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桥梁趣谈(精)/大家小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作者 唐寰澄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唐寰澄著的《世界桥梁趣谈(精)》是其中一册,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桥梁科技“奇花异草”。

内容推荐

唐寰澄著的《世界桥梁趣谈(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桥梁科技“奇花异草”,亚、欧、美、澳的桥风人情,对中国和世界桥梁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东西方桥梁的特征与美学,加以言简意赅的论述。

目录

引言

一、什么叫桥

二、古代桥梁科技

三、近代的桥梁

四、现代的桥梁

五、未来的桥梁

结语

试读章节

一系列的成功奠定了欧洲式新型悬索桥不败的基础。英国于1981年在亨伯河入海口建成了目前还是最大跨度的此类桥梁,中跨1410米的亨伯桥(I_tumber Bridge)。

人们想建这座桥已经有100g了。1927年设计过老式的桁梁桥,桥墩太多,1972年开始重新设计,又遇到重重困难。困难来自工程上的、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好多方面,最后还是一一地克服了。亨伯桥和塞文河一桥一样是流线形箱形梁,斜吊索,梁非常薄,和美国式比较有天壤之别。

亨伯桥一跨跨过河口,只有南边塔墩伸出水中500米。河中没有桥墩,陆上和水上交通两不阻碍。只要财力允许,这应该是好事,也显出科学和技术的力量。东方有一位大国的桥梁专家后来去那里参观,曾经对陪同的英国的同行说,这座桥根本不需要这样大的桥跨,不经济!其实,桥梁建设的规模已经显示出国力,这国力便是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力量。

前面已经介绍过,50年代中国修建第一座长江大桥,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长江这一段江面宽1150米,中国自己的桥梁专家设想江中只修4个桥墩(已嫌太多),桥跨280米,外国桥梁专家改为8个桥墩,桥跨128米。不管4个墩也好,8个墩也好,都会发生船舶碰撞问题,据统计现在大大小小已碰撞过百余次。假如建设悬索桥,1150米便可一跨而过。50年代,美国已有了1280米桥跨的金门桥,可惜那时我们,也包括已解体的苏联,在国力和科学技术上还在起步阶段,那时想一跨跨过长江,谈何容易。现在可不一样了,中国的国力、科技已经有飞快的发展,能够进行大跨度悬索桥的设计和建设,今天若再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必做一跨飞越。

30年代,我国在西南地区澜沧江上已经修建过近代走汽车的悬索桥,车道不过双半,桥跨不足200米,只能算是中国固有悬索桥的延续。

我国建成的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是广东汕头海湾桥(图96)。该桥位于汕头海湾港的出口处,全长2439米,主跨452米。两个主塔墩坐落在浅滩的石礁上,没有大船撞墩的危险。当年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提出了悬索桥和斜拉桥方案做比较。正式设计施工招标时,业主也主张建悬索桥。虽然可能斜拉桥造价会便宜些,但是中国缺少的是悬索桥的经验,所以采用了悬索桥。不但如此,一般悬索桥都采用钢梁、钢桁梁或流线形钢箱梁,此桥建议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流线形钢箱梁。只在比利时和加拿大造过少量此种桥式的桥,今在中国建造,以取得经验。

1998年建成了广东虎门大桥。桥总长4600米,主航道一孔悬索桥,跨长888米,是类似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桥的流线形钢箱梁悬索桥。桥头便是鸦片战争中和英军英勇作战的虎门威远炮台,抗英英雄关天培战死在这里。建设中间,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国务院曾协调过建设和文物两部门之间的工作。一座伟大的近代工程,建设在重要的文物附近,形成强烈的对照。桥头建设了鸦片战争博物馆,将来还会有不少自然和人文的纪念眭的景点可供大家参观游览,接受历史和科技的教育。P113-115

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书评(媒体评论)

(唐寰澄先生)兴趣广泛,对中国古桥、古建筑,甚至古画研究颇深,这为他的设计带来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也是最早对《清明上河图》中桥梁进行研究的人。

——赵煜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