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川民间故事选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广东省吴川市历年来编有《民间文学》,现已编16期。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一批有志于保存乡土文学和乡土文化的学者于是集体酝酿编辑《吴川民间故事选》这本书。孙亚胜主编的这本书收录流行于广东吴川民间的故事125篇,分人物传奇、神鬼志怪、风物人情、诗联故事、社会百态五个专题。这些故事有奇闻怪谈,有人物急智故事,也有宣扬善恶有报价值观的主题。它们体现了民间智慧和文化价值观,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对这些作品的整理,具有切实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内容推荐

孙亚胜主编的《吴川民间故事选》汇集广东西部吴川一带从古到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精品。这些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曲折生动,思想健康积极,可以教化世人、催人向上,也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故事分五个部分:“人物传奇”中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神鬼志怪”的神鬼们是人类灵魂的再现;“风物人情”道出粤西地区的人文风貌;“诗联故事”写出老百姓的聪明才智;“社会百态”将人世间的众生相勾画得淋漓尽致。

本书的作者们大义凛然,甘于清贫,以匡扶正气为己任。他们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从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感受生活的智慧,并用它们表达人民的心声。

目录

人物传奇

 延陵郡上郭古人的故事

 三让王

 圣母冼夫人

 千古贤宦——高力士

 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

 张炎将军的故事

 状元林召棠传奇

 梁嘉武送子学商记

 易中轶事

 林召棠应对如流

 陈鉴打舅父的故事

 劏狗六爹智斗莫仙姑

 六爹妙对笑傲乡间

 陈九叔巧对削狗六爹

 马骝听鼓箸

 梁柱戏贪官

 包公败诉

 梁柱题诗

 金猴仔与李谷的故事

 东春轩

 姚岳祥赴任

 状元林召棠的故事

 武术大师梁栋扬

 陈清轩的故事

 劏狗六爹“吃鸡屎”

 削狗六爹“计对”陈才子

 寒门典范梁杨氏

 巧破杀人案

神鬼志怪

 一片丹桂叶

 石狗流血泪

 蚂蟥和蚊子的传说

 上京考试

 李小三施法术惩邪恶

 冬天雷打新科状元

 金板凳

 南宫龙窟

 丽山樵唱传奇

 九代穷

 一棵神奇的仙草

 石船神坛记

 河蚌姑娘

 智斗山人熊

 佟村菩萨

 道士惊鬼

风物人情

 鲤鱼岭的传说

 苦楝树

 泥鳅鱼变四脚蛇的故事

 肥黄狗与黄鼠狼

 鼓浪石

 吴川双峰塔的传说

 丽山奇石的传说

 九顶纱帽的传说

 贤妻良母

 父债子还

 天送老婆俾亚理

 莽汉砸镬

 吃鱼头的故事

 寻子奇闻录

 善有善报

 “实心木”奇遇

 割他六斤肉

 妹争姐夫

 三眼二面喜成亲

 善报

 乐哥打老婆

 拜错天地

 因祸得福

 远亲不如近邻

诗联故事

 张少爷即兴“白马诗”

 塾师自寻没趣

 四秀才联句

 财主生日,儿子赛诗贺寿

 豆腐佬妙计考秀才

 妙联破奇案

 老师可敬

 黄先生选女婿

 卖菜仔考书生

 财主教子

 少年吟诗表志

 一联独脚对的故事

 豁达儒生膺重任

 讽刺故事三则

 陈殡为祖庙撰对联

社会百态

 十个小伙子

 学做皇帝

 阿克的婚事

 大胆吓走大鼻

 尿壶命

 大食懒阉死鸡

 只信一半也不得了

 屙个屁引发几条命案

 讨茶乞丐

 失主不认赃物

 吹牛佬的故事

 虚惊

 斩藤安井耳

 咬文嚼字没有饭吃

 一间瓦砌成墙的屋

 两个傻子

 灵爆天

 想不服也得报

 妇唱夫随的州官

 牛屎糠医生

 怪花

 曲说直巧答偷牛状

 小女童机智擒盗

 “李佛爷”与“超人”

