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变老,我们也慢慢变老时,要活出怎样的幸福人生!吉泽久子著的《一个人不老的生活方式》是送给父亲和母亲打气加油的书,是一本让父母晚年生活更美好的枕边书!
你可以生病,但是你不能成为病人。思考人生如何落幕,就是在思考你今天要怎么活。我真正的心愿是什么?想清楚了,你就知道怎样利用剩下的时间,也一定会活得十分充实。本书就是一本让你知晓如何美好的活着的书籍。
| 书名 | 一个人不老的生活方式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日本)吉泽久子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父母变老,我们也慢慢变老时,要活出怎样的幸福人生!吉泽久子著的《一个人不老的生活方式》是送给父亲和母亲打气加油的书,是一本让父母晚年生活更美好的枕边书! 你可以生病,但是你不能成为病人。思考人生如何落幕,就是在思考你今天要怎么活。我真正的心愿是什么?想清楚了,你就知道怎样利用剩下的时间,也一定会活得十分充实。本书就是一本让你知晓如何美好的活着的书籍。 内容推荐 《一个人不老的生活方式》讲述了生活评论家吉泽久子,在91岁时被脑医学博士证明她比70岁的人脑部更活跃,她的信念造就出来的生活方式,让她神奇地过着独立又有人脉的生活:她坚持吃好的食材、用心专研料理方式。 什么是吉泽久子的心愿?65岁丈夫过世之后,她决定将“自由”视为一份礼物,自己住、自己生活、自己决定每件事情。人际关系也是她经营的重点:跟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交往,拒绝跟哀怨、自怜、讲人坏话的人当朋友。数十年没有停止过同一个读书会,持续参与数个义工团体,结交观念相近的人。每天邮寄明信片,分享生活,表达感谢。最大的快乐是:对新的主题产生研究热情、用放大镜观察院子里的花朵与嫩叶,以及列出想吃的食物并动手去做。 目录 前言 序 第1章 无论何时都是依自己的方式创造幸福 经历战争、照顾婆婆、与丈夫永别 要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独立个体 依自己描绘的人生设计图过生活 放下什么都想做的贪念,专心尽本分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面对未来、珍惜当下 凡事不强求,保持开朗是最好的 不去计算失去的东西,而多咀嚼现有的幸福 不被“人生应当如何”的世俗定见所缚 专栏 订购美食 第2章 接受年老的事实,健康开朗地度过每一天 充分享受单身生活的自由 不依赖他人,认真过生活 做得到就自己做,不放纵自己 捡拾生活中的趣味,处处动心 留意社会动向,适时发声 不畏惧年老,从未知中发掘趣味 正因为是下坡路才能尽情欣赏美景 九十一岁时首次接受脑部的磁振照影 吉泽女士的头脑在七十岁之后就没有变老 左右脑在这十年也运作得更加平衡 年轻的头脑会传送幸福感 凡事仔细观察、感受、探索是很重要的 为家事花心思的主妇不易老化 脑部具有活到一百岁也能成长的潜能 使吉泽女士的脑部生气蓬勃的生活方式 专栏 做得到与做不到的家事 第3章 食养生。一个人的餐桌也能补充元气 战争粮荒期把想吃的东西写在笔记本上 食物是智慧,也是文化 美食可以滋润生活,款待客人也是一种快乐 一个人吃饭也要全部吃完,避免浪费 吃不完的食物就加工保存,当配菜享用 使用有生产履历的时令菜苗 在菜园种植少量多样的蔬菜苗 用喜爱的餐具和装盘方式使餐桌充满生气 专栏 从做不到的事情中发掘趣味 第4章 正因为不依赖才会建立真正友谊 充实的生活需要愉快的人际关系 参与多种团体活动,扩大交友圈 只要价值观相同,无论几岁都能做朋友 不过度介入,不多管闲事 正因为不互相依靠才能培养友情 要维持愉快的关系就要有分寸 通过嗜好或义工活动结交朋友 每天写信给思念的人 自制原创明信片,天天投递 专栏 让人有好感的人和合不来的人 专栏 丈夫的话 第5章 利用独处的时问磨炼自己 在独处时抚慰自己的内心 在婚后深觉独处的时间很重要 能面对孤寂,就会了解自己在追求什么 面对恐惧才能负起责任活下去 专栏 振奋人心的话 第6章 珍惜重要物品 分两次整理藏书,心情轻松 照片是死者的家人最感困扰的东西 确定要拥有的物品量和放置处 整理时要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必需品 喜欢的物品可以保留 专栏 种菜 第7章 思考人生要如何落幕,健康地过生活 我这一生要如何落幕 葬礼、尊严死、失智症……要先表明自己的意思 停止礼数往来,早就不写贺年卡 要趁着健康时想好临终医疗和葬礼 思考如何落幕就是思考如何活在当下 接受过去的自己,无论活到几岁都要怀抱梦想 专栏 不累积压力 第8章 今后的时代要如何生存 重新体会生命中可贵的事物 运用智慧过物尽其用的生活 全力以赴地度过每一天 把生活的智慧传给年轻人 无论多大年纪都要充分活在当下 结语 试读章节 要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独立个体 吉泽女士回顾她每一段时期时说: “十几岁到二十多岁的时候,日子不好过是因为战争。 “战争真的很难熬,一张红色的征兵单就可以把丈夫或儿子抓走,所以我在那时就充分体会到,只有自己能够保护自己。 “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天灾,再加上我自己的家庭环境,问题多得不得了。对于天灾或家庭问题等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我学会不挣扎抗拒,就把它当成必须经历的考验,忍一忍就过去了。这时再怎么郁闷也没有用。我告诉自己,既然活着就要尽量去看光明面,这样子比较划算。 “只要抱着这种想法,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太糟糕。有时候甚至可以在事态严重时找到乐趣。心情放轻松一点,就可以在事情发生时思考对策,找到解决的办法。 “为了能够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有时候像这样妥协也不是坏事,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拼斗,情况也不会改变。而考虑到自己的挣扎抗拒可能会破坏在那之前保持的平衡,我就会不惜做些许的妥协。我觉得这就是最后我能够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原因。” 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似乎是吉泽女士无论如何都不曾动摇的信念。 “我一直都很渴望一个人生活,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母亲是无法靠自己生活的女人。也因为是在她身边长大的,我一直都觉得,要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工作不行。我在三十多岁结婚,还有在四十多岁和婆婆一同生活的时候,这个想法依然停留在我的内心深处。” 吉泽女士选择不生小孩的原因是,她觉得如果有了小孩,以后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很复杂。 她的丈夫是完全不帮忙做家事的人,但是也传授给她很多观念。 “他赞成我继续工作,所以我经常说,我先生是封建的女性主义者。 “虽然我觉得兼顾工作和家庭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家庭主妇的身份总是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幸好年轻时总是在活动身体,像屋顶的排水管被树叶塞住时,我会自己爬上去疏通。在六十多岁之前,这些事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她在四十多岁的年纪开始和光子婆婆一起生活。婆婆是个独立自主的女人,和吉泽女士的亲生母亲截然不同。 “婆婆是曾经为了爱情抛下小孩离家出走的人。一个外交官夫人在那个时代不仅爱上别人,还丢下家庭不管,这么坚毅果决,不是很了不起吗? “先夫的妹妹是长女,在婆婆刚过七十岁时过世,婆婆非常伤心。但当时婆婆在教英文,觉得不能耽误学生太久,葬礼才过十天,就又在家里上起英文课。我想婆婆当时一定很难熬,但也因为有学生在等她,她才能重新振作。 “又譬如她开始和我们一起生活时,就选择一个人住在庭院里的独立房屋,那是我之前的工作室,因此惹来四周的闲言闲语。 “有人问她:‘怎么不一起住在主屋呢?’‘老人家不是要跟小孩一起住才会快乐吗?’ “可是,婆婆的独立心很强,为了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根本不会把别人没有用的意见听进去,还是选择了在独立房屋无拘无束地生活。这样的婆婆是我的典范。” 