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当今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诸如社会责任、商业伦理-等问题,则是大众难以察觉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30亿元的“i}Iome'’置业贷款,条件是只要在阿里巴巴工作超两年的正式员工,就有申请资格。 这看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实际上,想要拿到这些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钱从哪里来?是公司的运作成本吗?会不会将成本直接转嫁给申请人? 看起来是在为员工谋福利,实际的买单者依旧是员工。如果这笔钱从公司利润里划出(由股东买单)则另当别论了。 话说回来,阿里巴巴等上市企业能为员工提供这样的福利,从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来讲已经实属不易。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将商业伦理、社会责任看成一种“约束”,难以平衡近期和长远利益。 可见,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难题不会在一夜之间解决。 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中国,社工起源之初就已经有了。 在1800年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社工便出现了。原因是工业革命之后,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例如,雇佣童工、剥削严重等,最终导致群体性社工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发展到今天的商业社会水平。而在商业伦理方面,这些国家的企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看待中国的企业,也要用一种更现实、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改变是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没有哪家企业能够一夜之间改变。 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卖陛问题是:“零利润模式”究竟能否实现? “零利润模式”当然可以实现,前提是各个环节都要有一个成熟的运营机制。像戴尔公司这样辉煌一时的企业都半路夭折,你还敢轻易地将赌注压在“转嫁成本”上吗?从,J、米的战略布局不难发现,100%基于互联网销售的做法不现实。作为实质产品,其供应价值链不仅在销售环节,还包括后期服务与产品,互联网产品的复杂供应链决定了“零利润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消费者主权”是互联网思维的另一条所谓的“金律”。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参与制造更加客户化的产品。这即使不是假话,也只讲对了一半。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时代来了! 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互联网带来的更多好处是信息的不对称,商家与用户的信息不对称。 例如,你上网购买机票,在选择直飞或转机等不同偏好时,机票的价格也在不断更改。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团购”获得的产品或服务,来自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品质,但质量的差距却很大,因为商家希望通过“团购”活动处理瑕疵品或滞销品。 2014年8月24日,360公司cEO周鸿袢在京举行了新书《周鸿袜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的发布会。这本书一度被业内人士封为“互联网思维第一宝书”,10万册一经上市就销售一空。周鸿袢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是没错,但用户参与制造不是一句空洞的标语。唯有精准地找到用户的刚性需求,你的产品才能被用户认可并获得支持。符合了这个条件,盈利只是时间的问题。 360公司是“互联网思维”的先行者,在2006年便投身互联网安全领域,到2010年跻身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公司之所以大获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用户的刚性需求,让用户充分参与,创造了更深得人心的客户化的产品,颠覆了传统网络安全的模式。在中国互联网业起步时,流氓软件大行其道,普通用户纷纷抓耳挠腮。“安全免费”的理念问世,自然迎合了广大网民的需求,用户数量也水涨船高。自此之后,360公司才有了更大的资本建立基于免费的互联网安令商业模式。P14-15 后记 互联网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三观尽毁”。 小米公司未诞生前,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如“和粉丝玩儿” “在单一品种上死磕…‘不懂手机零件但要做手机”等,怎么看都像是不入流的旁门左道,也正是这些“非主流”招式让小米改变了中国手机业的新格局。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初现端倪是在2008年,李彦宏说:“5年后不会再有专门的互联网公司,到时所有的公司都要用互联网做生意。” 让我们“三观尽毁”的不止有李彦宏和雷军二人。 一束花售价干元以上还能脱销;一家牛腩餐厅只有1 2款菜品却估值4亿元;一个卖煎饼果子的竟能在一年里有500万元流水…… 也许未来的某天,小米神话不再,百度可能会倒塌。易到用车网cEo周航说:“基业常青就是扯淡,企业跟人一样都是要走到终点的,不管是小米还是百度也是要死的,我们做企业追求的不是让自己活多久,我们追求的是在活的有限生命中尽可能地进发出绚烂一点的光环。” 