 梦断私彩路

 胜养十年“猪斗”

 故事四篇

 曹县令尝屁

 警世故事三则

 打米增的故事

 有钱有理

 特码王

 华威的故事

 审鸡

 巧惩恶贼

 妙计

 梦姑爷的故事

 借夫记

 乡女曾玉瑶

 “一棍打死”的传说

 诗信也能治好单思病

 孤寒财主

后记

鸣谢

附: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简介

试读章节

知县思忖,为了维护地方政权,市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县城墙计划刻不容缓。一年前,吴川县建筑城墙的银两已拨下,问题是如何搬迁城里几十户百姓,是天下第一难的大事。搬迁就是拆了自己世居的住房,重新选址,一砖一瓦重新砌起。一是拆迁赔偿肯定不足;二是,人的情感,习惯眷恋故居;更棘手是拆迁红线内吴姓是吴川一大望族。吴川县取名叫吴川,原因是先有吴姓人,粤西三条江河,即鉴江、袂花江、梅江,又流经这里出海——取人与三江而名,有史为证。城里的吴姓祖先吴保金,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又是先皇御赐开疆之所。陈知县再三思量,只有做通其他百姓的思想,同意搬迁,然后再征求吴敏吾族长的意见。他召集搬迁户开会,阐明建筑县城墙宗旨,搬迁的赔偿银两,讲得声嘶力竭,却如石投大海,众人默默无言。于是,他又动员县内主簿、文书、衙役,下边的里长、保长,统统下户动员搬迁,一连十几天,没有一户愿意搬迁。个个回来都说:“知县大人,他们说,‘只要吴姓族长同意搬迁,我保证全家马上搬家。’”明知是抵赖之词,却又是冠冕堂皇。本来知县是想先择个软柿子捏,反而捧着带刺菠萝。他顿时热血冲脑,对手下人大声吼道:“罢了,罢了,你去叫他们一个个写保证、画下押,到时吴族长同意搬迁,谁反对,我就将他流放到海南岛。”

然而,只过两天,几十份画了押的保证书摆在知县面前。陈知县无奈只有破釜沉舟,亲临吴府了。他叫衙役先去吴府打招呼,到酒楼订了一桌酒菜,这天,叫衙役挑上,一同前往。谁料刚走一半路程,衙役扭伤脚,痛得走不动。陈知县被逼挑上担子。扶着衙役,从来肩不挑、手不提、举人出身的陈知县,一条街的路,走得大汗淋漓,步履踉跄,肩痛得龇牙咧嘴。正在门前迎接的吴族长,急忙上前接过担子说:“知县大人到来,有失远迎,又挑又担,小民怎么受得起?”

知县说:“族长贤名,如泰山耸立,本县有事相求,请莫见笑。”

其实,吴敏吾早已料到知县登门的意图。他招呼知县坐下,亲自打水给他洗脸。知县一并叫敏吾父亲出来。衙役欲摆上酒菜,敏吾摆手阻止说:“这个就不必了,知县大人,有什么大事要我相帮,讲出来,我能帮的定会尽力。”

陈知县说:“如今时世不稳,盗贼为患,为了维护县府行政通畅,百姓安全,州府下文建筑县府城墙,去年建筑银两已拨下,就望吴族长助卑职一臂之力。我略懂居家风水地理,只要吴府同意搬迁,一定陪你父子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保证吴家人财兴旺,燕贻鹊起。”