依自己描绘的人生设计图过生活 接着就年过半百了。 “五十岁是开始为父母亲、小孩,还有自己的健康担心的时候,也是人生的大转弯,以后就要一路下坡了,所以会在心里叨念着,我以后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万一明天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我要怎么办?我跟先夫说,女人总是会为这种事操心,他的回答是:‘男人也是一样呀!’” 有关父母亲的问题,有时候会很严重。吉泽女士建议,这时不要自己在那边伤脑筋,应该要跟家人、朋友,甚至社会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可是五十多岁的年纪还很年轻,虽然以后就要走下坡路了,可是这时候还保有精神和体力,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我就是这样,在工作方面,长年的经验和努力终于出现成果,让我很有成就感。” 吉泽女士接着表示,五十多岁的人即使才刚起步要去做什么事情,也一点都不嫌晚。 “一般而言,这是小孩已经离家独立,终于可以定下心来的时候,也是想做什么就可以放手去做的年纪。要是有机会尝试新的活动,千万不要错过,一定要去挑战看看。也许更年期会让人觉得身体不舒服,但能够怀抱热情去做想做的事情,身体反而会比较健康。 “每次提到这一点时,总是会有人说:‘可是我想要做什么事的时候,都会有邻居在那边说三道四。’‘万一有亲戚批评,那该怎么办呢?’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很生气,而回答说:‘有什么关系,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能拿我们怎么办?’ “如果一直在意别人的想法,而硬逼着自己去配合,就只会累死自己而已。想要依照自己描画的人生设计图,过着快乐的生活,就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要配合别人,而压抑自己的心情,等到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会对前景感到悲观。这样子真的很可惜,毕竟那是自己的人生。” P20-25 序言 等候两年,拜会吉泽久子 本书第一次推出是二〇一四年的冬天,上市不久后我去了东京,在摄氏六度的气温下,原本约好要去拜会吉泽女士,却因为九十六岁的她那几天感到心脏不适而取消见面。一年后吉泽女士在九十七岁时动了心脏手术,而在九十八岁时,也就是二〇一六年的五月,爽朗地在家里接待了我。 你可以生病,但是不能成为病人 吉泽:我九十七岁之前没有生过什么病,动了心脏手术之后,后遗症是有点肺积水,我才开始服用利尿剂,除此我没有别的毛病。 “你可以生病,但是不能成为病人。”这句话曾经是别人送我的,我也送给大家。 今天我们是她的第二批访客,早上是NHK电视台“当家姊姊”晨间剧来请教她一些昭和初期庶民生活文化的问题,吉泽女士是日本庶民文化专家,加上她的年纪,变成了顾问中的顾问。 吉泽女士对和果子有研究,曾经出版过专著,今天她侄媳妇去为我们购买了一本,质地与风味极好,杯子已经有百年历史,在她尚未告诉我们杯子的年纪之前,我们就不由自主地直盯着杯子,目不转睛。 我原先预备只用三十分钟打扰这位“老”人家,但访谈这天她精神极好,我们聊了一个钟头。帮忙接待的人手有她的侄媳妇,还有小吉泽女士很多岁的森千津。吉泽女士充满热情地介绍森千津给我们认识:“她父亲生前是我们群会的一员,现在换她出席群会,而且对我非常照顾。”她是文化评论家,也是直木奖得主之一森庄巳池的女儿。 读完本书,你会知道吉泽女士的脑子非常清晰,医生对她显影完美的脑子,做出什么评论。我亲身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首先,她都是自己接听电话,约时间时,她没有停顿就直接说出“下周一、周二都有事情了,目前剩下周三的上午十点”这样的话。再者,吉泽女士跟森千津的开场竟然是跟我们谈日本“3·11”地震时,台湾民间对福冈等地的捐款与各种专业人士组团来帮忙,接着吉泽女士跟我们深深地低头感谢:在此替日本谢谢你们。她不但没有停止与外界互动,也没有因为年纪大了,而认为自己与世界无关,她的思想、生活、写作、工作一直都处于“保持社交”的状态。 社交是日常生活,生活无处不是社交 Q:每年你都有新书出版,对于生命老去你是拥有最多想法的作家,近来你最新的体会是什么? A:年老是很好的事情,代表你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所以不要怕老,老是很美好的事情。