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最后一封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薛晓萍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爸!爸!爸!”一声接一声,凄厉的叫喊声,透过产房厚重的铁门,从门缝溜了出来,在楼道里游荡回响。

这奇怪的叫喊声,让守候在产房外的人们疑惑不已。门里不时传出护士的责怪声:“你生孩子叫什么你爸呀!叫你爸管用吗?!”听不到别的声音,只是“爸!爸!爸”那一声接一声的呼唤,叫得人心里感到丝丝疼痛。忽然,一句特别的话,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爸,我错了!爸,我错了!”

好奇、惊讶,写在了人们脸上,这些等候着亲人生产的人们,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家人,都在极力探听着,猜测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了,怎会在她生产时发出这样的叫声,大家面面相觑、低头私语。这时,只见一个小护士冲出手术室的铁门,飞快地跑向护士站,对值班护士说:“快,快给我一张纸,里面的产妇要写遗嘱。”

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怎么了,怎么了?”

小护士气喘吁吁地和她的同伴说道:“那个产妇最开始叫她爸,叫了半天。然后呢,就说要纸写遗嘱。我说至于吗,护士长说:‘你不知道女人生孩子就是和阎王爷隔着一层窗户纸。她要写就给她写,找纸去吧。…小护士一边说着,一边接过护士站护士递过来的一沓白纸,飞快地跑进了手术室。

这时,手术室外面的人们,似乎把心都悬在了那个神秘产妇身上,那个在生产时哭喊着叫爸爸的产妇。

窗外的波斯菊开得正旺,这座由老厂房改造的咖啡屋非常有旧屋的感觉。斑驳的阳光照射在没有任何装饰的墙面上。坐在室内秋千卡座上,我望着面前这个穿着时尚、谈吐文雅的女子,简直不相信刚才那段描述竟出自她的口。

我搅动着咖啡勺,她摸摸索索从那个精致的品牌包里拿出了一张泛黄的纸,递给我说:“你看看,这就是那天我写下的遗书。”

自从北京市建立中华遗嘱库,可以为80岁以上老人无偿办理遗嘱事宜之后,寺遗嘱的老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存北京的那些养老机构,人头攒动,无数老人预约排队,等候着工作人员为他们办理遗嘱。

立遗嘱,这是过去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则认为是社会发展进步、文明开放的表现,老人们可以存自己生命尚在、思维清晰的时候,写下最后最真实的想法。毕竟有些话,现在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为了倾听老人们的心声,也为了探究隐藏在遗嘱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我在几个养老社区做义工的同时,也不停地奔波采访。

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看到的这份遗嘱竟是写在某医院护士记录病人发烧情况的记录表上,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样一些文字——

孩子,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一定要记住,是妈妈自愿用生命来换你,妈妈走了以后,你要督促爸爸赶快给你找个新妈妈。

妈妈会在天上看着你,只要你对新妈妈好,新妈妈就会像我一样疼爱你。一定要记住,“保孩子”是妈妈的心愿,是妈妈自愿的,你千万不要责怪你的爸爸。

另外,我的好孩子,请你一定替我好好孝敬你的姥爷——我的爸爸。请一定代你的妈妈向你的姥爷说声对不起。你要记住,不要责怪你的爸爸,爸爸和妈妈一样地爱你。妈妈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你的出生。记住了,宝宝,我真舍不得你——还没见过面的宝宝。

我逐字逐句看完了这封遗嘱。开头那两个大大的黑字——遗嘱,特别醒目。我难以想象,这是她在23岁的时候写下的。我看了看那张纸,又看了看对面这个少妇,没有发问,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这封遗嘱捧在手里又看了一遍。(P2-4)

目录

忏悔:爸,我错了

决裂:骨肉10年不来见

世间情:遗产留给小狗而不是儿子

勿忘我:铭记一生的陌生之恩

爱与救赎:美人迟暮

一生情:飞机上,生死关头定终身

还愿:遭猜忌的秘密

婆媳:另类麻辣婆媳

最后的心愿:你要好好活下去

特殊情人:自律与任性

失独:最后的“情书”

序言

老年人生活启示录

——序薛晓萍《人间最后一封信》

汪兆骞

先说几句闲话,为人作序,常被诟病。依据是明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此语也未必。序者,作“叙”或称“引”,多系对作家作品详说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有杜预之《春秋序》,柳宗元之《送薛存义序》,到鲁迅,为人作序百篇。事实是,这些序都对原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为人序”,何“患”之有?

笔者当了一辈子职业编辑,伏在案头,窗外春秋数易,头由青丝到花白,一直为人作嫁衣裳。阅选其稿,修润其稿,校对其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既“入情”,自然就有所悟,而作家多有“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的雅量,作序顺理成章。才有深浅,序有文野,另当别论。

退休之后,因文字而结识薛晓萍。她先后拿来三部书稿,希望我为之作序。那时,我正紧张地为自己的七卷本《民国清流》系列做准备,将全部精力和灵魂都投入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等的思考之中。民国文人可歌可泣的人生传奇及世纪之变经历着的种种文化苦痛;百年后沧海桑田,也让我感受着与前贤相似的苦困而不能自拔。

但我深知业余作者创作之甘苦,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义不容辞。没想到,我竟被她的书稿深深打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薛晓萍观察世界独有的灵性和眼光,让我惊喜。其笔触所呈现的生活中那些丰富的细节,展示的原生态世俗人物及命运的别样风景,及故事里的个人与时代共振的精神频度,自出机杼,鸾回凤惊。