自世祖保金从福建莆田迁来,一晃已过了一百多年,繁衍了七代人,如今大小成百间房屋,老幼几百号人,全部搬走,拆迁不易,重建更难,工程繁重,非比寻常,吴敏吾肩负着千斤重担。两年前规划建县城,出示公告。他已知道要搬出宁里所。搬与不搬,心里乱得很。自己不同意搬迁,陈知县不敢拆,高凉知府也未必敢强拆。但是,大厅上挂着“谦让,开拓”的祖训,历历在目。先祖“季仲三让王”事迹,得到后来孔子和多少帝王及文史名家的赞赏。又看到陈知县忠于职守、委曲求全,十分感动。作为“延陵郡”后人,为江山社稷、百姓安康,即使艰难曲折,也应义不容辞。

屋檐上一对燕子朝敏吾吱喳叫着。这对燕子刚学飞时跌落地,险遭猫手,是他救起燕儿,乘梯放归巢穴,所以,燕子常常对他亲切鸣叫。他不禁感慨地说:“燕子,你年年来家,明年你就找不到了。”他言语过后,燕子却飞人大厅,围绕敏吾转三圈,又飞回屋檐上。相传燕子是念旧情,旧屋拆了,再建新居,就飞了。他不禁说:“燕子,我秋后不知在哪安家了,你还来我家吗?”燕子又叫三声,又绕天井三圈才飞走。

陈知县说,这燕子有灵性,恋上富贵人家了。

当时,敏吾高兴地对衙役说:“拿酒来——我祖先三让王,让出天下社稷都可以,我让区区几十亩地又如何。”说完,他一杯酒仰头喝下。

陈知县高兴得要摆上酒菜,敏吾执意不肯,说:“知县大人,你不能对我家搞特殊。我吃下这桌酒菜,你户户平等对待吗!你只要公公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我等庶民就感激无尽。”

陈知县肩上的千斤大石霎时落地,他感激落泪,说:“杯酒让地——古今奇闻,杯酒让地——闻所未闻。”陈知县把“杯酒让地”的经过上书州府,州府再上书朝廷,“吴川延陵后人杯酒让地”的故事在朝野传开。

再说,陈知县深晓堪舆风水,曾南下在限口看到一块好地,因吴姓与地名相克,也就放弃了。他择了日子,叫上吴敏吾父子,带领县丞、主簿、衙役,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南下到沙角旋,渡江到黄坡,再北上振文,一连几天,寻寻觅觅,看上的几块地都不十分理想。这天,他们从北南归,将近县城时,一阵风吹过,敏吾父亲的马惊叫一声,转头飞奔,众人紧急策马追赶。惊马穿过树林,越过草地,转到一座山前,弓身一弹,把老人抛上半空——敏吾飞马赶到时,父亲神情自然坐在草地,背靠着龟山,马也安静在一旁吃草。他问父亲有没摔伤?父亲站起来,摆摆头。大家异口同声惊呼“奇迹”。

这时,陈知县正拿着罗盘来回走动,说道:“奇迹——真是冥冥之中有神助也,好一块风水宝地,背山环水,紫气东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经知县提起,敏吾上马走一圈。这地方叫上郭,竞想不到山清水秀,阳气充盈。敏吾虽然年轻,熟读四书五经,堪舆风水也略懂一二,此地又近县城,正是宜居之所。

经过酷暑严寒,艰辛劳苦,又是阳春三月,吴敏吾新居在上郭村落成,噼噼啪啪鞭炮声响过后,一群燕子飞落屋顶,那对燕子竟然飞了回来,围绕吴敏吾飞三圈,把叼来的泥沾在朝南门上,这对往日堂前燕子,真的重新飞到敏吾新家。他惊喜刚过,陈知县来报喜,皇上得知吴敏吾“杯酒让地”的故事,便授敏吾“迪功郎”封号。

正如陈知县所言,上郭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第二年,敏吾结婚几年的妻子开始生子,连生三个,长子味淡官居三品,光禄寺正卿,光宗耀祖。这是后话。