我们年轻时看夕阳,总是嫌夕阳匆匆,一下就过了。年纪变大,即使夕阳下山是那么短暂,还是感到美好,这就是年龄带来的美好感受。 Q:九十八岁后生活上有什么变化吗? A:没有太多变化,我还是喜欢一个人住。我甥侄偶尔会过来帮帮我,但是做完事情就回家,我还是一个人睡,我算是仍旧一个人生活,森千津每年从美国回到日本,就住我家,帮我整理家里。我喜欢这样,有人来,但是会走,我可以仍旧自己一个人。 Q:你跟谷中先生生活了三十三年,自他走后,你独居也已经三十三年,这真是奇妙的人生。 A:(笑)过去老公和婆婆在时,我是为了“谷中太太”这身份而活,我送走了老公和婆婆之后,我为了“吉泽久子”而活,我是这样告诉我自己的。 Q:看后面这块黑板,你们家举办的“群会”似乎还在? A:是,超过五十年了。我先生在世时我们就开始“群会”,起初我们当中有几位男士,例如森千津的父亲森庄巳池,但是男性纷纷过世之后,现在清一色是女的。我们进行的方式,不像读书会,不是针对某本书各自发言。我们采取轮流报告,每次由一位成员,将他的文化研究做成报告,跟我们分享,我认为这样才能有效学习。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们还是来家里聚会。 Q:四十多岁时,你婆婆搬来同住,后来她得了失智症,你可以谈谈吗? A:我婆婆失智时,我先生还得了忧郁症。我是那种要面对就会很认真去面对的人,所以非常辛苦。恰巧,当时我有位朋友古川俊太郎(日本著名诗人,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小学课本里)住在附近,他妈妈也发生失智的事情,于是他写了一篇《我的奶奶是外星人》。我读了之后就顿悟了,因为他写道:“失智的人只是说外星人话罢了。”所以我只要也用外星人话响应就好。 Q:你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请不要勉强回忆,简单回答我没有关系。 A:(吉泽女士和森千津对看了一下,一起思索)应该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袭。 (森千津拿出吉泽女士其中一部作品《27岁的空袭日记》放到我们面前。) 今天你很难想象,没有食物吃是怎样的光景。那个时代,光是为了吃,为了生活用品,你怎样去筹措?你怎样活下去?生存变成每天的挑战。那是我最深的记忆,也给予我最大的力量。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怎样在空袭时,想办法给一家人弄吃的。当你必须想尽办法时,这就成为你生活的力量。有不少年轻女性读了这本书,因为“很难想象”战争的残酷,于是告诉自己:“那么今天我的困难实在不算什么。” Q:冒昧请问,你有庆祝生日的习惯吗? A:(微笑)森千津会每年写卡片给我,其他社团、出版社就寄花篮,以今年来说,一月生日时,花篮多到放不下。主妇之友(就是授权本书给我们的出版社)给我的花篮,等花谢掉之后,留存了一只银柳,我看了好喜欢,我栽种到盆栽里,现在长大了,我好快乐。 我在书里也写到这方面,观察动植物是我的乐趣,而且会给我活力。就像很久以前,水果吃完后,我喜欢把核丢到后院的土里,后来长出果树,看见冒出杏桃、柿子树,多么惊喜。 吉泽女士最后主动提出,想要给台湾的长者朋友以下的话: 断绝社交的人老化最快。 老后,不要不收拾家里,不要因为家里脏乱,而害羞邀请别人到家里聚会,你要整理家里,清爽大方,让别人来看你,不要切断你的社交生活,你要让家里有活力。我已经九十八岁,我家仍保持五十年以上的群会,请大家也要这样保持社交生活。 如果我身体不舒服,我会躺在房间休养,这时若有人说要来照顾我,我就让人来照顾我,这仍然是社交的一种,我感到房子里有人走来走去,这样对我很好。 预备离开吉泽女士家时,我蹲在门口穿鞋子,由于我近来发胖不少,弯腰时顿时感到身躯迟钝,内心正感到不舒爽时,站在我旁边看我穿鞋的吉泽奶奶,突然举手用力拍了我的手臂,说:“你保持健康啊!” 每回我想起这画面就哭笑不得。 每一站都走过了,吉泽女士真诚的熟年创作 日本书店里常见吉泽女士的作品被放成一个小书区,我们研究了几本近作,说真的,几年下来最喜欢的是这一本《一个人,不老的生活方式》。 丈夫过世后,超过三十年独居的生活,充满了中年迈入熟年的单身传奇。我记得群会成员之一阿部绚子提起过:“我六十几岁时,跟大我二十七岁的吉泽老师说我感到自己体力退步、意志消沉,吉泽老师臭骂我说:‘你在讲什么?我在你这个年纪,充满了活力,干了很多事情呢!’”