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顺著的《三十六记(用脚步丈量历史文化1)》以游记性散文方式传播历史文化,改变碎片化阅读时代大众对历史文化的演绎、戏说,甚至穿越。亲身体验,真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阅读的同时,纠正或完整展示每个景点包含的传说故事,力求在视觉享受历史文化盛宴的同时,给读者不同程度的启迪。
| 书名 | 三十六记(用脚步丈量历史文化1)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天顺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天顺著的《三十六记(用脚步丈量历史文化1)》以游记性散文方式传播历史文化,改变碎片化阅读时代大众对历史文化的演绎、戏说,甚至穿越。亲身体验,真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阅读的同时,纠正或完整展示每个景点包含的传说故事,力求在视觉享受历史文化盛宴的同时,给读者不同程度的启迪。 内容推荐 黄天顺著的《三十六记(用脚步丈量历史文化1)》中的游记各具特色,用史翔实可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题材广泛。第一期出版的游记虽然只有36篇,但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有宗教文化,有历史人物,有传说掌故,文章言之有据,议论不落俗套,有感而发,有些感悟很有深度,耐人寻味。 其二,用史翔实。据我阅读游记而言。作者的系列游记引用史料谨慎有据,均有出处。即使引用野史,也多方对照,采用基本形成的定论。按作者的说法是力求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尤其对传说资料也是多方考究,比较认真,难能可贵。按道理,这些工作应该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所谓学院派做的,但以我所见,学院派的研究成果大多可读性欠缺,专业术语太多,既让普通读者难接触,也难普及。这些游记正好补充了这方面的缺憾,实为一大幸事。 其三,如临其境。纵观每篇游记中的“游”,都详细地介绍了景点的主要建筑特色、人文特色,路径清晰,景色各异,读文如游景点,如临其境。这一特色是网络发达时代很多游记图片居多、文字记述不详等所不具备的。虽然有些游记篇幅较长,但值得肯定。 其四,文字简洁。就行文风格而言,这些游记用词比较准确,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既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水平,也体现了对景点及史料独到的把握能力。不拖沓,快节奏,耐阅读,有品位,应该是此书的一大亮点。 其五,独辟蹊径。用游记讲述历史文化,以前有人偶然做过,但像作者这样结集出版游记、每篇都有历史或传说的鲜见。这或许是游记适应当代阅读的新尝试。以我之见,前途光明,大有可为。也希望作者继续努力,有了之一,争取再出之二、之三等,用系列丛书给读者呈上一顿文化的盛宴、视觉的大餐。 目录 荆塬往事 茯茶小镇悟道 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引泾工程逸闻 泾阳崇文塔 泾河大峡谷 韩城文庙与尊儒兴学 岐山周公庙 姜太公钓鱼台 秋风五丈原 季秋黄柏塬 道教龙门派祖庭 汉传佛教祖庭草堂寺 全真祖庭重阳宫 初冬楼观台 蓝田水陆庵 翠华山混元宫 华阳遗韵 留坝张良庙 陇东行 平遥双林寺 佛光寺游记 大同华严寺与家族宗庙 绵山正果寺 张壁古堡 稷山青龙寺 稷山宋金墓 诗书传家留遗韵 泰山游记 曲阜三孔游记 普陀山游记 雨中游绍兴 子虚乌有说貂蝉 “秽事”讹传杨贵妃 穿越时空话西施 和亲美女王昭君 附记:出门最好带本书 后记:寻根游记之我见 试读章节 荆塬往事 乙未年中元节前,我在阎良区举办市公司办公室条线综合技能提升培训班,一不小心闯进了黄帝铸鼎之地的荆塬,着实吃惊不小。黄帝铸鼎之事早有耳闻,但其在何处铸鼎,历来颇有争论,说法不一。此次在西安阎良区与渭南富平县交界处的荆塬上(也有叫荆山的)培训,才有机会一探究竟。 我们举办培训之地天成园生态花园酒店,位于荆塬之上,居高临下,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尤其在酷暑已尽、凉风送爽之际,更感到无限惬意。站在荆塬上,南望飞机城阎良近在咫尺,眼前桃树成片,郁郁葱葱,留有果香,虽说过了收获季节仍游人如织;北眺富平县城若隐若现,石川河水波荡漾,蜿蜒曲折,缓缓东流,一派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荆塬东有汉高祖刘邦之父的万年陵,西有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献陵,可谓风水宝地。黄帝在此铸鼎,自当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充分的理由。 偷得半日闲,我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自驾寻访历史遗迹。出天成园酒店往东大约3公里,我们就远远看见了一个大土堆。走近前,在土堆的南面矗立着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一通石碑:汉太上皇陵。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父的陵墓,位于阎良区的荆塬之上,北距阎良区5公里左右。汉太上皇刘煓(意为火炽盛),又名执佳,称太公,刘邦之父。汉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在栎阳宫去世,“葬万年”。“万年”是吉祥语,高祖以此作为太上皇的陵名,“万年陵”亦称“太上皇陵”、八角冢。据《三辅黄图》记载:“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其陵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帝陵封土高12米,边长28米。站在墓碑处远眺万年陵,杂草覆盖,没有松柏,黄土一堆。沿着土堆上已经形成的蜿蜒小道爬上土堆顶,发现土堆中间凹陷,环顾四周,蓝天白云下的绿色田野一览无余,远处飞机城阎良就在眼前。朋友介绍说,每年春季,万年陵是当地人放风筝的好去处,地势高,风力大,吸引了不少游人,尤其是小朋友。对于万年陵顶部为什么是凹陷的,他以不知其详回答了我。 经过查阅有关资料,万年陵顶部凹陷竟然与“太岁头上动土”有关: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大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待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塬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了去路,黄巢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着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他因用力过猛,锨把断了。