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里的光》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者的自传。中村修二曾经是一个普通奶爸,被同行看扁,受尽上级冷眼讥讽,被外国专家称为“奴隶中村”。他45岁时“裸辞”,从日本“技术民工”变成美国大学教授和科研领军人物,50岁时状告老东家,获赔8.4亿日元(约人民币4800万元),成为被载入史册的全球专利诉讼案经典案例,激励众多发明者寻求法律帮助。中村修二60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视为史上最励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书名 | 我生命里的光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日)中村修二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生命里的光》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者的自传。中村修二曾经是一个普通奶爸,被同行看扁,受尽上级冷眼讥讽,被外国专家称为“奴隶中村”。他45岁时“裸辞”,从日本“技术民工”变成美国大学教授和科研领军人物,50岁时状告老东家,获赔8.4亿日元(约人民币4800万元),成为被载入史册的全球专利诉讼案经典案例,激励众多发明者寻求法律帮助。中村修二60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视为史上最励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内容推荐 在这本《我生命里的光》里,中村修二分享了他的传奇经历: 他出生于日本一个小渔村的普通家庭。 25岁毕业于日本一所三流大学,就职于穷乡僻壤的小企业。 45岁“裸辞”,从日本“技术民工”变为美国大学教授和科研领军人物。 50岁因专利诉讼案获得8.4亿日元补偿,成为被载入史册的全球经典案例。 6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拥有亿万资产,研究成果改变了21世纪,造福了全世界。 目录 序言 中村修二带给我们的启示 受困于“常识”,就只能发现“常识” 前言 一切从这里开始——思考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放弃数亿日元的待遇,我走进“新天地” 一切都会最终“反哺自我”的体制 “离诺贝尔最近的人”的梦想 改变二十一世纪的大发明是这样诞生的! Part 1 不用聪明绝顶,但要有自己的方法 不要害怕“超出常识” 以“孤独”为荣 不知不觉间“杂音”就会消失 怎样找到“自己的风格” “秒懂”最可怕! 不能盲目相信“专家” 要珍视自己的信心 “聪明的活法”会让你难成大器 崇拜“铁臂阿童木之父” 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快感 成绩不好,却数次当选年级委员 “斯巴达式”已经行不通的世界 逼着自己钻“死胡同” “停止判断”的时间带很重要 人需要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的时间 笨小孩也能追上神童 Part 2 没有想象力, 就没有智慧和快乐! “不需要理论家”,没能进松下电器! 跟三个朋友绝交后,本该不问世事埋头学习 经历迂回曲折迈向现实社会的“第一步” 进公司后不久就被当成“外地人” 决心不过“每况愈下的人生” 完全是个门外汉,却开始啃“硬骨头” 一支铅笔、一个本子,都需要课长的签字 每天铭记“造物即人生” 没有想象力,就不会动脑筋、花工夫 Part 3 不要满足于 “和别人一样” 人生最重要的告诫:“不要找借口说不行!” 一边压抑着“世事虚无”的感叹一边研习手艺 一个月要发生两三起爆炸事故,被迫写检讨 德岛的乡下工厂,没有产品手册,也没有销售员 不要满足于“和别人一样” 十年“蛰伏”获得的“手感” 看到了可能性,就能继续前进 “一百件未完成品”不如“一件完成品” 别把“过来人”的“忠告”当真 要让人“看在眼里” 我的气性被激发出来了 打破想“息事宁人”的惯性软弱 直接跟社长谈判,要搞“本世纪完全不可能成功”的开发 “这家伙虽然会吹牛,但该干的事毫不含糊” Part 4 有野心才会成长 像爱迪生一样,“换个角度想问题” 光的大革命“发光二极管”的登场 所谓“半导体”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竞相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 靠常识不如靠自己的热情 越是精通工作,越有可能产生革新的力量 正因为是最尖端的科技,匠人技艺才不可缺 当不成爱因斯坦,可以当爱迪生 一年的留学让我相信自己的技术 被完全无视后发愤图强 两度挫折成为强大的推助力 野心与莫大利益的结合体 Part 5 突破常识才能获得胜利 刻意避开第一选择,胜算究竟几何? “破罐子破摔”背后其实有精密的打算 常识这条线以内,已经没有我的出场机会 不要看不起“笨办法” 就像是“穿着木屐爬珠穆朗玛峰” 无视一切电话、会议,不跟任何人说话 在谷底,光明的火花闪耀 为什么蓝色发光二极管只对我青眼有加 终于突破了“常识”的铜墙、“不可能”的铁壁 喜悦瞬间变成“大打击” 再次发愤图强 “没有上司的许可,禁止论文投稿”——我成了公司的叛徒 着眼长远,选择“违反命令” 停不下的“世界第一” 成为诺贝尔奖级别学者出席的国际会议的特别演讲者 激光开发竞争中一路领先,给公司挣到了巨大利润 汽车、电视机、DVD……“蓝色之光”的无限可能! 