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著的《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精)/史铁生全集》从心的角度追问灵魂,涉及宗教情怀、人生世态、心灵感悟、文学的可能性等等。篇篇近乎箴言,精神之深邃与语言之精美相互映衬,读来令人感动,启人心智,富有感染力。本书收录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季节的律令》《北大备讲》等文章。
| 书名 | 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精)/史铁生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史铁生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铁生著的《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精)/史铁生全集》从心的角度追问灵魂,涉及宗教情怀、人生世态、心灵感悟、文学的可能性等等。篇篇近乎箴言,精神之深邃与语言之精美相互映衬,读来令人感动,启人心智,富有感染力。本书收录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季节的律令》《北大备讲》等文章。 内容推荐 史铁生从新时期以来就从事文学的创作,史铁生著的《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精)/史铁生全集》所选的是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这本书以文学艺术、当代文化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气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 目录 序跋与发言 推荐与贺辞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瀚海》序 读洪峰小说有感 《姚平诗集》序 《何立伟漫画集》跋 《周忠陵小说集》序 《韩春旭散文集》序 短评三篇 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 《焰火》序 为潘萌书序 湘月的写作 季节的律令 《游戏人生》序 《陕北知青影集》序 《刘咏阁画集》序 《故土的老房子》序 《咀嚼人生》序 为刘树纲剧作集出版而写 沉默的述说 《猜想安东尼奥尼》序 为姚平文集写几句话 旧语献给王耀平的大作《罗山条约》 《史铁生作品集》后记 《信与问》作者说明 获“庄重文文学奖”书面发言 在北京友谊医院“友谊之友”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性与爱”心理座谈会上的发言 “透析”经验谈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答谢辞 与复旦大学学生座谈备要 北大备讲 在残疾人作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杭州发言备忘 获2007年度北京文学节“突出贡献奖”感言 给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大会的贺辞 汶川地震时给《小说选刊》 “中国现代文学学院奖”获奖发言 杂记 史铁生小传(1990) 史铁生小传(2004) 童养夫妻 一个人和一头牛 她是一片绿叶 印象与理解 郭路生印象 关于王子骥(外一篇) 推荐刘梦星 归去来 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 悼路遥 告别郿英 悼少诚 工作汇报(2007) 工作汇报(2008) 碎片集 读书卡片 页边笔记 读《基督教导论》 读《理智设计论》 读《尼采》 读《精神的宇宙》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他们抗拒死神的方法不是乞求长生,而是在最后的时刻也不放过实现人之欢乐、人之价值的机会。这叫作悲壮,也叫作辉煌。悲壮得胜过战死沙场的元帅,辉煌得仿佛是神给万千生灵的最重要的启示。 谈论死是什么,势必碰到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活人不可能对此有充分的证据,而死人对此又不再能够谈论。但这不影响各人可以按各人的口味对死做出种种猜测。但这也不妨碍所有的猜测无非就是两类:灵魂不死和万事皆空。但这两类都只意味着人必得在生之中寻求意义。生的标志即是灵魂的存在,那么灵魂不死就仍然生;死后万事皆空,即是说人并不能从死里获取什么,所以人只具有生。看洪峰的《奔丧》,明显有这意思:没有理由让死(或死人)把活人支使成一群糊涂虫。又有这样一种意味:在僵死的虚伪的不讲道理又毫无意义的观念中花费生命的人,等同于死:而生在于对鲜活的坦诚的健而美的事物的追求中实现欢乐与价值,这是万难阻挡得了的。人类要存在下去并且要愈加美好地存在下去,则永远意味着对旧观念的突破与摈弃,此事若遭到死人和糊涂虫的压制,那是不足为奇也不足多虑的。 洪峰常以性爱作为美好追求的象征,这不新奇这也很对。生发端于此,甚至宇宙间的一切都在这相悖相吸的两极问获得力场。于是日月运行,于是大海涌荡,于是花落花开,于是人奔走于天地之间、相携相爱幻想迭出。这才创造了灿烂文化,这才悟出无数真理,这才使一种动物成为了人。 人当然是超越了动物的单纯繁殖的倾向,无论在形式(肉体)还是在内容(爱情)中,都感受、展示并实现了美的境界。况且形式即内容.对人体乃至性爱的美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形式了,因为除非是人。则不能赋予性以这样的内容。美不同于漂亮,美是对自身与世界的感悟与升华。一般来说,倒是那种认为性活动是肮脏丑恶是流氓的人,还未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他们脱离了动物的无知状态又还未升华出人的智慧,于是可能还没看出除了流氓行为,人还具备其他层次的性意识。 另外,尽人皆知,性是活力的象征,两性相悖相吸是自然的和谐。企图以灭欲来逃避痛苦者,是退一步去找和谐,但欲望若不能消灭干净便终不能逃脱痛苦,只好一步步退下去直至虽生犹死,结果找到的不是和谐而是毁灭。