部力作。 “以史学的视角看西藏,以文学的笔法写雪域。”这大概是王蓬努力的方向,我觉得他基本做到了。历史的基本功用是提供教训,史学的基本功用是梳理清楚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如果再能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染读者,那就是文学的作用了。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藏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王蓬先生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对于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和统一,对于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他邀请我写序言,干情于理都义不容辞。写下这些话,表达我对王蓬先生这位学者型作家和这部厚重作品出版的最衷心的祝贺! 2011年9月于拉萨 后记 2011年9月,在高原灿烂的秋阳中,我第三次来到拉萨。下榻位于布达拉宫东倒不足200米的四通宾馆,正是期待中的位置,开启窗户就能看见那万众景仰的圣殿。我把在拉萨的时间暂定为20天,这与此行的目的紧密相关,这部《从长安到达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文字部分40万字己出框架,主要篇章已完成,需交西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藏学家何宗英先生审阅把关井作序。何先生是我2009年来拉萨认识的,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我就涉及藏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他回答得十分专业透彻,让栽受益匪浅。 之后,我们互赠著作,电话联系,何先生愿意审阅拙著并作序,20天是不能再少的时间。另外,书中还需补充图片,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心中总不踏实。此如拉萨河与尼洋河发源的米拉山,我一直怀疑这便是藏学家任乃强主张的康藏地界。还有百年前赵尔丰、陈渠珍驻军之地工布江达,藏军抗英要塞江孜古堡,西藏仅存的帕拉贵族庄园,福康安大败廓尔喀矗立于扎什伦布寺的功德碑等等。正好利用空档时间前往。还有一个想法是如呆时间允许,就在拉萨完成这篇后记,对于这部《从长安到拉萨》的书稿来讲,也含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 其实,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与已经出版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应该说是孪生姐妹篇。当然,想法不是最初就有,雨是逐步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合文学而习文史,历时10年踏访蜀道,完成《山河岁月》《中国蜀道》之后,很自然地开始丝绸之路的踏访,先后20次西行,一段段地考察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古道。最初,是把唐蕃古道也包含其中的,因有专家认为,唐蕃古道从长安到拉萨,之后又延伸至尼泊尔与印度,这条沟通中外的商贸大道,应视为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亦被部分学人称为丝绸南路或西南丝绸之路。 1997年7月,丝路探访践行,前后20天去了甘肃、青海、宁夏,返回后首次写作一组关于丝路的6篇作品,其中就有收入本书的《如镜湖泊·转瞬四季》《草原·帐篷·孩子》等。之后,乡次西行,其中也包括了沿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的行走与探索,在没有去拉萨与日喀则、前藏与后藏,深入西藏腹地之前(第一次去拉萨为2004年),已经写了不少关于藏地的篇章,甚而应广州出版社之邀,编出过一本《行走在青藏的边缘》,后因计划调整,这套丛书没有出版。但却促使我及时写下了深入藏地的印象、感受,否则时过境迁,有些篇章可能永远不会再写。 2006年,出版文集时,丝路卷六卷中就含有一卷《唐蕃古道》。2008年,应三泰出版社之邀,我编出两本各约72万字的《秦蜀古道》《唐蕃古道》加盟陕西历史文化百部丛书。这时,我已经意识到唐蕃古道是一个蕴含深厚的大课题,值得下功夫去挖掘、去钻研。这样决定之后,我断然把《从长安到罗马》中关于唐蕃古道的部分全部抽取出来。当时《从长安到罗马》已列入陕西重点作品,需要全力以赴做好,唐蕃古道就暂时放下了 转瞬之间,三年过去,《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也正式提上我的创作日程。首先,《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已经尘埃落定,全书上下两卷,由50万文字与近500幅图片,5卷100章构成,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应该说这部作品在我的写作生涯占有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历时之长,费劲之大,感悟之多,让人铭心。至于社会反响,这里仅援引新华社西安6月26日一则电讯: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蓬的力作《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在入选省重点精品图书和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之后,又获殊荣,入选2011“经典国际出版工程”。