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吟诗一首:辗转中原遂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我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竟把塬边划了一条深沟,当地人把它叫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用此来比喻敢于触犯有权有势的人。 往回折返,我想寻找黄帝铸鼎处。几经周折,我们才找到了荒草丛生之中的“荆山”和“荆山揽胜”两通现代石刻,二者相距不远,周围没有任何能证明此处就是黄帝铸鼎处的物证。现在没有历史遗存作为物证,当然不能否定黄帝没有在荆山铸鼎。有时候,眼见为实、耳听是虚的传统说法在考古研究中并不见得是有力证据。虽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片荒草和两通现代石刻,我也不敢据此妄下结论。我的疑惑最终从有关历史记载中得到了证实。 黄帝铸鼎于今阎良荆山之南,有史料记载。《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日鼎湖,其弓日乌号。”《汉书·郡国志》记载:“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黄帝为何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这是因为荆山是土山,无铜矿可采。至于为何要在首山(今山西永济市铜首山)采铜,不在首山铸鼎,而运至关中的荆山下铸鼎,有专家认为一是这一带的风水绝佳,二是这里可能是当时黄帝部落活动中心。今阎良荆山东段曾先后发现义和、菩星、关山等仰韶文化遗址。荆山北麓的富平县境内发现了50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早期蟠龙湾遗址。这些都说明这里是远古先民的聚居地。大禹铸鼎于富平荆山,黄帝与大禹铸鼎是同一荆山。史书记载,黄帝铸鼎于荆山之阳,也就是富平荆山的南边。荆山为今咸阳市三原县、西安市阎良区和渭南市富平县的交界处。荆山之南则在今阎良境和三原境。今阎良与富平从荆山塬顶的公路分界,南归阎良,北归富平。其实历史上今阎良荆山塬及塬下一部分曾归富平,北宋荆山塬下的棘店镇(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村)曾归富平。明万历《富平县志》记载,富平县巩家里下辖今阎良荆山塬下的阎良村和断垣村。后来这些地方都划归临潼县。1966年,陕西省从临潼县北部将阎良镇划出,设立阎良区。1987年又将临潼北部的振兴、北屯、武屯、关山、康桥等6个乡镇划入阎良,荆山成了阎良和富平的分界山。P1-3 序言 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 我与天顺先生认识很久了。之前知道他是学管理的,又是一家世界500强保险公司省会城市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但没想到他在驰骋企业管理类小说创作的同时,一不留神又开始了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多,历史文化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重要议题。然而。说实在的,这些年历史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很多都在颠覆真实历史,演绎或穿越的成分很大,误导了读者或观众对历史真相的研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譬如刚刚退出荧屏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芈月传》,虽然反响不错,但依然没有跳出戏说的怪圈,引起了有关专家的质疑。连“芈月”都是臆造的,历史上有芈八子、宣太后,但没有芈月。我是研究秦汉历史的,在该剧播出一半时,就接受过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对该剧的许多疑点做过解答。如何让历史文化得到普及也让我感到困惑。 系统阅读了作者写的游记,我的疑惑也在逐渐消散。以游记方式正面解读真实历史,或许是一种新的探索。在当前环境下,作者能做这样的艰辛工作,精神难能可贵,尤其是非中文、历史专业出身的他,在业余时间撰写不同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或传说。纠正讹传,很值得点赞! 一鼓作气地阅读完作者拟准备出版的《三十六记:用脚步丈量历史文化(一)》的全部文章,我觉得游记各具特色,用史翔实可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题材广泛。第一期出版的游记虽然只有36篇,但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有宗教文化,有历史人物,有传说掌故,文章言之有据,议论不落俗套,有感而发,有些感悟很有深度,耐人寻味。 其二,用史翔实。据我阅读游记而言。作者的系列游记引用史料谨慎有据,均有出处。即使引用野史,也多方对照,采用基本形成的定论。按作者的说法是力求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尤其对传说资料也是多方考究,比较认真,难能可贵。按道理,这些工作应该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所谓学院派做的,但以我所见,学院派的研究成果大多可读性欠缺,专业术语太多,既让普通读者难接触,也难普及。这些游记正好补充了这方面的缺憾,实为一大幸事。 其三,如临其境。纵观每篇游记中的“游”,都详细地介绍了景点的主要建筑特色、人文特色,路径清晰,景色各异,读文如游景点,如临其境。这一特色是网络发达时代很多游记图片居多、文字记述不详等所不具备的。虽然有些游记篇幅较长,但值得肯定。 其四,文字简洁。就行文风格而言,这些游记用词比较准确,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既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水平,也体现了对景点及史料独到的把握能力。不拖沓,快节奏,耐阅读,有品位,应该是此书的一大亮点。 其五,独辟蹊径。用游记讲述历史文化,以前有人偶然做过,但像作者这样结集出版游记、每篇都有历史或传说的鲜见。这或许是游记适应当代阅读的新尝试。以我之见,前途光明,大有可为。也希望作者继续努力,有了之一,争取再出之二、之三等,用系列丛书给读者呈上一顿文化的盛宴、视觉的大餐。 最后说一下,作者在诗词方面也有颇深的功底。大多数游记用诗词结尾,既浓缩了精华,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能把古诗词写到这种水平的人,同样也不多见了。 