就这样,我竟相继为她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狼痕》《情书·情殇》和《悦读福气》三部书都作了长序。

当我的七卷本民国大师集体传记,相继出版了六卷,收官的第七卷也将偃旗息鼓,我并未感到轻松。即将与大师们告别之际,我在叩问自己,这部书是否无愧于历史,是否对得起那些终身呵护文化若生命的文化大师,陷入惶惑不安之中时,出版界的朋友突然登门提醒我,几年前我向他推荐的薛晓萍《人间最后一封信》一书,即将付梓,我曾信誓旦旦许诺为之作的序,也该交稿了。千金之诺,岂能食言,我得感谢薛晓萍,因要为之作序,让我逃离痛苦的自我的叩问。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薛晓萍那三部书,写的是个人生活的雪泥鸿爪,岁月漫掩,余情缠绕,与流年风雨中的焦灼与悲欢,让我们看到社会人生的种种面容和风景的话,那么《人间最后一封信》则是一部关于老人生命及意义的书。书中对老人自我、自尊、真诚、宽容、幸福、孤寂、痛苦、抱怨及至死亡,都有生动深刻的描述和评说。  当薛晓萍的生命也步入夕阳之后,在家人的支持之下,毅然辞去高收入的会计师工作,开始一门心思地专职到养老机构做助老义工,并组织义工公益团队,不舍昼夜地到各养老院陪伴老人,陪他们谈心读书,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此外,她还组建了公益团队——银龄书院。

作为作家,薛晓萍一直关注老人群体的生命状态及精神状态。老人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孤寂感,常常让薛晓萍肝肠寸断。

社会急速发展与转型的过程,父辈子辈两代人传统的家庭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孝道丢弃,亲情疏离,赡养缺失,老人孤寂失落,渴求亲情回应,已成为家庭常态。老人或在万籁无声中流泪,或在金鼓喧阗的节日中沉默。薛晓萍在漫长的助老义工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的社会问题,诚如诺奖得主日本的川端康成所说:“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于是,薛晓萍将之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转化为文字形象,在论述中充满爱怜眷顾之情,同时带温暖冷峻的自审。更让人欣赏的是,她在社会结构和观念正发生变化时,所持的冷静、公正和乐观的态度。没有因老人闲梳白发对残阳的孤寂,而否定社会在探索着前行,也没因物欲横流而抱怨改革开放,自己不扮演指责社会充当判官的角色,而是将孤老社会问题视为时代变革的一种现象看待,相信随着人的主体精神提高和社会道德进步,问题会得到解决,人和社会总会和谐。因此《人间最后一封信》对老人孤寂的审美价值,是一种新的开拓。

《人间最后一封信》由几个真实的人生故事组成一道极具悲怆与欢乐的和谐人生风景。它真实、丰富、生动、精彩、深刻,不输给虚构的小说。如当真相大白,误会解除,女儿向父亲“忏悔:爸我错了”;一对老夫妻住养老院,亲人“骨肉决裂”,十年不来探望;“世间情”,儿子恩断义绝,老母将遗产留给相伴的小狗;战争年代,老兵被救“勿忘我,铭记一生的陌生之恩”;“爱与救赎,美人迟暮”,一生等待,与恋人终成眷属;“一生情,飞机上,生死关头定终身”……

《人间最后一封信》叙述故事时,特别注重挖掘外部事物在人物内心引起的反应和人物的心理情绪与外在环境变化的关系,读者可从心理的、伦理的和社会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它进行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老人群体的生命肌体。那里有海洋般宽阔的生命阅历,平凡却足以积羽沉舟。那里有高山般的精神的岩浆,虽老迈却积储着巨大的力量,他们的命运是我们命运的一面镜子。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其真实性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于艺术逻辑的可能性中,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寄托着包括作者在内的老人的人生理想。生活中原本沉闷压抑的气息,被荡气回肠的世间真情驱散,但它留下的悲怆性色彩并没有被淡化,足以给人以警醒。  老人的孤独晚景和心境,不仅仅是心理感受,它还是一种认识自身和观看世界的方法,因而也就必然有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间最后一封信》是部老年生活启示录。

是为序。

写于丁酉除夕

内容推荐

连续十多年来,作者薛晓萍自费到全国多家养老机构做义工,与老人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娱乐,结下深厚友谊。作者采访了上百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老人,用无数照片、视频及录音记录了老人们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往事。

薛晓萍著的《人间最后一封信》以11位老人的遗嘱为主线,记录了11个真实难忘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令人扼腕唏嘘,有的让人无限怅惘,有的引人深思……

著名作家张抗抗、周大新、汪兆骞、北村感动推荐!

人间最后一封信,凝结眠床前最后的深情。

有些话,现在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

编辑推荐

薛晓萍著的《人间最后一封信》叙述故事时,特别注重挖掘外部事物在人物内心引起的反应和人物的心理情绪与外在环境变化的关系,读者可从心理的、伦理的和社会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它进行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老人群体的生命肌体。那里有海洋般宽阔的生命阅历,平凡却足以积羽沉舟。那里有高山般的精神的岩浆,虽老迈却积储着巨大的力量,他们的命运是我们命运的一面镜子。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其真实性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于艺术逻辑的可能性中,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寄托着包括作者在内的老人的人生理想。生活中原本沉闷压抑的气息,被荡气回肠的世间真情驱散,但它留下的悲怆性色彩并没有被淡化,足以给人以警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