这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专家严格评审而入选的。今年全国共申报297部作品,入选47部。《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是陕西唯一入选作品。入选作品将由国家资助组织专家翻译向海外推荐。 这就不仅为写作姐妹篇《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例,还树立了必要的信心。《从长安到罗马》写作原则是“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从长安到拉萨》很自然地成为“以史学的视角看西藏,以文学的笔法写雪域”。这并非形式上简单的继承,而是决定着如何布局,如何谋篇,如何表现,一句话——“怎么写?”同样是以古道贯通全篇,以地理分界各自成卷,再把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曾经活跃又消失的部落,一度辉煌又毁灭的遗址乃至于土司制度、母系遗风、藏羌走廊、川藏边情、宗教演变、民族起源……尽可能编织进去,尽可能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不露破绽。这些目标,要做到还得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下一番大功夫。 机遇在2011年来临,原因简单,我退休了,有了充分的完全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之前,任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长达15年之久,不是如省作协副主席那样的兼职,是实际主特工作。我一个党外人士有如此经历,也算罕见。这首先得感谢汉中历届党政领导的信赖与支诗,使我能在任期内尽职:购置文联办公楼层及 鉴于这部作品由42万字和430余幅图片共同构成,有必要说到图片。有人讲现在是读图时代,并把原因归结为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时间缺失,人们,心性浮躁。这看似有道理却趋于表象。在我看来,书籍图文并茂,是出版业的进步,是与时俱进替读者着想的表现。图片对于文字,尤其内容涉及丈史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文字的有力补充。有些历史人物,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描述清楚,此如慈禧太后、李鸿章、光绪皇帝、珍妃……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上人物的神情、眉眼、服饰、环境透露着那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复杂多面的民族性格,传递给我们的是整个末代王朝的背影。信息太多,太过丰厚,一下就把我们带进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二是对作品真实性的有力佐证。作者会用文字和图片共同讲述“史实”、论证观点,不至于天马行空,凭空编造。图片无形中起着制约作用,尽可能接近事情真相。再就是作者要亲临现场,拍摄照片。此如本书这样的行走纪实类作品,能增进作品的现场感,让读者也有亲临现场之感。当然,图片也会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因为每张照片都在静默中向所有的读者敞开,读者则会因不同的年龄和文化背景获取无此丰富的信息,这些都是文字不易达到的效呆。因此,我对图片和文字同样重视。 我从踏访蜀道和丝路起就重视对图片的拍摄,至少有20年历史,但我从不以摄影家自居,也不用摄影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目的不同,理由如上阐述。依据写作蜀道与丝路的经验,每1000字配一幅图片此较合适,因为会有新的场景或人物出现。这些图片基本按文字顺序排列,力争使每个重要事件、人物与驿站都有现场图片,并尽量争取用自己拍摄的图片。但就这本书来讲并没有完全做到,在430余幅图片中,有380幅系自己拍摄,其余的是历史图片,此如十三世达赖,九世班禅,晚清驻藏大臣吴忠信、赵尔丰等,其他的文物图片及地图为西藏博物馆提供,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国家领导人倡导“一路一带建设”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文章合为时雨作,这个“时”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的趋势,更是读者的要求。 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先生素具情怀和眼光,作为从业多年的资深出版家,深谙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出版社则为其间的桥梁与纽带。他率先建议我把《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再加上蜀道作品组合成一套丝路系列。由于这几套作品原由几家出版,牵扯到版权时效,党靖先生亲自出面协调,使这套丝路系列作品有了纠错修订的机会。 最后,要特别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先生与责任编辑马凤霞女士,正是他们的真诚支持与有力配合使这套丝路系列作品顺利出版井与读者见面。 2016年8月于汉水之畔无为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