脚步丈量历史文化,孤灯苦思书写春秋。虽然有些文章还略有缺憾,但瑕不掩瑜。对作者这种文化寻根精神称道的同时,也期待广大读者的认同。 正因为如此。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后记 寻根游记之我见 辍笔多年,不是不想真实记录自己的观感,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事务缠身,无法系统思考一些具有文学韵味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懒惰。 促使我重新执笔的原因很简单,压力所致。2015年4月底,陕西金融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因我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有幸当选为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第一届理事,问题和压力随之而来。既然是理事,以前也出版过长篇小说,就应该为金融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宗旨等尽点绵薄之力,无奈我现在仍没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创作长篇小说,只好用这些所谓的游记性散文滥竽充数,一方面是看到陕西金融作家佳作频出、获奖无数,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热爱文学做一个不算完美的交代。 我写游记性散文几乎都与相关的历史文化或传说有关。起因在于这些年穿越剧太多,戏说剧泛滥,年轻人又懒得读史书,往往把戏说或穿越当成了正史,造成了许多误解,甚至随着有些不良编剧故意篡改历史以讹传讹。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这本是学院派应该做的工作,可惜他们的研究受课题研究、科研经费等限制,即使有了成果,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里传播,甚至束之高阁,无法起到普及作用。对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这种往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我在无时间创作长篇小说之际,就萌发了拾人牙慧的冲动,也就有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 写游记性散文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选择有故事的代表性景点,还要抽空亲自实地拜访,我绝不容许自己闭门造车。以免贻笑大方。这个理念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经验教训。在我的游记陆续发在QQ空间和微信群征求朋友们意见或建议时,点赞的不少,粗略统计了一下,多的有近千人浏览,少的也有过百人。点赞多的是朋友们关注的著名景点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点赞少的是与杜撰的历史人物有关,正史几乎没有,野史观点不同。不管是点赞,还是有疑惑,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交流。这种虚拟平台上的和谐氛围在现实中已经多年不见了。当然,也有细心的朋友核对过游记中所写的历史人物故事,但最终以认可了事。对于杜撰游记,也有一个插曲。我有一位哥们曾开玩笑地对我说,他的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有关东北的游记,极具文采和吸引力。第二年。有朋友盛情邀请作者陪同故地重游,结果这位作者都找不着路线。朋友刨根问底,才弄清作者是根据网络上的游记结合自己的想象杜撰的。有了此教训,我写的每一个景点必须亲自到场,仔细观看,甚至交代路线。力求不误导所有人。 核对景点的历史文化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除了正史确有记载外。民间传说版本很多,不查阅资料仔细核对,就可能造成新的误解。而要查阅史籍或传说,也比较费劲。正史还好说一些,即使人物、事件、史实有出入,多找一些资料或新成果,采取多数人的观点即可。民间传说就麻烦了,许多都是演义,甚至是根据正史中个别段落甚至字句杜撰的。譬如杨玉环“秽事”就属于以讹传讹,貂蝉和西施就属于杜撰,郑国渠在《史记》中记载也不多,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要交代清楚这些人物或事件的真实历史,非得有审慎的态度不可。在我的游记性散文里,我始终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自勉,既是鼓励自己多读书,长见识,也是想把这些文史资料保存下来,作为别人的借鉴。但愿能够如此! 游记性散文的“记”也让我几度困惑。现在的景点大同小异者居多,别具特色者罕见。游历完之后,“记”很重要,千篇一律是作者的大忌,也是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如何做好“记”这段看似简短的文字,就体现了作者是否有“画龙点睛”之技艺和妙手。对于这一点。我的原则是根据景点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谈点自己的感悟,力求做到不重复,不赘述。至于观点是否正确,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结论完全由读者自己评判。 我把自2015年4月份至年底的36篇游记整理出版。原本是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六大顺”之意,祈求讨个好彩头。在结集出书之际,有建议多弄几篇作品的,也有建议20篇游记带插图足矣。感谢朋友们的良苦用心,恕我仍然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陕西元丰集团赞助支持,并得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秦汉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徐卫民教授的鼓励并撰序。得到了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旅美学者岳红骥副教授的关注和指点。同时青年实力派工笔画家马牧为图书精心插图,在此一并感谢!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果时间和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撰写更多的文章,与大家共同分享旅游的快乐。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