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刊前刊后(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平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附录一:学术史研究及其他——答秦山问

问:民间学术刊物的涌现,是90年代中国的一大文化景观。您与王守常、汪晖共同主编的《学人》,是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一种,能否谈谈当初的设想以及具体操作的经过?

答:90年代中国的学术文化格局,将与80年代有较大的差异,我想,这一点很多人早就预感到了。这种学术转型,既有外部环境的诱使,也是学术发展内在思路所决定的。需要某种契机,或者说找到突破口,使得我们这些“文革”以后培养的“年青一代”,有可能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当然,也不无借此影响90年代中国学术走向的野心。从1991年春天正式运作,到现在,《学人》总共出版了七辑,每辑刊登人文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若干篇,约五十万字。本来可以办得更好些,只是我们三位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编务方面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不如人意处多多。

问:您刚才提到“专业论文”,又说起“人文研究”,在我理解,这二者是颇有区别的。《学人》的这一定位,是否与其厚实、持重的学术风格有关?

答:“专业论文”很好解释,那是针对此前的“以经术文饰其政论”或者“曲学阿世”而提的。强调学术独立,注重学理探求,将“论文”与“杂感”区别开来,这都是特定环境下的“话语”。后世或许需要注解,今人则大都能够意会。“人文研究”这题目很大,似乎与我们所标榜的专业化趋向背道而驰。其实,说不上自相矛盾。单单将“人文研究”解释为集刊的范围尚不够,我们正是希望借此穿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边界,从事综合研究。当然,这只是意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文研究本就源远流长,不敢轻言“突破”;再加上作者大都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为文立说相对谨慎些,这或许就是你所说的《学人》风格趋于厚实与持重的原因。

问:我注意到,贵刊第一辑上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被不少谈论90年代中国学术走向的文章所引证;而且,现代学术史研究似乎是你们的旗帜:每辑上都有此类文章发表。您能否谈谈,贵刊选择学术史研究作为重心,有何用意?

答:说“旗帜”言重了,说“研究重心”还可以。这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题,三言两语说不清。学术史研究,总是有所表彰、有所批评,当事人不用说,还会有许多自愿对号入座的。于是,引发不少意气之争,比如:“谁给你指手画脚的权力?”学术规则的确立与超越,是个值得认真反省的大问题。从知识增长与文化积累的角度思考,90年代的中国学界,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有几种可供选择的途径:一是直接引进新的思想观念或研究范式;一是别无依傍,独创新说;再就是选择与先辈对话,通过学术史研究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与方法。最后一种,其实是怀疑是否存在现成的答案,希望通过触摸传统、反省传统来思考当今的生存处境与发展策略。学术史研究不是“点金术”,也没有提供“答案”,这只是一个重新寻找立足点的“过程”。始终立场坚定、没有惶惑与不安的朋友,大概很难理解我们为什么选择学术史作为自我训练与自我反省的手段。至于批评学术史研究可能使得世人冷漠思想家,并进而导致整个民族精神的退化,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任何时代,学问家都不可能与思想家争风头;著述之专深,使得其只能在小范围内被接受。“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由来久矣,有必要再“制作”一回吗?学问家与思想家一样,都有真假、大小之分;我不大相信那些“没有思想”的学问家或“没有学问”的思想家。除了“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希望还有第三种选择。这里还必须考虑到个人的志趣与能力。当然,争吵归争吵,不妨各自努力发展自己的思路,这样,方才有利于中国的学术文化建设。用章太炎的话来说,这叫“自坚门户”。只顾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不是明智的选择。

问:我读过您在《读书》上发表的谈论章太炎学术品格的文章,题目很有意思,是叫《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吧?章氏希望高扬先秦诸子自立门户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您以为在现代中国行得通吗?《学人》的作者队伍相对集中,是否也有“门户之见”?或者说,是在追求建立学派?不好意思,问题似乎有点唐突。

答:没事。学派云云,实在不敢奢谈。想来你也知道,20世纪中国,宗派多而学派少,因而一提“门户”,大家都噤若寒蝉。谁都希望人家说你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不管为人为文,还是办杂志,全都如此。章太炎认定,“中国之学,其失不在支离,而在汗漫”(《诸子学略说》),这话不无道理。我对没有“偏见”的学者不太佩服,总怀疑其缺乏“定见”。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断反省并调整自己的见解,这比标榜自己“没有偏见”可靠些。至于说到集刊,有两种办法:一是注重代表性,一是突出个性。我说过了,我们三位都不是职业编辑,不可能腾出许多时间来组稿、审稿、改稿;而且,学者办刊,本就容易体现个人风貌,好处、坏处都在这里。在某种意义上说,“避短”便是“扬长”。相对突出自家面目,在代表性方面不能不有所舍弃。如果一定要说“门户”,我想不是具体的学术观点,而是指治学的大思路。我们也在不断自我修正,包括扩大作者面与读者面,但“公正平允”以至“面目模糊”,绝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初刊1995年9月6日《中华读书报》)P6-10

目录

小引

辑一

 关于《学人》

 附录一:学术史研究及其他——答秦山问

 《文学史》第一辑编后记

 《现代中国》第一辑编后

 附录二:关注“现代中国”——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现代中国》第二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三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四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五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六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七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八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九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一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二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三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四辑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五辑编后