不久,吴川县城墙建成,朝上郭村方向多开一道大门,叫“文明门”,城墙上镶缀着双腰带,示意官民一心;铺着一条红砖的路直通上郭村。数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五日,上郭人必然集体敲锣打鼓、舞龙舞狮从文明门进入城里,欢天喜地巡游一番;是感受皇恩,官民同乐?或是思念故居?皆有。后来形成了一种喜庆风俗,传播各地。

P6-9

序言

“做囡儿”(孩提)的时候,晚上常常到“大话馆”听大人讲“大话”。其中劏狗六爹的“古仔”最吸引人,主人公离我的家只有三四里地,听起来挺亲切,特别入神,至今仍记忆犹新:有一次,六爹赶路,遇上一洼水,他急中生智,捡来“土地公”作垫脚石,一踩便跨了过去,路人傻眼惊叫:“六爹,你怎么践踏‘土地公’,亵渎神灵?”六爹呵呵答道:“人无神力,寸步难行。”……

民间故事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流播于民间,亦教益升华于民间。曾几何时,《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等外国童话和洋人故事风靡全球,尤其近现代中国,在凡“洋”皆好心态的吸引下,书店内的“白雪公主”“小红帽”“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故事,从不同的译本到千姿百态的图集画册,琳琅满目。究其根本,《安徒生童话》是作者安徒生(H.C.Anderson,1805—1875)对丹麦民间故事的再加工,《格林童话》为19世纪初德国的雅克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63)这对格林兄弟对普鲁士民间故事的润色与汇编,至于《一千零一夜》,则是连作者和编者都不知姓甚名谁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同样是民间故事,这些来自西欧、北欧和阿拉伯地区的掌故就可以漂洋过海,穿越不同语言和文化,成为全球耳熟能详的经典。根据研究,上述的三种民间传闻在早期流传过程中,亦不乏土气、酸涩、草根味,甚至“很黄、很暴力”,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和调色之后,这些民间传说无一例外地由区域性流传的故事逐渐走出国界,被广泛推广和传颂,最终成为了地球村全人类数十亿人口的“茶余饭后”。一个流行的“励志典故”,其教育效应,往往比一大堆说教来得简单而深刻!

中国也有本土民间传奇,机智人物是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大类。从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中国民间许多重要的传奇故事可与外国的同类作品媲美,较早的有孟姜女传说,流传较广的有白蛇传(白蛇传在国外多有译本),相对于天方夜谭等由民间故事而孕育出文学名著的成就,汉语文学中前有唐人传奇、后有聊斋志异,中国早期的小说很大部分根源于民间传奇。

阿凡提故事,在中国民间机智人物故事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历来被界定为中国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在吴川的芳邻化州市,明末清初出了一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阿凡提式的人物陈鉴(1594—1676);清初,本邑吴川也出了“岭南才子”麦为仪(1695—1762)。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文学的“土产”、智慧的化身、欢乐的谈资,似大有充分发掘与整理的空间,更有待完善与提升,以臻成典。

国崧先生年前送来本书稿《吴川民间故事选》,约写个感言。读后,委实为故园有如此精彩的文学素材感奋无比,更为桑梓有像吴国崧、梁周、孙亚胜、麦新荣、袁帝童、王维洲、李亚挺、张志达、梁浩福、黎中球这样一批钟情于民俗文化的热心人而感动不已。此间,笔者曾为此事特地向民俗文学家李材尧先生讨教,他对此赞赏有加,并强调:“说到吴川的民俗文化工作,窃以为不妨为吴川民间文学家协会带上一笔,这个协会编辑的《民间文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17集,作者都是吴川人,搜集、整理的都是吴川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第17集就有满满的195页。”往事增华,吴川文化幸矣!