互联网思维,能让你牺牲,也能让你重生。 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雷布斯”、李彦宏、雕爷横空出世,并以各种让人“毁三观”的方式行走在商业江湖上,改变着观念、文化与财富聚集的速度甚至商业盈利模式。 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对互联网的改造能力充满信心。 “互联网行业有意思之处就在于不断的变化,不断有新东西出来,不断有新公司、新的业态,甚至新的思维方式出来。随便你哪个行业拿过来,用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审视一遍,就会发现可做的东西还是非常多。在互联网思维审视之下,每一个产业都是风口。” 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位践行者雷军,也有着相似的表达。 “其实,我们中国的商业服务水平还是非常之低的,可改善的空间多得一塌糊涂,只要我们稍微动一点点心就能打动消费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服务环节需要改善,包括小米还有无数的不完美,这就是我们所有努力改善机会和空间。” 放眼国外,传统企业用互联网思维自我改造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当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汽车企业还在苦于被各种限购政策打压销量时,国外的汽车业已经开始改变其商业模式——不直接将汽车卖给消费者,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汽车使用权及更多共享服务。如消费者可以参加汽车共享俱乐部,无需花大手笔买车。出行时可以直接向俱乐部选择借车类型和时间,随时支付,随传随到。有些偏远的地方还推出了异地还车服务。 据业内人士评估,这样的共享服务每年能为每名用户节省数千美元的汽车购置费,大大缓解了城市拥堵。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俱乐部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实时交通数据和解决方案。据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预计,该俱乐部到2020年时,拥有的会员规模将达到2600万人。 在互联网时代,汽车的移动互联属性已经超越了制造属性。当我们国内的制造业在抱怨汽车销量不好时,是否想过转换自己的思维? 都说房地产企业靠社区不好赚钱,但花样年的尝试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花样年是深圳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在传统物业管理公司不景气的现在,花样年坚信未来“房子免费社区赚钱”!并打响了互联网颠覆地产的战役,从“买地+盖楼+卖楼”的传统模式,转型为提供物业管理、商业管理、金融服务、酒店管理、社区服务、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领域,走“服务化”与“轻资产”相结合的新道路。 花样年董事局主席潘军认为,盖起来的房子很快会卖完,但是社区服务却可以持续70年。对花样年而言,房地产开发只是一种“圈主用户”的工具。只要有用户就有钱赚,只要在服务用户上多动脑筋,花样年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圈用户”的工具。用户在,钱就在,只要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在服务用户上动脑筋,想不赚钱都难。 花样年盖房子,不提供用户空间,而是要成为空间的服务者和空间的创意者。互联网时代,通过服务来赚钱,提升用户体验和免费产品,往往更容易抓住用户的心。在社区经营方面,花样年摒弃了传统物业的管理思维,不收物业费,而是通过整合用户的消费创造利润,打造全新服务家庭的“B2F”商业模式,即通过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用户需求,包括家庭成员的吃喝玩乐、教育、生老病死等,为家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互联网思维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盗梦师,带给了我们这个被颠覆的时代,好像把我们带回解放前,一切混沌初开的模样,又处处隐藏着机会。 李彦宏曾在百度联盟峰会上,站在互联网的角度诠释中国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是上天赐给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机会,也是那些在传统产业中有梦想、愿意拥抱互联网的从业者的机会。”中国互联网真正有潜力的地方不是一味地挖掘新生事物,而是通过互联网思维,让传统企业建立更加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然而,当今有太多的人不懂得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却生着“发财焦虑的病”。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在商机面前“看不见一看不起一看不懂一来不及”,以至于最终错过了这个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不管你是资本运作者还是权力玩家,在叛逆的互联网思维面前,都不能妄图用资本和权力一手遮天。唯有用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自我包装及提升,以不断接近商业本质,你才有可能重获新生,迎来属于你的“黄金时代”。 目录 Part 1 迷局——三大互联网思维陷阱让企业“雾里看花” “零利润模式”:转嫁成本的代价是缩短生命周期 被奉为互联网思维金律的戴尔“快”模式 迷幻的“Freaknomics”(怪诞经济现象)——好莱坞影星为何住地下室? 血的教训:苹果的代工企业利润几何? 