一帆风顺的人不可能有强韧的意志力 Part 6 要有别人无法模仿的优点 无言的信赖是最好的支持 不要放弃自己的直觉 天才的直觉和匠人的直觉 不小看细枝末节,一切自己来 为什么我改造的设备其他公司无法模仿 不要中“宗教”的毒 越是深陷谷底,越是能静下心来 训练自己不带偏见和先见地看待“事实” 有些时候,工作中需要“一意孤行” 下属为什么会跟随我这样的“怪人” “精英”不敌地方大学的“野鸡”的原因 Part 7 坚持才能实现梦想 屈辱的外号“奴隶中村” 实现美国梦的最好办法 毫不犹豫,从零出发 我的优势成为我的自信 凭自己的头脑和手艺就能决一胜负的优越环境 在能力最强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任何人都能从兴趣开始集中突破 不靠名誉,靠金钱评价一切的残酷世界 眷恋过去,就无法前进 正因为有坚持,我才有未来 试读章节 凭自己的头脑和手艺就能决一胜负的优越环境 美国贯彻实力主义。例如,在日本,二十多岁成为大学教授,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就我所知,在斯坦福大学,就有二十六岁教物理的教授。在那里,实力决定一切。 而且,优秀的学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自己创业。比尔·盖茨也是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做着美国梦的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经常一开始就去创业。 这些方面也和日本大不相同。在日本,进入大企业,简直就像是人生的目标。这样才能出人头地,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当上公司社长。因为是这种情况,日本没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那种创新企业。 美国则完全不同。没有美国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能力不行的人,会去大公司就业。这些可怜的年轻人,一辈子只要当个上班族就好了。 所以,在美国人看来,从一流大学毕业,开心地进了大企业的日本年轻人们,都是些可怜虫。要发挥自己的干劲和能力,应该去自己创业。 我自从踏入发光二极管的世界,也认识了好几个日本学生和美国学生。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想进入知名企业或一流企业,去那里的研究所,在前辈和上司的手下过安稳生活。 与之相对,美国的学生们,都不想去大企业就业。十个人中有一半在创业。他们知道,创业是充满创造性的,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且,创业的话,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拿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创意,就能一决胜负,运气好的话,会成为亿万富翁,成立自己的公司。在美国这个社会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但是,可惜的是,在日本,这样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优秀的人才都进了大企业,就算想创业,社会的整体风气并不适合创业。现在,日本仍是一个最重视头衔的社会。 只要这样的风气仍然存在,追求伟大的梦想近乎不可能。像我这样开发产品的人,却不能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和名誉。如果日本的企业制度依旧不改,靠个人的能力去实现创业梦想,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想法之下,我决定去美国。我认为自己还能开发出新的产品。正因为有这样的自信,我才踏上了前往美国之路,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我准备在那里,实现我的美国梦。 在能力最强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在日本,很难实现这样的梦想,我一直认为,这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极端地说,不废除大学考试,是没有可能的。 人的头脑最敏锐的时候,是从高中时期到二十岁前后。在日本,这时候有十分残酷的大学入学考试。所以,这段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必须埋头于枯燥而且并无任何用处的入学考试,失去了培养创造性的时间。 但是,讽刺的是,这个时候,才是出现最棒的创意的时候。许多诺贝尔奖获奖者、大发明家,都是因为坚持和发展了二十岁左右的创意,才获得了成功。 在日本,出发的时间就已经晚了。因为这段时间浪费在了大学入学考试上,没有产生创意的空间。