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震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孝悌而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起来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学问的第一步,也是基础。

上一则说到儒家的学问是立人的学问,孔子告诉我们,只要你立志完成自己,那么你不会寂寞,总会有理解你的人;如果自己立不起来,那也不要怨天尤人,反省自己就好。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人生经验,也是他自己的体验。那么当我决定了去实践之后,第一步要怎样做呢?我将从哪里开始?别急,有子的话来了。有子是孔子的学生,而且是学得很好的学生,用他的话来补充说明,很是恰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都要从基础做起。关于做人的基础,有子给了我们两个字,一个是孝,一个是悌。关于孝,请注意,儒家讲孝,是“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我们后来说孝,有这样的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不对的,天下怎么会有没有过错的父母?天下间就的确有许多“不是的父母”。在新闻中,时常会见到有关弃婴的报道,就在不久前,成都和绵阳都有关于弃婴的报道。一个新生的婴儿,一个很乖的女孩儿,就那样被放在婴儿车里,丢弃在人群熙攘的车站,而她还什么都不知道,美丽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面对这样的父母,你如何要求孩子孝顺?

各位读者,以后回到家中,如果父母无故打骂你,你就可以对他们说,我们中国文化,讲究父慈子孝,你们对我不慈爱,小心以后我不孝敬你们。不过反过来,如果父母尽心对你,而你在他们老了之后,却不好好照顾他们,那就是不孝,就没了做人的根本。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拥有多高的地位与权力、多少的财富,在儒家标准面前,你可能连人都算不上。

顺道说下,儒家也并不反对造反哦。武王伐纣,有人说是弑君犯上,孟子却说这是“诛独夫”,诛杀一个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诛”字表示这是正义的杀。孟子还有一段著名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据说朱元璋看过后评论说,这可不是臣子应该说的话啊,然后弄了个《孟子节文》出来,把不利于统治的话统统删去。

孔子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叫宰予。他曾经问孔子,老师,父母去世之后要为之守丧三年,如果一个君子三年不出来做事,那对国家也是很大的损失啊,为什么不能少一些呢?孔子说那你觉得多长时间好?宰予回答说一年。孔子接着又问,那么你安心吗?宰予说我安心。孔子说,你安心那你就可以只守一年。待他离开后,孔子说宰予不孝啊,人还是婴儿时,大约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离不开父母的照料,不然就活不下去,那么父母去世了,你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过分的呢?(P5-6)

书评(媒体评论)

学术界的人对以通俗方式阐述经典这件事多怀不满,但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知道,不能深入浅出的老师绝不是个好老师。这本《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轻松而不轻浮,通俗而不媚俗,是给高中生*好的礼物。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陈述

作者是我师兄,虽已进入社会工作数年,却依旧保留着一份书生气质。这也是他面对人情世故时不那么“灵活”的原因吧。也惟其如此,才能写出这样卓尔不群的作品。不故作高深的解读,或许正合《论语》的初心。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冯雷

读起来丝毫不觉得乏味,反而会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探寻仁义礼智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笔触轻快,又意蕴深刻。

——高一语文课代表 王婧琳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录

序言

今天,我们还需要阅读《论语》吗?

网上时常可见“人生必读的100本书”“35岁之前不能错过的30本书”等诸如此类的推荐,但不久前,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该榜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对近3000名读者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进行统计后发布。其结果如下:

第1名:《红楼梦》

第2名:《百年孤独》

第3名:《三国演义》

第4名:《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瓦尔登湖》

第6名:《水浒传》

第7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8名:《西游记》

第9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10名:《尤利西斯》

对于《红楼梦》高居榜首我倒不怎么意外。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我在初中、大学、工作后三个阶段,分别以购买、借阅、没收的方式阅读了三次《红楼梦》,但都没能读完。如果不是电视剧,我可能仍然不知道宝玉和黛玉最后是否像王子和公主一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百年孤独》居然是亚军,对此我很愤然。当我“亲切友好”地从学生手中收过这本书后,便度过了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午后。那个下午的阳光拥有生命;校园中每一棵树的颜色都呈现出明暗不同的调子,我想那是它们的语言;巧克力奶人口柔滑细腻,宛若拉丁情人的吻。我不想停止阅读,生怕这奇妙的感觉会消失。这一刻,我很自由。

好吧,扯远了,但你们要习惯,因为这是本书的写作风格。

其实我有些纳闷,《论语》居然没上榜?想了想,这大约说明一提起名著、经典,大家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小说,压根儿没诸子百家什么事儿。也难怪,我买菜时固然不需要列方程组计算差价,可是也用不着先问句:“有青笋于斯,沽诸?”然后老板大呼:“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我考试垫底,一句“于我如浮云”可安慰不了;我消沉、低落时,偶像的一首歌、心上人的一个微笑,也许比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更能振奋精神。都说《论语》有文字之美,可我觉得方文山的一段中国风歌词也不差啊。《论语》和我的生活无关,并不能带给我更多的什么,也许,我不需要阅读它。

但,真的如此吗?先别急着下结论,听一件事:

我认识一个很漂亮的女生。你瞧,我修饰“漂亮”时使用的是一个程度副词,“很”。她不爱化妆,而许多女生如果不化妆便不肯出门。还在大学校园时,这位女生经同学介绍,兼职做淘宝的平面模特,还去过漫展当showgirl。我曾很不好意思地请她无偿帮忙拍一组照片来做我一本书的封面,那是本以魑魅魍魉为主角的神话短篇小说集,她看后觉得很好玩,就爽快地答应了。可惜,她的照片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封面,因为出版公司说封面宜抽象不宜具体。我很遗感和抱歉,她倒不以为意。

毕业后,她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认真地生活着。而爱情上,追求她的人可想而知,有霸道总裁,也有位高多金的翩翩公子。但她至今单身,没有婚姻,也少有感情生活。原因,她说在她自己,因为她感到自己很难主动去跟什么人交往,也无力经营一段成熟的感情,因为她是那样敏感、脆弱、多疑。

而这种性格的形成,只是因为她出身贫寒。

我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过得好不好?遇到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了吗?性格有没有改变?但每次想到她,我都会想起《论语》中孔子对仲弓说的话:“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出身又有什么关系?你以为出身会影响许多,可山川之神却未必这样想。当初许广平对鲁迅先生示爱时,不仅是他的学生,年龄上也小他十多岁,先生顾虑很多,不敢答应,并问:“为什么还要爱呢?”许广平答:“神未必这样想!”