纠偏:转嫁成本有悖于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主导一切只是规律的粉饰 “消费者主权”思维真假参半 拉尼尔的“不经济”论 惯性思维,有时也是“包袱” 纠偏:思维必须在现实之上,而非陷入其中 “推送即合理”:频繁迭代覆盖了更多有价值信息 朋友圈广告,“微营销”还是“微传销”? 动动手指,真能日进斗金? 不计后果的更新隐患 “熟人经济”还能走多远? 纠偏:微商生态圈,价值比数量更重要 Part 2 破局 ——“热现象”需“冷思考”,互联网思维不能取代一切 互联网时代到底颠覆了谁? 谁在被“颠覆”?谁在被“打劫”? 你真的适合“线上”吗? 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真的适合“线上”吗? 结论:不做互联网是等死,盲从是找死 “复制”+ “粘贴”难成第二个马云 “免费”就能成为马云第二? 流量带来的不一定是生意 披着“互联网思维”的皮却不接地气 结论:一味复制只会踏空用户真实需求 有互联网企业之“名”,更要有互联网思维之“实” 集赞、转发、赠礼就是互联网思维? 究竟何为互联网思维? 你戳中商业本质的“痛点”了吗? 结论:互联网思维不是“万能药” Part 3 立局——摆脱思考惯性,做真正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使命感:承担企业使命才能走得更远 有了使命感就赚不到钱? 快速迭代之后可能是“地狱” 思维再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对手不在别处 立局:不必迷恋别人的路径 参与感:“人人平等,全民参与”你就赢了 《小时代》《后会无期》,你看哪个? 用户,没有谁比谁更高端 草根经济:草根也有春天 粉丝经济:粉丝即生产力 立局:让人人参与进来 专注力:什么都只做一点点,必将一事无成 企业失败的症结:不专注 大道至简,少即是多 简单中的“不简单” 小事做到极致便是伟大 立局:要长成大树,先砍掉旁枝 开放性:顺势而为,“在创造性破坏中领跑”! 顺“互联网思维”之势 借力平台:一人之力难以发光发热 “大数据”:互联网的天然优势 互联网思维的驱动力:“UFO”模式 在大平台上未必站得稳 立局:审时度势,煮熟的鸭子才不会飞走 Part 4 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你的获利点 不是盲目推送,而是吸引有价值的潜在用户群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渴望“人性归宗” 唯有内容永远吸引用户群 提升目标用户群的体验度 改变:价值是一个创造、传递、获取的过程 不是紧盯数据,而是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让用户心甘情愿“点赞” 众里寻他的千百度的“免费Wi-Fi” 索尼的市场“滑铁卢” 改变:唤醒真实需求,创造用户习惯 不是“非线上不可”,而是做好本质核心业务 做核心业务还是线上业务,企业应有自己的“底线” 提升服务品质,通过“情感关系维护”获利 提供优势资源,通过会员服务获利 改变:为企业做减法 后记:互联网思维,让你牺牲也让你重生 序言 如今,“互联网思维”之声不绝于耳,并在各个领域迅速蔓延,更成为创业、转型者的动力,如图1所示。一时间,雷军、李彦宏等互联网思维先驱者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朋友圈。小米公司的“专注、极致、口碑、快”7个字更被封为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很少有人质疑——互联网思维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互联网思维就是快速致富思维?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样活跃,互联网思维在一夜间就成了“流行病毒”。卖牛脯陕餐,山寨起家的手机,卖睛怀的锤子,不好吃的煎饼,被吹捧的课程表……身边的人都在谈颠覆、融资、创业、垂直产品、极致、互联网思维。似乎世界瞬间变得血肉模糊。人们对淘到金的人顶礼膜拜,集体跪舔,琢磨着也要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改变世界。不少朋友以为学会了互联网思维就能快速致富。那些始终坚守岗位却依然淘不到金的人不得不开始自我怀疑,试图另谋他路,企盼找到一个能让自己一夜暴富的商业模式。于是,一些不懂价值创造的人开始做没有未来的产品,一些没想好如何转型的人妄图做一款颠覆人类生活方式的App。“以乔布斯自居”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每个人都像刚从美国硅谷飞回来的“嬉皮士”,他们固执地认为乔布斯的创新是颠覆性的,殊不知苹果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历经多少失败和挫折才完成了创新的积累。如今销量强劲的苹果公司可不是什么“暴发户”。 互联网思维就是颠覆性创新? 互联网思维需要创新,但并非有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在颠覆陛创新。 如今的商业世界里,信息越来越不对称。互联网思维既不神秘也不可怕,更不必拿出来炫耀。只不过是突然出现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商业模式,降低了成本,砍掉了中间的流通环节,曾经的“门外汉”以为这下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一个垂直的社交网站“脸谱网”,似乎立刻击中用户的“痛点”。别忘了,社交是人类的本性,不曾改变。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社交网站,一直如此。被颠覆的只是社交的方式。如果说这就是颠覆性创新,那么不久之后,人们的社交方式依旧会被颠覆。因为人类渴望更好地表达、社交,仅此而已。与其说互联网思维就是颠覆性创新,不如说是创新的工具。学习并利用好一种新工具,关键在于学习能力,而非创造力。对此,很多人总是混淆概念,更难以上升到重新定义和创新的层次。 我们的世界从未被重新定义,人类的基本生活依旧如此:开心会笑,痛苦会哭,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当然,互联网思维并非一无是处。首先,作为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更迅速、精准地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沟通效率。