中国上千年来的步步落后肯定与此有关,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譬如闭关自守:譬如教育后代要满足于糠窝头已经变成了白馒头,甚至宁可在窝头中得片刻安宁也不要去想蛋糕以自寻烦恼;再譬如,倘爱情伴有痛苦便不如不要爱情而专门去制造孩子,倘世上有强奸犯便恨天下人何以不都是太监。世界上的另一种文化则主张进一步去找和谐,进一步而又进一步,于是遥遥地走在我们前头。而且每进一步便找到一步的和谐,永远进一步便永远在和谐中。我绝不相信人想找到的是不和谐。和谐不是稳定和僵死。惟退一步去找和谐者趋向僵死。进一步去找和谐,则必生气勃勃富于创造精神.惟此谓之和谐。惟对不和谐的超越(而非逃避)是人的光荣,而不和谐作为这超越的背景才显示其意义。 可是问题又来了:倘人终不免一死而死后万事皆空,任何追求终归能得到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是啊,您得不到别的您只能得到这么一个生之过程。看洪峰的《生命之流》《生命之觅》,使我加深了这种看法。但这不说明您应该沮丧,恰恰相反您应该以全部热情投入到这个过程中去,使这一过程焕发光彩,使五十亿个人的五十亿个过程最大限度地称心如意。(P15-16) 后记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全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的爱人做全集,这是人生难得的可能。我告诫自己,这样的机会,无论怎样都该珍惜。 然而终于着手开始的时候,又一次遭遇对什么事都懈怠迷惑的虚无感。发现对编全集这件事,无论目的还是方法,自己都不甚清晰。 为什么要编全集?我不能确定史铁生自已是否会极赞同此事,但是知道他至少不会很反对。做全集和不一定做全集的理由都很多。我相信,一个人写出的好东西,必定是少的;值得一版再版的,更少;而那些“全部”的边沿和角落,其价值和证据性,都很有限。此外,多年来我们俩对其作品资料的存档和整理多有疏忽,也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总之,我的热情和能力都远远不够。 但是,只要有可能,把史铁生的文字整理聚拢起来,终究该是合理的行为,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也无疑应尽全力。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杨柳,感谢我的同学钟晶晶,感谢我的同事田娟华,感谢老朋友孙立哲、柏晓利……没有你们,这个全集将会有很多重要的遗憾。 感谢北京出版社的诸位编辑,没有你们的细心负责,没有你们加班加点,这个全集肯定无法按计划的时间出版。 最要感谢的是隋丽君老师。她的热忱、敏锐、严谨、坚韧在这个全集从启动到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里都给了我深刻的教益。能够遇到这样的编辑,是我的幸运,更是史铁生的幸运。 现在这个全集,主要辑入的当然是曾经在各处发表过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都进入过不同选本。此次出版,按照隋丽君老师的要求,凡史铁生用电脑之后创作的作品,全部采用电脑里的原始稿件。纠正了之前各类版本存留的错、漏、疑。对原始稿件的存疑,还参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系列》(其责编杨柳曾就一些编辑中的问题跟史铁生有过交流)做了校订。 此次新编新收,需要说明的主要有几点: 1.收入了史铁生早期创作的剧本、小说等,这些作品此前从未进入过任何选本。 2.收入了新收集到的书信七十余封。 3.恢复了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一次发表时因故删去或修改的部分文字,散见在该书三个章节里。这是史铁生明确的意愿。 4.史铁生看书时会把一些感想写在书页空白处,偶尔也会零散地记一点在电脑里。这次选了一部分还算连贯的“碎片”,冠以“读书卡片”和“页边笔记”收进杂记卷。也不知道有没有意义。 5.选了一点好玩的东西:偶尔的涂鸦,给朋友画的贺年卡,信手转(zhuai)的打油诗,透析时写的手机短信等。这些不登大雅的东西也凑在全集里了,不知是否合适。 6.在未竟稿卷,收录了一部分史铁生尚未最终完成、发表的作品。还有个别篇目,如小小说、诗歌等,因数量少,均按编辑体例辑入相应卷册,且都做了未刊说明。 7.关于访谈卷。这一部分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此次收进来的绝大多数是经史铁生本人校订过的谈话记录,也算反映了他的一些想法以及生活状态。 8.对个别明显不合理的错谬,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编者或编辑做了未加注明的修正。特别是对有些文字用法不一的地方,尽量做了局部统一。个别确实无法辨认、修正的可能错讹,则保持了原样,加注了说明。 9.遵照编辑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编者注;无法确定写作日期的,只能空缺;或为当事人,隐去了一些人名。 在这个全集里,有些文字,比如在70年代写的书信,现在读来显得幼稚、无知;还有一些文字,或许是偏见、浅见。有编辑提出删去,我想还是保留原样吧。因为史铁生自己曾在1994年为《史铁生作品集》写的《作者后记》中说:“很多篇章已不忍卒读,但放弃如同遮丑,反促幼稚长成诡诈,想想实在不好。况且,走向未来不该以贬损过去为快意、为轻装,就如同任何时候也不能对初恋的痴骏与悲喜轻描淡写。”我以为,这个态度,到今天,即使过去了二十一年,他也应该不会改变。我还想,这倒是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起点,那一代人的起点。 虽经各位参与者全力尽心,这个全集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遗憾和错漏难免,但愿以后有机会不断弥补、完善。 最后想记一笔的是,在史铁生的电脑里,未竟稿《我在史铁生》的word文档最后修改时间是:2010年12月30日,9:35:58——这是他最后干活的时刻。 有最后,才会有全集。 他已经去世五年,五年没有再往前走。今后还会有更长的时间止步不前…… 是为编后记。 陈希米 2015.12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