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默默地盯着古井边沿上的东西。寺庙花园里漆黑一片,天气闷热潮湿,沉甸甸的空气里没有一丝风。几朵杏花从伸展在半空的树枝上飘落,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异常的白。风雨剥蚀过的石头上溅有血迹,杏花落下来,显得愈发的白。
女人裹紧身上穿着的宽大白袍,对站在身旁的高个男子说道:“把这东西也扔井里去!如此才能万无一失!这口古井已经多年不用,我看没有人会想到这里竟然还有口井!”
男子焦急地扫了她一眼,见她面色苍白,毫无表情,便将灯笼放在古井旁的碎砖石堆上,不耐烦地扯开围领。
“绝对不会出差错,你瞧,我用围领包住这玩意儿,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在荒芜的园子里过于响亮,他压低嗓门,继续说道:“……把它埋到寺庙后山的树林里。那醉酒的蠢汉睡得跟死猪一样,再说,深更半夜的,也没有人到那儿去。”
她漠然地看着他将割下的人头包进围领里。他手指抖得厉害,试了几次也没能将围领的扣结打好。
“我做不到!”他抵触地低声咕哝道,“我……我的手不听使唤。你是怎么……怎么做到的?而且还是两次,还那么干净利落……”
她耸了耸肩。
“你必须得知道关节间距。”她若无其事地答道。说完,她在井边俯下身子。破旧的横木,藤蔓缠绕,层层叠叠,又密又长的藤蔓垂在黑黝黝的深井里,攀缘在曾经挂着水罐、现在已经腐烂的井绳上。古树参天,浓荫遮蔽,不知什么东西在动,又一阵零落的白色花雨随之落下。几朵杏花落在她的手上,冰凉如雪。她缩回手,将花朵甩落,不紧不慢地说:“去年冬天,园子里到处都是雪,白茫茫的一片。白茫茫的……”她的声音越来越低。
“是呀,”他热烈地回应道,“山下的兰坊城也漂亮得很。莲湖里的白虎塔塔檐上挂满了冰凌,多得数也数不清,就和一个个小铃铛似的。”他抹了一把又热又潮的脸,又加了一句,“就是吸口气也是凉飕飕的,我记得早上……”
“别‘记得’了,”她冷冷地打断道,“忘了以前!只想以后吧。现在没人和我们抢了,所有的东西都归我们了。所有的东西。我们走,离开这儿。”
“现在?”他吃惊地叫道,“等干完……”看到她一脸的轻蔑,他迅即改口道,“我累得跟条狗似的,我说真的!就不能歇会儿吗?”
“累?你不总是吹嘘你力大如牛吗?”
“这不是没什么可着急的了嘛,是不?我们想什么时候去拿都行。再说我们俩……”
“我碰巧很着急。不过,东西在那儿又不会自己长腿跑了,一晚上又不会怎样?”
他不大高兴地朝她看去。可她却再次陷入自己的思绪中,不搭理他了。他深深爱着这个女人,却深受其伤。
“你为什么不能属于我,属于我一个人?”他哀求着,“你知道,为了你,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事实证明,我……”
突然,他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她根本没有听他说话。树枝上缀满了白色的花朵,她仰头凝视着树枝上方的天空。寺庙的大殿两侧,两座三层佛塔一左一右对称而立。夜空中,塔顶清晰可见。P1-3
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惊。我觉得,我的狄公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小说,直到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
——高罗佩(荷兰汉学家)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最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高罗佩著的《紫云寺奇案》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讲述了狄仁杰在兰坊任县令期间连续发生的杀人分尸案、失踪案及黄金被盗案,几个看上云毫不相干的安检年却暗藏着种种密切的联系,狄仁杰通过悉心调查,亲身走访、抽丝剥茧,终将两年间发生的连环案告破。作家高罗佩整体谋篇布局仍沿用西方古典式侦探小说的创作模式,并突出地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技巧,使整个案情扑朔迷离、“高度悬疑”。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高罗佩著的《紫云寺奇案》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