进了大学,已经晚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这段时期,应该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培育出有创造性的、有发展前途的有趣点子。所以,我才断言,大学入学考试应该取消。 立即取消大学入学考试,让孩子们去自己喜欢的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取而代之的,是让毕业变得困难。这样,真正用心的人才能毕业。现在的大学入学考试系统下,孩子们一出生就进入了大学入学考试的流程,也就是,被推进了记忆学习的世界。在这种系统下,怎么能培养出有干劲儿的年轻人呢? 在四五十年前,美国大概也和日本现在的情况一样吧。但是,美国好的地方,就是他们在试图慢慢改变他们的教育体系。 想到好的主意,他们就立刻会着手变革。这种临机应变、对好的东西毫不犹豫地接受的精神,支撑着现在的美国。正因为有这种精神,大学生也能想出有创造性的好主意,主意行得通,就马上可以创业。 实际上,我也雇了四个大学研究生。我问他们:“为什么到我这里来?”他们回答我:“我想创业。”他们都是全美成绩前三十名的优秀学生。而且,他们不是我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伊利诺伊、斯坦福、MIT这些地方。 P192-195 序言 中村修二带给我们的启示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读完这本中村修二的自传后,我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励志好书,对于正在实践“创新驱动”的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与大学生、研究生,都有学习与借鉴的“正能量”意义。 我曾在《科学中国人》(2015年31期)上撰文,解读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文字正是我想要跟本书读者说的话。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三位日本人(及日裔)科学家,值得我们反思,尤其是其中“工匠出身”的中村修二,他的传奇在日本不是个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给了日本的田中耕一,一时间世界化学家们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日本化学界,包括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以及2001年得主野依良治,也都茫然地面对记者的提问,后来才知道田中耕一只是岛津制造所的一个小职员,本科生学历,所发表的关于测定蛋白质质量的论文也只张贴在日中两国同行专家在大阪大学的一个小研讨会上。 与之相比,中村修二是在一个民营企业——日亚公司发明蓝光LED,之前他也只是日本一个不知名大学(德岛大学,显然不是日本的“211”、“985”大学)毕业的硕士生。中村修二虽然也曾有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这个杂志现在被我国有关评价系统列入不入流的所谓II或III区SCI杂志)上面,但是对于核心的工艺成果却是通通发表在《日本应用物理杂志》(JJAP)(可能被上述评价系统列入更不入流的杂志)上面。相反,国内科技报刊、大学科研院所网站上科技新闻的特点就是——有“突破”就是在Cell、Nature、Science、JACS、PRL等期刊上面发了什么文章,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这些期刊发表文章充面子,简直提不上创新,更谈不上“顶天立地”,评比时可能被列入“末位淘汰”。被报道的这些即时性“突破”,或“诺贝尔奖级”的成果,除了作者马上得到各种“人才计划”、“杰出基金”的好处外,其后续的国际影响如何,有没有产业化的实际应用,其实无人问津。这些年来,NGP公司急速膨胀,创立了几十种《自然》(Nature)子刊,这一现象正是伴随着我们“科技论文大国”的迅速攀升而出现的。这些刊物从我们这里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的版面费,而我们在创新国家的排名上,仍然在30位左右长期徘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一句话,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给我们的启示:能造福人类的应用技术,将是将来诺贝尔奖关注的重点,这给我国科研人员重“理”轻“工”,以发表SCI论文论英雄的评价系统,无疑是击一猛掌。尤其是,三位获奖者在研发蓝光LED过程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历尽千辛万苦,不追求发表“高大上”SCI论文,二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正在实践“创新驱动”的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与大学生、研究生都有学习与借鉴的“正能量”意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