千年前,最重视门第出身的时候,夫子就不这样看,并且说就算你自己也那样认为,神都未必和你一样想。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的你,反而要那样在乎呢?如果那个漂亮的女生知道孔子这样说,如果她理解这句话,会不会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这件事让我想到很多。如今丰富的物质享受、令人惊异的现代科技,让许多从前想也不敢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依然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答案不在方程的解中,无法求导,也无法积分。但在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中,埋下了线索。所以,我们需要阅读它。

但我们怎样读呢?关于《论语》著名的梗,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了,既然半部就能治天下,那么整部呢?请自行推理。《论语》文辞隽永、内涵丰富,历史、政治、教育、文学、社会生活,以及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想要穷尽,不知需要怎样的才情和毅力。作为一个无法带出好成绩的语文教师,听说,选读的方式和我更配。

既然是选读,就一定要有选取标准,我们的标准是什么?

先宕开一笔,说说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请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与看法。

这个题目考查的其实是我们对情与理的深入思考,而说到情与理,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论语》中“证父攘羊”的故事。叶公认为“其父攘羊,其子证之”,父亲如果偷了一只羊,违犯了法律,儿子就应该去告发并做证,这才是“直”;而孔子则认为“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儿子为父亲隐瞒,不要去告发他,这样做才是“直”。前者强调的是礼法,后者强调的是人性。题目中小陈选择了举报,从伦理角度来说,算是不孝行为,因为不符合“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从法律角度来说,又是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级关爱。这个题目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热议,出得很好。

那么孔子的提法到底对不对?尤其是在法治观念盛行的今天,这种观点是否合适?这个我们先不去讨论,我们要看到的是:孔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他对某种价值观的评估与最终判断。他不是在回答一个人应该怎样做的问题,他是要回答所有人能不能这样做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社会,而不是靠冷冰冰的规则来运行的社会,所以他有那样的判断。

这便是我们选择的标准:首先,选取那些在立身做人方面,具有价值观判断意义的条目,因为它们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知道了这点,我们才能明白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其次,选取流传度广、字词文句几无争议的条目。《论语》中的一些字句该如何解释,至今仍无定论,若非孔子复生,只怕还要继续争论下去。既然无法确定,那便存而不论吧。再次,那些能体现孑L子性格、情感的,也为我们所选。

以上三点,便是选读标准。此外,还有两点重要声明:

一、本书所载的《论语》原文及译文,均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一版,2013年10月北京第16次印刷)为参考。杨先生的《论语译注》向来以准确、简练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界和读者中深有影响。

二、本书中的观点,有一些个人创见,但并非全部,大部分观点仍是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我所做的工作,其实是一个语文老师所擅长的,将这些过于学术性的专业观点,以一种新鲜活泼的方式、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学生听,激起他们对《论语》的兴趣和热爱。

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了,你这样做,有意义吗?

有一段时间,我对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深感兴趣,吃货的本性按捺不住。但欲研究必先读书,于是找到一本《烹调原理》来读。书名不奇怪,但特别的是作者,张起钧,是一位哲学家。这本书开哲学家研究食道之先河,但我觉得吴森为其写的序言更重要。他说哲学教授们的一般著作,讨论的多半是“道”“仁义”“心性”“良知”“存在”“辩证”“分析”“综合”等抽象的概念,喜欢把这些题材翻来覆去地一谈再谈。这些名词的分析和观念的游戏,对人类文化经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呢?

问得多好。如果学术的、专业的东西,不能和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而只是局限在少数专家学者的手中,被拿来去做好像永远都做不完的分析论证,那学术的意义究竟何在?市面上目前似乎还找不到一本真正写给非专业读者看的《论语》解读著作,我这样做的意义,就是架起一座桥,连接起学术研究与阅读兴趣。把所有事情都当成学问,那生活会变得味如嚼蜡,失去乐趣;但反过来,把所有的事情都不当成学问,则会过得浮浅无聊。愿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内容推荐

赵震著的《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以轻松诙谐的语调、与读者对话的视角将《论语》中的故事和背后蕴含的哲理层层解析,并且加入了一些趣味十足的延展性知识,使孔子及门人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让读者得以在轻松看故事的同时领悟孔子的智慧。

编辑推荐

圣人不必拘于神坛,经典无须囿于旧解。

你不是不爱读经典,你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姿势。

圣语贤言别样说:

你尝试过以看武侠、科幻小说的方式品读《论语》吗?

其实你平日看的影视剧、动画片中都蕴含着孔夫子的思想精髓,只是你没有找到连接的桥梁。

赵震著的《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论语课)》非专家视角,跟着语文老师进入趣味课堂:

专家解读高深又枯燥,完全看不懂?我猜你是缺一个幽默诙谐的语文老师当引路人。

这才是圣人和经典的正确使用法:

让孔老夫子教你如何择偶,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如何自信过生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