我们老家,出过状元——林召棠,乃隋唐以降千余年科举期间,于粤西一隅、道光年间唯一的及第者。论及文化,这可以誉为“阳春白雪”,与“高雅”画等号。相对来说,吴川的“下里巴人”多多,“麦为仪(削狗六爹)式”的人物和故事不胜枚举,吴保金、吴敏吾、吴颐、吴鼎泰等诙谐智慧亦有口皆碑。桑梓确是“民间故事”的热土、民俗文化的旺地。这里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吴川话”,用吴川话讲述出来的民间故事,比如将饥饿喻为“肚皮贴到腰骨”,将冤屈表述为“有口难喊天”、把懵懵懂懂叫作“半夜吃黄瓜,不知头共尾”,尤其富有乡土风味与民间禀性,教人捧腹不已,令人回昧无穷。

教人感慨的是,在物欲崇拜的社会里,于过激享乐的时空中,往往忽略精神事物的价值,显露对传统文脉的冷漠与轻视,以至将乡土文化挤向边缘化,令民间文学、民俗文化黯然消退。直面民间文学濒临“危亡”的严重性,学人冯骥才在《请中国富豪支持口头文学保护》一文中快人快语:“民间文学比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得更快、更残酷。比如剪纸,可能没人学剪纸了,但剪纸还存在;但民间文学只要不流传了,它就没了,在什么地方终止都不知道。”民间文学有其独特的传播性与重要性——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携带者,每两个人之间,就可以产生民间文学的传播。“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中最深刻的那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家都特别注重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里吸取营养。”由是,冯氏大声疾呼:“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集,我希望有眼光、有品位的中国富豪支持我们的文化。”诚哉斯言!

一个民族是崇拜金钱,还是仰止文明?这关乎民族的前程与命运!大言不惭——关切先民的文脉,承继先人的遗产,这是我们文化自尊之所在,是每一位文化自觉者的使命所使然!再者,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有其特别的价值和内蕴,发掘史料,抢救遗存,传承上善,要求接地气,需要走向田野,采风民间,向百姓学习,向真善美叩首!这是承传古来优秀民间文化的应有之义。

笔者有幸与本书的编辑者做过多次互动与交流,深感本书“成如容易却艰辛”。本书取名“选”,“故事”乃由多方发掘合成:一是从此前散见的小册子中筛选,二是把近年的新发现录入,三是将田野调查的精华补写。内容新旧兼有,时间跨度颇长;人物即将林召棠和劏狗六爹等人的民间传说合编一册,雅俗共赏;本书取材于鉴水两岸,辑录在南海潮边,土语、情趣,草根、乡味,急才、睿智,情趣横生,不失为地方民间文化之“集成”;特别是劏狗六爹式“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化”——对强权的蔑视、对神鬼的憎厌、对陋习的嘲讽,集智慧、机灵、诙谐于一卷,弃恶扬善,忍俊不禁,教人向善,发人进取,更是吴川文化特产之展示。可以预见,她将拥抱着吴川民间文化的精华不胫而走,教化之功不可估量。

从中西乡土文学比较的角度看,有位“先睹为快”的学人李飞博士作了这样的评述:《吴川民间故事选》中,亦不乏一些精彩篇章,值得继续深入发掘。如“智斗山人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日本童话《猴子与螃蟹》做一番比较,看看是不是类似。而“山人熊”和“山人红”的形象,也能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枭阳”找到原型。这些线索有力提醒了我们,民间故事可不仅仅是一个几百字的有情节的小故事,倘若仔细去比较和追究这些小故事的来源,以及其流传脉络背后的“大故事”,那么,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从民间“小故事”当中,也能做出可以登堂入室、富丽堂皇的“大学问”——可见,中外之民俗文化亦妙于异曲同工!