 附录三:依旧“关注现代中国

 附录四:民间学刊的可能性

 《文学研究前沿》主编寄语

 《文学研究前沿》改版说明

 《北大中文学刊》发刊词

 《中国文学学报》发刊辞

 《中国俗文学》发刊词

辑二

 “学者追忆丛书”总序

 “学者追忆丛书”三联增订版序

 “学术史丛书”总序

 “台湾学术丛书”总序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

 “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总序

 附录五:书的命运与人的精神——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20士纪中国学术文存”总序

 “曾经北大书系”总序

 “学术叙录丛刊”缘起

 “尝试论丛”总序

 “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三联人文书系”总序

 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北大中文文库”代序

辑三

 《许地山散文全编》前言

 章太炎先生小传

 鲁迅先生小传

 胡适先生小传

 《追忆章太炎》后记

 《学术史与规范化》序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后记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新版后记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后记

 《中国散文选》后记

 图典版《中国小说史略》后记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后记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新版后记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文学卷》序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前言

 《胡适论治学》导言

 《茶人茶话》小引

 《王瑶文论选》编后记

 言说北京的方式——《北京读本》前言

 《都市蜃楼:香港文学论集》小引

 《我的“香港记忆”》小引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序

 作为学术话题的“京津”——《三四十年代平津文坛研究》序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夏至草——夏晓虹序跋》小引

 《王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小引

 书比人长寿——典藏版《中古文学史论》小引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附录陈平原编校序跋存目

序言

  此书与我今年1月刊行的《自序自跋》相匹配——后者收录著作序跋,本册则是编书的前言后记。如此说来,边界很清晰;其实不然,此编远比《自序自跋》头绪纷繁,必须添上很多说明文字,方能“自圆其说”。

不妨先从第三辑说起。我编校的书籍不止这些,起码有一半没在此露面。隐身的原因是,其序言或已融入学术著作(如《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或收在随笔集中(如《假如没有“文学史”……》、《花开叶落中文系》),故只在附录的《陈平原编校序跋存目》中提及。与此相反的是《学术史与规范化》,原书最终没能刊行,此处保留其序言及目录,为的是‘立此存照”。至于若干自刊本,虽未公开发行,其序跋作为“别具一格的文章”,照收不误。另外,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我负责章太炎、胡适、鲁迅三家,编校时下了不少功夫;因这套丛书没给编校者留下说闲话的地方,只好以此三家“小传”代替。

其实,我更得意的是第一、第二辑,因其记录下本人二十多年间在自家著述之外的辛勤劳作。保存这些我主编(或合作主编)的集刊发刊词或丛书总序,某种意义上是为了见证那个已经消逝了的、民间学术相对繁荣的时代。

我主编的诸多丛书中,声誉最隆、影响最大的,当推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的“学术史丛书”及“文学史研究”丛书。至于上世纪90年代与王守常、汪晖合作主编《学人》,以及新世纪主编《现代中国》,自信将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留下印记。这也是我为这两种集刊添加附录的缘故——不管是当初的崛起,还是日后的陨落,有心人都可借此窥探时代风气的变化——所谓“一叶知秋”是也。

提及两则没能入选的短文,让我的“编辑生涯”显得更有头有尾、有声有色。一是初刊《东方文化》1999年第l期的《从<红豆)到“学刊”》,讲述我上世纪80年代在中山大学念本科及硕士期间,如何参与校园文学刊物《红豆》以及《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的编辑工作,由此奠定了我编集刊的兴趣与能力。一是《文学史》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的“编后记”,文中提及我们当初筹办此集刊时的“悲壮情怀”。时间是商品经济大潮刚刚涌起的1992年春夏,参与其事的学者有北京的钱理群、葛兆光、陈平原,香港的陈国球、陈清侨、王宏志,六位书生居然觉得有责任“力挽狂澜”,于是决定集资办刊:“明知以今日学术市场之狭小,以及知识者的贫困,要做到这一点近乎天方夜谭,还是不愿就此罢休。几位穷书生就这么不识时务,居然想凑小钱‘办大事’。”虽然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但毕竟我们努力过了。

至于二十多年业余办刊及主编丛书的得失成败、酸甜苦辣,留待日后专门追忆及评述,这里就不赘言了。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有四则短文(《(文学史)第一辑编后记》、《“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尝试论丛”总序》、《“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曾入我仍在流通的随笔集中,考虑到这些集刊及丛书的重要性,故破例重收。至于为别人所编书籍或丛书撰写的序言,一概割爱;若干版权页上未署名而又保留序言的,必定是当初深度介入,故一并收录。

2014年11月16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客舍

内容推荐

《刊前刊后(精)》是陈平原对自己历年编书时序言、跋后的汇编,从中可见其学术演进的脉络,其实具有相当强的学术编年意味。本书中以书为线索,各文按照类型排列(集刊、丛书、编校),重在体现学术思路的演进,以及二十余年来学界变迁,从中可让读者见证那个已经消逝了的、民间学术相对繁荣的时代。

编辑推荐

《刊前刊后(精)》是陈平原对自己历年编书时前言、后记的汇编。内分三辑,第一、二辑,记录作者在自家著述之外的辛勤劳作,保存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集刊发刊词或丛书总序,第三辑则是收录未入集的编书前言后记。从文章容量上看,“刊前刊后”虽“小”但绝非“小道”,从中可见学术演进的脉络,记录时代中的学术风气,具有相当强烈的编年意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12:45