这本书对于熟年如何独处,以及独处的重要性,有非常深刻的论点。 对于期待“人生走到最后,希望自己能自理一切,健康地活到善终”的人,吉泽女士的生活方式和她的思维,会带给你很大的鼓励,以及明确的指引。 本书另一个重点是:吉泽女士给予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以后的人,各有一段过来人的传授,不但对读者个人来说受益无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在生理变化下,需要做什么调整,以拥抱新的生活乐趣。 她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她四十多岁与婆婆同住。六十多岁要照顾失智的婆婆,接着丈夫和婆婆相继过世。七十多岁她工作满档,从事写作、演讲、社团活动;同时她发现身体不如从前,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八十多岁她认知衰老的事实,更加珍惜生命还有的光阴,她更确信每一天应该用心去过生活。她逻辑清晰地描述每十年的变化,这部分提供给各种年龄的读者很大的指引:我们由一位在细腻观察岁月中自身怎样变化的作家,来提前明白未来我们可以拥有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我不会说“提前明白我们会面对什么问题”,我一点也不觉得因老化而带来的“改变”,是“问题”,我同意吉泽女士所讲的,“改变”就是让生活继续美好,或更美好的“礼物”)。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相当惊讶她的健康状况,不只是因为书中专访脑科医生,证明她的脑细胞活跃,还包括她怎样用放大镜观赏院子里的小花、嫩草,那种对生活情趣营造的能力;以及她的“组织能力”,她维持着不同社团的关系,并保持演讲和阅读的习惯。所以,论脑子她是活跃的;论心,她是年轻的。 吉泽女士的这句话请好好品尝:“享受独处和社交,这两件事情对我好重要!”这是两件相反的事情,但是一样重要。越成熟的人,越不会把自己孤立,但是也不会无端去倚赖他人。 如何处理内心的感受,吉泽女士也大幅地分享。针对亲人的离去,她说:“与其为过去感叹,不如珍惜当下,开心地生活。”面对独居的事实,以及望着未来还很漫长的路,她说:“每隔一段时间,问自己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想清楚,你就知道怎样利用剩下的时间,也一定会过得很充实。”谈论到人生,我们常会读到老生常谈的论调,但是吉泽女士讲的话就是很有韵味,很有新意,而且带着让人可以向前走的希望。 后记 我与主妇之友社有长久的往来,本书内容是其旗下的女性杂志《悠悠》长达十年的采访记录。 每次采访都会针对一定的主题,拍摄我的日常生活。看到整理出来的照片时,我吓了一跳,竟然有这么多。 这里面只有一次让读者看到不属于日常生活的我,那就是接受脑部诊断时。拍摄磁振照影的加藤俊德先生分析了我的脑部情况。初次见面的加藤先生正确指出我的生活方式是从某个年龄开始改变时,我真的很吃惊。这让我想到,要是科学进一步发展,是不是连人类微妙的情绪变化都能够用机器读取?而这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什么后果?有一阵子这些念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由此可见我有多么惊愕。 我就像这样,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漫无目的地随想,或许也多亏了这种喜欢自己找乐子或胡思乱想的个性,我从来不会忧郁沮丧,在九十四岁之前也没有生过大病,总是健健康康地过日子,真的很幸福。 说到个性,或许是成长的过程中没什么可以自夸,我和他人交往时,总是会退后一步,不会强出头,交谈时也都会先听再说。这种有点灰暗的性格我并不满意,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挣脱了不喜欢的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开朗的那一面。 在我的一生当中,我觉得最近这十年是最幸福也是最能够按照己意生活的时期。我要深深地感谢主妇之友社,能够像这样把我的美好时光整理成这本书。 二〇—二年十月 吉泽久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