法国文论家彼埃尔·马舍雷提出一个有趣的文学“沉默”论,认为一部作品,重要的不是它说出来的东西,而是还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作品就是为这些沉默而生的”。中国古有“春秋笔法”一说,“悟”出智慧,应是弦外之音,然而对于长久以来处在社会边缘和文学研究主流之外的中国民间文学而言,似乎已经“沉默”了太久,“民间文学”一定要说出来,否则,我们的后代就只能读着《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长大,却忘掉了身边家园故国的精神与精彩。

以是,不言而喻者——《吴川民间故事选》是一个极有文化品味的选题,搜集、整理过往民间掌故而辑成本书,对系统宣扬吴川民间智慧与民俗文化,彰显乡土文学特色,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为现代的文明建设提供理性与精神支撑,意义不凡。

培根云:“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学问变化气质”。阅读、会谈、写作有关智慧的知识,既可开阔视域和心扉,又可感悟意识和精神,从而提升思想境界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亦乐乎!

林语堂说过,“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这是饱含哲理的人生感悟。佛教宣扬奉献,哪怕是最穷的乞丐,也可以给世人奉献微笑,赐人以欢愉,予社会以温存。民间文学给人的是一种感知的微笑、一种智慧的心笑、一种理性的欢笑,何其高尚,何其快慰!

“三只青钳放煲罂,顺手抽回座房间。可惜昨夜猫担去,我食生盐又一餐。”这是地道的吴川民间打油诗(平仄欠工),断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怡然自得的吟唱,朗朗上口:三条小鱼,泥土芳香,家猫偷吃,无怨无悔,将生活的艰辛与心态的淡泊和盘托出,原汁原味,“正宗”无瑕,可谓吴川民间文学枝繁叶茂的写照。吴川,海隅一角,地域不大;吴川方言,记载着远古独特的音韵与词义,高雅、民俗两相彰。吴川文化博大精深,乃一个亟待开发的金矿,呼唤挖掘与深耕,渴求整理与提炼,企望升华与品牌。期待有更多的热心人、志愿者为之竭力点滴、无私奉献。如果说,寻根、问魂,是一种志趣,那么,存根、铸魂,便是一种使命。

民间的参与,有赖本土热心人的自觉。本人一直在呼吁:时下有一种怪象,学问多被绑架于职称;更有甚者,“文化流氓”都拿着“执照”吓人!钱钟书所寄望的“二三素心人”倒真是可遇不可求。

耐得住寂寞,方能真正体味雨后的彩虹。愿与识者共勉。

2016年5月5日

于广州越秀北路

后记

粤西地区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涌现了很多英豪名人,盛产传奇感人的故事。吴川民间文学家协会一直致力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写作和搜集整理工作,吴川市委宣传部很重视我们这项文化建设工作。

2012年,吴川民间文学家协会让我主编一部民间故事集,主要是从吴川《民间文学》第1期至第16期中精挑出优秀的故事予以汇编。接受任务后,本人不敢有半点懈怠,即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选稿、修改整理、打电子稿件……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与读者见面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一大批热爱祖国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帮助。在选稿时,吴川二中《映山红》文学社的社干们多次集会研讨筛选推介,三择其稿。在电子稿件的打印和文字的修改中,林素梅、梁华弟等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我们尤其感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博士,他对我们的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增添无比光彩。对本书的选编和策划提出许多宝贵建议的还有广东省中山市“五觉斋”主人、企业家、著名雕刻艺术家郑华星先生。在整个编辑出版过程中,本书总顾问吴国崧先生一直关注及指导,同时,慷慨解囊,资助本书的编辑出版。热诚资助的还有本书顾问、广东申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汉翔先生,本书顾问、新世纪索普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汽车用品商会副会长孙明先生,本书顾问、广州市安达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康德先生,本书顾问陈真鑫先生,本书顾问、吴川市第三中学总务处主任李日光先生。关心本书的出版并予以资助的还有郭屋中学1985、1986届初中同学和吴川三中1991届高中同学(芳名见《鸣谢》)。本书副主编袁帝童、李亚挺、王维洲先生在编辑出版中出力出资,为本书的顺利出版画上了完美的一笔。在此一并向诸位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缺点,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孙亚胜

2017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9: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