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了解情况时,请“亏待”一下你的嘴
在某一次朋友聚会上,小梅讲起她大学一位教授的秘密时说:“我们那个哲学老师特别‘色’。听说他有三个老婆,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加拿大,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和他在一起的妻子。我们毕业的那段时间,又听说他要离婚,打算娶我们学校的一个女老师。”
陈菲实在憋不住了就问:“你为什么这么清楚?”
小梅说:“大家都知道啊。”
“大家是谁?”
“学生们呐。”
直到后来,陈菲问她道:“小梅,你知道我是谁吗?”
小梅有些迷惑,说:“你不是陈菲吗?”
“我就是那位教授的女儿!”
小梅窘住了。
你要明白的一点就是,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情你不曾了解。如果你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不是颠倒是非,就是混淆黑白。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一旦事后你彻底地明白了真相,你还能进行更正吗?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半都是如此复杂,因此,在与人聊天中,你若不知事情所包含的内幕,就不要信口开河。
总公司的市场经理祝彦初次来办事处指导工作,中午请部门同事一起吃饭,席间谈起一位刚刚离职的副总韩绍华,人职不久的李乐心直口快地说韩绍华脾气不好,很难相处。
其他同事急忙打圆场,祝彦说:“是吗,是不是她的工作压力太大造成心情不好?”李乐说:“我看不是,三十多岁的女人嫁不出去,既没结婚也没男朋友,老处女都是这样心理变态。”
闻听此言,刚才还争相发言的人都闭上了嘴巴。因为,除了李乐,那些在座的老员工可都知道:祝彦也是待字闺中的老姑娘!好在一位同事及时扭转话题,才掩盖了祝彦隐隐的难堪,而事后得知真相的李乐则为这句话后悔了好久。
特别是与初次见面或不是十分熟识的朋友接触时,我们对谈话内容一定要加以甄选,不能口不择言,随便说话,必要时要保持沉默。一旦因为对对方不了解而触犯了他的忌讳,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张萌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私企做技术专员,一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聊天,偶然聊起了做上司好,还是做员工好的问题。张萌就说:“要我选择,我还是选择做员工,做上司也挺累的。比如我们的顶头上司吧!他的上头还有领导,别看在我们面前很牛,在他的上司面前,不还是要点头哈腰的?和一条狗一样。一个人两种姿态,怎么想怎么别扭!”
张萌的同事笑着说:“但是,人家的工资比咱们高呀!人家有权力,咱没有呀!”听到这里张萌不屑地说:“那都是一时的,我说呀,要是哪天公司不行了,第一个该辞退的就是他!因为他比我们拿的工资多,但是技术上的东西却一点不懂!你说哪天公司不行了,公司是要他,还是要我们?”
张萌以为听到这话同事们都会笑起来随声附和,结果却发现没有一个人在笑,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低头干活。张萌没有发现此时正站在她身后的上司,还在说:“你们别不信,我有个朋友开的公司就是这样,前期做领导的一个个都牛得不行,当公司陷入低谷,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那些做领导的!”
张萌说得激动,手一挥正好打在上司身上,一转头,上司正怒气冲冲地对着她。张萌心里顿时凉了一截。P3-5
“你一个月收入多少?”
“你平时做什么,晚上无聊的时候干什么啊?”
“你是不是把我设置分组了,为什么TA能看到你的朋友圈我不能?”
“为什么TA问你你就回答,我问你你就不肯说啊?”
如果有人问你类似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内心又有什么感想?尴尬?无奈?不舒服?
但是,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这样“没轻没重”地提出这些问题,想拉近彼此的距离?
是.你想要走近对方的世界,你热情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想让气氛冷却;可是,你却忘记了,不窥探别人的隐私是起码的教养——哪怕对方是自己的朋友。
聪明的人,都懂得保持分寸感。
要有分寸感,就得有点“自知之明”。
也就是知道,在别人心目中你有怎样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决定你可以做的是什么,不可以做的是什么。
我见过很多口无遮拦的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触及别人的禁区,在相处的分寸上犯下巨大的错误。比如探问别人的隐私,当众揭对方的伤疤,以及张扬对方难以启齿的缺陷等。
若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他难以接受,自尊心被你伤害,自然就会漠视你们的关系。就算拜把子的兄弟,今后也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这是双方都缺乏理智的结果。
你若和没有分寸的人成为伙伴,你自己也会变得没有分寸;和喜欢强人所难的人成为朋友,你也会变得和TA一样.从TA身上接收这些让人讨厌的负能量。
说话小心一些总是没有错的,这体现了谨言慎行的好品格。这是前辈无数经验、教训换来的,也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三思而言,察定而后动,才能显示涵养而且受人欢迎。
一个总是说错话的人,不但容易让人觉得缺少头脑.而且显得浅薄和俗气。上天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和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多去观察而不是总出风头。
三毛有两句关于朋友的话,我很喜欢。
一句是:朋友还是必须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过分混杂,匆忙中急着找,往往找错类别。
另一句是: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是的,没有分寸感的友情,都是不会长久的。
人生,最难把握的也是“分寸感”。
用最简单的话说,分寸就是“尺度”,是一种决定自己站在什么位置的能力。
当你学会了定位,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和伙伴的比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分寸,做人和做事就具有了一种收放自如的力量。这往往是个人生命长河中的重要分水岭,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因为你会发现做事最关键的地方不是能不能做成功,而是你能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需要衡量。每一天,分寸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决定着我们的心态是否从容,脚步是否稳重有力,前途是否光明远大。比如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制订计划需要把握分寸,评价朋友和学习总结都需要把握分寸。
我们想要的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其中的成败与兴衰、得意与失意,都在分寸二字中见到分晓。你只有懂得如何折中取度,才能达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必备学问。
愿你在本书中,掌握自己的人生尺度,学习到人生长跑的技巧。
在每一天,分寸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决定着我们的心态是否从容,脚步是否稳重有力,前途是否光明远大。比如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制定计划需要把握分寸,评价朋友和学习总结都需要把握分寸……你只有懂得如何折中取度,才能实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愿你在许昭华著的《真正的成熟是修炼好你的分寸感》中,掌握自己的人生尺度。
我们想要的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其中的成败与兴衰、得意与失意,都在分寸二字中见到分晓。你只有懂得如何折中取度,才能达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必备学问。
愿你在许昭华著的《真正的成熟是修炼好你的分寸感》中,掌握自己的人生尺度,学习到人生长跑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