只是,它依旧改变不了商业的本质——用户体验和产品差异化。其次,信息不对称、碎片化、快速迭代、开放、去中心化……如图2所示。这一切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思维就是集赞、转发、赠礼? 微信朋友圈集赞、转发、赠礼的活动满天飞。商家的行为目的就是盈利,少数小礼品作为推广费用还是有可能的。但类似“集50个赞就100%送小米3手机一部”就有点在秀用户智商下限的意味了。无论真假,都让许多渴望“清净”的人反感。 可见,微信在变现和兼顾用户体验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 同样,用互联网思维来评估很多转型中的传统企业,依然会发现漏洞百出:他们看似在做电商,实为在处理打折货和烂尾货;他们看似被粉丝包围,实则活跃度低得可怜,只好花钱买粉拼命营销。 用类似的互联网思维就算赢得了用户群,也失去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温度感。 朋友圈的广告推送,微信内容的更新速度过快,只会覆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失去更多有价值的潜在用户群。 不管我们手里拿着手机,还是使用锄头,都是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天地万物始终和人联系在一起,而互联网思维正在以新的方式连接人和一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尊重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用户的基本隋感。米兰’昆德拉说过:“当你站在人群里的时候,你才会成为你自己。” 至于互联网思维能否像一些成功学大师总结的那样“无所不能”,我看未必。 互联网日常的任务无非就是收集、处理、分发信息,而这些是基于人的各种需求,如学习、社交、沟通等。由于需求层次、等级的不同,诞生了不同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为满足各层次的需求,互联网过滤、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仅仅通过一些现成的案例去总结互联网思维,未免过于片面。 没有一本书以“互联网思维陷阱”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在“热现象”下“冷思考”:免费了就是“马云第二”?难道单纯地集赞、转发、送礼就是互联网思维了吗?互联网思维能取代一切吗?用微博、微信平台打开微商圈就真的能赚到钱吗?为什么有的人利用互联网思维就事半功倍,而有的人却失败收场?关于互联网思维,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或自以为知道的其实都是陷阱? 关于这些问题,本书中都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第1部分“迷局”,开门见山地揭示出让企业“雾里看花”的三大互联网思维陷阱;第2部分“破局”,通过三个问题,帮助企业在‘‘热现象”下进行‘‘冷思考”,并从中获得“互联网思维不能取代一切”的启示;第3部分‘‘立局”,通过使命感、参与感、专注力、开放性四个关键点,帮助企业摆脱思考惯性,成为真正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第4部分“变革”,通过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获利点,让企业知道应该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产品,如果点赞、转发、赠礼不能赚钱,那该如何赚钱? 现实中的许多人虽然参加了不少培训,却还是不会用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有时,它是“馅饼”,也是“陷阱”。希望本书带给各位些许参考性的启发。 用世界时装大师山本耀司的一句话结尾:“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看似伟大的人或事。” 内容推荐 李征坤、张新亮、赖斌扬、周郅博创作的《互联网思维陷阱(你以为集赞转发赠礼就能真正赚到钱吗)》从三个部分详细讲解,第一部分【迷局】开门见山揭示让企业“雾里看花”的三大互联网思维陷阱;第二部分【破局】通过三个问题,帮助企业在“热现象”下进行“冷思考”,获得“互联网思维不能取代一切”的启示;第三部分【立局】通过使命感、参与感、专注力、开放性四个关键点,摆脱思考惯性,成为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第四部分【变革】通过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获利点,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产品,能够真正能赚到钱。 编辑推荐 《互联网思维陷阱(你以为集赞转发赠礼就能真正赚到钱吗)》的作者李征坤、张新亮、赖斌扬、周郅博是多年研究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学者、实践者,他们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全面阐述互联网思维的内核与精神,逐一点评当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各种观点。 雷军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有什么不足? 周鸿祎的免费策略缺陷在哪里? 流行的微创新、迭代和大数据等为什么不是互联网思维? 本书目录编排极具吸引力,在行文过程中用了大量的图片、案例、模型阐述互联网思维的真正本质,同时对企业如何抓住这个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运作,传统企业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升级转型,提供了系统可操作的全套策略与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